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哈佛校訓」瘋傳不只是造假者「高明」
「哈佛校訓」瘋傳不只是造假者「高明」
假的哈佛校訓瘋傳,正是社會邏輯之「權威論證」和「投機主義」、「成功主義」這些與科學精神相違背的邏輯方式以及價值觀造成的必然結果。破除假哈佛校訓之類的謠言,還需要加強科學論證方式的訓練,培養求真證偽的科學精神。
■蔣永紅
假的哈佛校訓曾經作為勵志名言四處流傳,甚至不少人在寫文章時也會拿來引用。而在幾年前經某報紙連續發文認定其造假之後,乃至哈佛圖書館官方回答「哈佛73間圖書館並沒有任何一間的牆上有中國網上流傳的所謂『哈佛校訓』或者『哈佛圖書館箴言』之後,依然熱度不減,近日在微博上引發熱議,背後實則有著一定的社會邏輯。
假的哈佛校訓本質上和謠言是一樣的,都是經過包裝之後,迎合了人們的某種心理,然後四處傳播。謠言哪裡都會有,但似乎中國更甚,其主要原因是我們似乎更不善於辨別真假。其實,認真看一下這20條校訓,懂點英文就會發現「哈佛校訓」的問題真的很多,特別是校訓中充斥了各種語法錯誤。如校訓第6條「Studies this matter,lacks the time,but is lacks diligently」,被譯為「學習這件事,不是缺乏時間,而是缺乏努力」,明明就是典型的「中式英語」,卻仍然感動了很多中國人。顯而易見,這些杜撰出來的「哈佛校訓」,一旦披上了正能量的外衣,就能夠在網絡上廣泛流傳和轉載,得到不少人的響應。
從現實來看,國人似乎不是很習慣證真證偽,更習慣於聽從權威部門的結論,無所謂真假,只在乎出處是否權威。這種「權威論證」的邏輯方式造成假的哈佛校訓瘋狂流傳——當權威期刊和出版社出書撰文哈佛圖書館牆上有哪些訓言時,沒有多少人會對其內容加以甄別,而是不假思索地引用流傳,這似乎是一種非常正常的行為,哪怕傳播的內容非常荒誕。
延伸到教育,學術評價體系也是如此。國人往往不看學術內容如何,只看出處是不是權威期刊。只要出自權威期刊,內容再荒誕也可以接受。故此,當謠言披上了權威的外衣後,傳播者在心理上毫無造謠作假之法律或道德上的壓力。於是,假的校訓也好,假的觀點也好,大行其道,擁躉眾多。
假的盛行,不僅說明了造假者的高明,更說明了我們對於造假這一行為的毫無抵抗。至少我們沒有看到過出版和轉載哈佛校訓相關書籍的編輯或出版社有正式的致歉或者絲毫的悔意。而深諳造假者獲得成功之後,對我們建立一個科學型的社會體系更是一個巨大的衝擊,造成了我們的價值觀、是非觀日益模糊,加劇了只講成功不講真假的「成功主義」流傳。
假的哈佛校訓瘋狂流傳,正是社會邏輯之「權威論證」和「投機主義」、「成功主義」這些與科學精神相違背的邏輯方式以及價值觀造成的必然結果。破除假哈佛校訓之類的謠言,除了道德、法律上的約束之外,還需要加強科學論證方式的訓練,培養求真證偽的科學精神,如此才能「謠言止於智者」。
(作者系蒲公英評論員)
(來源:中國教育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