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類幹細胞的定製編程

2020-12-02 上海卡替生物技術

誘導多能幹細胞(IPS)有可能轉化為多種細胞類型和組織,用於 drug 測試和細胞替代。然而,這種轉換的「配方」往往很複雜,很難實現。Center for Regenerative Therapies Dresden(CRTD)、波恩大學、哈佛大學的研究人員已經發現了一種利用轉錄因子(包括神經元、結締組織和血管細胞)系統地從iPS中提取數百個不同細胞的方法。研究人員可以通過非營利組織Addgene使用這種轉錄因子來源。這個結果現在已經在《自然生物技術》雜誌上發表了。

來源:Jesus Eduardo Rojo Arias und Volker Busskamp

研究人員使用了人類誘導的多能幹細胞(IPS),從結締組織細胞重新編程到準胚胎狀態。原則上,IPS細胞可以用來獲得各種分化的細胞,從神經元到血管細胞,每個菜譜都是個別的。沃爾克·布斯坎普(Volker Busskamp)教授解釋說:「大多數分化方案都是非常繁瑣和複雜的。在單一的培養中,不可能同時以受控的方式從iPS獲得不同的細胞類型。」布斯坎普博士解釋說,他在波恩大學的卓越生命物理小組(POL)和TU Dresden的CRTD工作。

他和團隊一起,試圖用簡單的「食譜」取代複雜的程序。通過大規模的篩選過程,研究人員發現總共290種DNA結合蛋白可以快速高效地重新編程。幹細胞進入目標細胞。研究人員能夠證明轉錄在每例病例中,因子足以在4天內從幹細胞中提取分化神經元、結締組織、血管和膠質細胞。後者將神經元稱為「絕緣體」。

幹細胞分化的基因轉換板

利用自動化程序,研究人員將相應轉錄因子和其他控制元件的DNA序列引入幹細胞基因組。這個轉錄因子可以通過加入一個小分子來激活,導致一些轉基因幹細胞轉化為分化細胞。然後可以利用細胞標記來區分和自動分類幹細胞和分化細胞。研究人員隨後調查了與幹細胞相比,有多少特定的轉錄因子存在於分化的細胞中。布斯坎普解釋說:「差異越大,對於將iPS轉化為分化細胞來說,相應的轉錄因子似乎就越重要。」

研究小組使用這種方法在三個不同的幹細胞株上測試了1732個潛在的轉錄因子。研究人員發現290種不同的轉錄因子會導致iPS轉化為分化細胞。這是一個新的領域,因為發現的241個轉錄因子的iPS程序的這一特性以前是未知的。以神經元為例,結締組織研究人員進行了各種測試,表明轉化後的細胞在功能能力上與人體細胞非常相似。

研究結果為研究開闢了新的可能性

布斯坎普說:「鑑定出的轉錄因子的優點是,它們能夠特別快、容易地將iPS轉化成身體細胞,而且它們也可能被用來形成更複雜的組織。」幾個星期甚至幾個月後才發生的事情現在就發生了。而不是昂貴和耗時的協議,一個單一的轉錄因子是足夠確定在大規模篩選的命中。

「這些結果開闢了新的可能性,」哈佛大學的 George M. Church 博士說。利用轉錄因子進行幹細胞編程的多樣性、簡單性和速度使得幹細胞研究成為可能。在世界範圍內,其他50個小組已經在與我們的可編程幹細胞系和轉錄因子庫合作。來自哈佛大學的兩位主要作者 AlexH.M.Ng 和 Parastoo Khoshaklath 現在已經在美國劍橋創立了一家新的GC公司,提供可編程的幹細胞。細胞有定製的整合轉錄因子。

布斯坎普說:「不同研究機構之間的合作非常成功,因為不同學科之間的互補和相互聯繫非常好。」世界各地的研究人員現在可以使用非盈利組織Addgene提供的轉錄因子資源。

特別是作為視網膜研究的專家,布斯坎普看到了幹細胞技術在眼科的巨大潛力。「對於視網膜退化,如年齡相關性黃斑變性。」巴斯斯坎普說:「有希望在某一時刻,用iPS轉換取代受影響的感光器,我的團隊正朝著這個目標努力。」


