動植物細胞中的線粒體其實是寄生細菌

2020-11-22 驅動之家

細胞中的線粒體其實是一種細菌

騰訊科學訊 據國外媒體報導,目前,美國維吉尼亞大學最新一項研究表明,首次發現早期寄生細菌可以對動物和植物提供能量,在細胞中作為能量寄生蟲存在,對寄居體十分有益。研究人員使用新一代DNA序列技術解碼18種細菌基因組,這些細菌是線粒體的近親生物。

該研究報告發表在近期出版的《公共科學圖書館·綜合》雜誌上,它為簡單細菌細胞如何被宿主細胞吞噬和最終成為線粒體的兩個理論提供一種合理解釋,「發電站」胞器實際上是真核細胞——包含細胞核和其它特徵的動物和植物細胞,線粒體通過提供三磷酸腺苷為細胞提供動力。

這種線粒體源自20億年前,是生命進化歷史的「種子事件」之一,然而,很少有人知道它們的具體起源,這一問題被認為是現代生物學之謎。

研究負責人、維吉尼亞大學生物學家馬丁-吳說:「我們認為這項研究將潛在改變對早期線粒體的認識,同時,該研究表明當前理論認為關於細菌和宿主細胞之間最初是互利關係很可能是錯誤的。相反,我們認為細菌和宿主細胞之間最初關係很可能是敵對的,細菌最初具有寄生特徵,之後通過改變三磷酸腺苷傳輸,細菌逐漸對宿主細胞十分有益。」

這項發現有助於洞悉地球最早期生命,它們最終逐漸進化形成現今所看到的多樣化真核生物。沒有線粒體對剩餘細胞提供能量,它們不會進化形成如何怪異的生物多樣性。

我們通過排序近親物種DNA序列,重新構建了線粒體祖先的基因內容,並預測寄生細菌實際是從寄居體竊取三磷酸腺苷形式的能量,與當前線粒體的作用完全不同。

馬丁發現許多人類基因都源自線粒體,這將有助於理解人類線粒體功能障礙的遺傳基礎,據悉,人類線粒體功能障礙將誘導許多疾病,其中包括:阿爾茲海默症、帕金森氏症、糖尿病和一些衰老疾病。(悠悠/編譯)

