細胞沒有能量可通過移植線粒體來補充 為癌症治療提供全新思路

2020-11-22 前瞻網

細胞沒有能量可通過移植線粒體來補充 為癌症治療提供全新思路

 Emma Chou • 2020-03-24 15:05:35 來源:前瞻網 E1255G0

都在用的報告小程序

寫文章、做研究、查資料【必備】

加州大學歐文分校的研究人員已經證明,他們可以通過給細胞移植線粒體來獲得短期的能量補充。該團隊的研究發表在3月23日的《美國心臟協會雜誌》上。研究表明,線粒體移植有朝一日可能被用於治療各種心血管疾病、代謝疾病和神經退行性疾病,甚至為癌症的治療提供了一種新方法。

「線粒體是驅動我們的細胞進行許多活動的引擎。」論文第一作者Paria Ali Pour說,她是UCI生物醫學工程博士候選人。「如果這些細胞器發生突變或被認為功能失調,其臨床表現將是毀滅性的,因此我們決定研究細胞內的線粒體移植,並確定這是否將是一種緩解這些不利情況和幫助患者的可行方法。」

先前曾嘗試以線粒體移植的形式直接注射到患有晚期心臟病的嬰兒的心臟肌肉中,但UCI研究是第一個在細胞和亞細胞中尋找線粒體移植確切結果的數據。 JAHA的文章概述了研究人員為實現線粒體移植所做的成功努力,以及他們如何系統地量化其增強細胞能量的能力。 

在實驗中,Ali Pour首先通過差速離心分離線粒體,然後通過共孵育進行移植。線粒體在新的宿主細胞中安頓下來後,再進行代謝通量分析,以測量兩個關鍵參數:耗氧量和細胞外酸化率,這兩個參數提供了關於細胞代謝和細胞消耗/生產能量的重要信息。分析分別在第2、7、14和28天進行。

「這本質上是一種研究線粒體產生三磷酸腺苷(細胞的燃料)時消耗了多少氧氣,釋放了多少質子,或總的酸化速率的技術。」 Ali Pour說,「代謝通量分析是評估生物能學指標的綜合方法,生物能學指標是指細胞將營養物質轉化為能量的機制,以及它們在這方面的表現如何。它幫助我們了解和決定線粒體移植如何影響細胞的生物能和代謝。」

她說,線粒體的內共生起源啟發了他們的工作。

「數十億年前,線粒體是與我們祖先的真核生物密切接觸的原核細菌。那時,它們是完全自主的——直到今天,線粒體DNA與我們細胞的細胞核中的遺傳密碼是分離和不同的——但現在它們是半自主的。」Ali Pour說。「這讓我們假設,如果細胞在很久以前就自由地接受了線粒體,那麼理論上也應該可以直接實現這一點。」

她的博士導師、論文的第一作者、UCI生物醫學工程和醫學教授阿拉什·赫裡德瓦爾(Arash Kheradvar)博士說,這正是她成功做到的。Kheradvar說:「Paria首次明確表明,通過改變心肌細胞中線粒體的含量來控制細胞的生物能是可能的。」

該團隊實驗的一個關鍵部分是將健康的線粒體從骨骼肌細胞移植到另一種類型的心肌細胞(非自體),以專注於與細胞生物能有關的問題。研究證實,細胞生物能在移植後兩天內改善宿主細胞,但這種超負荷狀態在移植後會減弱。

「關於線粒體移植在不同細胞系中的可行性,我們已經做了很多改變,包括骨骼肌細胞、T細胞和心肌細胞。」Ali Pour說,「我們甚至在實驗室裡測試了將線粒體從大鼠細胞移植到商業上可獲得的人類細胞的可行性,看看是否有一種機制可以阻止這樣的過程;我們發現在不同物種之間移植線粒體也是可能的。」

下一步,研究小組計劃研究內化的線粒體是否與細胞核建立信號通路,以及它們是否會被宿主長期採用。

「我們在這個項目上採取了非常謹慎和基本的方法,因為這些細胞程序,作為一種潛在的生物療法,可能會產生未知和嚴重的後果。」Kheradvar說,「我們不想在不了解所有潛在的安全性和有效性的情況下倉促進行人體實驗。儘管我們有一些假設,但沒有人確切地知道當這些線粒體被引入細胞內時會發生什麼,或者是否會有副作用。還有很多懸而未決的問題需要解決。」

原文來源:

https://medicalxpress.com/news/2020-03-team-ability-supercharge-cells-mitochondrial.html

本文來源前瞻網,轉載請註明來源。本文內容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本站只提供參考並不構成任何投資及應用建議。(若存在內容、版權或其它問題,請聯繫:service@qianzhan.com) 品牌合作與廣告投放請聯繫:0755-33015062 或 hezuo@qianzhan.com

