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球的半徑是1738公裡,距離地球384400千米;太陽的半徑是696300公裡,距離地球約1.5億千米。太陽比月球大400倍,太陽和地球的距離是月亮和地球距離的400倍。
所以站在地球上,我們看到的太陽和月亮是差不多大的。
是不是感覺有點不可思議,特別偶然?
偶然的事情很多,今天來看看月球是在怎麼樣偶然的情況下,來到地球「身旁」的。
月球的形成,科學界有很多說法,譬如同源說,俘獲說,分裂說以及撞擊說。現在主流說法還是撞擊說,這種說明也證據可以依靠。其他的說法,相對破綻比較大。
怎樣的撞擊產生了月球呢?
45億年前,太陽系還比較年輕,當時地球旁邊還沒有月球這個小兄弟,地球獨自繞著太陽轉。
當時的地球,也不像現在這樣是藍色的,而是一個充滿熔巖大火球,溫度非常高,沒有生命痕跡,地球自轉的速度也非常快,自轉一周只要8小時,不像現在的24個小時。
45億年前的地球,不像現在這麼安穩,祥和。
那時候的太陽系,像是在玩一場彈球遊戲,地球不停地受到小行星,彗星的騷擾和撞擊。
意外來的就是那麼快,一顆和火星(火星直徑是地球的53%)大小差不多的行星(科學家起名叫」忒伊亞「)直接照著地球就過來了,一頭撞了上去。
這倆大傢伙一親密接觸,那還了得,立刻熔巖四濺,一飛沖天。這個叫忒伊亞的小行星,直接被撞沒了。
大量的巖漿被撞擊到太空中,一部分以逃逸速度脫離了地球的引力,另外一部分熔巖圍繞著地球軌道運行。
這些被撞擊的熔巖和碎片,慢慢聚集在一起,變得越來越大,然後又吸引著軌道上的其他的液體熔巖,慢慢地就形成了前期的月球。
就這樣,一輪火紅的月亮,慢慢的從地球的地平線上升起。
那時候的月亮,離地球只有2萬多公裡,不是現在的38萬公裡,站在地球上看月亮,是現在月亮的15倍大,是不是有點」手可摘星辰「的感覺?
由於地月距離比現在近很多,月球對地球的引力是現在200倍以上。雖然當時地球上沒有海水,但是地球表層都是被巖漿包裹,對巖漿的」潮汐「引力,達到現在的3000倍以上。
正是這種」潮汐「引力,月球離我們越來越遠。
不管是巖漿,還是海水,潮汐最高點還沒有回落,就被自轉的地球給拉著走了。
地球的自轉拉著潮汐的巖漿或海水,根據力的相對性,潮汐也會往反方向拉著地球,造成地球自轉速度變慢。
月球和地球之間引力的能量是恆定的,地球慢下來了,月球就會跳到能量更高、離地球更遠的軌道上,以達到能量平衡。
經過45億年,從當年的2萬公裡到現在的38萬公裡,從當年的一顆火球,到現在安靜的星星,月球從來沒有離開過,一直陪伴著地球,看著地球變化,發展,繁花似錦。
隨著人類的進步,科學的發展,會有越來越有力的證據,證明月球的起源,解密更多月球的秘密。
從我們看到月亮和太陽一般大小的偶然性說起,我們人類生活在宇宙最美好的時期,月亮也是我們密不可分的好夥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