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臟居然能進行「光合作用」!為心臟病治療提供全新思路

2020-12-06 DeepTech深科技

作為威脅人類生命健康的第一大殺手,心臟病在很大程度上就是因為血管堵塞導致的供氧不足而造成的,現在全球每年約有600萬人因心臟病突發死亡。但目前,除了服用藥物溶解血栓,或者植入血管支架外,並無其他有效治癒方法。

圖丨接受細菌治療過後的小鼠心臟

既然心臟病突發導致死亡的根本原因就是心肌缺氧。那麼,有沒有其他方式能主動為心臟細胞提供氧氣?這很容易讓人聯想到光合作用,而且,也確實有人想這一想法付諸實踐了。

印象中,談到光合作用,人們往往會將其視為是植物的「專利」,但實際上,在細菌之中也存在著相當一部分擁有此項技能的個體,它們會像植物一樣「吃掉」光線,並將其轉換為氧氣。

在最近的《Science》雜誌刊發的一篇文章中,就提到了來自史丹福大學的研究團隊,如何利用這種細菌來拯救因缺氧而心臟病發作的小鼠。

圖丨跳動心臟的熱成像圖

事實上,目前治療心臟類疾病唯一的方法就是重建流向心臟的血液通道。美國心臟協會(American Heart Association)主席 Steve Houser 表示,目前最有效的方法是通過服用藥物來溶解血栓,或者通過在動脈中植入支架,而植入支架往往要通過開胸手術。

圖丨美國心臟協會主席Steve Houser

然而,現有的心臟病治療方法明顯太過單一,研究人員們希望找到一種全新的方式,來在心臟病發作是及時為心臟提供氧氣。一開始,他們考慮過使用植物細胞的光合作用來產生氧氣。論文聯合作者、史丹福大學醫學院心臟外科主任Jeseph Woo表示:「我們試圖在甘藍和菠菜中提取葉綠體,但後來發現,一但葉綠體脫離了植物細胞就無法正常工作了。」

圖丨史丹福大學醫學院心臟外科主任Jeseph Woo

所以,接下來,Joseph和他的團隊決定轉而使用與葉綠體比較類似的細菌——聚球藻(Synechococcus elongatus),它的光合作用是與植物的光合作用屬於同一個原理,都是以光為主要能量來源,將二氧化碳轉化為氧氣。

研究團隊首先將細菌與小鼠心臟細胞放在培養皿中,結果細菌不僅可以存活,而且在進行光照時,它們還能將二氧化碳和水轉換為氧氣和葡萄糖。

隨後,研究人員開始在活體動物身上進行對照實驗:他們為小鼠進行了開胸手術,人為阻斷心臟血液供給來模擬心臟病發時的狀況。此時,再將細菌注入小鼠心臟並進行光照,效果是顯著的,細菌產生的氧氣馬上被缺氧的心肌細胞吸收。

圖丨小鼠心臟細胞被聚球藻包圍

只過了僅僅10 分鐘,在光照環境中的心臟部分的氧氣就增加了25 倍,而與之對應的仍處於黑暗環境中的心臟部分的氧氣只增加了3 倍。

45 分鐘左右,拿只接受光照但沒注入細菌與只注入細菌但沒接受光照的心臟進行相比,同時接受細菌和光照的小鼠心臟的供血量分別增加了60%和30%。

在手術之後的四周,實驗小鼠甚至連患心臟病的風險都降低了。「這種差異並不需要仔細觀測,而完全是巨大的改變!」Woo說。不過,雖然動物的免疫系統並不對細菌有排異反應,但由於細菌本身的壽命較短,所以它們最後會小鼠的心臟中死去。

但不論如何,實驗獲得了初步的成功。麻省理工學院的微生物學家及免疫學家Susan Erdman說,「這是將微生物應用於重大疾病解決的典型案例,可以稱得上是突破性的創舉!」

耶魯大學醫學院的心臟手術專家Arnar Geirsson並沒有參加這項工作,但他仍然對這項進展表示肯定:「斯坦福團隊的概念非常獨特,絕對屬於跳出思考框架而得出的結果。」

