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顆人造心臟!科學家用皮膚幹細胞重新編程 第6天開始跳動

2020-09-05 ETtoday新聞雲


密西根大學用多功能幹細胞,培養出第一顆人類的微型心臟。(圖/密西根大學)

科學家首次利用成年人的皮膚或血液細胞樣本,創造了有史以來第一個功能齊全的微型人類心臟,它不但能跳動,且具有所有主要心肌細胞、腔室和血管組織的心臟正常運轉所需結構。

據了解,這項研究是由美國密西根大學(University of Michigan)醫學院所提出,且研究不是利用具爭議的胚胎幹細胞, 這些心臟「類器官」(類似於器官)是通過模仿胚胎和胎兒發育環境的新型幹細胞框架創建的。科學家們首先從成年人身上提取皮膚或血液細胞樣本,然後將它們重編程為「誘導多功能幹細胞」(IPSCs),這些幹細胞可以分化成細胞甚至器官。

▲微型心臟成長到第6天,已經開始跳動。(示意圖/翻攝自pixabay)

過去它們已被用於創造迷你版的人體器官,如腎臟、肝臟、肺、血管甚至大腦,現在密西根大學團隊則把研發目標放到心臟。由於幹細胞的取得都有獲受驗者的同意,因此也沒有道德方面的顧慮,與之前利用具爭議的胚胎幹細胞試驗大不相同。

主持人艾裡特•阿吉爾博士(Aitor Aguirre)表示,這些微型心臟構成了「難以置信」的強大模型,可以精準的研究各種心臟疾病。「這個過程允許幹細胞發育,基本上就像在胚胎中一樣,發育成心臟中存在的各種細胞類型和結構,我們對幹細胞下了指令,誘使它們製造類人心臟類器官(hHOs)。」

研究小組說,實驗室中生長的微型心臟可以幫助密切追蹤人類心臟的最初發育。到了第六天時開始跳動,第十五天它們已經長成大約1公分寬的球體,並帶有複雜的內部腔室。它們還包含所有主要的心臟細胞類型。

目前,這項研究以《在特定條件下模擬人類早期心臟發育的心臟器官的生成》(Generation of Heart Organoids Modeling Early Human Cardiac Development Under Defined Conditions)為標題發表在 bioRxiv 預印本上。

先前的微型心臟的研究,科學家大多是用利用大鼠細胞混合人類細胞,做成「具有人類細胞的大鼠心臟」,不僅涉及到 「人性化」的道德問題,且也不算真正的人類心臟。如今的方法速度更快,並也是真正的人類器官。

即使目前微型心臟與真正的人類心臟相比還有段差距,不過阿吉爾博士和他的團隊仍對這些微型心臟的廣泛適用性感到相當興奮,表示它們具有相當大的潛力,未來可用於研究與心血管有關的疾病,如化療引起的心臟疾病、妊娠期糖尿病對胎兒心臟發育的影響等。

