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地利科學家成功培養心臟模型,為心臟病研究提供了極好的平臺

2020-12-03 BioArt生物藝術

撰文 | 雪月

每年約有1800萬人死於心血管疾病,是全球第一大殺手。先天性心臟病是兒童中最普遍的出生缺陷。當前開發再生療法和探究心臟畸形的主要瓶頸是缺少人心臟生理模型。在過去的十年中,類器官培養領域已經極大地促進了生物醫學研究的速度,例如腸道、肺組織、大腦、眼睛、胰島、肝臟以及皮膚等組織類器官培養。

而心臟是最後一個缺少這種組織自組裝模型的器官,也是最難攻克的器官【1-2】。

儘管利用組織工程學的方法已經成功構建了人工心臟組織【3-4】。利用人或者小鼠多能幹細胞進行3D培養出了包含有心肌細胞和其他心臟構成細胞的微型球狀模型也已經實現【4-7】。這些技術都有利於進行藥物篩選等研究。然而仍然缺乏能夠自組裝的心臟培養模型。

2020年7月6日,來自奧地利科學院分子生物技術研究所Sasha Mendjan團隊在bioRxiv上發表了題為Cardioidsreveal self-organizing principles of human cardiogenesis的文章。該文章報導了一種新型自組裝心臟類器官培養方法(self-organizing「cardioids」 with in vivo-like architecture)

該研究利用人多能幹細胞培養出了能自我組裝的包含心腔的心臟類器官。作者發現心臟類器官自我組裝受到多種信號控制。WNT-BMP信號傳導通過轉錄因子HAND1介導腔室形成。WNT-VEGF信號調控內皮細胞形態與心肌腔形態形成。

新型心臟類器官培養流程

這項研究是首次報導可以在培養皿中實現心形心臟類器官培養,並且不需要添加細胞外基質進行培養。該自組裝心臟類器官培養可實現內皮層、外部心外膜層以及心肌層結構形成(endothelial,epicardial,myocardial morphogenesis),形成類似心腔的結構。

