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博講解員變身"網紅"河森堡:有效有趣地講解歷史

2020-11-29 人民網

原標題:袁碩:有效有趣地講解歷史

  「北京猿人和我們沒有任何關係,他們不是我們的祖先;食人族生存的地方不能圈養動物,人的屍體是他們獲取蛋白質的主要來源,所以他們必須吃掉;島上的象是小矮象,小到我一手能推它一跟頭……」在社交平臺、知識分享型網站或者綜藝節目上,如果你聽到這些新鮮而實在的言論,應該不會吝嗇那一點注意力吧。

  在每年有700多萬人次參觀量的「國博」同樣如此:一群不分長幼的參觀者圍著一個年輕人,有序地隨著他的手勢注意那些文物的細節,或皺眉疑惑,或長出一口氣而釋然——總之不論「走神」或「走人」都不容易。

  在網絡空間,他是致敬量子力學家海森堡的「河森堡」。這是他的理想狀態。河森堡在微博、知乎等平臺上圈粉的法寶是他龐大的閱讀量,不論是學術論文還是典章古籍,只要和他的好奇相關,他都會仔細閱讀甄別,最終呈現給讀者、參觀者、觀眾一份知識大餐。所以在知識類節目《一站到底》上,他借用海森堡測不準原理的名稱告訴對手:你不知道我什麼時候會打敗你,這是河森堡測不準原理。

  在國家博物館,他是專職講解員袁碩。這是他生存的現實狀態。作為「武力最強的講解員」,走出不被認可的曾經,接受對自己的宣戰,直到與現實和解,這些都標記了一個年輕人真實的成長軌跡。

  1. 就這麼算了?

  從天安門東地鐵站C口出來,袁碩以講解員的身份看了看他即將工作的地方——位於長安街畔的中國國家博物館,挺起胸膛,以一種戰鬥打響的雄姿從北門進入了男講解員們不算寬敞的辦公室。

  這是2011年7月,剛從首都師範大學軟體工程專業畢業的袁碩選擇了這裡作為他的第一份正式工作。報到的這天,他領到一枚寫有數字1997的方形徽章——這說明他是國博第1997號員工。

  在距離天安門不到一公裡的地方工作有一種天然的使命感。即便被業內簡稱為「國博」,其「國字頭」的莊重也依然不可忽視——這裡被譽為中華文化的祠堂和祖廟,收藏著130多萬件先輩留下的寶貴文化遺產。

  「我們在裡面工作是很有榮耀感的。這是所有人想了解中國歷史文化的重要窗口。」即便是工作了6年,袁碩的這種榮耀感也只增不減。

  但現實並非如想像的「榮耀」,無論是體現在工資單上,還是體現在地下室辦公加更衣的辦公環境上。

  國博的職業講解員第一項要訓練的基本功就是講解復興之路展覽,其後才開始準備古代中國基本陳列展等。「說是準備,其實一開始就是背講解詞。」袁碩告訴記者,復興之路展覽主要介紹新中國歷史,講解詞總共約4萬字,16開大小,5號字印刷,整本厚1釐米多。「我們的語速要控制在每分鐘200字左右,按這個速度從頭到尾念一次,耗費3個多小時。我大概花了一個月才背下來。」

  復興之路是國博的常設展覽,展廳位於西北角,一層和二層連通。「我們有自己的紀律。由於近現代歷史的特殊性,這一部分只能由職業講解員講解,且不能有自己的發揮和觀點闡釋,必須按照講解稿一字不差地背出來。」

  另一個常設展覽古代中國基本陳列也需要講解員們背誦。這部分內容較多,總計8萬字。為了方便記憶,袁碩常帶著講詞本到展廳裡,邊看文物邊背。這個展館面積達1.7萬平方米,陳列了包括人面魚紋彩陶盆、四羊方尊、擊鼓說唱陶俑等在內的2500多件展品。「光是走一趟下來,就累得腰酸腿疼了。」

  然而,再熟練的準備也無法挽回第一次的尷尬,這似乎成了國博講解員的「宿命」。袁碩認為,排練的目的是訓練內容與實物匹配,但在實際講解中會遇到各種問題:如何回答觀眾的臨時提問?參觀隊伍亂了怎麼辦?「各種問題都會出現,所以我們最開始的講解一定是不盡如人意的。」

  因此,入職一個多月後的現場考核,袁碩用了「一塌糊塗」來評價。他靠死記硬背來的知識點撐過了整場講解,但磕磕絆絆,講到朱元璋貨幣改革的時候乾脆忘了詞。「估計我是參加考核的新講解員裡最緊張的一個,所以說話時習慣性地在雙腳之間不停轉換重心。剛開始時好多觀眾跟著我,後來有人悄悄說『這個講解員講得不行啊』。最後只有一對情侶,出於禮貌聽完了我的講解。」

  在不斷摸索中,袁碩逐漸形成了自己的風格,但卻引起了同行們的分歧。這樣的分歧集中爆發在2013年的一次業務考核中。考核要求30多名講解員自由選擇一件文物,完成寫詞並講解。袁碩選擇了明朝抗倭援朝戰爭結束後,朝鮮官員給明朝政府寫的一份歌頌明朝的捲軸。通過這份文物,他講了壬辰倭亂的故事。

  那是一次國博的定期考核,請來的評委有史學專家,也有講解員專家。考核時,評委對袁碩的講解產生不同意見:有些人指出袁碩的講解形式不適合於展廳講解,認為講解員是國家博物館的形象窗口,希望還是按照規範來;有些喜歡袁碩的評委則給他打出高分。