相關焦點

  • 繼第一顆3D列印心臟問世後 現在怎麼樣了?
    [PConline 雜談]記得大概在去年4月份的時候,特拉維夫大學的研究員使用患者自己的細胞和生物材料成功「列印「了世界上第一顆3D血管化心臟,也是第一次有人設計並列印充滿細胞、血管以及心室的完整心臟。時隔一年,現在全球3D列印心臟又發展到何種程度了呢?
  • 這顆心臟替你「玩兒命」
    李登偉要尋找的PBM(外周血單個核細胞),是一種細胞核圓滾滾的血液系統細胞。經過「重新編程」,它能變身為iPS(誘導性萬能幹細胞),是一顆蘊含生命的種子。  iPS是現代免疫學的明星,戲路寬,能化身多種人體細胞,衍生成各類組織,如神經元、腎和視網膜。日本科學家山中伸彌因為利用轉錄因子成功誘導iPS獲得了2012年的諾貝爾醫學獎。
  • 細胞重新編程 挖出皮膚癒合「超能力」
    細胞重新編程 挖出皮膚癒合「超能力」  本報記者 張佳星  《超人》裡有個經常被效仿的經典情節,超人偽裝成凡人克拉克·肯特,在被火燒到後,燒傷的傷口會瞬間癒合,險些讓他的朋友識破他就是超人。  劃了個小創口,皮膚癒合稀鬆平常,但如果創口過大,瞬間修復就成為超能力。
  • 美國科學家首次在實驗室培育出一種迷你人類心臟模型
    據外媒New Atlas報導,科學家們在實驗室裡創造了有史以來第一個功能齊全的微型人類心臟模型。這些心臟「器官體」由幹細胞培育而成,由所有初級心臟細胞類型組成,並具有心室和血管。它們可以幫助我們了解心臟是如何發育的,並為治療疾病建立更好的模型。
  • 科學家首次在實驗室裡用幹細胞培育出功能性微型人類心臟模型
    據外媒New Atlas報導,科學家們在實驗室裡創造了有史以來第一個功能齊全的微型人類心臟模型。這些心臟「器官體」由幹細胞培育而成,由所有初級心臟細胞類型組成,並具有心室和血管。它們可以幫助我們了解心臟是如何發育的,並為治療疾病建立更好的模型。
  • 探秘人造精子卵子:當皮膚細胞能變成生殖細胞
    這是關於細胞如何決定自己命運的研究的一部分。成為一個神經元還是跳動的心臟細胞?從卵子受精的那一刻起,新生命開始形成,一系列的生物化學信號會指導受精卵進行分裂、生長並向著不同的功能發展。研究生命發展的生物學家的第一個目標是理解每一個步驟,如果可能的話把這些步驟複製到實驗室裡去。
  • 從人造瓣膜到人造心臟:解密人類這場偉大的突破史
    幾個月後,安德森開始嘗試用動物測試來裝置。1989年5月1日,他將第一隻瓣膜採用這種方法植入豬的體內。這頭豬存活的很好,起初安德森認為他的同事會因其工作的臨床價值而感到興奮,但沒有人認真對待——把一個瓣膜摺疊起來,然後把它在體內展開似乎太奇怪了。這個概念花費了安德森數年時間才找到一家願意發表其研究成果的期刊。
  • 纖維細胞變成心肌細胞或成可能
    一顆健康的心臟是幾類細胞的混合物,包括心肌細胞——負責跳動的肌肉細胞,心臟成纖維細胞——負責提供結構支撐並幫助所有心臟細胞在一起工作。當哺乳動物的心臟受傷後,例如心臟病發作,它便會形成以成纖維細胞而非心肌細胞為主的疤痕組織。正因如此,心臟便難以完全恢復其供血的能力。
  • 一種將皮膚細胞轉化為多能幹細胞的新方法
    博科園-科學科普-生物學類我們的身體由許多不同種類細胞組成,每個細胞都有各自的作用。日本科學家山中伸彌(Shinya Yamanaka)在2012年獲得諾貝爾獎(Nobel Prize)之前就發現,成年皮膚中的細胞可以轉化為早期胚胎的典型細胞,即所謂的誘導多能幹細胞(induced pluristem cells, iPSC),這個過程叫做重新編程。到目前為止,重新編程只有通過引入關鍵的基因來實現,這些基因被稱為山中因子,被人為地植入皮膚細胞中,在那裡它們根本就不活躍。
  • 歷程:從細胞分化到細胞重編程
    1955年,Briggs和King開發了一種細胞核移植的方法用於研究分化細胞的發育潛能,他們把北豹蛙囊胚初期的卵裂球中細胞核替換成其他細胞核,然後觀察它是否能發育成正常蝌蚪,但不幸的是絕大多數的卵裂球從三胚層時期開始便不再具有發育成正常北豹蛙的能力。
  • 南京鼓樓醫院完成世界首例iPS幹細胞心臟病治療,重啟心臟
    近年來,幹細胞治療領域方興未艾,以幹細胞為核心的醫學研究也備受公眾關注,從抗衰老、皮膚毛髮再生,再到骨骼再生、免疫力提升,以及最近的新冠肺炎治療等等,幹細胞以其促進組織再生或自我修復的強大功能為人類醫療帶來了無限可能
