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課程體系下,學校、老師還有哪些課程設計的發揮空間?

2021-01-17 芥末堆看教育

論壇現場

芥末堆10月21日訊, 面對人工智慧、5G等新技術的發展和對社會形態的重構,未來教育要如何培養人才?10月18日,在中國電子學會現代教育技術分會和創客嘉年華組委會主辦的「2019未來課程設計國際高峰論壇」上,來自體制內外的教育工作者們,分享了他們對未來課程的趨勢、落地及具體操作上的經驗和看法。

未來課程設計的三大趨勢

中國書畫國際大學常務校長杭舟表達了他對未來課程設計的趨勢預判。

第一個趨勢是由技術驅動的數字分發。杭舟認為,未來分發給學生的知識,可能不需要老師身體力行的去講解。就目前最熱門的人工智慧技術而言,未來會產生大量適用於教學的機器人,通過自然語言處理、深度學習、機器學習、神經網絡等算法推動的數字分發,會成為未來分發知識的第一個趨勢。

第二個趨勢是被動學習將變為主動學習。杭舟認為把遊戲的原理應用於教育學,更能吸引低齡兒童的注意力。在未來的課程設計中,會有更多的實踐者參與其中,這也將成為第二個趨勢。

第三個趨勢則是技能2.0。杭舟認為,技能2.0包括四方面的含義,即批判性思維、創造性、協同性和溝通能力。

國家課標下,學校和老師仍有發揮空間

談到未來的課程設計,上海閩行中學的校長餘安敏分享道,從工業社會、信息社會,再到現在的人工智慧時代,教育相對技術發展呈現滯後性。這種滯後也向社會提出了一個新的命題,即如何培養面向未來的人?因此,這就需要未來的課程培養學生立德樹人、核心素養和關鍵能力。

在對未來課程的闡述中,餘安敏將其分為了宏觀、中觀和微觀三個維度。宏觀即大的國家課程體系,而從學校的框架來看,學校的課程體系也可視之為小宏觀,需要按照國家規定來。中觀是學科組,微觀則是課堂裡的老師。

餘安敏認為,在國家課程實施過程中,學科組和老師的作用仍然非常重要。「實際上學校宏觀來講,還是學科組在起作用。所以學科組要儘可能想如何構建學習空間和學科課程體系,讓各類學生滿足自主性和選擇性發展。」餘安敏表示。

再回到微觀的老師層面,餘安敏表示教師要提高學科教學效率的同時,要回到教學的原點,即研究學習到底是什麼,再深入研究學生的學習。

教法上,引導學生創新很關鍵

在對未來課程的實踐中,北京教科院的於曉雅博士分享了她所遇到的糾結,以及分享了在教學方法上的經驗。

她表示,如果學生從小通過無學科和無邊界課程進行培養,能否建立起健全知識體系結構?作為老師,能不能拋棄人類已經健全的知識體系結構進行教學?這些都是在開展面向未來的課程中,老師們會遇到的疑惑和困境。

回到具體的課程教法上,於曉雅以STEAM為例分享了她的教學經驗。她認為,在STEAM理念下做未來人才培養,需要通過藝術打開想像力,數學運用想像力,再規律化學習的過程,後人學習控制運作規律,科學理性處理問題,最後付諸實踐,從被動學習到主動學習,即讓知識消費者變成知識生產者。「STEAM教法上不在於學生有沒有吸收消化知識,而在於能不能創造出新的東西。」於曉雅表示。

對於數學、計算機和工程等學科知識的學習,真正在於孩子們能夠隨著年齡的增長,把各個學科和理念進行跨界融合,甚至將來用智能的方法去解決問題,這也就是智能化的STEAM 教育。

