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壇現場
芥末堆10月21日訊, 面對人工智慧、5G等新技術的發展和對社會形態的重構,未來教育要如何培養人才?10月18日,在中國電子學會現代教育技術分會和創客嘉年華組委會主辦的「2019未來課程設計國際高峰論壇」上,來自體制內外的教育工作者們,分享了他們對未來課程的趨勢、落地及具體操作上的經驗和看法。
未來課程設計的三大趨勢
中國書畫國際大學常務校長杭舟表達了他對未來課程設計的趨勢預判。
第一個趨勢是由技術驅動的數字分發。杭舟認為,未來分發給學生的知識,可能不需要老師身體力行的去講解。就目前最熱門的人工智慧技術而言,未來會產生大量適用於教學的機器人,通過自然語言處理、深度學習、機器學習、神經網絡等算法推動的數字分發,會成為未來分發知識的第一個趨勢。
第二個趨勢是被動學習將變為主動學習。杭舟認為把遊戲的原理應用於教育學,更能吸引低齡兒童的注意力。在未來的課程設計中,會有更多的實踐者參與其中,這也將成為第二個趨勢。
第三個趨勢則是技能2.0。杭舟認為,技能2.0包括四方面的含義,即批判性思維、創造性、協同性和溝通能力。
國家課標下,學校和老師仍有發揮空間
談到未來的課程設計,上海閩行中學的校長餘安敏分享道,從工業社會、信息社會,再到現在的人工智慧時代,教育相對技術發展呈現滯後性。這種滯後也向社會提出了一個新的命題,即如何培養面向未來的人?因此,這就需要未來的課程培養學生立德樹人、核心素養和關鍵能力。
在對未來課程的闡述中,餘安敏將其分為了宏觀、中觀和微觀三個維度。宏觀即大的國家課程體系,而從學校的框架來看,學校的課程體系也可視之為小宏觀,需要按照國家規定來。中觀是學科組,微觀則是課堂裡的老師。
餘安敏認為,在國家課程實施過程中,學科組和老師的作用仍然非常重要。「實際上學校宏觀來講,還是學科組在起作用。所以學科組要儘可能想如何構建學習空間和學科課程體系,讓各類學生滿足自主性和選擇性發展。」餘安敏表示。
再回到微觀的老師層面,餘安敏表示教師要提高學科教學效率的同時,要回到教學的原點,即研究學習到底是什麼,再深入研究學生的學習。
教法上,引導學生創新很關鍵
在對未來課程的實踐中,北京教科院的於曉雅博士分享了她所遇到的糾結,以及分享了在教學方法上的經驗。
她表示,如果學生從小通過無學科和無邊界課程進行培養,能否建立起健全知識體系結構?作為老師,能不能拋棄人類已經健全的知識體系結構進行教學?這些都是在開展面向未來的課程中,老師們會遇到的疑惑和困境。
回到具體的課程教法上,於曉雅以STEAM為例分享了她的教學經驗。她認為,在STEAM理念下做未來人才培養,需要通過藝術打開想像力,數學運用想像力,再規律化學習的過程,後人學習控制運作規律,科學理性處理問題,最後付諸實踐,從被動學習到主動學習,即讓知識消費者變成知識生產者。「STEAM教法上不在於學生有沒有吸收消化知識,而在於能不能創造出新的東西。」於曉雅表示。
對於數學、計算機和工程等學科知識的學習,真正在於孩子們能夠隨著年齡的增長,把各個學科和理念進行跨界融合,甚至將來用智能的方法去解決問題,這也就是智能化的STEAM 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