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個功能正常的微型人類心臟模型誕生,可用於研究心血管疾病

2020-08-28 DeepTech深科技

密西根州立大學的研究人員,首次在實驗室中創建了微型人體心臟模型,該模型具有所有主要心肌細胞、腔室和血管組織的心臟正常運轉所需結構。

圖|在限定條件下模擬人類早期心臟發育的心臟類器官的產生(來源:bioRxiv)


在美國,心臟病是第一大死亡原因。密西根州立大學定量健康科學與工程研究所的高級作者兼生物醫學工程學助理教授埃託爾·阿奎爾(Aitor Aguirre)說:「這些微型心臟構成了難以置信的強大模型,可以前所未有的精確度研究各種心臟疾病。」


目前,這項研究以《在特定條件下模擬人類早期心臟發育的心臟器官的生成》(Generation of Heart Organoids Modeling Early Human Cardiac Development Under Defined Conditions)為標題發表在 bioRxiv 預印本上。


據悉,人類心臟類器官簡稱 hHOs,是通過模仿胚胎和胎兒發育環境的新型幹細胞框架創建的。該研究的第一作者,阿奎爾實驗室的研究生尤納坦·以色列(Yonatan Israel)表示,類器官意思是「類似於器官」,它是自組裝的 3D 細胞構造,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概括器官的特性和結構。


這項研究採用了生物工程過程,該過程利用誘導的多能幹細胞(通過發病成年細胞,觸發培養皿中的胚胎樣心臟發育而來)在幾周後產生功能性迷你心臟。這些幹細胞已經從病人那裡獲得授權,因此沒有道德方面的顧慮。


阿奎爾說:「這一過程使幹細胞基本上可以像在胚胎中那樣,發育成心臟中的各種細胞類型和結構。」由於類器官遵循自然的心臟胚胎發育過程,因此研究人員實時研究了實際胎兒心臟的自然生長。


與當前昂貴、費力且不易擴展的組織工程方法相比,該技術可以更容易地同時創建多個 hHO。胎兒心臟發育和先天性心臟缺陷研究面臨的主要問題之一,正是獲得心臟發育的機會。此前,研究人員僅使用哺乳動物模型,如捐贈胎兒遺體和體外細胞來進行研究。


但是本次研究給這一局面帶來改變,阿奎爾說:「現在,我們可以兩全其美了,無需使用胎兒材料或違反道德原則就可以研究一種精確的人體模型,即通過一顆微小的人的心臟。這是向前邁出的一大步。」


因為該心臟類器官可以顯示胎兒心臟如何發展的前所未有的細節。阿奎爾表示:「在實驗室中,我們目前正在使用心臟類器官來模擬先天性心臟病,這是人類中最常見的先天性缺陷,影響了近 1% 的新生兒。」 「有了心臟類器官,我們就可以研究先天性心臟病的起源並找到阻止其發展的方法。」
儘管 hHO 很複雜,但遠非完美。對於該團隊而言,改進最終的類器官,是未來研究的一個重點。類器官是胎兒心臟的小模型,具有代表性的功能和結構特徵。但是,它們還沒有人類的心臟完美。這也正是該團隊正在努力的方向。


阿奎爾所在團隊對這些微型心臟的廣泛適用性感到非常興奮。它們具有前所未有的能力,因此可用來研究與心血管有關的疾病,比如化療引起的心臟疾病、妊娠期糖尿病對胎兒心臟發育的影響等。

