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統的學習空間早已不再適合21世紀學習者的需求,這是眾所周知的事實,新建的學習空間以及改造好的學習空間和以往的傳統學習空間已經有了巨大的變化。
本篇文章就主要探討了學習空間設計在新建和改造方面的重要變化趨勢, 並將其與學習理論和技術進步聯繫起來。以下三個主要趨勢促成了當前的學習空間設計:
基於學習原則的設計,產生了對積極的和社會的學習策略的有意支持。
強調以人為中心的設計。
增加對豐富學習的各種設備的所有權。
這三個趨勢適應是以學生的愛好、興趣、特點,適合每一位學生的學習欲望為基礎建立起來的。新型學校的學習環境中配備有教材、教具甚至是計算機,這些設備可供學生隨時方便的使用。也就是說,在日常活動中,校舍環境具有到處可以激發學生學習熱情的作用。
積極的社會學習策略
鼓勵學習者參與的設施在學習空間設計中越來越重要。
在過去的二十年裡,大量的研究都將關注點集中在人們如何學習上。以前,教學通常是一種「廣播」,當然內容定期安排,從專家到學生的「接受者」。學習相關的文獻一致認為,如果課程通過互動性、多重角色(如聽者、批評家、導師、演講者)和社會參與(如小組工作、討論板、維基百科)使學習者積極參與,那麼學習就可以得到加強、深化和更有意義。因此,包括教室和非正式空間在內的學習空間在促進這類學習方面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
在設計上,空間的連續與貫通相當重要
像辯論、討論和團隊合作的社交互動,可以鼓勵學習,便促進了對可以快速為小型討論組重新配置的學習空間的設計要求。如果被接受,這一原則將導致一些空間設計決策,如選擇輕量級,輪式椅子,允許輕鬆重新配置的座位。
邦德大學Abedian學校建築學院
或者,考慮一下元認知理論,利用學習者對自己學習的積極評價。這樣的學習原則可能會導致創建明確的點或位置,這將鼓勵和允許在教師的協助下進行自我評估。在學習共享地設置教師辦公室可能有助於這一點,使學生能夠隨時獲得導師的指導和評估。
傳統的學校建築是站在「教育者」施教的立場上建立起來的,無論是空間構成、場所大小及室內外的一切設施,優先考慮到老師展開教育活動之需。新的學校建築是為滿足「學習者」展開學習活動創造的環境,從時間上講,學生整天或者常年生活在學校環境中。學生在校期間除正常學習行為外,休息、討論、交往等都是正常的活動內容,而且這些活動對學生的成長及未來生活都將產生重要的作用。
積極地社會參與
傳統的禮堂和演講廳的布局很少能為學生提供社會參與。毫無疑問,我們有許多教室,它們的平面圖基本上是一樣的。這種設計安排優化了教師教學的傳播方式,但是不利於學生之間的討論。在傳統的課堂平面圖中,不論學習者的有怎樣的獨特需求或風格,學生都只能靠單一的方式接受 以「一刀切」的方式包裝和呈現的內容。
廣州美國人國際學校
人們越來越強調尋找單一的教學傳播模式的替代辦法。個人響應系統、視頻會議功能、促進學生面對面接觸的樓層計劃、支持計算機屏幕共享的技術以及虛擬白板技術都表明學習空間發生了變化,以支持人們如何學習。
許多跡象預示著我們正向積極主動的社會學習空間邁進。對非正式學習空間的興趣來源於這樣一種認識,即非正式空間特別有利於在小型或中型群體中自發和故意地工作。通過協調建築和技術,來創造基於平面圖、家具和科技的強大學習環境是「重新思考」非正式學習空間的特點。這種重新思考包括無線網絡和等離子屏幕等服務和產品,這些服務和產品得到圖書館和IT等單位之間合作夥伴關係的支持。
以人為中心的設計
人性化設計的趨勢體現在從信息共享( information commons)向學習共享( learning commons)的轉變。根據「牛津美國詞典」,「commons」一詞指的是「屬於或影響整個社區的土地或資源」,這似乎與學習空間設計中以人為中心的方法的趨勢特別相關。公域(commons)的概念正在演變,越來越強調用戶和學習者所需要的服務範圍;學習共享說明以人為中心的設計。快速瀏覽一下過去的實踐可以幫助我們理解當前方向的重要性。
整個1990年代,獲取數字資源是一項挑戰,需要使用超出許多學生財力範圍的計算機;只有少數學生擁有筆記本電腦。對大多數機構來說,讓學生有機會使用電腦就已經是一項挑戰了。計算機的成本和空間的匱乏意味著需要在特定地區提供計算機集群供學生使用,這與「灌輸式」教室的設計相呼應。這種做法暗中假定訪問本身就足夠了。
隨著進入數字資源和基本操作問題的解決,我們猜想學生和教師想必可以完成他們的學術任務了。特別是學生們被認為(和現在一樣)對計算機的一切都了如指掌。此外,所提供的援助分散在多個辦事處和執行點,這些辦事處和執行點可能為支助單位服務,但不為學生和教員服務。
公域(共享學習空間)日益成為支持各類綜合服務的中心,包括研究、計算、寫作、媒體準備和製作、學術技能和第二語言英語培訓。現在,明確設計到公共領域的是個人和小組的工作空間。在某些情況下,教師共用辦公室也鼓勵與學生團隊進行更直接的工作。食物和飲料空間區域已經捲土重來,這是使空間人性化的一個重要因素。
學習共享空間是以人為中心的。學習這一術語標誌著一個重大變化:重點不只是尋找信息,而是以富有成效的方式應用這些信息,以深化和加強學習,以及構建知識。學習,而不是信息,日益成為人們關注的焦點。從知識傳播到建構主義的學習和技術的發展使得對公域(commons)的重新定義成為可能。如果說建構主義模式反映了人們的學習方式,那麼以人為中心的學習空間設計就是一種積極的改變。(見表1)
Table 1. Repositioning the Commons
Previously
Currently
Information downloaded
Information created, integrated
Individual workstations
Social work setting
Isolated support delivery
Integrated support
Students only
Faculty too
7 x 12 access
7 x 20 access
"No talking!"