相關焦點

  • 癌症研究探秘:線粒體與癌症
    ,線粒體的主要功能是提供細胞所需要的能量,即我們俗知的ATP。在正常情況下,VIF可以作為細胞的骨骼來幫助維持細胞的形狀,而在癌細胞中,VIF則會幫助保護癌細胞的能量供給中心—線粒體,其可以幫助癌細胞抵禦來自外界的各種攻擊,由於許多癌症療法可以靶向作用癌細胞的線粒體,因此本文研究或將幫助研究人員開發出有效治療癌症的新型藥物。研究者Alexander A.
  • 補充NMN,有助於增強癌症免疫療法的效果
    該研究發現,腫瘤微環境中普遍存在各種應激源,其可破壞腫瘤浸潤性T淋巴細胞(TIL)的能量產生器或線粒體,從而將它們推向永久性遲滯狀態,即在這些壓力條件下的細胞會調節其代謝過程,例如通過產生更多的線粒體、燃燒其脂肪儲備以獲取能量。
  • 三親嬰兒:線粒體移植可能有哪些風險?
    為保護隱私,嬰兒面部做了模糊處理。(圖片來源:New Hope Fertility Center)這個男嬰對他的生母而言可說是個喜出望外的禮物。這名母親卵子的線粒體中有一個突變,可引發萊氏症候群(Leigh Syndrome),一種進行性神經紊亂。在二十年間,這個突變導致她四次流產,並使得她的兩個孩子死亡。線粒體是細胞中的能量工廠,攜帶著自己的DNA,與細胞核中的基因組相互獨立。
  • 線粒體不光是細胞能量工廠 其還扮演著什麼關鍵角色?
    提到線粒體,我們可能都知道其是細胞的能量工廠,機體能量的源泉,然而近些年來,科學家們通過研究發現,線粒體或許在其它方面也扮演著關鍵角色,本文中,小編就對相關研究進行整理,分享給大家!;然而前列腺癌患者常常會對這種療法產生耐受性,並且進展為雄激素非依賴性或去勢耐受性的前列腺癌,這種類型的前列腺癌往往非常難以治療,其也是導致前列腺癌成為男性因癌症死亡的第二大原因之一。
  • 老藥新用,同時抑制癌細胞線粒體和血管生成,可有效治療多種癌症
    癌症是全球範圍內的主要健康問題,增強的有氧糖酵解是癌症的標誌之一,糖酵解本身也已被作為對抗癌症的潛在化療靶標。然而,對腫瘤代謝依賴性的更深入理解可以提供抑制腫瘤生長的其他策略。在這方面,線粒體代謝也提供了對抗癌症進展的有希望的靶標。
  • Ebiomedicine:線粒體調節因子或為癌症治療新靶點
    2019年9月21日 訊/生物谷BIOON/ --最近,來自Wistar研究所的研究人員發現了線粒體裂變因子(MFF)在控制癌細胞存活中的作用,表明該蛋白可能代表了有希望的治療靶標。他們還發現,MFF的表達受到Myc的調控。這些結果在線發表在《EBioMedicine》雜誌上。
  • Cell:Fat蛋白可調節細胞線粒體的功能及代謝性疾病的發生
    2014年9月15日 訊 /生物谷BIOON/ --近日,來自Lunenfeld Tanenbaum研究所的研究人員通過研究揭示了人類機體的一種不尋常的生化連接,相關研究刊登於國際著名雜誌Cell上,該研究或為開發和線粒體相關疾病的療法提供幫助
  • 盤點:從線粒體看衰老與癌症
    一段時間內,科研人員猜測線粒體功能缺陷可是癌症發生的根本原因。但是,現在最新研究都證實在腫瘤細胞中線粒體並無缺陷。癌細胞在一些與癌症相關的基因突變和蛋白表達推動了代謝上的變化。科研人員認為癌細胞通過有氧糖酵解可以獲得更多的生物大分子合成原料。這些生物分子為癌細胞快速分裂增殖提供物質基礎(蛋白質、脂質、核酸和碳水化合物)。
  • 線粒體移植提高神經膠質瘤輻射敏感性方面獲進展
    然而,大量臨床樣本表明:多種腫瘤細胞內線粒體缺陷使得能量供給發生轉變,啟動步驟更為簡單的、不需要氧氣的糖酵解方式快速供能,更適應腫瘤細胞的惡性增殖以及乏氧微環境的需要;其次,糖酵解的產物乳酸能夠為腫瘤細胞生存提供酸性環境;最後,線粒體缺陷還使得腫瘤細胞缺失了一種重要的死亡方式:線粒體凋亡途徑,使得腫瘤細胞相比正常細胞更難發生死亡。
  • 研究人員發現了線粒體的一種新功能可為人類提供新的癌症治療方法
    線粒體是大多數細胞中的微小結構,以其產生能量的機械而聞名。現在,Salk的研究人員發現了線粒體的一種新功能:當細胞暴露於壓力或化學物質(如化療)中時,就會發出分子警報。研究結果發表在網上自然代謝2019年12月9日,可能會出現新的癌症治療方法,以防止腫瘤對化療產生抗藥性。
  • 胚胎幹細胞移植技術為帕金森治療提供了新思路