更多資料:Nature Biotech. DOI: 10.1038/s41587-020-0742-6

相關焦點

  • 研究繪製人類幹細胞多譜系分化和重編程的多維表觀遺傳圖譜
    細胞重編程是指在特定條件下將代表成體細胞「身份」的表觀遺傳記憶擦除,使之重新獲得多能幹性的過程。經重編程產生的誘導性多能幹細胞(ipsC)在疾病的機制研究、藥物篩選和細胞移植治療等方面具有廣闊的應用前景。R-loop是一種特殊的染色質結構,由RNA:DNA雜合鏈和游離的單鏈DNA組成。
  • 劉光慧等合作繪製人類幹細胞多譜系分化和重編程多維表觀遺傳圖譜
    然而,R-loop在人類細胞命運決定(包括幹細胞分化和重編程)過程中的作用尚不明確。該研究系統繪製了人類胚胎幹細胞多譜系分化和細胞重編程過程的全基因組R-loop圖譜、轉錄圖譜及多維表觀遺傳修飾圖譜,首次揭示了R-loop在人類細胞命運決定過程中的作用,並提出R-loop可作為一種新型的表觀遺傳記憶發揮功能。
  • 歷程:從細胞分化到細胞重編程
    很長一段時間裡,人們認為在個體發育的過程中,未成熟細胞發展成特定成熟細胞是單向性的,不可能再恢復到多能幹細胞的階段。在19世紀末期到20世紀初,細胞生物學家們普遍認為細胞在分化的過程中只保留了維持細胞特性和功能的基因,當它們分化後就無法逆轉回未分化狀態。
  • 細胞編程與重編程的機制
    細胞編程與重編程研究是對生命本質的探索,其對推動幹細胞研究走向應用和臨床都具有重要的作用,加強相關研究對未來人類健康的保障至關重要。目前幹細胞庫資源包括人胚胎幹細胞和小鼠胚胎幹細胞在內的多種細胞系資源,並獲得了我國首批通過國家認證的、無異源成分的人類臨床級胚胎幹細胞系與成體幹細胞系,具有重要的基礎研究與臨床應用價值。周琪研究組已經建立了臨床級別人胚胎幹細胞定向誘導分化平臺,可獲得臨床級細胞來源的神經細胞、心肌細胞、視網膜色素上皮細胞等多種類型的功能細胞。
  • Nat Commun:科學家成功將皮膚細胞重編程為多潛能幹細胞
    2018年7月9日 訊 /生物谷BIOON/ --我們的體內含有多種類型的細胞,每一種細胞都扮演著不同的類型的角色,2012年諾貝爾獲獎者—日本科學家山中伸彌通過研究將成體皮膚細胞成功轉化成了誘導多能幹細胞(ipsC),這一過程稱之為重編程作用。
  • 【科技前沿】劉光慧/曲靜/孫前文/張維綺合作繪製人類幹細胞多譜系...
    然而,R-loop在人類細胞命運決定(包括幹細胞分化和重編程)過程中的作用尚不明確。該研究系統繪製了人類胚胎幹細胞多譜系分化和細胞重編程過程的全基因組R-loop圖譜、轉錄圖譜及多維表觀遺傳修飾圖譜,首次揭示了R-loop在人類細胞命運決定過程中的作用,並提出R-loop可作為一種新型的表觀遺傳記憶發揮功能。
  • 四川智造諾貝爾獲獎細胞 新生命幹細胞公司iPSCs研究又添新專利
    近期,由四川新生命幹細胞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新生命幹細胞公司」)研發團隊所開發的「一種人單個核細胞重編程為誘導多能幹細胞的方法」申請國家發明專利並獲得受理,這是繼掌握經典誘導多能幹細胞(iPSCs)重編程技術後,新生命幹細胞公司在此研究領域取得的又一重要成果。
  • 安徽省首批高品質「科研級人類誘導多功能幹細胞iPSC」發布
    原標題:科研級人類誘導多功能幹細胞發布6月28日,我省首批高品質「科研級人類誘導多功能幹細胞iPSC」在合肥發布,中科大生命科學學院、東南大學生命科學研究院、安徽醫科大學藥物研究所、省立醫院相關負責人等參加發布會,這是我省戰略性新興產業——誘導多功能幹細胞產業所取得的階段性成果
  • Nat Biotechnol:對人多能性幹細胞進行定製化轉錄因子編程,產生數...
    通過大規模的篩選過程,他們共發現了290種可以快速有效地將iPS細胞重編程為靶細胞的DNA結合蛋白。他們能夠證實,在每種情況下,只需一種轉錄因子就足以在4天內讓ips細胞發生分化而產生神經元、結締組織細胞、血管細胞和神經膠質細胞。神經膠質細胞作為「絕緣體(insulator)」包被著神經元。
  • 人類「返老還童」不是夢?重新編碼幹細胞或逆轉衰老
    這些幹細胞存放在史丹福大學的洛利?羅凱幹細胞研究大樓(美國最大的幹細胞研究機構之一)深處,塞巴斯蒂亞諾負責維持它們的溫度和溼度。在他周圍還有眾多研究人員,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目標。  塞巴斯蒂亞諾的研究項目則充滿野心:他希望逆轉人類的衰老。幹細胞是一類充滿潛力的細胞。它們能對自己進行重編碼,分化成具有各種功能的細胞,並在早期發育中扮演著至關重要的角色。
