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創 張宇燕 中國社會科學網 收錄於話題#深入學習貫徹十九屆五中全會精神6個
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深入分析了我國發展環境面臨的深刻複雜變化,認為當前和今後一個時期,我國發展仍然處於重要戰略機遇期,但機遇和挑戰都有新的發展變化。目前,新冠肺炎疫情仍在全球擴散蔓延。從世界經濟來看,疫情的短期重大負面衝擊已經顯現,並正在加速世界經濟、政治、科技和治理格局的深刻調整和演化。在此背景下,國際環境的不穩定不確定因素將大大增加,「十四五」時期我國經濟社會發展也將因此面臨新的困難和挑戰。同時,只要統籌推進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發展,做實做細做好較長時間應對外部環境變化的準備,我們就能化危為機,為未來創造更大發展機遇和空間。
未來五年世界經濟走勢
近年來,越來越多國家出現了低增長、低通脹、低利率和高債務、高收入差距、高齡化的「三低三高」問題,在疫情的推動下各種風險不斷累積和暴露,世界經濟存在陷入長期低迷風險,並給經濟全球化發展帶來深遠影響。
從短期來看,疫情衝擊下世界經濟出現二戰後最嚴重萎縮和大規模失業。國際貨幣基金組織2020年10月估計,2020年全球經濟增長為-4.4%。此次疫情是全球性的,世界各國均不同程度地受到疫情衝擊。從中長期來看,世界經濟很可能陷入低迷。儘管疫情可能在部分國家和地區出現反彈,但其對經濟復甦和市場信心的影響終將明顯減弱。隨著人們防範意識、應對經驗及防治能力逐步提升,疫情受到嚴控或轉為常態化應該是大概率事件。疫情發生之前發達經濟體已經深陷「三低三高」泥潭。疫情不僅不能改變發達國家長期形成的結構性問題,反而加重了這一問題。總之,疫情過後世界經濟陷入長期低迷的風險甚高,並將伴隨著資產價格的巨幅波動,其外溢效應勢必會在相當程度上殃及新興和發展中經濟體的穩定。
疫情將通過強化反全球化力量對全球化發展趨勢帶來深遠影響。疫情發生之前,以美國為首的發達國家要求改變全球化利益分配格局和打壓戰略競爭對手的圖謀,成為一股強大的反全球化力量。儘管疫情在公共衛生領域加大了國際合作需求,但各國在疫情防控上各自為政的現象比較普遍,國際公共衛生合作需求並沒有形成一股推動全球化發展的強勁力量。同時,疫情還產生了新的反全球化力量。疫情引起的部分經濟活動停頓,不僅從需求方對企業造成了衝擊,還從上遊供應方對企業造成了衝擊。同時,為降低供應鏈全球配置脆弱性和降低戰略物資可獲得性風險,各國採取的保護主義措施,可能會進一步助推疫情後的反全球化力量。總之,未來一段時期內,根植於大國博弈加劇和民族主義—民粹主義的反全球化力量極可能會加強。
未來五年世界格局變化趨勢
新冠肺炎疫情發生時,正值世界格局處於深刻調整期,各種力量對比不斷分化和調整。疫情的發生和全球蔓延加速了這一進程。未來五年,主要大國或大國集團在經濟、政治、科技和治理等領域的力量對比將進一步演化,並主要表現如下:
世界經濟格局將進一步呈現出中美兩足鼎立態勢。得益於改革開放的經濟快速增長,我國在世界經濟中的地位不斷提升,縮小了與美國的差距,同時也拉大了與其他經濟體之間的差距。我國按購買力平價方法衡量的GDP總量於2014年超過美國,按市場匯率衡量的GDP總量分別於2010年和2019年超過日本和歐元區。儘管各國都遭受了疫情的巨大衝擊,但衝擊的影響並非均衡分布,並特別表現為中美經濟實力差距加速縮小,其他主要經濟體與中美兩國之間的差距進一步拉大,從而更加凸顯中美在世界經濟格局中的地位。