  • 3個3D列印的醫療創新應用,列印心臟能像真心臟一樣跳動
    近年來,生物3D列印技術也取得長足發展,在醫療領域得到了廣泛的探索和臨床實踐,下面讓我們一起來看幾個3D列印在醫療領域的應用:3D列印下巴澳大利亞一位小姑娘的下巴因為惡性腫瘤的原因,醫生不得不切掉她大部分的上頜骨,只留下了四顆上槽牙和一部分的上唇,讓她失去了80%的上顎。
  • 多篇文章聚焦細胞重編程研究領域新成果!
    【4】Cell Stem Cell:將誘導多能幹細胞重編程為強大的自然殺傷細胞 增強抗腫瘤的潛力和活性doi:10.1016/j.stem.2020.05.008近日,一項刊登在國際雜誌Cell Stem Cell上的研究報告中,來自加利福尼亞大學等機構的科學家們通過研究利用誘導多能幹細胞(ipsCs)並剔除一個關鍵基因,開發出了能在體內和體外對特定白血病具有更強抵禦活性的自然殺傷細胞
  • 2歲男童脖子變粗,送醫檢查後發現第2顆「心臟」,醫生說:要活命就得...
    』,多出來的那顆『心』長在了心臟縱膈處,有11釐米大。醫生說必須摘除這顆『心』,但如果手術,極有可能人財兩空。可不治,孩子肯定抗不了多久了。我跟妻子聽著這一切,看著剛2歲的兒子伸手讓我們抱的樣子,怎麼也無法把他跟死亡聯繫起來。」馬香振跟妻子不相信眼前這個活蹦亂跳的孩子快沒救了,他們執著地帶著兒子開始了治療。
  • 美國科學家成功列印柔軟的全尺寸心臟模型
    他們將幹細胞重新編程為心肌細胞,然後使用專門的3D機,將其在一個被稱為細胞外基質的三維結構中列印出來。但問題是,至今沒有實驗能無法達到心肌細胞真正發揮功能的臨界細胞密度。他們的目標不是列印出和心臟一樣大小的操作用具,而是從細胞開始,重現活的心臟。研究團隊一開始也採用傳統的方式3D列印心肌細胞,不出意料遭到了失敗。為此,他們優化了由細胞外基質蛋白製成的專用墨水,將墨水與人類幹細胞結合,並使用ink plus細胞對腔結構進行3D列印。首先將幹細胞在結構中擴展到高密度,然後再將其分化為心肌細胞。」
  • 外國專家用皮膚細胞造生殖細胞 人造人僅一步之遙
    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的阿曼德·克拉克說:「蘇拉尼和漢納用有史以來的最高效率培育生殖細胞,真令人興奮。」  原標題:「人造人」僅一步之遙?  據美國媒體報導稱,12月24日出版的學術雜誌《細胞》上發表學術論文稱,英國和以色列科學家聯合研發,成功地利用人類成熟的皮膚細胞製造精子和卵細胞,而這一發現意味著,我們距離「人造人」僅一步之遙。
  • 人類幹細胞的定製編程
    誘導多能幹細胞(IPS)有可能轉化為多種細胞類型和組織,用於 drug 測試和細胞替代。然而,這種轉換的「配方」往往很複雜,很難實現。Center for Regenerative Therapies Dresden(CRTD)、波恩大學、哈佛大學的研究人員已經發現了一種利用轉錄因子(包括神經元、結締組織和血管細胞)系統地從iPS中提取數百個不同細胞的方法。
  • 科學家3D列印出會「砰砰跳」的心臟雛形
    這項研究已經作為封面文章發表在美國心臟協會的刊物《循環研究》上。過去,研究人員曾嘗試過用多能幹細胞3D列印處心肌細胞。他們將幹細胞重新編程為心肌細胞,然後使用專門的3D機,將其在一個被稱為細胞外基質的三維結構中列印出來。但問題是,至今沒有實驗能無法達到心肌細胞真正發揮功能的臨界細胞密度。
  • 人造組織器官距離我們到底有多遠?看看這些研究就知道了!
    根據發表在《Nature Chemical Biology》雜誌上的一篇文章,缺乏胰島細胞的小鼠在單次注射ABC之後,體內的血糖含量快速回復到了正常水平,持續時間能夠長達5天。【6】Nat Commun:子宮外維持早產動物發育時間獲得新突破,人造子宮還有多遠?
  • 我國第一顆人工心臟獲批 這些A股公司有人工器官概念
    換個心臟有望多活10年?國內心衰患者的福音來了!我國第一顆人工心臟——「永仁心」昨日在重慶正式發布,該產品不僅有望大幅延長心衰患者的生命,上市後售價也將比國外同類產品便宜約30%。事實上,國內已有不少上市公司在布局人造器官領域。冠昊生物:補片與人工晶體冠昊生物是一家立足再生醫學產業的高新技術企業,目前有材料、細胞、藥業三大業務板塊和一個科技孵化平臺,在再生材料領域具備國際競爭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