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球起源新理論:地球核爆炸促使地月分離

2020-12-07 快科技

據英國《每日郵報》報導,月球是如何形成的以及是如何進入地球軌道的,這些問題長期以來一直困擾著科學家。目前,最普遍的一種理論是,當太陽系最初形成時一個天體與地球相撞,撞下了一塊巨型巖石並落入地球軌道從而圍繞地球公轉。最近,南非和荷蘭的兩位科學家又提出了一種新的理論和解釋。他們認為,月球並非是由於太空撞擊或太空爆炸所造成的,而是由於地球自身的一次核爆炸而從地球分離出去的。


相似性:月球登陸器所發現的樣本顯示,月球物質的化學組成與地球幾乎相同。


滿月

南非西開普大學科學家羅伯-德-梅耶爾和荷蘭阿姆斯特丹自由大學科學家維姆-範-維斯特倫恩是根據一種核裂變理論提出這種最新觀點的,這種核裂變理論早在19世紀初就有科學家描述過。該理論認為,地球和月球都來自宇宙中同一滴旋轉的熔巖,後來一部分分離出去形成了如今的月球。然而,除了撞擊原因以外,當時的科學家無法用其他理由來解釋形成月球的那一部分熔巖是如何分離出去的。

兩位科學家認為,形成月球的那部分熔巖是在地球的一次核爆炸中脫離出去的。在他們的最新研究論文--《月球起源的另一種假設》中,兩位科學家解釋說,如果月球是由於一次撞擊性的外部力量而從地球分離出去的話,那麼它應該由撞擊天體和地球的某些物質組成。他們說,「太陽系進化的模型顯示,地球的化學組成和撞擊天體的化學組成不可能是同樣的。」

然而,近期探測到的月球標本顯示,月球在化學組成上幾乎與地球是相同的。這一發現表明,月球的分離過程沒有撞擊天體的介入。科學家們在研究論文中解釋說,「月球的化學組成與地球越相似,說明月球越有可能是直接形成於地球物質。」

因此,科學家們相信,造成月球直接從地球分離出去並進入軌道的能量是由地球地幔邊界的一種超臨界反應堆所產生。這種反應堆產生足夠的熱量使得地球上的矽酸鹽等物質被蒸發並噴射出去。美國《科技新時代》雜誌科學家克雷-迪洛維也支持兩位科學家的觀點。迪洛維認為,「根據他們的解釋,地心引力在地球的赤道平面附近的地表濃縮了大量的重金屬,如鈾和釷等。當這些重金屬積聚到足夠多,濃度足夠大,就會產生一種失控的核鏈式反應,這和核電站的某些原理有些相似。」

迪洛維解釋說,「通過這種方式,一種自然形成的地球核反應堆被推到了超臨界水平,然後就會爆炸。月球從地球分離出去後,被巨大的核爆炸力量推動進入公轉軌道。當然,這種理論很難檢驗。但是,我們確實知道地球核反應堆的存在,它所產生的遺留物就是我們如今開採的鈾礦。」