心臟類器官培養成像

自組裝心臟類器官的成功培養為先天性心臟病的研究提供了極好的平臺,為藥物發現和再生醫學開闢了新途徑。

心臟類器官螢光成像

相關焦點

  • 心臟居然能進行「光合作用」!為心臟病治療提供全新思路
    作為威脅人類生命健康的第一大殺手,心臟病在很大程度上就是因為血管堵塞導致的供氧不足而造成的,現在全球每年約有600萬人因心臟病突發死亡。但目前,除了服用藥物溶解血栓,或者植入血管支架外,並無其他有效治癒方法。圖丨接受細菌治療過後的小鼠心臟既然心臟病突發導致死亡的根本原因就是心肌缺氧。那麼,有沒有其他方式能主動為心臟細胞提供氧氣?
  • 功能性迷你人類心臟模型培育成功
    科技日報北京8月26日電(記者劉霞)據物理學家組織網23日報導,美國科學家首次在實驗室培育出一種迷你人類心臟模型,該模型擁有所有主要的心臟細胞類型以及功能正常的腔室和血管組織,讓科學家能以前所未有的精確度研究各種心臟疾病。
  • 功能性迷你人類心臟模型培育成功
    科技日報北京8月26日電 (記者劉霞)據物理學家組織網23日報導,美國科學家首次在實驗室培育出一種迷你人類心臟模型,該模型擁有所有主要的心臟細胞類型以及功能正常的腔室和血管組織,讓科學家能以前所未有的精確度研究各種心臟疾病。
  • 美國科學家首次在實驗室培育出一種迷你人類心臟模型
    據外媒New Atlas報導,科學家們在實驗室裡創造了有史以來第一個功能齊全的微型人類心臟模型。這些心臟「器官體」由幹細胞培育而成,由所有初級心臟細胞類型組成,並具有心室和血管。它們可以幫助我們了解心臟是如何發育的,並為治療疾病建立更好的模型。
  • 心臟幹細胞研究論文造假 但幹細胞治療心臟病並非沒有希望
    近日一則哈佛醫學院原教授心臟幹細胞研究論文涉嫌偽造和篡改實驗數據的新聞震動了心肌再生甚至是幹細胞研究領域,由於此舉讓許多建立在其理論與研究之上的相關研究有可能都失去了「根基」,而對於公眾來說,更關心的則是幹細胞治療心臟病是否還有希望。
  • 科學家培育出第一個能正常工作的迷你人類心臟模型
    密西根州立大學(Michigan State University)的研究人員首次在實驗室中創建了一個微型人類心臟模型,該模型包括所有初級心臟細胞類型以及心室和血管組織的功能結構。在美國,心臟病是頭號死因。
  • 科學家首次在實驗室裡用幹細胞培育出功能性微型人類心臟模型
    據外媒New Atlas報導,科學家們在實驗室裡創造了有史以來第一個功能齊全的微型人類心臟模型。這些心臟「器官體」由幹細胞培育而成,由所有初級心臟細胞類型組成,並具有心室和血管。它們可以幫助我們了解心臟是如何發育的,並為治療疾病建立更好的模型。
  • 對具有心臟再生功能魚類的研究或為心臟病患者心臟修復帶來新方法
    某些魚類治癒心臟損傷的能力可能會給心臟病發作的患者帶來新的治療方法,也可能有助於解開我們父母和祖父母的生活方式如何影響我們自己的心臟健康。人類的心臟不能自愈。心臟病發作後--跳動的心肌血流中斷,使其缺氧--在接下來的幾周內,會在任何死亡細胞的地方形成疤痕組織。
  • 科學家建立出第一個功能完善的微型人體心臟模型
    在美國,心臟病是頭號死因。這些微型心臟構成了強大模型,可以以前所未有的精度研究各種心臟病。人心臟類器官,簡稱hHOs,是通過一種新的幹細胞框架,模擬胚胎和胎兒的發育環境而產生的。類器官意味著「類似器官」——是一種自我組裝的三維細胞結構,在很大程度上再現了器官的特性和結構。
  • 科學家把藍細菌植入心臟,要通過光合作用給心肌供氧!
    6 月 15 日,《Science Advances》發表了史丹福大學和賓尼法尼亞大學科學家開展的一項極具創新性的實驗成果 [1],當大鼠因心肌梗塞造成心肌缺氧時,研究人員將藍細菌植入到大鼠心臟,光照之下藍細菌便憑藉光合作用來維持心肌組織中的血氧平衡,從而保障了心肌的緊急氧供應和心臟的正常泵血!
  • 南京鼓樓醫院完成世界首例iPS幹細胞心臟病治療,重啟心臟
    近年來,幹細胞治療領域方興未艾,以幹細胞為核心的醫學研究也備受公眾關注,從抗衰老、皮膚毛髮再生,再到骨骼再生、免疫力提升,以及最近的新冠肺炎治療等等,幹細胞以其促進組織再生或自我修復的強大功能為人類醫療帶來了無限可能
  • 用菠菜培養心臟組織,修補病變心臟
