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刻認識四川發展的外部環境和階段性特徵

2020-12-06 四川省人民政府

深刻認識四川發展的外部環境和階段性特徵

  • 2012年07月12日 00時00分
  • 來源: 四川日報
  • 【字體:

  核心提示

  深入領會省第十次黨代會報告精神,需要--

  準確把握國內外發展環境的新變化深刻認識我省省情出現的新變化科學判斷我省發展階段的新特徵

  □王小剛

  省第十次黨代會報告對當前和未來五年我省發展的外部環境和所處發展階段的判斷,順應發展大勢,遵循客觀規律,踩準時代步點,符合省情實際,堅持發展這個硬道理,把握髮展的歷史方位,抓住發展的主要矛盾,對於我們深刻認識四川發展的戰略機遇與面臨的挑戰,堅定實現今後五年奮鬥目標的決心,推進我省在科學發展軌道上跨越提升,加快建設西部經濟發展高地和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具有重要意義。

  一、準確把握國內外發展環境的新變化

  分析當前世界和全國經濟發展戰略格局,和平、發展、合作仍是時代潮流,全球經濟一體化仍曲折前進,國際產業分工將進一步推進,新興經濟體和我國仍處於重要戰略機遇期;我國經濟平穩較快發展的基本態勢沒有改變,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是發展的長期主線,體制機制的不斷完善將為發展提供強大動力。但國內外環境確實出現了一些新變化,其既是重大機遇,也存在嚴峻挑戰,應予高度重視。

  一是全球經濟增長模式發生深刻變化,世界經濟進入緩慢增長時期。

  長期以來,全球經濟一直延續發達國家過度消費、發展中國家生產、資源輸出國供給原料的增長模式。國際金融危機表明,這種失衡的全球經濟增長模式不可持續。美國等發達國家開始轉變負債和超前消費模式,力求再工業化;新興經濟體和發展中國家加快調整出口導向型增長模式,提高內需特別是消費需求對經濟增長的貢獻。但全球經濟失衡的原因錯綜複雜,主要經濟體結構調整將經歷較長時間,世界經濟增長模式調整將是長期而複雜的過程。在全球經濟再平衡過程中,發達國家為了自身利益,不斷加強對發展中國家尤其是中國的遏制,國際環境趨於嚴峻。為了尋求新的經濟增長點,各主要國家著力推進新技術和新能源革命,努力搶佔科技經濟制高點。但近兩年實際表明,新能源、生物技術、節能環保等新興產業的技術創新動力不足,從技術創新到市場化也需要較長過程,難以在短期內帶動世界經濟進入新一輪較快增長。

  二是新興經濟體地位進一步提升,全球治理結構發生深刻變化。長期以來,以美國為代表的西方發達經濟體一直主導全球經濟發展格局。國際金融危機後,全球各經濟體經歷了不同速度的恢復過程,發達國家受金融危機影響,經濟復甦乏力,而新興經濟體卻在逆境中保持較快增長。2010年,全球經濟增長5.1%,其中發達經濟體增長3.1%,新興和發展中經濟體增長7.3%,新興經濟體對全球經濟增長的貢獻達70%,按購買力平價計算,新興經濟體佔全球GDP比重已達到47.9%。後金融危機時期,發達國家受主權債務影響,經濟增長仍然乏力,可能陷入普遍減速甚至衰退的困境;新興經濟體將繼續工業化城市化進程,經濟仍將保持較快增長,佔全球經濟份額還將繼續提高。據IMF預測,2013年新興經濟體佔全球經濟總量比重將首次超過發達經濟體。隨著經濟力量的變化,全球治理結構也將隨之發生變化,新興經濟體在國際政治經濟格局中可望爭取到更多話語權。但發達國家難捨既得利益,矛盾摩擦勢必加劇。