梅耶爾和維斯特倫恩認為,要想證明他們的理論,需要依靠未來的月球探測任務帶回月球更深內部的物質樣本。

相關焦點

  • 科學家新理論:45億年前地球大爆炸使地月分離
    科學家新理論:45億年前地球大爆炸使地月分離 日前有科學家提出新理論說,45億年前地球地核的一次大爆炸「炸」出了月球。荷蘭學者維斯特倫恩提出,月球原本也是地球的一部分,45億年前地球自身的一次大規模核爆炸將地球和月球「炸飛」分離,進而形成了現在的月球。
  • 科學家揭開月球起源之謎,地球生命得以存在純屬偶然
    這兩個物體的元素同位素是相同的,同時還發現,揮發性元素以某種方式蒸發掉了,這些線索似乎表明,地球和月球有一個共同的起源——一個暴力的起源。最合理的故事是什麼呢?人們提出了許多觀點,但有一種理論統治了幾十年。
  • 新研究挑戰月球起源說
    簡介:普遍認可的月球起源是忒伊亞撞擊地球分離出月球,月球也被認為不存在易揮發的碳元素,但研究發現月球表面有碳離子,或能推翻撞擊說。圖:sutori  周三在《自然》雜誌上發表的一項研究對傳統的月球構成理論提出了挑戰,駁斥了長久以來月球在太陽系中形成的理論。目前、理論認為月球不存在已氣化的易揮發元素,比如碳元素,但科學家們在這項新研究中,於月球表面發現了碳離子的蹤跡。這意味著氣態碳原子早在45億年前,月球形成時或形成不久後便存在了。因此,這項新發現將對目前月球形成理論帶來巨大衝擊。
  • 人類月球日|登月50餘載三大謎團仍待解:起源、磁場、地月距離
    中國科學院國家天文臺研究員、嫦娥四號月球低頻射電探測儀中方首席專家平勁松表示,目前關於月球起源主要有4種假說,即分裂說、同源說、俘獲說和大撞擊起源說。「這4個假說在地月成分與自轉速度的差異、氧及其他同位素組成的相似性等方面,仍存在許多難以自圓其說的缺點。」他表示。其中,大撞擊起源假說面對的質疑相對較少。
  • 「大碰撞理論」遭質疑 月球起源再次成謎
    人類一直好奇月球是如何誕生的,40多年來,關於月球的形成,一直有多種理論和假說。其中,「大碰撞理論」是近年來受到學術界多數學者認可的假說。該假說認為,月球由火星質量大小的星球「忒伊亞」與原始地球碰撞形成。不過,據國外媒體報導,「大碰撞理論」作為目前最權威的月球形成假說,最近遭到一些科學家的質疑,月球如何誕生再次成謎。
  • 月球的起源,如果沒有月球地球將會怎麼樣?
    話題一:月球的起源關於月球的起源,其實有很多的假說,每個假說也都有它背後相應的依據,也都是見仁見智,1.分裂說分裂說認為,在地球形成的早期,它的自傳速度非常快,當時的自轉周期僅僅只有4個小時,速度是我們現在的6倍,而地球又是處於熔融狀態,於是在高速自轉的情況下,使在赤道面上的一部分熔體分離,經過冷凝後形成了現在的月球,而堅持這種假說的依據是,據說地球上的太平洋,就是當時地球分裂後所留下來的疤痕!2.
  • 月巖樣本分析結果挑戰主流月球起源理論
    網易探索3月30日報導美國《連線》雜誌報導,美國和瑞士科學家對在月球礦石中發現的同位素進行了分析,分析結果顯示流行的月球起源理論——巨大撞擊假設可能並不成立。不過,絕大科學家都認同和接受這一假設,不會輕易放棄。瑞典隆德大學行星學家馬賽厄斯·麥爾便表示這項研究雖然具有一定說服力,但他並不準備放棄巨大撞擊假設。
  • 月球是怎麼形成的?五大假說,一一道來
    月球是人類踏足的第一個新世界,這些探索中帶回的信息,加上自動太空飛行器和遙感觀測所收集的信息,使人們對月球的了解超過了除地球之外的任何其他宇宙天體。    然而,在仰望月亮這麼多年後,我們仍然不能確定它是如何形成的。
  • 月球起源新說:火星大小天體正面撞擊地球而催生
    月球起源新說:火星大小天體正面撞擊地球而催生  【科技訊】6月13日消息,據國外媒體報導,月球究竟是如何產生的,關於這個問題的答案有很多,但是根據科學家最新的研究結果顯示,大約45.3億年前,一顆火星大小的天體猛烈撞擊了地球
  • 月球碳排放的發現,究竟對月球起源有何影響?
    文章介紹了環繞月球運行的宇宙飛船探測到了碳離子,這一發現與日本宇宙航空研究開發機構(JAXA)研究發現的月球中沒有碳的結果相反。這一發現讓許多理論模型需要進行修改,並讓我們離科學更進一步。這意味著影響月球形成理論的細節,即主要取決於缺乏揮發物,我們可能需要重新考慮。結果來自日本航天探索局的「科學與工程探索者」太空梭,它以綽號輝夜姬聞名。十年前,它為收集全球製圖觀測資料,在繞月軌道上度過了大約一年半的時間。
