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用21世紀學習空間三大設計趨勢,設計一所突破學術認知的學校

2020-12-06 幼兒園設計中心

傳統的學習空間早已不再適合21世紀學習者的需求,這是眾所周知的事實,新建的學習空間以及改造好的學習空間和以往的傳統學習空間已經有了巨大的變化。

本篇文章就主要探討了學習空間設計在新建和改造方面的重要變化趨勢, 並將其與學習理論和技術進步聯繫起來。以下三個主要趨勢促成了當前的學習空間設計:

基於學習原則的設計,產生了對積極的和社會的學習策略的有意支持。

強調以人為中心的設計。

增加對豐富學習的各種設備的所有權。

這三個趨勢適應是以學生的愛好、興趣、特點,適合每一位學生的學習欲望為基礎建立起來的。新型學校的學習環境中配備有教材、教具甚至是計算機,這些設備可供學生隨時方便的使用。也就是說,在日常活動中,校舍環境具有到處可以激發學生學習熱情的作用。

積極的社會學習策略

鼓勵學習者參與的設施在學習空間設計中越來越重要。

在過去的二十年裡,大量的研究都將關注點集中在人們如何學習上。以前,教學通常是一種「廣播」,當然內容定期安排,從專家到學生的「接受者」。學習相關的文獻一致認為,如果課程通過互動性、多重角色(如聽者、批評家、導師、演講者)和社會參與(如小組工作、討論板、維基百科)使學習者積極參與,那麼學習就可以得到加強、深化和更有意義。因此,包括教室和非正式空間在內的學習空間在促進這類學習方面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

在設計上,空間的連續與貫通相當重要

像辯論、討論和團隊合作的社交互動,可以鼓勵學習,便促進了對可以快速為小型討論組重新配置的學習空間的設計要求。如果被接受,這一原則將導致一些空間設計決策,如選擇輕量級,輪式椅子,允許輕鬆重新配置的座位。

邦德大學Abedian學校建築學院

或者,考慮一下元認知理論,利用學習者對自己學習的積極評價。這樣的學習原則可能會導致創建明確的點或位置,這將鼓勵和允許在教師的協助下進行自我評估。在學習共享地設置教師辦公室可能有助於這一點,使學生能夠隨時獲得導師的指導和評估。

傳統的學校建築是站在「教育者」施教的立場上建立起來的,無論是空間構成、場所大小及室內外的一切設施,優先考慮到老師展開教育活動之需。新的學校建築是為滿足「學習者」展開學習活動創造的環境,從時間上講,學生整天或者常年生活在學校環境中。學生在校期間除正常學習行為外,休息、討論、交往等都是正常的活動內容,而且這些活動對學生的成長及未來生活都將產生重要的作用。

積極地社會參與

傳統的禮堂和演講廳的布局很少能為學生提供社會參與。毫無疑問,我們有許多教室,它們的平面圖基本上是一樣的。這種設計安排優化了教師教學的傳播方式,但是不利於學生之間的討論。在傳統的課堂平面圖中,不論學習者的有怎樣的獨特需求或風格,學生都只能靠單一的方式接受 以「一刀切」的方式包裝和呈現的內容。

廣州美國人國際學校

人們越來越強調尋找單一的教學傳播模式的替代辦法。個人響應系統、視頻會議功能、促進學生面對面接觸的樓層計劃、支持計算機屏幕共享的技術以及虛擬白板技術都表明學習空間發生了變化,以支持人們如何學習。

許多跡象預示著我們正向積極主動的社會學習空間邁進。對非正式學習空間的興趣來源於這樣一種認識,即非正式空間特別有利於在小型或中型群體中自發和故意地工作。通過協調建築和技術,來創造基於平面圖、家具和科技的強大學習環境是「重新思考」非正式學習空間的特點。這種重新思考包括無線網絡和等離子屏幕等服務和產品,這些服務和產品得到圖書館和IT等單位之間合作夥伴關係的支持。