相關焦點

  • 新高考背景下學校課程制度建設
    學校需要思考不同類型的課程在整個課程體系中處於何種位置,某一課程應該在哪個學段學習哪些內容、應該相應地獲得多少學分以及在哪一時間段進行評價等都是規劃的內容。從國家、地方和學校擁有的課程權力來講,形成了國家課程、地方課程、校本課程的三級課程結構。從課程學習的必要性來看,將課程分為必修課程、選擇性必修課程和選修課程。對於選修課程的分類,將其分為綜合實踐類、勞動技術類、職業教育類、休閒娛樂類和基礎知識拓展類,而綜合實踐活動課程又包括職業體驗、社會服務、設計製作和考察探究等內容。可以看出處於上下層級的課程之間存在交叉重複的現象。
  • 以「玉蘭花」課程體系撬動育人模式變革
    國內外教育系統多位專家認為,該課程體系「創新了學校課程組織的理念基礎與操作模式,是一次系統性的課改教改,更是國家課程與校本課程融合的優秀範例。」撰文:黃詩妤 唐文紅 李細林強勁的生長空間生成課程鏈條突出整體培育核心素養龍外校長唐文紅曾這樣形象地比喻「玉蘭花」課程體系:「取一個名字,走一段路子,結一串果子,留一段空間。」
  • 營地研學:日本自然教育學校課程體系、投資合作、開發要點
    以戶外大自然為課堂一草一木、一花一蟲就連石頭、陽光、土壤全都可以作為教學的對象沒有枯燥刻板的課程,也沒有塑料玩具日常的「上學」,是在老師的帶領下在森林裡撿樹葉、觀察蟲子、玩探險遊戲……自然教育是當下營地教育中最受歡迎的形式。通過場景體驗重塑「人與自然的聯繫」,培育心靈。
  • 從思政課程到課程思政:從戰略高度構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課程體系
    這要求我們在加強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不能就「思政課」談「思政課」建設,而要抓住課程改革核心環節,充分發揮課堂教學在育人中的主渠道、主陣地地位,著力將思想政治教育貫穿於學校教育教學的全過程,著力將教書育人內涵落實於課堂教學的主渠道之中。
  • 教育部就《中等職業學校數學課程標準》等5門課程標準答...
    《標準》研製工作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貫徹黨的十九大和十九屆二中、三中、四中全會精神和全國教育大會精神,落實職教20條關於「將標準化建設作為統領職業教育發展的突破口」「發揮標準在職業教育質量提升中的基礎性作用」的要求,旨在進一步加強職業教育國家教學標準體系建設,深化中職公共基礎課程改革,提升人才培養質量。
  • 「開放式」為學校、課程拆「牆」破「界」
    學校沒有「圍牆」,課程沒有「邊界」,兒童就是「兒童」——這就是我校推行的開放教育的宣言。國家課程校本化學校層面的課程創新,不僅需要激情與信念,更需要圍繞學習方式的變革進行理性思考。
  • 教育部發布《中等職業學校數學課程標準》等5門課程課標
    充分發揮中職公共基礎課育人優勢,夯實中職學生文化基礎,全面提高學生綜合素質。五是彰顯職業教育特色。遵循技術技能人才成長規律,注重教學內容與社會生活、職業生活的聯繫,注重與專業課程相互配合,形成協同育人合力。根據《方案》要求,各地要指導區域內中等職業學校開齊國家規定的公共基礎課,開足規定學時。中等職業學校公共基礎課程的學時一般佔總學時的1/3,不低於1000學時。
  • 中小學人工智慧教育課程體系與教學模式研究應用成果
    依託清華大學優質資源,響應國家政策,推動人工智慧、編程教育進入中小學,解決缺乏標準指引、課程體系不健全、教學資源匱乏、師資力量不足等問題,組織清華大學計算機系專家學者、中小學優秀教師聯合設計、開發了「中小學人工智慧教育課程體系」,提供「紙數聯動」的立體化教學資源。並依託「學堂在線」平臺,設計了混合式教學模式,保證優質資源的教學落地。
  • 課程思政 | 國務學院:學科理論體系、教材體系和教學體系相結合...
    2016年12月全國高校思政會後,復旦大學立即啟動課程思政建設工作進程,目前已構築起以思政課程為核心,以中國系列課程、綜合素養課程、哲學社會科學課程為支撐,以專業課程為輻射的課程體系,形成從思政課程到課程思政的「圈層效應」。目前學校課程思政示範課程已覆蓋所有院系,示範專業已覆蓋所有哲學社會科學院系,並向理工科院系持續延伸。
  • 青少年無人機創客教育課程誕生記——下
    老師學會用正確的方式教書育人,培養更多的讓自己崇拜的學生來,這樣的「師」才是真的「老師」。學校打破圍牆,打破與世隔離的狀態,融入生活,融入社會中去教育培養學生,踐行「生活即教育,社會即學校」的真教育方式。社會需要什麼,學校就教什麼,學生才會學到有用的本領,才能成為能服務國家、滿足社會需要的人才。