  • 月球繞地公轉方向是怎樣的?與地球自轉方向是不是相同?為什麼?
    我們再來看南北方向,地球是繞著地軸自轉的,雖然地軸是一根假想的軸,但地球的兩極點卻是因地球自轉而客觀存在的,那就是南、北兩極點。站在其中一個極點上方看地球,如果看到地球自轉方向是逆時針,那這個極點就是北極點,另一個極就是南極點。它們分別是地平面的最北和最南,也就是說南北方向是有盡頭的,因此表示南北方向的經線都是半圓,而非閉合的整圓。
  • 月球的起源假說之四 —— 撞擊說(圖)
    ,撞擊碎片最終形成了月球,這是根據撞擊成因說繪製的也月球形成示意圖。一百多年來,人們曾提出了多種有關月球起源的假說,如著名的共振潮汐分裂說、同源說、浮獲說等,但這些關於月球起源的假說只能解釋部分觀測事實,不能令人滿意。因此不斷有科學家另闢蹊徑,提出新的假說。其中,最新提出的撞擊成因說引起了人們的極大關注,它能解釋更多的觀測事實,是當前較合理的月球起源假說。
  • 毀滅於核爆炸的火星文明 居然也有可能是人類文明的起源
    接下來,我們來看看另一個關於火星文明的猜測———核爆炸。2014年11月和2015年3月,約翰先後於美國物理學會年度秋季會議和第46屆月球與行星科學研討會上再度提出這個假設,認為火星上曾經出現過高等文明,但是被另外一個更高等的文明用兩枚類似於超級核彈的武器給摧毀了。
  • 登月50餘載,三大謎團仍待解:起源、磁場、地月距離
    月球是如何誕生的?它的年齡幾何?月球磁場為何消失?地月距離又為何逐漸變遠?對於這些問題的研究,不僅能夠幫助我們了解月球本身,更能藉此去探求宇宙更多的奧秘。三大謎團引人關注月球從何而來?中國科學院國家天文臺研究員、嫦娥四號月球低頻射電探測儀中方首席專家平勁松表示,目前關於月球起源主要有4種假說,即分裂說、同源說、俘獲說和大撞擊起源說。
  • 達爾文物種起源理論錯了?科學新發現有助於在外星球尋找生命
    據英國媒體11月4日報導,科學家長期以來信奉查爾斯·達爾文(Charles Darwin)的物種起源假說「『小溫池』理論」(the 'little warm pond' theory),即地球上最早的細胞是在溫暖的淺水池中進化的。但是英國科學家最近研究發現,生命的起源地更可能是在深海的熱液噴口處。
  • 地球簡史1:或許地球曾經有一顆姊妹星,促使月球誕生
    關於月球誕生比較靠譜的說法是源於一次大碰撞。在地球形成之初,位於地球公轉軌道附近,可能還有一顆火星大小的姊妹行星幾乎同時形成。這顆行星與原始地球的碰撞最終形成了如今的「地月系統」。撞擊過程中,姊妹星較重的核心部分與地球融合,而姊妹星較輕的地幔、地殼部分就形成了月球。
  • 地球水起源與月球形成有關 大量水約44億年前到人間
    地球水起源與月球形成有關  大量水約44億年前來到人間  星辰在線5月23日訊 據科技日報 (記者劉霞)報導,據美國每日科學網站21日報導,德國科學家首次將地球上水的起源與月球的形成聯繫起來他們指出,約44億年前,伴隨著月球的形成,水也來到地球上,而這兩者也是生命在地球上繁衍生息的必要條件。  從月球上看到的地球。
  • 水是如何改變月球起源的?
    月球是在大約44到45億年前形成的,當時一個物體與仍在形成的原地球相撞。這種撞擊產生了一個熱的、部分蒸發的材料圓盤,它圍繞著嬰兒行星旋轉,最終冷卻並進入月球。多年來科學家們認為,在碰撞後氫與水分子分離,它和其他一些具有低沸點溫度的元素,即所謂的「揮發性元素」,從磁碟中逸出,消失在空間中。這將導致一個乾燥和揮發的元素耗盡的月球,這似乎與之前的月球樣本分析一致。
  • 月球起源是個謎,如果沒有了月球,地球會變成什麼樣?
    可能大部分人都認為太陽的存在對我們人類的存在有著舉足輕重的作用,但是小編今天想告訴大家的是月球的存在對我們人類的存在也有著舉足輕重的作用,首先大家可以想一下如果沒有月亮,我們的生活會變成什麼樣子呢?雖然月球的起源是一個謎,在科學界也有許多理論。
  • 乘坐月球離開地球,人類是文明遺留?
    乘坐飛船離開地球,史前文明的遺留是人類?宇宙之中存在著很多秘密。而人類探索宇宙也不過從上世紀50年代開始,至今還沒有破解宇宙的謎題。人類對宇宙的探索,目前僅僅是登陸了月球。對於太陽系中其他的星球,人類目前還沒有登錄。現在大多的解釋都需要用科學的理論,但是,太多的科學理論會不會顯得太過於牽強?甚至於有的科學理論,不同於科學,甚至超出了科學的範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