以人為中心的設計

人性化設計的趨勢體現在從信息共享( information commons)向學習共享( learning commons)的轉變。根據「牛津美國詞典」,「commons」一詞指的是「屬於或影響整個社區的土地或資源」,這似乎與學習空間設計中以人為中心的方法的趨勢特別相關。公域(commons)的概念正在演變,越來越強調用戶和學習者所需要的服務範圍;學習共享說明以人為中心的設計。快速瀏覽一下過去的實踐可以幫助我們理解當前方向的重要性。

整個1990年代,獲取數字資源是一項挑戰,需要使用超出許多學生財力範圍的計算機;只有少數學生擁有筆記本電腦。對大多數機構來說,讓學生有機會使用電腦就已經是一項挑戰了。計算機的成本和空間的匱乏意味著需要在特定地區提供計算機集群供學生使用,這與「灌輸式」教室的設計相呼應。這種做法暗中假定訪問本身就足夠了。

隨著進入數字資源和基本操作問題的解決,我們猜想學生和教師想必可以完成他們的學術任務了。特別是學生們被認為(和現在一樣)對計算機的一切都了如指掌。此外,所提供的援助分散在多個辦事處和執行點,這些辦事處和執行點可能為支助單位服務,但不為學生和教員服務。

公域(共享學習空間)日益成為支持各類綜合服務的中心,包括研究、計算、寫作、媒體準備和製作、學術技能和第二語言英語培訓。現在,明確設計到公共領域的是個人和小組的工作空間。在某些情況下,教師共用辦公室也鼓勵與學生團隊進行更直接的工作。食物和飲料空間區域已經捲土重來,這是使空間人性化的一個重要因素。

學習共享空間是以人為中心的。學習這一術語標誌著一個重大變化:重點不只是尋找信息,而是以富有成效的方式應用這些信息,以深化和加強學習,以及構建知識。學習,而不是信息,日益成為人們關注的焦點。從知識傳播到建構主義的學習和技術的發展使得對公域(commons)的重新定義成為可能。如果說建構主義模式反映了人們的學習方式,那麼以人為中心的學習空間設計就是一種積極的改變。(見表1)

Table 1. Repositioning the Commons

Previously

Currently

Information downloaded

Information created, integrated

Individual workstations

Social work setting

Isolated support delivery

Integrated support

Students only

Faculty too

7 x 12 access

7 x 20 access

"No talking!"

Whiteboards abound

No food

Cybercafé

表一

計算技術越來越多地融入主流的日常活動,使這一轉變成為可能。單一的空間尺寸可能適合所有人,但對任何特定的學習活動都不是特別好。21世紀的學習空間需要促進探索、創新和學術,而不僅僅是包含它們。

伊夫林·格雷斯學院

建設學習空間涉及到各種校園團體之間的合作,包括學生和教員。隨著對支持學習活動空間的越來越重視,更多的建築掌控權轉移到了教師和學生身上。他們由建築師、建築商和設施專業人員協助,而不是領導。學習環境應由使用它們的人開發。教師和學生是產品專家,建築師是空間開發專家。將重點轉移到空間的用戶,將建設過程和以人為本的設計成果連接起來。它還強調應該是學習活動而不是資源作為驅動因素:必須優先考慮人和學習,而不是管理資本貨物。

設計過程中的關鍵區別在於:

需要創建系統設計需求文檔,其中包括來自各種教師,學生,教學和學習專業人員,設施人員以及安全和維護專業人員的意見。

需要組建一個綜合產品團隊,其工作是在施工期間實時響應不可避免地出現的問題,以便由此產生的學習空間能夠滿足來自空間使用各方的需求。

系統設計需求

要建立一個提高學習效率的空間,一個初步的先決條件是了解這個空間應該支持什麼樣的教與學活動。這需要確定空間必須滿足的課程、學習、實驗室和研討會活動的需求。

有了明確的學習目標,空間設計就有了立足之地。最重要的是確定將使用空間的用戶,當空間是為特定部門的需求設計時,這個過程變得更容易。當學院或大學空間有相應要求時,對使用模式的分析就變得非常重要。在許多情況下,少數部門習慣使用相同的教室,僅僅是因為課程的共同座位要求,而不考慮房間內的便利設施或技術。在沒有明確的客戶群的情況下建造教室空間,就需要產生一個以最佳方式滿足任何人的需求的設計。

