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哈佛假校訓」在中國流傳甚廣,文章認為正因為哈佛等校綜合實力遠遠勝於國內高校,所以用「哈佛校訓」的名義散播勵志語句。這透露出國人的文化心理弱勢狀態。
(圖片來自網絡)
關於哈佛大學的校訓在中國網際網路上盛傳已久。近日,哈佛大學圖書館官方網站驚現留言:有人問,在哪裡可以看到傳說中的哈佛大學校訓?對此,哈佛大學校方在其官網上表示,在哈佛牆上看不到所謂校訓,所謂校訓都是編造的。(2013年12月31日環球網)
如果有人問:「哈佛假校訓」在中國的流傳究竟有多廣?那我只能說,已達到了「謊話說一千遍便成事實」的地步。無論是時評文章還是校園講演,隨處都能見到、聽到諸如「此刻打盹,你將做夢;此刻學習,你將圓夢」「你荒廢的今日,正是昨日殞身之人祈求的明日」「狗一樣地學,紳士一樣地玩」等所謂「哈佛校訓」,其「勵志效應」的波及面可以說是無遠弗屆。
然而,回頭分析這些所謂「哈佛大學圖書館校訓」,其實問題重重。最主要一點在於,這些話明顯不符合校訓要求的精簡、凝練、有特色等規範,而更像是勵志格言。況且,一所學校一般只有一個校訓,怎麼可能動輒出現「20條校訓」,而且還是「不完全統計」?當然,如上分析難免有「馬後炮」的嫌疑,但反過來想想,如此明顯的「破綻」當初卻沒有人提出質疑,這本身不也是件值得深思的事情嗎?
事實上,類似國人自編自導自娛自樂的「外國謊言」,並非只有「哈佛大學圖書館校訓」這一件。多年來,諸如某人著作入選西點軍校課本、某大學樹立雷鋒塑像等「謠言」在國內同樣頗有市場。之所以一些人對此深信不疑,恐怕還是與文化心理有關。在部分國人眼裡,似乎著作入選西方大學課本才是好著作,有資格「落戶」國外校園的雕塑人物才稱得上世界級名人;反過來,哈佛校訓自然也就比中國格言值錢,這種看法儘管並不一定就是「崇洋媚外」,但其所透露的「文化弱勢心理」卻值得重視。
說實話,即便以格言標準衡量,這些「哈佛校訓」也並沒有太多出彩之處。以「此刻打盹,你將做夢;而此刻學習,你將圓夢」為例,在「國產」格言中,相近意義的話可謂俯拾皆是。什麼「少壯不努力,老大徒傷悲」,什麼「莫等閒,白了少年頭,空悲切」,講的不都是青年人應該珍惜光陰、不可虛度年華的道理嗎?為什麼這些現成古話棄之不用,非要編排幾句洋話「出口轉內銷」,難道這樣才能激勵青年人麼?
當然,這種文化心理的形成並非「一日之寒」,其中既有歷史原因,如五四以來,知識分子對於傳統文化猛烈抨擊所積累了的「負面觀感」;也包括現實因素,畢竟哈佛等校綜合實力遠遠勝於國內高校。因此,要想在短時期內改變國人「文化弱勢心理」恐不現實,但消除「哈佛校訓騙局」卻是可以做到的。這其中,新聞媒體扮演著重要作用,多一份求證核實、少一些以訛傳訛,「哈佛假校訓」就不至於像現在這樣經年流傳,幾成「事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