相關焦點

  • 內共生學說認為線粒體來源於細菌,是被原始前真核生物吞噬的細菌
    (2)線粒體的增殖---通過已有的線粒體的分 裂實現。 (3)線粒體的起源----內共生學說 內共生學說認為線粒體是來源於細菌,是 被原始的前真核生物吞噬的細菌。這種細 菌與前真核生物共生,在長期的共生過程 中通過演化變成了線粒體。 另一種假說即分化假說,認為線粒體在進 化過程中的發生是由於質膜的內陷,再經 過分化後形成的。
  • 科學家發現不依靠線粒體供能的微生物:與細菌交換DNA
    據推測,這些細胞與細菌進行了DNA交換——以一種被稱為「基因轉移」的過程——從而獲得依靠硫轉化過程產能的能力。相關研究的結果發表在近期《當代生物學》(Current Biology)雜誌上。  論文作者解釋道:「這是首次在真核生物細胞中找不到任何一種線粒體形式的例子,表明該細胞器對於真核細胞來說並非絕對不可缺少。」
  • 動植物中的線粒體基因編輯進展
    線 粒 體 簡 介線粒體(mitochondrion)是細胞中由兩層膜包被的細胞器,是細胞內物質氧化的主要場所和能量供給中心,也是細胞內自由基(ROS)產生的主要場所(美容廣告裡常說的自由基、衰老都和線粒體有莫大關係),同時調控細胞凋亡。
  • 假說認為,我們細胞內的線粒體的前身可能是一種原核細菌
    其實答案僅有一個,那就是微生物。實際上對地球生命史有點了解的人都應該知道,那是因為藍細菌的出現,藍細菌通過光合作用將水中的氧氣給分離了出來。藍細菌進行光合作用不斷地產生氧氣,然後直到地球大氣中的氧含量達到1%以上的時候,地球上的原核生物才有機會進化成為真核生物。
  • 科學網—細菌通過誘導線粒體自噬求存活
    本報訊(記者陸琦 見習記者谷雙雙)線粒體自噬與感染類疾病有關。
  • 《寄生獸》中的生物學:寄生、擬寄生到共生
    圖片:巖明均/講談社不但寄生,還要操控思維在《寄生獸》中,寄生生物似乎演化出了一種非常逆天的生存策略,如果它們真的是演化的產物。它們和三次元裡各種寄生蟲一樣,奪取宿主的營養,不過它們乾脆直接取代了宿主的神經系統,從而可以控制宿主的活動。不過在自然界的寄生關係中,寄生生物控制宿主神經系統的例子也有一些,例如鐵線蟲。
  • 細胞線粒體染料——MitoLite,實力超強
    線粒體是存在於所有真核細胞中的獨特的膜結合細胞器,作為ATP生產和細胞能量供應的主要場所,線粒體的獨特方面(包括稱為mDNA的單獨遺傳物質,其自身的蛋白質合成機制以及嚴格調節的膜電位梯度)使其成為重要的研究課題,另外,隨著衰老過程和更多其他人類疾病方面的研究發現,線粒體的作用比以往更加值得我們研究。
  • 祖傳的能量小藥丸:線粒體
    線粒體是動植物細胞裡存在的一種微小的顆粒狀結構,看似普通,卻一點也不普通。線粒體是細胞進行有氧呼吸的唯一場所,從115.61米高的北美紅杉、33.6米長的藍鯨,到長度只有5微米的酵母,所能動用的能源,ATP,絕大部分都來自於此。細胞的內部結構,9所指示的就是線粒體。
  • 細菌的形態結構
    通過七年級生物課程的學習,我們認識了植物細胞和動物細胞的結構,並且也學習了它們兩者之間的差異。那麼,你是否知道生活中肉眼不可見的微小生物呢?接下來,讓我們來一起認識一下微生物中的一種——細菌。細菌的個體微小,只有用高倍鏡或電鏡才能觀察到細菌的形態。
  • 線粒體在細胞中的作用遠遠不止「細胞能量站」
    一、定義線粒體(mitochondrion) 是一種存在於大多數細胞中的由兩層膜包被的細胞器,是細胞中製造能量的結構,是細胞進行有氧呼吸的主要場所,被稱為"power house"。其直徑在0.5到1.0微米左右。線粒體擁有自身的遺傳物質和遺傳體系,但其基因組大小有限,是一種半自主細胞器。
  • 病毒和細菌有什麼不同
    它不具有什麼細胞結構,只含一種形式的核酸,或是脫氧核糖核酸(DNA)或是核糖核酸(RNA),沒有能進行蛋白合成的核糖體結構,也沒有執行代謝功能的線粒體或其他細胞器。病毒除含一種核酸外,還有核酸外包繞的蛋白衣殼,有些病毒在蛋白衣殼外還覆蓋一層脂蛋白包膜。
  • 以色列研究員發現首個無氧呼吸的已知多細胞寄生動物
    一般認為,有氧呼吸是多細胞動物的基本特徵。但以色列特拉維夫大學日前宣布,該校研究團隊發現了地球上首個不需要氧氣就可以生存的已知多細胞寄生動物。這種名為鮭生粘孢子蟲的動物是一種生活在鮭魚肌肉中的寄生蟲,由不到10個細胞組成。
  • 細胞線粒體提取試劑盒解決方案
    我們知道,螢光染色可以對細胞組分在細胞中的分布進行定位,但卻無法研究具體蛋白在各細胞組分內的定位和轉位,那麼,就講一下我們今天的主題——細胞組分分離,其實細胞組分分離我們今天講的還是細胞組分分離試劑盒,直接解決用戶需求,一起來看看吧~一、細胞膜分離試劑盒它其實是一款四合一
  • 人才強校 | 彩萬志教授課題組在昆蟲線粒體基因組裂化的進化研究中...
    線粒體是一種普遍存在於真核細胞內的半自主性細胞器,為細胞的活動提供能量,還參與細胞分化、細胞信息傳遞和細胞凋亡等過程,擁有自身的遺傳物質—線粒體基因組。其起源與進化一直是近年來生物學研究的熱點問題之一。
  • 槲寄生背後的一些生化秘密
    這種相互依賴性事實上更加深遠,因為科學家剛剛開始意識到在分子水平上槲寄生具有獨特的生活方式。眾所周知,所有多細胞生物的細胞都依靠稱為線粒體的細胞器來製造生化燃料ATP。但是,槲寄生的線粒體不僅產生很少的這種燃料,而且失去了製造它所需的許多基因。
  • 發現線粒體調控細胞中蛋白質穩態,為衰老疾病的發生原因提供了新解釋
    一項在EMBO Journal 雜誌發表, 生物體中蛋白質和線粒體的質量控制對細胞基本活力的維持至關重要。細胞中的蛋白質穩態主要通過分子伴侶蛋白系統與兩個蛋白水解系統,即泛素-蛋白酶體系統和自噬-溶酶體系統的協調運作來維持。
  • 史克威爾的恐怖大作,《寄生前夜》系列回顧
    線粒體與原作小說《寄生前夜》初代遊戲於1998年3月29日在PS1平臺發售,遊戲基於日本作家瀨名秀明的同名科幻小說改編。要想了解這個系列,你首先要知道「線粒體」和原作小說的大概內容。線粒體存在於大部分細胞之中,擁有自身的遺傳物質和遺傳體系,最為人所知道的作用就是為細胞供能。
  • Science:揭示細胞凋亡期間,mtDNA逃離線粒體機制
    2018年2月25日/生物谷BIOON/---在一項新的研究中,由澳大利亞莫納什大學生物醫學發現研究所的Benjamin Kile教授領導的一個國際研究團隊發現並拍攝了在細胞死亡期間線粒體DNA(mtDNA)逃離線粒體(細胞內產生能量的細胞器)的確切時刻。
  • 以色列研究人員稱發現首個無氧呼吸的已知多細胞寄生動物
    新華社耶路撒冷2月27日電(記者尚昊 陳文仙)一般認為,有氧呼吸是多細胞動物的基本特徵。但以色列特拉維夫大學日前宣布,該校研究團隊發現了地球上首個不需要氧氣就可以生存的已知多細胞寄生動物。        這種名為鮭生粘孢子蟲的動物是一種生活在鮭魚肌肉中的寄生蟲,由不到10個細胞組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