世界政治格局將進一步呈現出多極力量深度分化組合態勢。伴隨疫情衝擊,在不考慮大國之間發生劇烈地緣衝突等重大事件影響的情況下,當前「一超多強」格局將加速演化。「十四五」期間,美國仍將是世界首要大國,但其全球政治領導力因川普政府單邊主義政策和疫情防控不力大幅下降。能否快速恢復盟友對美國的忠誠和支持,將是拜登新政府面臨的重大外交挑戰。與此同時,我國的國際領導力將繼續上升,並成為僅次於美國的全球力量。由於英國脫歐、社會失穩,外加疫情衝擊,歐洲一體化進程步履維艱,加倍努力後歐洲方可實現其心目中的美中歐「三極世界」之願景。在未來世界中扮演「關鍵平衡者」角色的俄羅斯,明白無誤地展示了自我國際定位及其影響力。隨著中美或中美歐博弈加劇,經濟長期低迷的日本和因疫情衝擊經濟快速增長戛然而止的印度,在世界格局中的相對重要性上升,儘管它們在超大經濟體之間維持平衡關係並非易事。
世界科技格局將以新興領域競爭日益激烈為主要特點。未來五年,為謀求在新一輪國際科技競爭中的主導權,世界主要大國在以下新興科技領域的競爭或封鎖與反封鎖更加激烈:一是以5G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通信技術;二是以高速運算能力為特徵的量子計算及其與其他技術的融合;三是人工智慧及其與其他技術的融合;四是以基因工程為代表的現代生物技術;五是以外空探測為代表的航天科技。與此同時,科技強國與弱國之間的科技鴻溝將繼續加寬加深。
全球治理格局將呈現出四種可能情景。一是現存雙邊或多邊、抑或全球或區域體系垮塌,世界各國以鄰為壑,甚至進入叢林戰爭,霸權國家肆無忌憚。二是多邊或全球體系全面坍塌或名存實亡,以主要國家之間博弈為特徵的世界多極化呈現出區域集團化態勢。區域主義本身同時也將進行重組,有些地區合作機制會得到加強,有些會被創立,有些則會被改組,不排除有些將消亡。三是出現兩個或多個平行體系,它們以產業鏈斷裂至少是部分脫鉤為標誌,結果是肢解或淡化了多邊體系,其劃分標準多重,主要包括對體系規則的理解和執行、經濟體社會政治經濟制度,也涉及文明背景和意識形態等因素。四是再全球化進程得以啟動。新冠肺炎疫情作為全世界共同的敵人,特別是其帶來的短期巨大衝擊力,讓人類開始警醒,深切感受到所有人早就結成了一個命運共同體,我們應該做並且能夠做的,就是攜手並肩鞏固、完善和創新現有全球多邊體系。比較而言,第一種情景出現的概率較低。在後三種情景中,對我國較為有利的是區域合作的鞏固與擴展和多邊體系的改革與完善。最終哪一種情景會變為現實,取決於主要經濟體之間的博弈。
國際環境變化對「十四五」時期我國發展的影響
在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的背景下,我國發展既面臨新的風險和挑戰,也將迎來新的機遇。
未來五年,國際環境變化對我國發展帶來的主要風險和挑戰如下:一是美國新政府聯合盟國與夥伴國加大對我國的制衡力度。這些國家聯合施壓,迫使我國接受於我不利的包括經貿、金融、人權與安全等領域的多重國際新規則,或打造將我國排除在外的不平衡的平行體系,以實現其遲滯我國發展、佔領所謂道義制高點、進而長期主導世界的戰略圖謀。二是全球供應鏈出現裂痕甚至部分斷裂,外部需求增長面臨諸多不確定性。作為全球製造業大國,我國在全球產業鏈和價值鏈中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此次疫情主客觀上均使各國意識到對外依存度過高帶來的風險,致使全球供應鏈「去中國化」成為長期趨勢。三是國際責任與義務加大。美國將聯合西方國家進一步剝奪我國作為發展中國家在對外經貿合作和利用國際資源等方面的合法權益,迫使我國承擔更多的國際責任和義務。同時,其他發展中國家期待我國為世界發展提供更大幫助和支持。四是海外利益保護任務更加艱巨。一些國家及其民眾將疫情責任「甩鍋」中方。在國外敵對媒體的渲染下,反華排華情緒有可能進一步上升,我駐外公民、華人華僑的生命財產安全以及中資企業和國家資產因此受到嚴重威脅。