圖丨耶魯大學醫學院的心臟手術專家Arnar Geirsson

當然,小鼠畢竟不是人類,在這項技術真正用於人體之前還有很長的路要走。「除了要考慮細菌可能造成的健康風險之外,最重要的一點是這類手術需要進行開胸——絕大多數醫生都極力避免的危險操作,」Houser說。但這種方法為治療心臟病提供了一個全新的思路。

隨著技術的進步,科學家們可以通過注射的方式來注入細菌。通過將準備好的細菌與靶向心臟細胞的抗體相結合,然後一同注入靜脈之中,避免了直接注入心臟中的高風險性。

圖丨靜脈注射示意

與此同時,該團隊還在探索光照的替代解決方案,通過使用可以穿透皮膚與骨骼的光來滿足細菌所需要的光,而這也是目前來看最現實的方法,否則,就必須要退回到開胸手術的原始路徑上來。

至於對未來應用的展望,不可否認的是,如果真的可以進入到臨床階段,那麼人類在攻克心臟病頑疾的道路上可以說是又邁進了一步,至少也可以做到延長心臟病人的壽命。

更為直接的是,在新鮮器官的儲存方面,這種細菌也可以派上用場,我們可以想像將會有眾多的器官需求者會因此受益。「不過,談這些還都為時尚早,就像所有的基礎科學研究一樣,不進行到最後一步,一切還很難下定結論,」Houser說。

圖丨Jeseph Woo及其團隊

接下來,Woo和他的團隊將會進一步對細菌進行遺傳基因修改,使其更加有效地產生氧氣。同時,他們還會在類似於羊和豬這類大型的動物身上開展類似實驗。但不管結果如何,這種創造性地使用自然細菌的方法還是還外界帶來了一陣驚喜,或許也將啟發科學工作者思考出更多具有突破性的科研方法。