學習活動分析

確定這一空間必須支持哪些活動也許是區分一個精心設計的學習空間和一個僅僅是活動發生的房間的關鍵。學習模式分析 (LMA, Learning Mode Analysis) 從影響空間設計的角度來描述學習活動。

了解學生應該學習什麼才能確定掌握關鍵學科所需的學習活動;這就產生了一種LMA描述。一旦活動及其對空間設計的影響被知道和優先考慮,建築師就可以為這些活動設計空間。

綜合產品組

在任何建設項目中,理想與現實不可避免地會出現差異。對這一差距作出回應的過程是施工過程的正常部分。以學習為中心的設計不同之處在於,負責解決這些差距的小組包括空間的用戶--教員和學生。以人為中心的設計趨勢要求在建築空間中教學和學習的人在整個過程中保持參與,確保有效的教學和學習仍然是重點。

豐富學習設備

近年來,智能化學校的研究與實踐成了智能建築的重要組成部分,以追求「學習形式的多樣化」、「開放式教學」、「學校環境生活化」 為目標的新型學校,只有使學校達到智能化,才能最終達到理想的信息化時代的學校標準。

技術變革的步伐使高校越來越難以提供強有力的當代技術基礎設施。學生們帶著各種各樣的個人設備進入大學,從MP3播放器到電腦。隨著獲得技術接入越來越容易,支持學習的技術逐漸成為重點。

高校有機會將以前專門用於計算機實驗室的資源進行調整,以利用學生帶來的技術。這需要關注軟體平臺實現和互操作性,而不是購買和部署標準技術。這一轉變意味著一個重大變化,但學生隨身攜帶的技術資源可能是強大的學術工具,其能力遠遠超出了其娛樂價值。

從瀏覽器控制實驗室實驗

網際網路能夠擴大學生獲取資源的渠道,這些資源原先供應不足、價格昂貴、危險,或者是他們無法獲得的。瀏覽器使天文觀測站、掃描探針顯微鏡和掃描電子顯微鏡可供世界各地的研究人員使用。這些應用程式正在將個別的、獨特的實現轉移到基於服務的體系結構上,這種架構以網絡標準為基礎,可以允許大量學生訪問。

技術和經濟方面的挑戰都影響到獲得科學裝置的機會。技術問題圍繞著使用Web服務為一系列實驗類型建立公共基礎結構。經濟上的挑戰需要開發一種機制,使教員們能夠共享實驗設備,而不承擔與其他用戶相關的額外工作。優先調度系統確保在與學生共享額外能力的同時滿足研究人員的需求。

一個為學生提供真實實驗的可伸縮軟體架構為遠程學習者打開了本來無法獲得的機會。

結語

從建築設計的角度上來說,通過對空間安排,通過對材料的運用,把教育哲學包含到設計裡面,或者說通過建築設計來實踐教育理念,強調人性化與個性化,並融入生活的情趣,這樣設計出來的學校建築,才是我們所希望看到的新型學校建築