  三是我國進入相對平穩增長階段,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更加迫切。從國際經驗看,一國在經歷較長的高速增長周期後,勢必有一個減速或調整過程。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經濟實現了30餘年年均9.9%的高速增長。但長期形成的經濟結構失衡問題進一步突出,經濟發展與資源短缺、生態環境脆弱等矛盾進一步加劇,粗放型增長模式難以為繼。同時,隨著國際市場需求增速放緩,國內數量型「人口紅利」轉弱,人口結構變化導致的勞動力成本上升和市場環境變化導致的原材料成本上漲壓力增大,我國中長期潛在經濟增長率將有所降低,我國經濟將進入相對平穩的增長軌道。長期矛盾與短期問題相互交織,要求我國必須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從全國來看,適當並主動降低增長速度,有利於為結構調整騰出空間。但對於較落後的西部地區,在加快轉變發展方式的同時,繼續保持較快的發展速度,既是合理的,也是必要的。

  四是西部大開發戰略成效顯著,全國空間發展格局出現轉折性變化。西部大開發戰略實施以來,西部地區經濟社會發展成就巨大,綜合經濟實力大幅提升。西部大開發不僅有力促進了西部地區發展,也為全國發展開拓了更廣闊的空間。西部地區已經站在新的歷史起點,在全國的地位和作用顯著提升。在國際產業分工不斷深化、東部地區產業升級逐步加快的背景下,發達國家和東部地區產業向西部轉移的步伐加快,並呈現跨梯度轉移趨勢。全國經濟發展的空間格局出現轉折性變化,二十多年來東部高速發展、西部相對滯後的局面,已轉變為東部增速減緩、西部快速崛起的態勢,一批新的城市群和產業帶快速形成,新的經濟增長極不斷湧現,全國經濟重心多元化的新特徵日益明顯。隨著欠發達地區發展步伐加快,區域經濟差距逐步縮小,區域合作不斷加強,區域分工日益深化,區域經濟一體化進程明顯加快。

  五是資源環境約束明顯增強,對經濟發展的質量要求進一步提高。

  隨著全球能源資源短缺和氣候變化加劇,以及我國資源要素投入和節能減排壓力不斷增大,我國工業化城鎮化快速推進與資源環境承載力快速下降的矛盾凸顯,我國參與國際產業分工和國際經濟競爭的瓶頸制約日趨嚴重。東部進一步發展的資源環境約束尤為突出,西部與東部的比較優勢出現轉化。但西部不可能再走以資源高消耗、環境高汙染為代價的老路,必須充分發揮後發優勢,走新型工業化新型城鎮化道路;在繼續堅持投資拉動和擴大消費的基礎上,強化集約發展,提高發展質量,把增長動力轉換到創新驅動軌道上,將傳統競爭優勢提升為新的競爭優勢。

  六是社會形態和結構出現重大變化,必須加快推進和諧社會建設。

  隨著我國人均GDP快速增加、城鎮人口超過總人口50%、社會信息化進程加快,社會結構變動加劇,利益主體日趨多元,社會矛盾和風險進入高發期,統籌協調各方面利益難度加大;突發公共事件呈增多趨勢,保護公眾生命財產安全和減輕社會危害面臨新挑戰;人口老齡化趨勢加快,相應的服務保障體系建設要求迫切;人們思想的獨立性、差異性和變化性增強,對完善社會管理提出新課題。適應我國社會形態的深刻變化和社會治理結構的重大轉型,必須著力於處理好經濟發展與社會建設等的關係,保障和改善提高民生,創新社會管理,促進共同富裕,加快建設和諧社會。

  二、深刻認識我省省情出現的新變化

  「人口多、底子薄、不平衡、欠發達」是我省基本省情。2011年我省年末常住人口8050萬人,是全國第四人口大省;人均生產總值26133元,僅為全國平均水平76%;城鄉和區域發展差異較大,城鄉居民收入比達2.9∶1,人均生產總值最高地區是最低地區5倍多;城鎮化率、居民收入比全國平均低15%左右,全面建設小康社會進程落後全國3.6個百分點,我省的發展仍較落後並面臨諸多困難。但在省委、省政府正確領導下,經過全川人民長期追趕跨越、奮勇爬坡、危難崛起、加快發展,我省省情也在發生一系列可喜的重大變化,為未來發展打下了重要基礎。