相關焦點

  • 細胞沒有能量可通過移植線粒體來補充 為癌症治療提供全新思路
    細胞沒有能量可通過移植線粒體來補充 為癌症治療提供全新思路  Emma Chou • 2020-03-24 15:05:35
  • 研究人員嘗試用光合作用治療心臟缺氧,取得階段性成果
    雷鋒網(公眾號:雷鋒網)消息 根據發布在《科學進步》雜誌上的一篇論文,史丹福大學的研究人員正在嘗試利用光合作用和光合細菌,幫助血管堵塞的患者運輸氧氣。我們上初中時就學過光合作用,它解釋了植物如何將光能轉化為化學能並賴以生存。多年來,研究人員圍繞光合作用開展了一系列有趣的研究,比如用人造葉子為房屋供電以及通過碳中和大規模生產能源等。日前,史丹福大學的心胸外科主任Joseph Woo博士表示,他正在研究多種開箱即用式的心臟治療方法。他說道:「光合作用無處不在,我想知道是否可以利用光合作用為缺氧的心臟補充氧氣」。
  • 南京鼓樓醫院完成世界首例iPS幹細胞心臟病治療,重啟心臟
    近年來,幹細胞治療領域方興未艾,以幹細胞為核心的醫學研究也備受公眾關注,從抗衰老、皮膚毛髮再生,再到骨骼再生、免疫力提升,以及最近的新冠肺炎治療等等,幹細胞以其促進組織再生或自我修復的強大功能為人類醫療帶來了無限可能
  • 對具有心臟再生功能魚類的研究或為心臟病患者心臟修復帶來新方法
    某些魚類治癒心臟損傷的能力可能會給心臟病發作的患者帶來新的治療方法,也可能有助於解開我們父母和祖父母的生活方式如何影響我們自己的心臟健康。人類的心臟不能自愈。心臟病發作後--跳動的心肌血流中斷,使其缺氧--在接下來的幾周內,會在任何死亡細胞的地方形成疤痕組織。
  • 注射光合細菌有望治療心臟病
    接受細長聚球藻注射的大鼠心肌,圖片來自Science Advances, doi:10.1126/sciadv.16030782017年6月17日/生物谷BIOON/---在一項新的研究中,來自美國史丹福大學醫學院和賓夕法尼亞大學佩雷爾曼醫學院的研究人員利用光合細菌給受損心臟組織提供急需的氧氣可能是治療心臟病的一種可行的方法。
  • 奧地利科學家成功培養心臟模型,為心臟病研究提供了極好的平臺
    先天性心臟病是兒童中最普遍的出生缺陷。當前開發再生療法和探究心臟畸形的主要瓶頸是缺少人心臟生理模型。在過去的十年中,類器官培養領域已經極大地促進了生物醫學研究的速度,例如腸道、肺組織、大腦、眼睛、胰島、肝臟以及皮膚等組織類器官培養。而心臟是最後一個缺少這種組織自組裝模型的器官,也是最難攻克的器官【1-2】。
  • 科學家把藍細菌植入心臟,要通過光合作用給心肌供氧!
    在過去的幾十年中,隨著藥理學的發展和外科手術的進步,比如心臟支架手術和搭橋手術,使得心臟病的死亡率已經大大降低 [2]。 然而,即使經過冠狀動脈旁路移植手術或各種介入治療後,心臟病患者仍然存在著大量的微血管供血不足 [3]。因此許多急性心梗患者即使經過手術倖存下來,也難逃缺血性心肌病、心力衰竭和死亡的厄運 [4]。
  • 心臟幹細胞研究論文造假 但幹細胞治療心臟病並非沒有希望
    近日一則哈佛醫學院原教授心臟幹細胞研究論文涉嫌偽造和篡改實驗數據的新聞震動了心肌再生甚至是幹細胞研究領域,由於此舉讓許多建立在其理論與研究之上的相關研究有可能都失去了「根基」,而對於公眾來說,更關心的則是幹細胞治療心臟病是否還有希望。
  • 日照心臟病醫院獲國家級認證,正式躋身心臟康復學科「國家隊」
    今年11月2日,國家心臟康復中心認證專家組的重慶醫科大學附屬第一醫院羅素新教授、北京海澱醫院楚新梅主任以及心血管健康聯盟核查秘書嚴妍對我院心臟康復中心進行全國第2批心臟康復中心認證審核,日照心臟病醫院心臟康復中心王媛媛博士帶領的專業心臟康復團隊做詳細匯報。
  • 新生哺乳動物心臟受損後能自我癒合
    科技日報訊,美國德州大學西南醫學中心的研究人員在2月25日出版的《科學》雜誌上報告說,老鼠實驗表明,新生哺乳動物的心臟在受損後完全能夠自我癒合,這一發現可為治療人類心臟病提供新的思路。
  • 人類成纖維細胞可轉化為心肌細胞 有望治療心臟病
    原標題:人類成纖維細胞可轉化為心肌細胞 有望治療心臟病   (記者常麗君)據物理學家組織網8月23日(北京時間)報導,在心臟病發作後,受害最嚴重部位的心肌細胞會喪失跳動能力,埋沒在疤痕組織裡。但是最近,美國加利福尼亞大學格萊斯頓研究所科學家稱,這種損害不再是永久性的,他們找到一種方法,能把形成人類疤痕組織的細胞重新轉變為極接近心臟細胞的會跳動的細胞。相關論文發表在最新出版的《幹細胞報告》上。   形成疤痕的心臟細胞是一種成纖維細胞。去年,研究人員曾在活小鼠身上將成纖維細胞轉變成了跳動心肌細胞。
