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球是地球的忠實伴侶,它伴隨地球40多億年。歷史上關於月球起源的假說大致有以下4種:1、共振潮汐分裂說;2、地月同源說;3、地外星體俘獲說;4、撞擊成因說。
共振潮汐分裂
這一月球起源假說是由達爾文的兒子喬治.達爾文(CHDar-win) 於1908年提出。他認為地球早期處於熔融狀態,自轉速度在冷卻過程當中加快,因赤道離心力過大,使地球變為一個橢圓形,在太陽的潮汐作用下形成共振,最後導致地球物質被拋出,經歷漫長時期的演化形成現在的月球。
地月同源
該假說認為地球和月球是由同一塊行星塵埃雲所形成。早期先形成以鐵為核心的地球,而後殘留在地球周圍的行星塵埃殘留物,經歷漫長歲月的吸積形成月球。
地外星體俘獲
月球原本是在太陽系內遊蕩的一顆星體,在機緣巧合之下,不幸被地球俘獲,成為地球的衛星。
撞擊成因說
這個假說認為地球曾經被一顆地外星體撞擊,將地球的矽酸鹽類地殼撞出地球,慢慢形成了現在的月球。
無論共振潮汐分裂,還是地月同源,亦或是撞擊成因說,他們都具有一個共同的特徵,那就是在一定程度上存在著同源性。但是地球元素和月球元素的不同,導致這種同源性無法解釋。首先地球上自然存在各种放射性元素,根據目前已知的數據,月球天然的放射性元素存在較少。還有一種非常重要的資源氦三,地球上已探明的氦三資源不足500千克,而根據阿波羅登月計劃返回來的數據結果分析,月球的氦三資源總量達到了驚人的100萬噸到500萬噸之間!這種驚人的差異無法解釋地月同源性。
地外星體被地球俘獲這一假說,似乎更貼近真實。但是月球繞地球公轉的周期(約27.3217地球日)與其繞自軸的自轉周期(27.322地球日)幾乎相同,這導致月球的一面幾乎始終面對地球,如此巧合的事情,讓捕獲一說也似乎站不住腳。
那麼我們再異想天開一點吧。
月球是另一個文明種族的星際逃離工具,這個文明達到了1型文明的程度。他們可以自由支配本星球的所有資源,完全掌握了核聚變。由於其自身所在的恆星系統發生了危機,迫使他們不得不轉移星際空間,尋找適合生存的星球。他們利用豐富的資源製造了星際發動機,將自身星球推離其所在的恆星系統,經歷了漫長的星際遊蕩後,來到了地球。核聚變過程產生了大量的氦三。如果在星際遊蕩的過程當中,找不到適宜居住的星球,他們將會繼續利用氦三資源。
還有一種觀點,認為月球的氦三資源是經歷幾十億年的「捕捉」沉澱而來。這種觀點認為其來自太陽風。太陽的核聚變產生大量的氦三,並被拋出太陽表面,以太陽風的形式散向宇宙空間。由於月球外層空間沒有大氣阻擋,於是氦三便被吹向月球表面並滲透到月球巖石層內。
不知道大家認為到底是哪一種觀點更貼近真實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