  一是已經進入工業化中期階段,經濟發展呈現高位增長態勢。2011年我省人均生產總值超過4000美元,非農產業佔生產總值比重超過80%,城鎮化率達到40%以上,農業從業人員佔全部從業人員比重降為43%。參照國際上對工業化發展階段的劃分,我省已全面跨入工業化中期階段。回顧過去相當長時期,我省經濟增速一直落後於全國,經濟增速一度落後全國2個百分點,經濟總量在全國排位曾下滑到第10位。隨著我省逐步邁入工業化中期階段,我省一改長期落後於全國的局面,過去五年經濟年均增長達14%,高於全國平均4個百分點,與全國的平穩增長形成明顯反差。從產業結構看,第二產業成為推動經濟增長的主動力,過去五年第二產業年均增長達19.3%,其中工業年均增長達20.1%。從三大需求看,儘管我省經濟增長仍主要由投資拉動,但消費的貢獻也呈上升趨勢,2011年消費對經濟增長的貢獻已接近50%,我省經濟增長動力正在不斷優化。

  二是全省經濟實力大幅度增強,在全國的戰略地位更加重要。西部大開發初期,我省經濟規模僅排全國第10位,人均生產總值僅相當於全國68%。經過西部大開發以來十多年快速發展,我省經濟實力已經邁上了一個大臺階,2011年地區生產總值超過2萬億元,位居全國第8位;財政收入和居民收入大幅增長,過去五年我省公共財政收入年均增長高於全國5個百分點,城鎮居民可支配收入和農村居民純收入年均增長分別高於全國4.7和5.9個百分點,與全國差距均呈明顯縮小趨勢。產業競爭力不斷增強,已建成我國重要的電子信息、裝備製造、水電、油氣化工等產業基地,製造業中有5個行業總產值佔全國比重超過5%。最終消費支出超過8600億元,位居全國第七。隨著國家擴大內需戰略深入推進,我省的經濟區位正朝有利方向轉化,我省已成為國家重要產業基地、內需市場腹地和重要經濟增長極,在全國發展格局的戰略地位更加重要。

  三是基礎設施顯著改善,要素集聚和產業承載能力大幅度提高。受經濟發展水平和特殊自然地理條件制約,長期以來,我省基礎設施建設滯後,數千年的「蜀道難」狀況改觀不大,農業靠天吃飯也十分突出。經過西部大開發尤其是近五年大規模建設,我省基礎設施實現了跨越式發展。西部綜合交通樞紐基本形成,蜀道難正在成為歷史,出川通道廣布,內部網絡密織,蜀道初成通途;「再造一個都江堰灌區」工程,將使農業發展條件顯著改善,「天府之國」更加名副其實;能源設施加快建設,電力裝機大幅上升,已成為國家主要的清潔能源基地。隨著基礎設施改善,我省要素集聚能力和產業承載能力顯著增強,為進一步跨越提升奠定了堅實基礎。

  四是全面對外開放取得重大進展,成為我國新的開發開放前沿。世界各國和我國東部地區經驗反覆證明,沒有充分的開放,就沒有充分的發展。隨著我省交通、能源、信息等基礎設施明顯改善,我省市場、資源和勞動力優勢日益顯現,作為西部發展水平最高、產業基礎最雄厚、人才和自然資源豐富的大省,正在成為我國對外開放新的前沿、成為國內外投資新的熱土。近幾年我省實際利用外資規模、在川落戶的世界500強企業持續保持中西部第一。近三年引進國內外投資超過前30年總和。抓住國家建設中國東協自由貿易區和面向西南開放橋頭堡等契機,我省正呈現全方位對外開放的新格局。充分的對外開放必將為四川發展注入新的活力。