相關焦點

  • 國家課程體系下,學校、老師還有哪些課程設計的發揮空間?
    10月18日,在中國電子學會現代教育技術分會和創客嘉年華組委會主辦的「2019未來課程設計國際高峰論壇」上,來自體制內外的教育工作者們,分享了他們對未來課程的趨勢、落地及具體操作上的經驗和看法。未來課程設計的三大趨勢中國書畫國際大學常務校長杭舟表達了他對未來課程設計的趨勢預判。第一個趨勢是由技術驅動的數字分發。
  • Shrewsbury School|一所培養終生學習熱情的學校
    雖然這聽起來有點誇張,但也有可能,這句話很好的總結了在這裡的所看到和聽到的一切。 在設計和技術部門,兩位未來的產品設計師在討論電動汽車的空氣動力學;在學校的生物博物館,一群五年級的學生在仔細觀察學校收藏的甲蟲(這裡也是達爾文的母校);在翻新的音樂學校裡,一個音樂系校友在演奏巴赫奏鳴曲。這些都是學校認真對待全面教育的一些例子。
  • 人工智慧融入學校教育的發展趨勢
    (三) 人工智慧技術的發展為學校教育改革帶來新機遇   當前我國教育改革處在對象群體多元化、社會需求多樣化、全民學習終身化的新形勢下,如何利用新一代人工智慧技術破解教育改革難題成為社會關注的熱點。從歷史的角度看,學校教育經歷過三次轉型(見表一)。
  • 從過去到未來,淺析UI設計趨勢
    19世紀下半葉,起源於英國的一場設計改良運動,進入現代以後;工業革命以後大批量工業化生產導致設計水準急劇下降,設計師實在看不下去,發起工藝美術運動,為什麼從工業美術運動講起呢?因為它是現代設計的開端,承上啟下,對後世影響深遠。
  • 深圳又一所大學要來了!深圳創新創意設計學院方案設計曝光!
    怡境師有限公司+華南理工大學建築設計研究院有限公司深圳創新創意設計學院並不是一所傳統的高校。傳統的大學可能包含相對獨立且專業性強的法學院、醫學院或商學院等,深圳創新創意設計學院各系則專門圍繞設計,協同開展相關教學、學習、創製活動,打造實體或數字成果。因此,這裡的學生將投入更多的時間參與校園內的活動,同時也更需要跨學科的協作與互動。
  • 向日葵閱讀榮膺「中圖-21世紀學習力研究院」在線閱讀實驗基地
    來自數十家海外出版機構、教育科研機構的嘉賓,以及國內教育界的專家學者共同見證了這一重要時刻。在成立大會上,K12在線雙語閱讀平臺「向日葵閱讀」榮獲中圖-21世紀學習力研究院授牌,成為研究院首批「在線閱讀實驗基地」。
  • 中圖-21世紀學習力研究院成立,授牌向日葵閱讀為在線閱讀實驗基地
    2020年12月29日,由中圖數字科技(北京)有限公司(簡稱中圖數科)與21世紀英語教育傳媒聯合創辦的「中圖-21世紀學習力研究院」在京正式成立。 中圖-21世紀學習力研究院特聘請廣東外語外貿大學副校長劉建達教授為首席評測專家、北京師範大學薛貴教授為首席科學家、北京外國語大學曹文教授為首席閱讀專家,三位專家均為各自研究領域中首屈一指的權威專家,將帶領研究院的相關學術科研活動。首席測試專家劉建達教授表示研究院的成立以及相關學術研究,能夠立足國家教育主權,為社會提供專業化、公益性、有公信力的學術指導,具有創新和裡程碑意義。
  • 新世紀將對人類產生重大影響的十大科技趨勢
    這十大科技趨勢分別是: 一、物質科學領域——新世紀裡,大至宇宙,小至粒子,物質科學的進展,將使人類進一步認識微觀世界和宇觀世界,對世界複雜性和宇宙起源等問題的認識也將發生革命性的變化。四、認知神經科學領域——揭示人腦奧秘,探索意識、思維活動的本質,這是人類多年以來孜孜以求的夢想。21世紀,人類將在腦科學和認知神經科學研究的幾個重大問題上取得突破性進展。
  • 學服裝設計,去義大利私立學校是對的!
    T臺上千變萬化的時裝已是大眾文化最重要的組成部分之一,時裝成為一系列文化的衍生物,而每一季最新時裝發布會裡暗含的價值取向,更在很大程度上左右了特定人群試圖展現的外貌。在2020年春季的t臺設計中看到色彩斑斕的顏料面料,包括抽象圖案,當然,還有花卉圖案。
  • 認識20世紀法國設計大師(一)