相關焦點

  • 科學家建立出第一個功能完善的微型人體心臟模型
    密西根州立大學的研究人員在實驗室裡首次建立了一個微型的人體心臟模型,包括所有的原始心臟細胞類型及由心室和血管組織組成的功能結構。
  • 科學家培育出第一個能正常工作的迷你人類心臟模型
    密西根州立大學(Michigan State University)的研究人員首次在實驗室中創建了一個微型人類心臟模型,該模型包括所有初級心臟細胞類型以及心室和血管組織的功能結構。在美國,心臟病是頭號死因。
  • 科學家首次在實驗室裡用幹細胞培育出功能性微型人類心臟模型
    據外媒New Atlas報導,科學家們在實驗室裡創造了有史以來第一個功能齊全的微型人類心臟模型。這些心臟「器官體」由幹細胞培育而成,由所有初級心臟細胞類型組成,並具有心室和血管。它們可以幫助我們了解心臟是如何發育的,並為治療疾病建立更好的模型。
  • 第1顆人造心臟!科學家用皮膚幹細胞重新編程 第6天開始跳動
    (圖/密西根大學)科學家首次利用成年人的皮膚或血液細胞樣本,創造了有史以來第一個功能齊全的微型人類心臟,它不但能跳動,且具有所有主要心肌細胞、腔室和血管組織的心臟正常運轉所需結構。主持人艾裡特•阿吉爾博士(Aitor Aguirre)表示,這些微型心臟構成了「難以置信」的強大模型,可以精準的研究各種心臟疾病。「這個過程允許幹細胞發育,基本上就像在胚胎中一樣,發育成心臟中存在的各種細胞類型和結構,我們對幹細胞下了指令,誘使它們製造類人心臟類器官(hHOs)。」研究小組說,實驗室中生長的微型心臟可以幫助密切追蹤人類心臟的最初發育。
  • Micro-CT用於心臟功能評估,為醫療技術進步助力
    但是,使用Micro-CT評價收縮期排空或舒張期充盈的其他功能參數未見報導。舒張和收縮功能的評估是至關重要的,因為收縮功能異常常見於心血管疾病中,尤其在早期臨床表現中;而舒張功能的改善與生存時間的延長有關。如果Micro-CT這種簡單的成像模式,即可測定舒張和收縮期雙心室功能參數,將對心肺疾病的診斷、預後具有重要意義。
  • 世界首個3D人工心臟誕生!
    【TechWeb報導】7月16日消息,據國外媒體報導,瑞士研究人員開發了一種人造心臟,這種人造心臟「在形狀和功能上」非常接近真實的器官
  • 美國科學家首次在實驗室培育出一種迷你人類心臟模型
    據外媒New Atlas報導,科學家們在實驗室裡創造了有史以來第一個功能齊全的微型人類心臟模型。這些心臟「器官體」由幹細胞培育而成,由所有初級心臟細胞類型組成,並具有心室和血管。它們可以幫助我們了解心臟是如何發育的,並為治療疾病建立更好的模型。
  • 動物疾病模型研究進展一覽
    2018年3月23日訊 /生物谷BIOON /——動物疾病模型是科學研究和臨床研究中不可缺少的模型,可以幫助我們更快、更方便、更深入地了解各種疾病的發生、發展原因及治療療效。小編在此為大家總結了近期動物疾病模型研究進展,與大家一起學習。
  • 《自然》:迄今最詳細的人類心臟細胞圖譜誕生,了解心臟細節的信息...
    很多人或許還沒有意識到,在全球範圍內,心血管疾病是比癌症更致命的健康第一殺手。據估計,每年有1790萬人被心血管疾病奪去生命,其中大部分是心梗和卒中。 ▲2020年的世界心臟日主題(圖片來源:參考資料[4]) 了解心臟這一重要器官的功能,闡明心血管疾病的病因,並為心臟疾病患者提供精準的治療,是無數科學家和醫生不懈努力的目標。近日,一支跨國科學團隊公布的研究成果,為這一目標邁出了重要一步。
  • 外泌體的心血管疾病治療應用
    對EV蛋白之間功能性建立的相互作用網絡的研究表明,囊泡內的蛋白質高度有序地組成一個「納米宇宙」,而不僅僅是一個無序的「胞內碎片」的集合。 用於心血管疾病治療的天然EVs 第一項使用EVs作為心血管疾病的潛在治療幹預的研究,發表於2010年。
  • 中國心臟聯盟心血管疾病預防與康復專業委員會雲南聯盟主委單位...
