——電子科技大學引領「信息化」大潮背後的「國家情懷」
資料圖片
電子科技大學微電子與固體電子學院2014級新生王曉瀾還記得來校報到時,在教學樓前赫然映入眼帘的「求實求真,大氣大為」八個鎏金的大字——這就是電子科技大學的校訓。
在開學典禮上,他和其他新生一起聆聽了師長的演講和寄語。「站在國家的高度看自己,把個人的選擇和國家的需要緊密相連」,這是電子科技大學校長、中國工程院院士李言榮對新生的期望,也是對「成電精神」的一種詮釋。
電子科技大學原名「成都電訊工程學院」(簡稱「成電」),始建於1956年,是在周恩來總理的親自部署下,由多所高校的電子信息類學科合併創建而成的。
電子科技大學從一開始就肩負著為國防信息化建設和民族電子工業培養、輸送電子信息技術專業人才的光榮使命,被譽為「電子類院校的排頭兵」和「民族電子工業搖籃」。
58年前,老一輩成電人在國家百廢待興時自覺地作出了自己的選擇。
1951年,在美國求學的林為幹博士,放棄了在國外「開小汽車」「穿皮鞋」的生活,寧願回國「騎自行車」「穿布鞋」。1957年林為幹來到成電,致力於微波研究數十年,終成一代巨擘,被譽為「中國微波之父」。
1956年,當年二十多歲的劉盛綱離開了條件相對較好的東部地區,來成電艱苦創業,成為傑出的物理電子學家,榮獲世界電磁波科學最高獎「BUTTON獎」。古稀之年,他又將目光轉向了國際前沿的太赫茲新領域,被譽為我國太赫茲科學的先驅。
如今,電子科技大學已擁有八位兩院院士、四十位國家「千人計劃」專家、二十多位長江學者和十多位國家傑出青年科學基金獲得者。
「求實求真,大氣大為」,既是做人的道理,又是做事的準則。「求實」,就是要一切從實際出發,實事求是。「求真」,就是要在科學探索時追求真理,在教書育人時傳授真知。「大氣」,就是要有敢為人先、追求卓越的氣魄和胸懷全局、包容開放的氣度。「大為」,就是要在人才培養、科學研究、社會服務、文化傳承創新上作出大貢獻。
立大志、成大器、為國家作大貢獻,這是成電人矢志不渝的追求。成電人知道,「要實現這個目標,除了要掌握專業知識,還要努力全面發展,砥礪自己的品行、完善自己的人格、夯實自己的底蘊,把業餘做成專業水平、把興趣做成高端事業,中西融匯、古今貫通,這就是成電人的情懷」。(記者 李曉東 危兆蓋 通訊員 何 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