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不是一隻生物狗,你可能壓根就沒聽說過線粒體,但是你一刻也離不開它。
線粒體是動植物細胞裡存在的一種微小的顆粒狀結構,看似普通,卻一點也不普通。線粒體是細胞進行有氧呼吸的唯一場所,從115.61米高的北美紅杉、33.6米長的藍鯨,到長度只有5微米的酵母,所能動用的能源,ATP,絕大部分都來自於此。
細胞的內部結構,9所指示的就是線粒體。圖片:wiki commons
電子顯微鏡下的線粒體假彩照片。圖片:interestingfacts.org
線粒體的結構也非常特殊。細胞內的大部分細胞器都是由單層膜組成的,但是線粒體卻具有雙層膜結構。外膜一般呈長圓形至圓球形,非常平整,但是內膜卻形成很多向內的褶皺,以便在有限的體積內容納下更大面積的膜結構。
線粒體的內部結構。圖片:wiki commons
生物狗一定非常熟悉這張圖片。這是排列在線粒體內膜上的呼吸鏈,糖酵解、三羧酸循環等途徑產生的NADH和FDA都是在這裡最終轉化成ATP的。圖片:wiki commons
更為神奇的是,線粒體裡還擁有自己的DNA和核糖體——而且和母體細胞中的完全不同,倒是與細菌中的更為相似。雖然受到母細胞的調控,但是線粒體的複製分裂基本上是自主的,就像獨立的細胞一樣。
線粒體不僅可以分裂,還可以融合。圖片:Molecular Biology of the Cell, 4th edition
根據這些獨特的表現,科學家們提出了「內共生學說」,認為線粒體本是獨立生存的細菌,在被別的更大的細胞吞噬後,沒有被消化,而是安頓下來,一方面得到穩定的營養,另一方面為吞噬它的細胞提供了有氧呼吸的能力,使它更具競爭力,且能夠適應更加苛刻的環境。
線粒體起源的「內共生假說」——該學說認為,葉綠體也是和線粒體一樣起源的。圖片:wiki commons/Kelvin Song,漢化:老貓
在進行有性生殖的生物體內,線粒體還有一個有趣的特質。在精子與卵子結合的過程中,精細胞會拋棄掉所有不必要的結構,只把核染色體注入卵細胞體內,因此子代中的所有線粒體都是遺傳自母本的——就像Y染色體從來都來自父本一樣。因此在需要上溯母本時,線粒體就是最好的工具:你的你的母親、你的外婆,外婆的外婆……都擁有著同樣的線粒體。
根據相同的線粒體,我們能夠追尋到所有現代人的共同女性祖先,生活在大約9.9萬年到14.8萬年前之間的「線粒體夏娃」。圖片:wiki commons
看到現在,是不是也開始覺得線粒體萌萌噠?
圖片:Libby Lamb
對,就是這樣一種神奇的細胞器,萬有市集的小夥伴們把它實體化了!
長按識別下圖中的二維碼,把祖傳能量丸帶回家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