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ature子刊:小蛋白也有大作用!線粒體小蛋白決定能量的產生!

2021-01-09 生物谷

2020年5月8日訊 /

生物谷

BIOON /——杜克-新加坡國立大學的研究人員和他們的同事在Nature Communications雜誌上報告說,線粒體中新發現的一種小蛋白對能量的產生至關重要。缺乏這種小蛋白(科學家將其命名為BRAWNIN)的斑馬魚,與人類罕見的線粒體疾病有著相似的特徵,這表明對這種蛋白的進一步研究可能有助於解釋這些情況,並找到可能的治療方法。


這個國際研究小組由細胞和發育生物學家、Duke-NUS醫學院心血管和代謝疾病項目助理教授Lena Ho領導,他們發現16個"開放閱讀框編碼的短肽"(SEPs),它們的

遺傳

密碼在細胞核中翻譯,但然後導入線粒體--細胞的能源站。


"幾年來,SEPs一直吸引著科學界,因為它們代表了一個從未被探索過的微型

蛋白質組

,一個新基因功能的寶庫," Ho博士說。"但是還沒有系統的研究來證實它們的功能和生物學相關性。我們發現線粒體因其功能而成為研究熱點,其原因我們尚不完全了解。"

圖片來源:Nature Communications


科學家挑出他們發現的16個線粒體SEPs中的一個進行進一步分析。他們將斑馬魚的SEP基因命名為BRAWNIN,敲除該基因會導致細胞生長極度遲緩和乳酸堆積。進一步的實驗表明,BRAWNIN對於線粒體中一組稱為呼吸鏈複合體III的分子的組裝至關重要。據Ho博士說,這種分子複合物對所有利用氧氣產生能量的生命形式都是必不可少的。


該團隊現在正試圖了解BRAWNIN是如何參與複雜的III裝配。他們還在研究哪些疾病可能是由BRAWNIN功能失調引起的,以及這種蛋白質作為逆轉疾病的靶點有多大作用。


"線粒體衰退和功能障礙是所有退行性疾病的基礎,並已被廣泛認為與癌症有關,"Ho博士說。"我們發現的蛋白質,包括BRAWNIN,代表了逆轉線粒體衰退的潛在目標。"


杜克-新加坡國立大學負責研究的高級副院長Patrick Casey教授對這一發現發表了評論:"退行性疾病和癌症是新加坡乃至全球的主要健康問題。從Ho教授的研究中獲得的知識,再次肯定了我們對基礎科學研究的承諾的價值,這些研究可能有助於解決其中的一些問題。"


Ho博士還指出,還有15個線粒體SEPs有待研究。"我們正在積極尋找有興趣研究它們的合作者。"(生物谷Bioon.com)


參考資料:



相關焦點

  • Nature子刊:北大劉穎/李川昀揭示組蛋白去乙醯化酶調控線粒體應激...
    Nature子刊:北大劉穎/李川昀揭示組蛋白去乙醯化酶調控線粒體應激反應和壽命 2020-09-21 07:20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湃客
  • 線粒體不光是細胞能量工廠 其還扮演著什麼關鍵角色?
    提到線粒體,我們可能都知道其是細胞的能量工廠,機體能量的源泉,然而近些年來,科學家們通過研究發現,線粒體或許在其它方面也扮演著關鍵角色,本文中,小編就對相關研究進行整理,分享給大家!;然而前列腺癌患者常常會對這種療法產生耐受性,並且進展為雄激素非依賴性或去勢耐受性的前列腺癌,這種類型的前列腺癌往往非常難以治療,其也是導致前列腺癌成為男性因癌症死亡的第二大原因之一。
  • 線粒體在細胞中的作用遠遠不止「細胞能量站」
    在有氧呼吸過程中,1分子葡萄糖經過糖酵解、三羧酸循環和氧化磷酸化將能量釋放後,可產生30-32分子ATP(考慮到將NADH運入線粒體可能需消耗2分子ATP)。如果細胞所在環境缺氧,則會轉而進行無氧呼吸。此時,糖酵解產生的丙酮酸便不再進入線粒體內的三羧酸循環,而是繼續在細胞質基質中反應(被NADH還原成乙醇或乳酸等發酵產物),但不產生ATP。
  • Science子刊& Nature兩篇文章解讀線粒體進行呼吸的分子機制!
    2020年9月29日 訊 /生物谷BIOON/ --細胞中微小的線粒體在呼吸過程中會將氧氣和營養物質轉化為可用的能量,這一過程稱之為細胞呼吸,其能為機體提供源源不斷的能量,儘管該過程非常重要,但截至到目前研究人員對其是如何發生的更細微的細節並不是非常清除,而一個長期存在的謎團就是一種稱之為煙醯胺腺嘌呤二核苷酸(NAD)的分子,其在細胞呼吸和代謝過程中扮演著非常重要的角色
  • 《Nature》子刊:癌症治療差異性竟與線粒體數量相關
    在文章中,研究人員通過定量數據分析和建模,將這種效應歸因於線粒體表面促凋亡蛋白Bax / Bak的可變有效濃度。線粒體也可以作為細胞凋亡激活的催化劑,某些抗癌藥物通過激活這一過程發揮作用。由於這一機制的存在,研究人員做出了這樣的假設:當具有相同基因組成但具有不同數量線粒體的癌細胞暴露於促進細胞凋亡的相同藥物時,其可能產生不同的細胞死亡易感性。在暴露各種類型的細胞凋亡誘導劑後,西奈山和IBM研究小組研究了凋亡藥物濃度與存活細胞內線粒體的豐度之間的關係,他們發現存活的細胞比未處理的細胞具有更多的線粒體。
  • 神奇的線粒體對機體健康的重要性!
    本文中,小編整理了多篇研究報導,共同分析線粒體對機體健康的重要性,與大家一起學習!【3】Nature子刊:阻斷線粒體這一分子途徑 可以降低乳腺癌侵襲性doi:10.1038/s41467-018
  • 薛定研究組在Nature Communications發表論文報導父本線粒體清除研究新成果
    2016年9月1日,清華大學生命科學學院薛定教授研究組在《自然》子刊Nature Communications上發表學術論文「Kinetics
  • 內質網與線粒體的接觸決定著線粒體的複製、分裂...
    2016年7月18日/生物谷BIOON/--線粒體是我們細胞內產生化學能量和維持它們自己的DNA的細胞器。衰老、神經退行性疾病和代謝疾病都與線粒體相關聯。在一項新的研究中,來自美國加州大學戴維斯分校的研究人員證實人細胞如何控制線粒體中的DNA合成,以及如何將這種合成與線粒體分裂偶聯在一起。這是一項具有深遠影響的重大發現。
  • 國科大博士生導師郎明林課題組在Nature子刊發表蛋白質糖基化與...
    由於糖基化的複雜性,研究難度大,相關領域研究起步較晚,研究結果還不盡完善。該研究通過探索葡萄糖的調控角色突出了葡糖轉移酶的功能結構特性及其對人類健康和疾病的影響,為科學屆認識葡萄糖修飾的重要性提供了一次機會。  在動物胚胎神經系統的發育過程中Notch蛋白對決定細胞未來命運發揮著重要作用,該蛋白也在成人大腦特別是海馬組織等高突觸可塑性區域表達。