Whiteboards abound
No food
Cybercafé
表一
計算技術越來越多地融入主流的日常活動,使這一轉變成為可能。單一的空間尺寸可能適合所有人,但對任何特定的學習活動都不是特別好。21世紀的學習空間需要促進探索、創新和學術,而不僅僅是包含它們。
伊夫林·格雷斯學院
建設學習空間涉及到各種校園團體之間的合作,包括學生和教員。隨著對支持學習活動空間的越來越重視,更多的建築掌控權轉移到了教師和學生身上。他們由建築師、建築商和設施專業人員協助,而不是領導。學習環境應由使用它們的人開發。教師和學生是產品專家,建築師是空間開發專家。將重點轉移到空間的用戶,將建設過程和以人為本的設計成果連接起來。它還強調應該是學習活動而不是資源作為驅動因素:必須優先考慮人和學習,而不是管理資本貨物。
設計過程中的關鍵區別在於:
需要創建系統設計需求文檔,其中包括來自各種教師,學生,教學和學習專業人員,設施人員以及安全和維護專業人員的意見。
需要組建一個綜合產品團隊,其工作是在施工期間實時響應不可避免地出現的問題,以便由此產生的學習空間能夠滿足來自空間使用各方的需求。
系統設計需求
要建立一個提高學習效率的空間,一個初步的先決條件是了解這個空間應該支持什麼樣的教與學活動。這需要確定空間必須滿足的課程、學習、實驗室和研討會活動的需求。
有了明確的學習目標,空間設計就有了立足之地。最重要的是確定將使用空間的用戶,當空間是為特定部門的需求設計時,這個過程變得更容易。當學院或大學空間有相應要求時,對使用模式的分析就變得非常重要。在許多情況下,少數部門習慣使用相同的教室,僅僅是因為課程的共同座位要求,而不考慮房間內的便利設施或技術。在沒有明確的客戶群的情況下建造教室空間,就需要產生一個以最佳方式滿足任何人的需求的設計。
學習活動分析
確定這一空間必須支持哪些活動也許是區分一個精心設計的學習空間和一個僅僅是活動發生的房間的關鍵。學習模式分析 (LMA, Learning Mode Analysis) 從影響空間設計的角度來描述學習活動。
了解學生應該學習什麼才能確定掌握關鍵學科所需的學習活動;這就產生了一種LMA描述。一旦活動及其對空間設計的影響被知道和優先考慮,建築師就可以為這些活動設計空間。
綜合產品組
在任何建設項目中,理想與現實不可避免地會出現差異。對這一差距作出回應的過程是施工過程的正常部分。以學習為中心的設計不同之處在於,負責解決這些差距的小組包括空間的用戶--教員和學生。以人為中心的設計趨勢要求在建築空間中教學和學習的人在整個過程中保持參與,確保有效的教學和學習仍然是重點。
豐富學習設備
近年來,智能化學校的研究與實踐成了智能建築的重要組成部分,以追求「學習形式的多樣化」、「開放式教學」、「學校環境生活化」 為目標的新型學校,只有使學校達到智能化,才能最終達到理想的信息化時代的學校標準。
技術變革的步伐使高校越來越難以提供強有力的當代技術基礎設施。學生們帶著各種各樣的個人設備進入大學,從MP3播放器到電腦。隨著獲得技術接入越來越容易,支持學習的技術逐漸成為重點。
高校有機會將以前專門用於計算機實驗室的資源進行調整,以利用學生帶來的技術。這需要關注軟體平臺實現和互操作性,而不是購買和部署標準技術。這一轉變意味著一個重大變化,但學生隨身攜帶的技術資源可能是強大的學術工具,其能力遠遠超出了其娛樂價值。
從瀏覽器控制實驗室實驗
網際網路能夠擴大學生獲取資源的渠道,這些資源原先供應不足、價格昂貴、危險,或者是他們無法獲得的。瀏覽器使天文觀測站、掃描探針顯微鏡和掃描電子顯微鏡可供世界各地的研究人員使用。這些應用程式正在將個別的、獨特的實現轉移到基於服務的體系結構上,這種架構以網絡標準為基礎,可以允許大量學生訪問。
技術和經濟方面的挑戰都影響到獲得科學裝置的機會。技術問題圍繞著使用Web服務為一系列實驗類型建立公共基礎結構。經濟上的挑戰需要開發一種機制,使教員們能夠共享實驗設備,而不承擔與其他用戶相關的額外工作。優先調度系統確保在與學生共享額外能力的同時滿足研究人員的需求。
一個為學生提供真實實驗的可伸縮軟體架構為遠程學習者打開了本來無法獲得的機會。
結語
從建築設計的角度上來說,通過對空間安排,通過對材料的運用,把教育哲學包含到設計裡面,或者說通過建築設計來實踐教育理念,強調人性化與個性化,並融入生活的情趣,這樣設計出來的學校建築,才是我們所希望看到的新型學校建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