  • DISEASE In A DISH | 基於誘導多功能幹細胞iPSC來源的藥物研發
    研究發現哺乳動物成熟體細胞能夠重新編程為誘導多功能幹細胞,且細胞能夠進一步發育成各種其他器官類型的細胞。這一發現不僅徹底改變了人類對細胞和器官生長的理解;同時,通過對人體細胞的重新編程,為重大疾病治療提供了嶄新的應用前景。
  • Blood:將皮膚細胞重編程為人類誘導性多能幹細胞用於血液疾病研究
    2013年8月1日 訊 /生物谷BIOON/ --在過去10年裡,人類誘導性多能幹細胞(human induced Pluripotent Stem Cells,iPSCs)可以有能力被開發形成許多類型的人類細胞,近日,刊登在國際雜誌Blood上的一篇研究報告中,來自費城兒童醫院的科學家通過研究,成功地將罕見血液病患者身上的皮膚細胞重編程成了人類誘導性多能幹細胞
  • 科學家發現誘導多能幹細胞重編程障礙關鍵因子—新聞—科學網
    誘導多能幹細胞的重要表觀調控機制又有新發現。
  • 日本科學家利用iPS幹細胞在鼠內培育人類胰臟
    近期,日媒報導了日本近日批准利用iPS幹細胞在實驗鼠體內培育人類胰臟的研究項目。研究小組將於近期實施,以確認利用相關技術能否在動物體內正常形成臟器。早前,日本科學家已首次成功在老鼠的體內培育出小白鼠的胰臟,但由於日本規定禁止在動物體內培育人類器官,後來日本科學家聯合美國史丹福大學在美國啟動一項在豬體內培育人類器官的實驗:將人類的iPS幹細胞在豬體內培育胰臟。
  • Science:細胞重編程的關鍵組蛋白伴侶分子
    2014年7月19日 訊 /生物谷BIOON/ --近日,刊登在國際雜誌Science上的一篇研究論文中,來自密西根州立大學的研究人員通過研究發現,名為ASF1A的基因在幹細胞發育過程中發揮著重要作用;幹細胞可以發育分化成為機體不同類型的細胞組織從而挽救人類的生命
  • 科學家用皮膚幹細胞重新編程 第6天開始跳動
    (圖/密西根大學)科學家首次利用成年人的皮膚或血液細胞樣本,創造了有史以來第一個功能齊全的微型人類心臟,它不但能跳動,且具有所有主要心肌細胞、腔室和血管組織的心臟正常運轉所需結構。科學家們首先從成年人身上提取皮膚或血液細胞樣本,然後將它們重編程為「誘導多功能幹細胞」(IPSCs),這些幹細胞可以分化成細胞甚至器官。
  • 體細胞可逆轉成全能幹細胞
    原標題:體細胞可逆轉成全能幹細胞南方日報訊 近日中國科學家在克隆技術研究上又取得了新的突破。哺乳動物細胞只有在胚胎早期發育階段才具有分化為各種類型組織和器官的「多潛能性」,而隨著生長發育成為成體細胞後會逐漸喪失這一功能。人類一直在尋找方法讓已分化的成體細胞逆轉,使之重新獲得類似胚胎發育早期的「多潛能性」。
  • 既能給細胞「充能」,又可「定製」細胞基因組,這是什麼神仙技術?
    這種方法使研究人員能夠定製細胞的關鍵遺傳成分,以研究並可能治療使人衰弱的疾病,例如癌症,糖尿病和代謝紊亂。該研究的目的是通過開發可改善人類細胞功能或更好地模擬人類線粒體疾病的受控操縱方法來了解線粒體DNA的突變。研究人員寫道:「利用所需的線粒體DNA(mtDNA)序列生成哺乳動物細胞,可以用於研究線粒體、疾病建模和潛在的再生療法。
  • 一種將皮膚細胞轉化為多能幹細胞的新方法
    博科園-科學科普-生物學類我們的身體由許多不同種類細胞組成,每個細胞都有各自的作用。日本科學家山中伸彌(Shinya Yamanaka)在2012年獲得諾貝爾獎(Nobel Prize)之前就發現,成年皮膚中的細胞可以轉化為早期胚胎的典型細胞,即所謂的誘導多能幹細胞(induced pluristem cells, iPSC),這個過程叫做重新編程。到目前為止,重新編程只有通過引入關鍵的基因來實現,這些基因被稱為山中因子,被人為地植入皮膚細胞中,在那裡它們根本就不活躍。
  • SOX2/DDX5與R-loop協同調控體細胞重編程為誘導多能幹細胞新機制
    基因表達調控是決定細胞命運的重要因素,通過改變基因的表達模式即可實現對細胞命運的精準調控。比如運用Yamanaka四個轉錄因子(Oct4, Sox2, Klf4, c-Myc)在體外就可將體細胞成功重編程為誘導多能幹細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