    傳統醫療手段幹預帕金森病效果不理想 目前臨床治PD的主要方法為藥物和手術。 藥物主要是通過提高腦內紋狀體的DA水平來達到治療的作用。 上述兩種治療方法僅能緩解PD症狀,不能替代或再生腦內丟失的DN,因此研究者學者試圖通過細胞移植的方法來治療PD。細胞移植療法是採用特定的方式將細胞移植人病灶或特定部位,進行組織再生與修復從而治癒疾病。
  • 為心臟病治療提供全新思路
    圖丨接受細菌治療過後的小鼠心臟既然心臟病突發導致死亡的根本原因就是心肌缺氧。那麼,有沒有其他方式能主動為心臟細胞提供氧氣?這很容易讓人聯想到光合作用,而且,也確實有人想這一想法付諸實踐了。印象中,談到光合作用,人們往往會將其視為是植物的「專利」,但實際上,在細菌之中也存在著相當一部分擁有此項技能的個體,它們會像植物一樣「吃掉」光線,並將其轉換為氧氣。
  • 《Nature》子刊:癌症治療差異性竟與線粒體數量相關
    此外這項研究表明,用於癌症治療的抗凋亡Bcl-2家族蛋白抑制劑可能會增加細胞反應的多樣性,增強腫瘤細胞對治療的抵抗力。該研究發表於近期的《Nature Communications》雜誌。相同基因組成的個體細胞通常對環境變化有不同的反應。 對於細胞死亡可用分數響應來衡量其數量的改變。
  • 聚焦癌症治療!幹細胞為全球患者帶來更多可能
    幹細胞「變身」免疫細胞來治療癌症,體現了幹細胞幫助人類對抗癌症成為可能。其中造血幹細胞治療血液癌症已經廣為人知。隨著研究的不斷深入,人們發現間充質幹細胞可以通過多種途徑對癌症發揮治療作用。和基因工程等技術的發展, 以間充質幹細胞為靶向載體的細胞療法的出現,為腫瘤的靶向治療提供了另一種極具前景的新選擇。
  • 新研究:癌細胞形成腫瘤離不開線粒體
    新華社雪梨11月24日電線粒體是細胞中提供能量的細胞器,被稱作細胞的「能量工廠」。但科學家現在發現了線粒體在腫瘤發展過程中扮演的一種全新角色,被剝奪線粒體的癌細胞無法形成腫瘤。發表在新一期美國《細胞-代謝》雜誌上的研究顯示,癌細胞需要線粒體才能存活並增殖。這項研究增進了對線粒體在腫瘤形成過程中所發揮作用的認識,為癌症研究和治療指出了新方向。澳大利亞和紐西蘭等國研究人員曾於2015年發現,癌細胞在其線粒體受損後,會從周圍健康細胞那裡奪取線粒體,以恢復功能。
  • 發現線粒體調控細胞中蛋白質穩態,為衰老疾病的發生原因提供了新解釋
    一項在EMBO Journal 雜誌發表, 生物體中蛋白質和線粒體的質量控制對細胞基本活力的維持至關重要。細胞中的蛋白質穩態主要通過分子伴侶蛋白系統與兩個蛋白水解系統,即泛素-蛋白酶體系統和自噬-溶酶體系統的協調運作來維持。
  • 癌症研究:利用細胞代謝治療癌症的新發現
    據報導:辛辛那提大學(UC)醫學院的研究人員發現,細胞新陳代謝在細胞啟動稱為自噬的生存程序的能力中起著重要作用,自噬是某些抗癌藥物不理想的副作用,有助於某些腫瘤細胞逃避治療。「細胞通過增加自噬來適應營養飢餓,細胞主要自食並循環細胞內容物以支持基本過程,直到營養再次變得充足。」
  • 陳曉課題組發文發現了全新的再生特異的線粒體相關細胞亞群
    浙江大學基礎醫學院 昨天浙江大學基礎醫學院陳曉教授團隊合作利用單細胞轉錄組測序技術構建了蠑螈肢體再生細胞動態圖譜,並發現了全新的再生特異的線粒體相關細胞亞群。該研究應用大規模單細胞RNA測序技術對成年蠑螈肢體再生過程中的細胞進行了分群,並發現了一種線粒體相關的再生特異細胞亞群,通過提供能量支持再生。
  • 基因圖譜可為MDS患者進行幹細胞移植
    MDS是起源於造血幹細胞的一組異質性髓系克隆性疾病,特點是髓系細胞分化及發育異常,表現為無效造血、難治性血細胞減少、造血功能衰竭以及高風險白細胞轉化。治療方法會因骨髓增生異常症候群患者的具體類型而有所差異。供體幹細胞移植通常用於標準治療中有高風險死亡率的患者。
  • Cancer Cell:線粒體中發現新的癌症治療靶點,有望治療血癌
    2019年5月4日訊 /生物谷BIOON /——德克薩斯大學安德森癌症中心的一項研究確定了癌細胞的一個新的治療靶點,並解釋了名為imipridones的新型抗癌藥物是如何通過誘導血癌(如急性髓系白血病(AML)和套細胞淋巴瘤)中的癌細胞死亡而發揮作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