    2020年10月17日,中國心臟聯盟心血管疾病預防與康復專業委員會雲南聯盟正式成立,昆明醫科大學附屬延安醫院/昆明市延安醫院成為雲南聯盟主任委員單位,其心臟康復中心主任楊莉教授當選主任委員。  中國心臟聯盟心血管疾病預防與康復專業委員會雲南聯盟的委員由雲南省15個地州59家醫療機構的124名醫務工作者組成,輻射了省內大範圍的三級、二級和一級醫院
  • 功能性迷你人類心臟模型培育成功
    科技日報北京8月26日電(記者劉霞)據物理學家組織網23日報導,美國科學家首次在實驗室培育出一種迷你人類心臟模型,該模型擁有所有主要的心臟細胞類型以及功能正常的腔室和血管組織,讓科學家能以前所未有的精確度研究各種心臟疾病。
  • 全球首個微型「活體機器人」誕生 可注入人體摧毀癌...
    全球首個微型「活體機器人」誕生 可注入人體摧毀癌細胞  olivia chan • 2020-01-14 14:46:07 來源:前瞻網
  • 大腦能復活,心臟能列印!最近醫學研究太「硬核」了!
    本期亮點內容包括:Advanced Science:首個3D列印完整心臟亮相!來感受下帶細胞的心臟Nature: 神奇!死亡幾小時後的大腦竟存活了36小時JAMA:HIV暴露前預防增加性病風險?潔身自好是關鍵!
  • 功能性迷你人類心臟模型培育成功
    科技日報北京8月26日電 (記者劉霞)據物理學家組織網23日報導,美國科學家首次在實驗室培育出一種迷你人類心臟模型,該模型擁有所有主要的心臟細胞類型以及功能正常的腔室和血管組織,讓科學家能以前所未有的精確度研究各種心臟疾病。
  • 奧地利科學家成功培養心臟模型,為心臟病研究提供了極好的平臺
    撰文 | 雪月每年約有1800萬人死於心血管疾病,是全球第一大殺手。先天性心臟病是兒童中最普遍的出生缺陷。當前開發再生療法和探究心臟畸形的主要瓶頸是缺少人心臟生理模型。在過去的十年中,類器官培養領域已經極大地促進了生物醫學研究的速度,例如腸道、肺組織、大腦、眼睛、胰島、肝臟以及皮膚等組織類器官培養。而心臟是最後一個缺少這種組織自組裝模型的器官,也是最難攻克的器官【1-2】。儘管利用組織工程學的方法已經成功構建了人工心臟組織【3-4】。
  • 類器官——研究疾病的利器,再生醫學的未來
    Nature Methods 如此評價類器官技術:利用幹細胞直接誘導生成三維組織模型,為人類生物學研究提供了強大的方法。幹細胞研究已經成為了生物學研究的一個重要分支,而研究幹細胞的目的之一是幫助我們更好的理解生命發生的各個維度。細胞和細胞之間通過間質連接在一起形成細胞團,由於細胞內基因的差異化表達,進而形成了各類器官和組織。   長期以來,科學家們都利用動物模型來進行疾病研究和藥物開發。
  • 中國科大先研院孵化企業自主研發的「微型心臟導管泵」完成多例...
    人工心臟被稱為「醫療器械皇冠上的寶石」。近日,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先進技術研究院孵化企業安徽通靈仿生科技有限公司自主研發的「微型心臟導管泵」在北京順利完成多例動物實驗。本次實驗顯示,該裝置外周植入性好,跨主動脈瓣操作性好,可實現短時間內快速介入心臟,進行循環輔助,在動物體內短時間工作良好。在急性左心衰模型中,對左心室卸載負荷、增加前向搏出量具有顯著效果。
  • 重磅級文章解讀心血管疾病領域研究成果!
    在一項針對小鼠的研究中,德國研究人員發現有益的腸道微生物能夠利用膳食纖維產生代謝物,包括一種稱為丙酸的脂肪酸。這種脂肪酸可抵禦高血壓的有害後果,而且腸道細菌利用天然的膳食纖維產生這種物質來抑制導致血壓增加的免疫細胞。這些研究人員將丙酸餵給血壓升高的小鼠。之後,這些小鼠的心臟遭受較小的損傷,或者它們發生較小的心臟異常增大,這就使得它們更不容易發生心律失常。
  • 研究人員3D列印出栩栩如生的心臟瓣膜模型
    心臟瓣膜模型明尼蘇達大學( University of Minnesota)的研究人員在美敦力( Federal Reserve Bank)的支持下,開發了一個開創性的工藝,可以將心臟主動脈瓣和周圍結構的逼真模型進行多材質3D列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