  五是一批特大城市正快速崛起,全省空間發展格局逐步優化。

  長期以來,我省主城區百萬以上人口的特大城市僅有成都,成都市佔全省地區生產總值比重30%以上,其他城市與成都差距較大,全省經濟發展缺乏次級增長極。隨著我省積極推進五大經濟區、四大城市群發展,加快培育新的增長極,全省區域經濟發展明顯加快。2011年,綿陽、德陽、宜賓、南充、達州、涼山6市(州)GDP總量首次突破千億元大關;一批區域性中心城市快速崛起,主城區50萬以上人口的城市達到8個,綿陽、南充、自貢、瀘州等城市正向主城區100萬以上人口的特大城市邁進。長期困擾我省的缺少次級增長極的狀況得到改善,區域發展協調性得到增強,城鎮體系結構趨於合理,全省空間發展格局逐步優化。

  六是抗震救災和災後重建取得全面勝利,對外形象顯著提升。

  「5·12」特大地震災害使我省經濟社會遭受重大損失,在黨中央國務院和省委省政府堅強領導下,在國家、社會和援建省市大力支持下,全川人民眾志成城、無私奉獻、自強不息、頑強拼搏,譜寫了抗震救災驚天動地、氣勢磅礴的時代壯歌,創造了人類救災史上的奇蹟;按照中央災後重建「三年目標任務兩年基本完成」的部署,全川人民艱苦奮鬥,克服種種困難,如期完成了重建目標,一批重點企業乘勢升級擴張,一批新的產業園區迅速崛起,一批特色優勢產業成長壯大。經過抗震救災和災後重建,我省在世界和全國展現了不屈脊梁、凝聚了偉大精神、樹立了嶄新形象,國內外知譽度顯著提升,巨大精神財富必將轉化為強大發展動力。

  三、科學判斷我省發展階段的新特徵

  工業化進程是判斷一個國家和地區發展階段和發展水平的重要標誌。當前我國已進入工業化中後期階段,而我省正處於工業化中前期階段,我省落後全國5-8年時間,與全國的發展階段存在明顯差異。正是與全國發展階段的差異,決定了我省發展的階段性特徵,決定了我省必須也理應加快發展、科學發展,在科學發展的軌道上實現跨越提升。

  一是經濟處於快速增長階段,是縮小與全國發展差距的黃金時期。

  工業化進程的不同階段有不同的發展特點,工業化前期、中期和後期的經濟發展大體呈「低-高-低」增長態勢。回顧我國及東部地區發展歷程,其在工業化中期也經歷了經濟高速增長階段。我省自「十一五」期末進入工業化中期以來,全省經濟呈高位增長態勢,GDP增速連續三年高於全國50%左右,經濟總量躍上2萬億元臺階,人均GDP突破4000美元,產業競爭力和經濟效益也整體向好,這正是經濟發展進入「快車道」的重要表徵。從國內外經驗看,未來五年我省GDP仍可保持兩位數以上增速,有望接近全國平均水平;這個快速增長階段大約8-10年,未來五年將是我省加快經濟發展、縮小與全國差距的黃金期,我們必須緊緊抓住而決不能錯過這一黃金期。

  二是工業化處於快速發展時期,產業發展和結構升級明顯加快。

  工業化進程是產業結構不斷演進和高度化的過程,發達國家經驗表明,工業化中期階段以製造業為代表的工業增加值比重一般呈先升後降的倒U型變化趨勢。我國進入工業化中期以來,工業比重也呈現先升後降趨勢。未來五年,我省仍處於工業化中前期階段,以工業為主的產業發展和結構調整將明顯加快,工業總量將快速增長,工業比重將繼續上升,工業主導地位更加明顯。但是,處於新的時代、面臨新的形勢,我省工業化的推進必須突出「新型」二字,加快結構高級化進程,加快發展高新技術產業和戰略性新興產業,大力提升先進位造業比重和帶動現代服務業發展。