    20世紀著名建築大師勒·柯布西耶(Le Corbusier)認為普魯維是一位將建築與工程融合在一起的建造師。普魯維的主要成就是在不喪失美學品質的情況下將製造技術從工業轉移到建築業,其代表作品有可拆卸的流動組合屋、標準椅。他的設計技能不僅限於一門學科,在他的職業生涯中,他參與了建築設計、工業設計、結構設計和家具設計,是20世紀家具和建築的創新先驅。
  • 教育4.0掀起場景革命,「非正式學習空間」將成多樣化學習主場
    我們來看看學校空間設計的發展歷程,也就是我們團隊這些年的設計歷程: 第一代空間改造,目標是完善基礎功能。 第二代空間改造,重點是解決審美問題。 第三代空間改造,重點是課程與空間環境結合,實現「無邊界、全學習」的學校內容生態。
  • 2020包裝設計趨勢分析,再不看就out了
    包裝目前的使命是促銷,為了更好地平衡銷售和環境保護之間的矛盾,包裝設計的發展,有了新的趨勢: 01、綠色環保包裝 綠色環保包裝是指可回收利用的、不會對環境造成汙染的包裝。
  • 盤點|Dezeen公布2018年十大設計與技術融合趨勢
    趨勢一:「世界盃設計」很吸睛2018俄羅斯世界盃可謂今年一大盛事,而這一賽事也成為了設計師們盡展其才的一個大舞臺。趨勢五:城市噴泉的豐富靈感對我們海洋中塑料含量不斷上升的關注並不是隨處可見,但除了提高對這一環境問題的認知,以及用海洋塑料製作的設計數量激增之外,設計師們正在從源頭上解決這個問題。
  • 設計趨勢風向大會:前瞻性設計實踐與思考,瞭望當代中國設計未來
    2020年7月28日,中國家博會(廣州)開展第二天、盛況依然如火如荼;期間,中國家博會(廣州)聯合一點資訊、建E室內設計網及喜歡設計、YOU設計等專業媒體,特別邀請曾建龍、黃全、莊子玉和青山周平,圍繞中國設計發展趨勢、分享前瞻性的思考與極具價值的實踐案例,共同探討當下中國設計的多元可能。
  • 《設計》專訪|丁繼軍:思維方式轉換是生態文明時代環境設計應對與...
    場地內的營房和馬廄堅持整舊如舊、空間置換、最小幹預的設計原則,保留了原來軍營分散圍合的建築布局、高大開敞的空間結構和坡屋頂的山牆,更新改造了建築的立面,重新進行了色彩設計,室內空間被重新規劃利用為創意產業學院的教學和管理用房,一些圖形創意類和影視公司則利用原有建築的高大室內空間,營造了演繹空間和工作繪圖及展示空間。
  • 這些腦洞大開的校園設計,重新定義了我們熟悉的「學校」!
    ,植物,計數,地球科學,生生態系統,語言等方面的信息;釘板牆,讓學生在其中進行認知和物理上的模擬或觸覺學習活動,例如散點圖,圖模式形成,識別和演繹推理;大型磁性牆地圖,記錄周圍地區的生態調查等數據;諧波牆,創造與聲音,距離,分數,能量等相關的學習機會。
  • 【設計】2021年的圖形設計趨勢
    這不僅是我們正在談論的界面設計,3D設計、視覺設計、字體設計等。因此,小浪郎今天為大家分享提供一些有關2021年圖形設計流行趨勢。 3D設計趨勢並不是完全新鮮,公平地說,它越來越涼爽。
  • 體育上升與「語數外」同等地位,學校體育館設計如何追上時代的步伐?
    設計最終將這座體育館很好的融入學校現有的體育建築結構框架中。同時也為學校創建了一個新的激動人心的山形的社交活動空間。,使用了一系列直紋曲面、筒拱及錐形曲面的鋼筋混凝土結構,帶來大跨度空間和高側窗採光,在內明露木模混凝土築造肌理,在外形成沉靜而多變的建築輪廓。
  • 基於空間認知的知識表示和推理探討
    如此迅速的發展也不可避免地暴露了當前人工智慧方法在魯棒性、對抗性和可解釋性方面的局限性,如何尋求突破、實現更通用的人工智慧,是科學研究和產業應用都十分關心的問題。回顧人工智慧的發展,我們可以發現,知識是人工智慧的核心命題,智能系統無一例外地是在尋找合理方法來「固化」人類的知識,符號主義和連接主義的區別主要在於它們對知識不同的表達方式。
  • 2020-2021 設計趨勢ISUX報告 · 用戶體驗篇
    更靈活的信息布局過去在單屏設計下,考慮到用戶注意力由上到下縱向衰減,因此信息布局更多是按照優先級從上往下排序。而摺疊屏中,屏幕展開後便可以開闢出更大的可利用空間,將次級頁面或者較為重要的內容曝光在第二屏,對信息的布局將帶來全新的變化。設計師需要對信息模塊在不同空間布局下的流動性有更強的把控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