  • 用iPS細胞治療心臟病?日大阪大學擬進行臨床試驗
    中新網10月23日電 據日媒報導,日本大阪大學教授澤芳樹領導的研究小組計劃進行一項與iPS細胞有關的臨床試驗,近期將向相關審查機構提出申請。報導稱,該臨床試驗的內容是,將使用iPS細胞培育的心肌細胞做成「心肌膜」,並通過手術,將其直接貼附到重度心臟病患者的心臟上,以起到治療作用。據報導,澤芳樹領導的研究小組使用可生成各種人體組織的iPS細胞,培育出心肌細胞並做成薄膜狀的「心肌膜」,打算將這種「心肌膜」直接貼附到重度心臟病患者的心臟上,以恢復患者的心臟功能。
  • 麥可-傑克遜心臟病去世 心臟病治療提醒
    去世時間:北京時間6月26日  去世原因:心臟病發作  享年:50歲  心臟病  心臟病  是心臟疾病的總稱,包括風溼性心臟病、先天性心臟病、高血壓性心臟病、冠心病、心肌炎等各種心臟病。臨床實踐表明,手部按摩是防治心臟病有效的輔助方法。
  • 先天性心臟病如何治療?費用高嗎?協和專家為您解答
    什麼是先天性心臟病?先天性心臟病是指在胚胎發育時期由於心臟及大血管發育異常而引起的先天性疾病,簡稱「先心病」,是兒童最常見的心臟病。先天性心臟病分為哪些種類?常見的類型有房間隔缺損、室間隔缺損、房室間隔缺損、肺動脈狹窄、法洛氏四聯徵等。先心病寶寶的故事先天性心臟病的寶寶是個很大的群體。
  • iPS幹細胞幹預心臟病取得新進展,重啟心臟或成可能!
    據悉,這是全球目前已知的首個使用iPS技術治療受損心臟的的臨床應用。而該項技術的提供者為南京艾爾普再生醫學科技有限公司,其董事長王嘉顯表示他們公司將在今年內公布這兩名患者的臨床研究結果,並且他們還獲準將研究範圍擴大到另外20名患者。
  • 【科學普及】幹細胞治療心臟病的是與非
    那年,哈佛大學的Piero Anversa教授稱C-kit細胞(最初是從小鼠的骨髓中發現的)移植到小鼠心臟中時可以轉化成心肌細胞,然後又聲稱在小鼠的心臟中找到了這種細胞。他認為這種細胞可以像其他幹細胞一樣有可控性,如果引導得當可以再生出新的心肌細胞。於是c-Kit就順理成章地被命名為心臟幹細胞,Anversa教授也隨之成為一代「大牛」。
  • 【中國科學報】光合作用為農業可持續發展提供支撐
    光合作用機理研究為提高作物光能利用效率提供了理論依據和新途徑  光合作用光能高效吸收、傳遞和轉化是光合作用研究的核心,這一過程是在光合膜上一系列色素蛋白超分子複合體上進行,這些不同色素蛋白超分子複合體的色素、蛋白和其他因子的組裝、協同作用是實現光合作用高效傳能和轉能的前提。
  • npj Regen Med:揭秘幹細胞如何修復心臟病發作後帶來的心臟組織損傷
    2020年3月18日 訊 /生物谷BIOON/ --近日,一項刊登在國際雜誌npj Regenerative Medicine上的研究報告中,來自梅奧診所的科學家們通過研究發現了一種機體心臟病發作後幹細胞激活的心臟癒合機制,研究者發現,幹細胞能將心肌組織恢復到心臟病發作之前的狀況,這或許就為後期研究者闡明這些幹細胞的作用機制提供了新的線索和思路。
  • Cell:揭秘心臟病發作後機體調節心臟疤痕組織生長的分子機制!
    心臟病發作後,稱之為成纖維細胞的結締組織細胞就會分泌多種蛋白,這些蛋白結合在一起就會形成疤痕組織,這些蛋白質中絕大部分都是膠原蛋白,包括26型,其所有的功能就像膠水一樣粘連在一起。1型和3型膠原蛋白在未受損的心臟組織中大量存在,而且其也組成了97%的心臟疤痕組織,有意思的是,研究者觀察到,在未受損的心臟中並不存在的多種膠原蛋白在疤痕組織中會大量存在,其中以5型膠原蛋白最為突出;為了確定膠原蛋白在疤痕形成過程中扮演的關鍵角色,研究人員對小鼠進行遺傳工程化修飾使其在經歷心臟損傷後疤痕組織中無法產生5型膠原蛋白,結果發現,正常情況下如果剔除膠原蛋白的話,研究者認為心臟中疤痕組織的產生就會大大減少
  • 肽類納米顆粒藥物有望治療心臟病
    發表在《科學轉化醫學》雜誌上的一項新研究描述了該藥物及其傳遞機制,並表明該藥物在動物模型上也是治療心臟病發作的有效藥物。 杜曉平教授是密西根大學醫學院的藥理和再生醫學教授,他領導了這項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