  三是城鎮化處於快速推進時期,「兩化」互動和城鄉統籌不斷加強。

  工業化和城鎮化明顯正相關,城鎮化進程一般要經歷工業化初期起步階段、工業化中期高速發展階段和工業化後期成熟階段,城鎮化率的提高呈現S型曲線特徵。「九五」和「十五」時期,全國處於城鎮化加快推進階段,城鎮化率年均提高1.49個百分點,我省城鎮化則相對較慢,城鎮化率年增速比全國低50%左右。「十一五」後期以來,全國進入工業化中後期城鎮化平穩發展階段,而我省則進入工業化中期城鎮化率加速上升階段,城鎮化年均增速反比全國高50%左右,呈現出「城鎮化水平東高西低、城鎮化速度東低西高」態勢,我省城鎮化與全國的差距出現由擴大到縮小的「拐點」。從「兩化」發展關係看,我省城鎮化進程總體上滯後於工業化進程,但兩者協調性正逐步增強,城鎮化與工業化的差距開始縮小。從城鄉發展關係看,我省統籌城鄉已取得重要經驗,城鄉發展的協調性逐步增強,城鄉差距得到控制。必須進一步加強「兩化」互動和城鄉統籌,確保工業化、城鎮化和農業現代化良性互動、協調發展。

  四是投資仍是經濟增長主動力,但轉變發展方式的緊迫性增強。

  工業化的不同階段,不同要素對經濟貢獻的重要性相對不同,在工業化中前期階段,資本投入仍然是經濟增長的主要動力,也是欠發達地區經濟騰飛的關鍵。與全國和東部地區工業化中前期的特徵相似,當前我省經濟增長仍高度依賴投資拉動,「十一五」以來資本形成對經濟增長貢獻率平均達到60%左右。總體上看,「十二五」時期投資仍然是拉動我省經濟增長的主要動力,要縮小與發達地區的差距,必須保持投資較快增長、繼續擴大投資規模。但必須看到,長期以來投資拉動的粗放型發展模式,導致資源消耗過多、環境代價過大、經濟效益不高,使人均資源偏低和生態環境脆弱的省情矛盾更加突出。在繼續加強投資拉動的同時,必須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努力擴大居民消費,加大科技創新力度,逐步提高消費需求和科技創新對經濟增長的貢獻。

  五是人民生活水平處於快速提升時期,全面小康建設進程加快。

  當前我省正處於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關鍵期,儘管我省全面小康實現程度與全國的差距已由2000年的5.1個百分點縮小到3.6個百分點,但居民收入水平和生活質量、文化教育等指標實現程度較低,與全國差距較大。國際經驗表明,工業化中期也是居民收入和消費快速提升的階段。其主要特徵是國民收入較快增長,中等收入階層迅速擴大,居民消費需求不斷擴張,居民消費結構快速升級、對文化、教育等非物質產品需求快速增長。居民消費需求的增長和消費結構的升級又將加快推進經濟社會發展和產業結構升級。我們必須處理好加快經濟發展與保障和改善提高民生、建設和諧社會的關係,著力緩解和消除我省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薄弱環節和瓶頸制約,進一步縮小與全國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差距,為與全國同步實現全面小康建設目標奠定決定性基礎。