  • 培生發布Big English課程體系,推少兒英語混合式學習
    多知網8月28日消息,今日,培生正式發布Big English教材體系,在少兒英語領域推行線上線下結合的混合式學習模式。        Big English是培生今年新推出的,針對6-12歲兒童的英語學習教材體系。
  • 北京版STEM課程長啥樣?專家熱議來了|熱點
    這次會議就是要搭建專題對話平臺、以發布典型實踐經驗、促進深度對話、激發合作創新新空間為目標,邀請北京市一批已經開設STEM課程並擁有相對成熟經驗的中學課程團隊、大學及科研院所研究人員、相關媒體共聚一堂,就STEM教育的國際交流與本土探索、內在規律與未來發展趨勢等展開對話。那到底什麼才是STEM教育的核心呢?STEM教育與STEAM教育有哪些共同特點?
  • 泰安教育「校本課程」篇:「山裡娃」創客大賽摘桂冠
    泰安市教育局秉持「國家課程開足開齊,地方課程求精求實,校本課程突出特色」的原則,全力推動學校開發特色課程,書法課、剪紙課、陶藝課、機器人實驗課、steam課程、3D列印課程、電腦動漫課程、航模課程等在校園裡百花爭豔,萬木崢嶸!
  • 金融學專業實驗課程體系建設
    文中結合金融學專業課程體系的特點,闡述了現有實驗課程體系的局限性,對實驗課程改革的安排模式和思路作了探討。   高校實驗課程,是高校課程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完整有效的實驗課程體系將有助於深化化學生對理論課程的學習,在培養學生綜合能力方面起著重要的作用。
  • 除了CMU,美國還有哪些優質交互課程?
    MA學位: MA是對於沒相關基礎的申請人,學校鼓勵來自不同的非設計背景的學生申請一年制碩士課程,並有機會過渡到一年的MPS、兩年制的MDES課程或四年制博士課程。申請人建議有實習或工作經驗。 作品集:無論是否有設計方面的背景都需要提交一份作品集。
  • 擇校新趨勢:國家課程與IB「強強聯合」才是最適合當下的選擇
    在這樣的大環境下,北京的許多國際學校都面臨著生源流失、招生難等困境。 而今年新建校的北京致知學校(以下簡稱「致知」)似乎並沒受到疫情的影響,不僅如期開學,順利迎來了第一批學生,還收到了學生、家長很高的評價。致知有哪些獨特之處?為什麼會吸引許多學生不惜轉校而來? 菁kids走進了致知的校園,與學術校長Dr.
  • 外語設計學習,課程思政的新視域
    文化語境確定了設計學習的大環境,包括教育制度在內的整個社會文化背景和教育場所等。情景語境確定了學習的具體環境,包括主題、教師及教學風格、學生學習動機、教學設施、空間條件等。語境制約學習對象、學習內容和學習方法的選擇。在外語教學中,教師要充分發揮思政語境對設計過程的制約作用,使學生處在思政的大環境和小情景下學習。
  • 比歐洲還有新加坡日本,中國都划算的國家學校,泰國國際學校……
    提到國際教育,大家可能首先想到的是一些歐美國家,其實泰國的國際教育在東亞國家中也屬先進水平,且憑藉多元的國際化教育體系,低廉的教育費用以及國際對接的考試認證體系等,逐漸成為許多父母帶孩子出國留學的首選地之一。下面這位家長已經將女兒送入泰國國際學校2年了,她帶來的分享或許更值得參考。
  • 力邁學校:STEAM教學設計如何吸人眼球?
    這裡闡述了小學STEAM課程教學設計思維,並呈現STEAM課程的教學設計流程,為小學STEAM課程的實際教學提供參考與借鑑,並能夠設計出充滿靈活性、趣味性、教育性、創新性的課程;關鍵詞:STEAM課程;設計思維;教學設計力邁中美(國際)學校自疫情期間開展線上授課以來,受到在校生家長的一致好評,收到很多家長的感謝信,在一直播平臺,推出30多期線上課程直播,供所有關注國際教育的家長在線了解國際教育課程和教育教學體系
  • 程序設計課程體系的維度與層次劃分及其教學實踐
    我國的高等教育是從精英教育開始的,程序設計教學一開始也是面向精英類學生的,因此培養目標的層次比較高,導致課程體系中高層次的課程比較多,低層次的、應用型的課程不足,隨著我國高等教育由精英教育逐步走向大眾化教育,雖然也做了一些調整,但仍然存在盲目拔高層次,程序設計課程體系的層次不清晰的問題,這才是引起我國程序設計類課程教學效果不良的真正原因,其主要不足可歸結為如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