    近日,來自伍斯特理工學院的研究人員在去細胞化的菠菜葉子上培育心臟細胞,利用菠菜葉豐富的葉脈網絡為再生組織提供必需的毛細血管結構。而目前的生物工程技術,包括3D列印,很難生成組織健康生長需要的血管系統最末端的毛細血管網絡,而後者為組織生長提供氧氣、營養物質和一些關鍵分子物質。解決這一難題的想法來自於Joshua Gerslak,Gaudette實驗室的研究生。當時Gerslak已經做過人類心臟的去細胞化工作。當他看到菠菜葉子的主幹時,他腦海裡想起的是心臟的主動脈。
  • 人類成纖維細胞可轉化為心肌細胞 有望治療心臟病
    原標題:人類成纖維細胞可轉化為心肌細胞 有望治療心臟病   (記者常麗君)據物理學家組織網8月23日(北京時間)報導,在心臟病發作後,受害最嚴重部位的心肌細胞會喪失跳動能力,埋沒在疤痕組織裡。但是最近,美國加利福尼亞大學格萊斯頓研究所科學家稱,這種損害不再是永久性的,他們找到一種方法,能把形成人類疤痕組織的細胞重新轉變為極接近心臟細胞的會跳動的細胞。相關論文發表在最新出版的《幹細胞報告》上。   形成疤痕的心臟細胞是一種成纖維細胞。去年,研究人員曾在活小鼠身上將成纖維細胞轉變成了跳動心肌細胞。
  • 首個功能正常的微型人類心臟模型誕生,可用於研究心血管疾病
    密西根州立大學的研究人員,首次在實驗室中創建了微型人體心臟模型,該模型具有所有主要心肌細胞、腔室和血管組織的心臟正常運轉所需結構。目前,這項研究以《在特定條件下模擬人類早期心臟發育的心臟器官的生成》(Generation of Heart Organoids Modeling Early Human Cardiac Development Under Defined Conditions)為標題發表在 bioRxiv 預印本上。
  • 人體血液中發現促腫瘤代謝物;科學家培育出迷你人類心臟模型丨科技...
    人體血液中發現促腫瘤代謝物;科學家培育出迷你人類心臟模型丨科技早新聞 2020-08-25 06:00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媒體
  • 中國發布|科學家在心包液中發現可修復心臟的新細胞 或為心臟受損...
    中國網8月15日訊 據科技部消息,加拿大卡爾加裡大學的研究人員首先發現了心包液中先前未識別的細胞群。這一發現可能為心臟受損的患者帶來新的治療方法。該研究7月16日在線發表在Immunity雜誌上。Kubes實驗室與Fedak實驗室合作,發現了一個特殊Gata6+心包腔巨噬細胞,在治癒小鼠心臟損傷中起了作用。
  • 9月29日世界心臟日 關注心臟健康!這些研究成果值得一讀!
    這些顆粒隨後被生活在心臟內部的巨噬細胞網絡攝取,這些巨噬細胞負責在它們引起心臟炎症之前將它們清除。相關研究結果發表在Cell期刊上。這項研究匯總了五年多的研究結果。它提供的新見解表明,在某些情況下,心臟功能障礙可能來自於常駐免疫細胞的缺陷,而不是心肌細胞。這一發現對心臟病的診斷和治療具有重要意義。到目前為止,人們的假設是,大多數細胞可以自行處理或循環利用它們的廢棄物。
  • 心臟有問題就不能運動了?運動不光保護心臟,還有利於心臟病康復!
    心臟是我們身體的發動機,它的健康狀況就是我們身體健康情況的晴雨表,但同時心臟是最受累也是最容易出問題的器官之一。據統計,我國每年因心臟病猝死的人數達到54.4萬,比馬爾地夫全國的人還多(2018年的人口統計數據顯示馬爾地夫人口總數為52萬)。有很多人說:心臟有問題的人就不應該再運動了。
  • iPS幹細胞幹預心臟病取得新進展,重啟心臟或成可能!
    2020年5月13日,國際頂尖學術期刊 《Nature》 報導了南京鼓樓醫院王東進團隊的一項臨床治療研究,在這項研究中,兩名中國男子接受了基於「重編程」幹細胞的實驗性心臟病治療,並在一年後成功康復。據悉,這是全球目前已知的首個使用iPS技術治療受損心臟的的臨床應用。而該項技術的提供者為南京艾爾普再生醫學科技有限公司,其董事長王嘉顯表示他們公司將在今年內公布這兩名患者的臨床研究結果,並且他們還獲準將研究範圍擴大到另外20名患者。
  • 科學家在體外培養出完美的人體血管
    近日,據外媒報導,科學家們第一次成功地在培養皿中培育出完美的人體血管,這可能為糖尿病患者開發和測試新的治療方法。為了解決這個問題,Peninger和他的同事開發了一個開創性的模型:在培養皿中生長的三維人體血管器官。這些所謂的「血管器官」可以在實驗室使用幹細胞培養,模仿真正的人類血管的結構和功能。當研究人員將這些血管器官移植到小鼠體內時,他們發現它們可以發展成功能完善的人體血管,包括動脈和毛細血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