責任編輯: 劉怡

相關焦點

  • 如何認識和把握當前我國面臨的外部環境
    我國發展面臨的外部環境自新冠肺炎疫情爆發以來,發生了一系列深刻複雜的變化,可謂是「亂花漸欲迷人眼」。形勢帶來變化,形勢也決定任務。我們要保持經濟社會持續健康發展,就必須準確認識和把握當前我國面臨的外部環境。
  • 深刻認識新型基礎設施的特徵
    深刻認識新型基礎設施的特徵 2021-01-14 11:23:08 來源:人民日報 作者:房家梁 責任編輯:房家梁
  • 「十三五」時期我國發展環境的基本特徵
    制定中長期發展戰略、確立發展重點任務舉措,首先要辨明大勢、把握大局,認清我們所處的國內外發展環境和條件。《中共中央關於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三個五年規劃的建議》認為,「十三五」時期「我國發展仍處於可以大有作為的重要戰略機遇期,也面臨諸多矛盾疊加、風險隱患增多的嚴峻挑戰」。這是一個大判斷。
  • 創造性運用馬克思主義世界觀方法論認識解決中國發展問題
    關於統籌國內國際兩個大局,正確認識把握我國發展環境的「變」與「不變」,是運用唯物辯證法把握大勢和駕馭全局的卓越成果  深刻複雜變化中的國內外環境,要求堅持正確的歷史觀、大局觀、發展觀,統攬國內國際兩個大局,善於在日趨錯綜複雜的國內國際環境中準確認識「變」與「不變」及其辯證關係。
  • 五中全會精品課|當前和今後一個時期,我國發展環境面臨哪些深刻...
    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分析了我國發展環境面臨的深刻複雜變化,指出,「當前和今後一個時期,我國發展仍然處於重要戰略機遇期,但機遇和挑戰都有新的發展變化」,「全黨要統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戰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深刻認識我國社會主要矛盾變化帶來的新特徵新要求,深刻認識錯綜複雜的國際環境帶來的新矛盾新挑戰
  • 積極營造良好外部環境
    一、「十四五」時期國際形勢的基本特徵 《建議》指出,「當今世界正經歷百年未有之大變局」。這是習近平總書記立足我國發展新的歷史方位,縱觀世界發展大勢作出的重要論斷,科學指出了世界發展變化的動因、趨勢和規律,對於我們準確把握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所處國際環境、在應對國際形勢風雲變幻中推進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建設,具有重大指導意義。
  • 尹中卿分析中小企業面臨的自身發展和外部環境問題
    尹中卿分析中小企業面臨的自身發展和外部環境問題 來源:人民網 2009年12月25日16:43   人民網北京12月25日電(記者常紅、高星、張海燕)人民網、新華網、中國人大網今天下午聯合推出網絡在線訪談,特邀全國人大財經委員會副主任委員吳曉靈、全國人大財經委員會副主任委員尹中卿、全國人大財經委員會委員呂薇與網友共議「促進中小企業發展」在線交流。
  • 深刻認識良好生態環境的重要性
    原標題:深刻認識良好生態環境的重要性 習近平總書記關於社會主義生態文明建設的一系列重要論述,立意高遠,內涵豐富,指明了生態環境的重要屬性和地位。在生態環境保護任重道遠的今天,深刻認識良好生態環境的重要性,對于堅決打好汙染防治攻堅戰,推動生態文明建設邁上新臺階,具有重要意義。
  • 大國關係「新常態」及良好外部環境營造
    【摘要】隨著世界進入動蕩變革期,不穩定性和不確定性增加,「十四五」規劃面臨的外部環境發生深刻變化,我國將面對更多的逆風逆水。疫情影響下,世界經濟普遍下滑,逆全球化思潮蔓延,保護主義、單邊主義加劇,這些都將對我國發展大環境產生重要影響。同時,我們也面臨著重大戰略機遇。
  • 正確認識新發展階段的新特徵新要求
    從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到基本實現現代化,再到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是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展的戰略安排,也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現代化的戰略步驟。「十四五」時期是這一新發展階段的開局時期和起始階段。從經濟發展維度看,這個階段的重要特徵是我國經濟已由高速增長階段轉向高質量發展階段。
  • 深刻認識新型基礎設施的特徵(思想縱橫)