國際環境變化也給我國順利實現「十四五」發展目標創造了機遇與空間。當前和未來一段時期,我國仍處在發展的重要戰略機遇期,進一步發展的空間主要表現在以下五個方面。一是疫情衝擊快速縮小了中美之間的產出差距並產生強大的慣性,進一步擴大了我國已有的大市場效應,從而為我國運用市場規模優勢構築良性外部環境提供了強大的物質基礎。二是我國抗擊疫情取得的重大戰略成果,率先實現生產和生活的正常化,增強了世界經濟復甦的信心,凸顯了我國制度優勢,提升了我國國際影響力和道德感召力。三是隨著經濟影響力和道德感召力的提升,特別是我國順應各國人民對合作共贏的普遍訴求,提出建立開放型世界經濟新體制主張,增大了我國在參與和引領全球經濟治理改革和完善方面的話語權。四是隨著疫情防控的常態化,在線科技、人工智慧、大數據等數位化技術加快運用,將持續驅動新業態、新模式、新產業加速成長。五是成功應對外部環境變化帶來的諸項挑戰的過程便是化危為機的過程,並特別表現在借供應鏈調整壓力以完善國內產業布局的過程之中。同時,美西方內部不斷激化的社會政治經濟矛盾,無疑將成為其推行外交政策的掣肘。
在準確把握國際形勢的前提下抓住機遇迎接挑戰
當今世界正在經歷百年未有之大變局,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革命深入發展,國際力量對比深刻調整,和平與發展仍然是時代主題,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深入人心。與此同時,國際環境日趨複雜,不穩定不確定性明顯增加。能否精準把握機遇成功應對挑戰,在相當意義上取決於能否準確把握複雜變化的國際形勢。
在2018年6月召開的中央外事工作會議上,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把握國際形勢要樹立正確的歷史觀、大局觀、角色觀。所謂正確歷史觀,就是不僅要看現在國際形勢什麼樣,而且要端起歷史望遠鏡回顧過去、總結歷史規律,展望未來、把握歷史前進大勢。所謂正確大局觀,就是不僅要看到現象和細節怎麼樣,而且要把握本質和全局,抓住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避免在林林總總、紛紜多變的國際亂象中迷失方向、捨本逐末。所謂正確角色觀,就是不僅要冷靜分析各種國際現象,而且要把自己擺進去,在我國同世界的關係中看問題,弄清楚在世界格局演變中我國的地位和作用,科學制定我國對外方針政策。
面對深刻複雜變化的國際形勢,在正確的「歷史觀、大局觀、角色觀」的指引下,我們有能力有信心順應歷史發展潮流和各國對合作共贏的訴求,全面提高我國對外開放水平,建設更高水平開放型經濟新體制,以高水平對外開放打造國際合作和競爭新優勢,同時積極推動全球治理體系改革與完善,推動建立更加公平合理的國際經濟治理體系,從而讓外部環境更好地服務於我國「十四五」規劃目標和2035年遠景目標的全面實現。
(作者系中國社會科學院學部委員、世界經濟與政治研究所所長、研究員)
相關閱讀
來源:中國社會科學網-中國社會科學報
原標題:《「十四五」時期我國的外部環境及影響》
閱讀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