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將是我第一次在成都之外講解大熊貓。」8月19日,成都大熊貓繁育研究基地講解員陳林正認真準備講解。對這位「身經百戰」的講解員來說,8月21日在「熊貓中國·四川之夜」主題活動上的講解,將是一次全新的經歷。□本報記者雷倢冉倩婷
新在何處?「以往在成都,更多的是大熊貓的科普講解,而這次的講解是圍繞4個『yuan』字展開。」陳林所說的4個「yuan」字,是「緣、源、願、垣」,依次代表著大熊貓作為外交使者、創意靈感、鏡頭焦點、傘護物種的4個身份,也是講解的4個主題。這樣的講解是第一次。
在講解「緣」主題時,陳林將回顧各國政要與大熊貓的「情緣故事」。比如在去年,成都大熊貓繁育研究基地的大熊貓「夢夢」「嬌慶」亮相德國柏林動物園,標誌著中德大熊貓保護研究合作項目的正式啟動。「在中德建交45周年之際重啟中德大熊貓保護研究合作,無疑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陳林說,講述這些故事,是為了讓來賓們了解作為「外交使者」,大熊貓如何搭起中國與世界溝通的橋梁。
在「源」主題,陳林將講述成都IFS「翻牆大熊貓」作品、成都春熙路熊貓巴士、成都三環路熊貓綠道的靈感來源。通過這些故事,來展現大熊貓作為藝術家靈感的繆斯,打破語言障礙,成就經典設計,裝點人們生活的方方面面。
「在『願』主題,我們將展示三代新華社大熊貓攝影記者鏡頭下的作品。」陳林說,這無疑是最直觀的一個主題,每到節假日,成都大熊貓繁育研究基地遊人如織的場面,就足以說明大熊貓是人們鏡頭的焦點。
在最後一個主題「垣」,陳林將展示四川在大熊貓科研保護和野化放歸等方面取得的成績。比如一代代四川「熊貓人」披荊斬棘,接連破解圈養大熊貓人工繁育配種難、懷孕難、育幼難三大世界性技術難題,取得舉世矚目的成果;四川在大熊貓保護區建設、大熊貓國家公園規劃、大熊貓野化放歸實驗的探索與努力等。「這一主題體現的是成都大熊貓繁育研究基地的初心——讓大熊貓回歸大自然。」
新還體現在講解方式上。「此次講解基本全是面對圖片,講解的方式就必須更生動。」陳林表示,將在講解環節中加入更多肢體動作,比如模仿飼養員用竹竿吊著食物的餵食動作,甚至大熊貓吃東西時的萌態等,讓來賓有身臨其境的感覺。
陳林說,這次講解是展示四川大熊貓文化難得的契機,「很期待在北京作這個特別的講解,我感到很榮幸。」
國際合作
成都大熊貓繁育研究基地先後與國際自然聯盟保護繁殖專家組(IUCN/SSC/CBSG)、美國國家癌症研究所基因組多樣性實驗室等43家國際保護機構和組織建立科研合作關係。
2006年以來
由成都提供技術支持的境外機構,大熊貓產仔率高達89% ,幼仔成活率高達96%,以僅佔1/3的種群繁育了境外2/3的大熊貓,達26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