    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在創造新的產品和服務供給的同時,也對加快新型基礎設施建設提出新要求。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指出:「系統布局新型基礎設施,加快第五代移動通信、工業網際網路、大數據中心等建設。」我們要深刻認識新型基礎設施的特徵,科學推進新型基礎設施建設。
  • 順序性和階段性的區分
    個體的身心發展規律中順序性和階段性就是其中之一。相信很多的小夥伴在複習時較為頭疼。今天小編就帶著大家一起區分比較,希望對廣大的考生有所幫助。個體身心發展的規律一般在考試時會通過客觀題的方式進行考查,客觀題主要是考查對概念的理解、例子的反選以及教學啟示。
  • 深刻認識「以推動高質量發展為主題」的內涵
    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於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的建議》明確提出,「十四五」時期經濟社會發展要「以推動高質量發展為主題」。這體現了黨的十九大關於我國經濟已由高速增長階段轉向高質量發展階段的科學判斷,標誌著我們黨對經濟社會發展規律的認識和運用均達到新高度。
  • 深刻認識擘畫「十四五」時期發展藍圖的理論創新
    我們要把握歷史方位、把握基本遵循、把握核心要義,深刻認識習近平總書記關於規劃「十四五」時期發展重要思想的理論創新價值和實踐指導意義,做到悟於心、踐於行、落於實,切實把思想和行動統一到全會精神上來,統一到黨中央重大決策部署上來。
  • 我國發展環境面臨深刻複雜變化(深入學習貫徹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
    「十四五」時期是我國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徵程的開局起步期,也是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的加速演進期、全球百年未遇之大疫情的持續影響期,清醒認識和科學把握國內外環境的變化對編制和實施好「十四五」規劃至關重要。
  • 社會主要矛盾變化帶來新特徵新要求 ——認識和把握新發展階段②
    用全面、辯證、發展的眼光認識社會主要矛盾變化,要看到這是經濟社會發展規律使然、生產力進步必然,增強解決矛盾的緊迫感和責任感進入高質量發展階段,我國需求條件、要素條件和潛在增長率發生重要變化,需要更加注重發展質量和效益的提升進入新發展階段,我們將開啟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新徵程。
  • 經濟大家談|深刻認識「以推動高質量發展為主題」的內涵
    面對新的發展階段、發展環境和發展條件,「十四五」時期經濟社會發展要以推動高質量發展為主題,這對於明確「十四五」時期的發展思路和重點任務,實現開好局、起好步具有重大意義。從國際大局看,當前世界正面臨百年未有之大變局,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深入發展,國際力量對比深刻調整,和平與發展仍然是時代主題,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深入人心,同時國際環境日趨複雜,不穩定性不確定性明顯增加,新冠肺炎疫情影響廣泛深遠,經濟全球化遭遇逆流,世界進入動蕩變革期,單邊主義、保護主義、霸權主義對世界和平與發展構成威脅。
  • 深刻認識和科學把握新發展階段
    「『十四五』時期是我國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現第一個百年奮鬥目標之後,乘勢而上開啟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徵程、向第二個百年奮鬥目標進軍的第一個五年,我國將進入新發展階段。」這是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深刻把握國內國際發展大勢作出的重大戰略論斷。
  • 「十四五」時期我國的外部環境及影響
    原創 張宇燕 中國社會科學網 收錄於話題#深入學習貫徹十九屆五中全會精神6個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深入分析了我國發展環境面臨的深刻複雜變化,認為當前和今後一個時期,我國發展仍然處於重要戰略機遇期,但機遇和挑戰都有新的發展變化。目前,新冠肺炎疫情仍在全球擴散蔓延。
  • 安徽省部署開展鐵路沿線外部環境綜合整治專項行動
    原標題:我省部署開展鐵路沿線外部環境綜合整治專項行動3月7日,全省鐵路護路聯防工作暨鐵路沿線外部環境綜合整治專項行動電視電話會議在省公安廳召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