  • Nature子刊:逆轉皮膚衰老的關鍵在線粒體
    由阿拉巴馬大學伯明罕分校(UAB)醫學院的遺傳學教授Keshav Singh帶領的團隊發現,引發這一奇妙「現象」的突變發生在核基因中,關聯著線粒體功能。線粒體功能障礙引發衰老線粒體是維持細胞能量供給、有氧呼吸的主要場所。伴隨著衰老,線粒體功能也會逐漸衰退。
  • Nature子刊:「抑癌好蛋白」的太極精神
    p21是一個在過去近二十年被認為指示腫瘤治療良好預後的「好」蛋白,甚至一度被當作是抑癌蛋白。然而,來自雅典大學、曼徹斯特大學等機構的科學家們卻在最近揭露出了它「陰暗」的一面,並把這一發現發表在了Nature子刊《Nature Cell Biology》上。
  • Nature子刊:HLH-11/TFAP4響應營養物質水平調控脂質代謝
    Nature子刊:HLH-11/TFAP4響應營養物質水平調控脂質代謝
  • Nature子刊:吃得越飽,死得越早
    近日,Nature 子刊 Nature Metabolism 雜誌發表了一項來自德國馬克斯·普朗克衰老生物學研究所、24個月大的高齡雌鼠從隨意進食改為進食限制,反之亦然。如果小鼠在成年後的進食量比隨意進食組減少40%,那麼它們在老年時活得更長,也更健康。
  • 盤點:從線粒體看衰老與癌症
    最近,在Molecular Cell 和Trends in Biochemical Sciences這兩個Cell子刊中用專題特稿來強調了線粒體的獨特性以及線粒體與細胞眾多功能之間的聯繫。所以在生命科學領域,對線粒體的功能研究靶向人類衰老和癌症將會是一個非常熱門的領域。線粒體質量和活性下降已與人類正常衰老以及衰老相關疾病的發展存在密切的聯繫。
  • 祖傳的能量小藥丸:線粒體
    線粒體是動植物細胞裡存在的一種微小的顆粒狀結構,看似普通,卻一點也不普通。線粒體是細胞進行有氧呼吸的唯一場所,從115.61米高的北美紅杉、33.6米長的藍鯨,到長度只有5微米的酵母,所能動用的能源,ATP,絕大部分都來自於此。細胞的內部結構,9所指示的就是線粒體。
  • Nature:線粒體融合關鍵蛋白Mfn1結構被破解,揭開數十年謎題
    線粒體是高度動態變化的細胞器,其在細胞內不斷分裂、融合併形成網狀結構。線粒體的分裂和融合是由多種蛋白質精確調控完成的。Drp1/Dnm1p,Fis1/Fis1p,Caf4p和Mdv1p參與線粒體分裂的調控;Mfn1/2/Fzo1p控制線粒體外膜的融合,而Mgm1p/OPA1則參與線粒體內膜的融合。
  • Nature子刊 | 國際合作揭開陰陽1蛋白與乳腺癌生長及耐藥的關係
    Nature子刊 | 國際合作揭開陰陽1蛋白與乳腺癌生長及耐藥的關係
  • 近期線粒體疾病突破性進展一覽
    本文中,小編就盤點了近年來線粒體疾病相關的突破性進展,與各位一起學習!希望能找到特定的基因被敲除後,可以讓線粒體功能缺陷的細胞得以生存。他們經過海量篩選最後確認出編碼VHL基因,VHL蛋白是細胞缺氧反應的抑制分子。在動物模型中敲除掉VHL基因,即使在正常條件,它們表現出缺氧症狀。【4】Nature:線粒體基因缺陷改造新策略doi:10.1038/nature14546線粒體是細胞的能量工廠。
  • Nature 中文摘要 30 July 2015
    其中5fC和5caC的去甲基化受到胸腺嘧啶DNA轉葡糖基酶(Thymine DNA Glycosylase, TDG)與鹼基切割修復的協同作用。早期報導指出,5fC和5caC可在增強子、啟動子和基因上被穩定地檢測到,對基因表達有明確的影響,但機制不詳。
  • 《Nature》子刊:屏狀核通過控制慢波而產生意識
    1,昨日,《Nature》子刊!該發現支持了「屏狀核是大腦的『控制室』,注意力得到控制並產生意識的大腦區域」這一假說。這項研究發表在5月11日的Nature子刊《自然神經科學》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