  最終評出的10個優秀講解員中並沒有袁碩,評委會認為他「沒有搞清楚講解和講故事之間的差別」。

  「那天回來我就在辦公室寫辭職信了。」就像是要將屋裡的垃圾一掃而光的決絕,那一刻,袁碩要把所有的落寞了結。

  他邊寫邊想,200字的辭職信打了10分鐘。

  2. 「武力最強的講解員」

  「咔咔、咔咔咔……」好在辦公室沒有人問他在做什麼,好在舊式的印表機逐行列印,要不這個講解員的故事將無從談起。

  「我打完字後聽著印表機的聲音,腦子好像也發熱了,心裡更是掙扎。」袁碩說,他在盡力找理由心安理得地承認自己並不適合做講解員,「但忽然跳出當時的境況問自己:『就這麼認輸了?』」

  印表機的速度足夠慢,在袁碩下定決心留下來戰鬥時還沒完工,於是袁碩利落地起身,從印表機上搶出了辭職信,揉作一團扔進了垃圾桶——「敗而退場不如勝而離席。」

  這個年輕人對勝利的嚮往早已有之。坐在這個「武力最強的講解員」對面,會有種壓迫感——袁碩身高1米83,雖然膚色白淨戴黑框眼鏡,但他有12年的拳擊、空手道和摔跤經驗,因此握手時很容易感知他的力度。

  「我喜歡能很明顯判斷勝負的事情。比如跳舞和畫畫,不同的人評判會有不同的觀點。但搏擊不一樣——我把你摔在地上,你起不來了,那你就是顯而易見地輸了。」袁碩說話時習慣雙手抱拳,從對面看上去緊實而有力。

  但剛開始練搏擊時,袁碩也很容易就被人摔倒。在一次次被虐後,他終於總結出經驗:「搏擊對所有要素要求都很嚴格,即便你技術很強,但只要你心裡膽怯,或者有一瞬間的判斷失誤,都會被對手抓住機會,一把就摔倒了。」在充分總結戰術戰略之後,袁碩開始無往不勝,在搏擊館裡很難遇到對手。

  堅持不懈的搏擊訓練讓這個年輕人將生活中的一切都看作是訓練場,要理所當然地奪取勝利。「我不習慣打敗仗。」

  但接下來該怎麼辦?袁碩開始反思。「知識本身是有趣的,只是被以不同的面貌呈現出來時有了差距。」從小表達能力就很強的袁碩舉例:解放戰爭時期國民黨大量發行法幣,造成嚴重的通貨膨脹。講解詞很概括地說:「國民黨反動派通過發行法幣的方式,造成通貨膨脹,掠奪民間財富,造成民不聊生,百姓怨聲載道。」這樣的表達很難讓聽眾有直觀的感受。後來在《沈醉回憶錄》裡,袁碩找到了一個現實的註解:你去餐廳吃飯,點了碗麵條,必須吃得特別快。因為物價變化太快,你可能吃之前是一個價錢,吃完就是另一個價錢了。

  雖然這個故事不能應用到復興之路的講解中,但卻給袁碩尋找有效有趣的講解方式開拓了思路:「能打動人的永遠是故事和細節。」

  3. 「河森堡」誕生記

  袁碩所謂故事和細節,就是信息含量。他隨手拿起個杯子,「假如這是個青銅器的杯子,我說它造型優美、線條流暢、氣質端莊,展現了我國勞動人民的偉大智慧,這是標準的解說詞,你沒法說它錯。但它沒有太多信息含量,說了等於沒說。當我們只是按照標準模板背下來講,那就是人肉背詞機。」

  「但如果我告訴你這些,」袁碩舉起「青銅器」說,「『青銅是銅、錫、鉛三種金屬的合金,殷商時的貴族會用它來喝米酒。但米酒和含鉛的青銅器接觸後,會產生一種甜味的醋酸鉛,這可能導致中毒。而在殷商的甲骨文中,也確實記載了不少貴族出現過頭疼、體弱、視力下降、無法生育等問題。所以有專家據此推測,殷商貴族可能和羅馬貴族一樣也出現過嚴重的鉛中毒問題。』如果你遇到這樣的講解員,恐怕你很難離開。」

  袁碩把講解員比作一個博物學者,帶領參觀者打開人類與大自然之間的大門,對動物、植物、礦物、生態系統等做細緻的觀察和描述。「這樣就可以把有趣和豐富結合,從而留住參觀者。」

  說來簡單,對講解員來說意味著巨大的閱讀量,尤其是要閱讀國際期刊、學術論文等十分晦澀難懂的內容。「我覺得,這就是一種挑戰。」

  在不斷的知識獲取中,袁碩就變成了「河森堡」。

  「我發現自然世界和計算機世界有相通的地方。」袁碩說,所有的軟體都不可能脫離計算機的硬體獨立運行,而它們的最本質,無非就是不同排列組合的代碼。「自然世界也同樣如此。物理是最基本的層面,所有的生物、化學,及建立在此之上的人類社會的各種現象,披露到最後都是物理的原因。」

  袁碩以北方遊牧民族曾經特有的收繼婚制舉例。這個婚制規定,父親死後,兒子可以繼承父親的妻子;兄弟死後,其他兄弟可以娶嫂或弟媳為妻。「社會文化學者會從風俗習慣、倫理等多個方面進行解讀,但在最本質上,其實是物理的原因。」

  袁碩在這裡援引了鄭州大學歷史學院高凱老師的研究成果。學者們通過對遊牧民族生存的土壤中微量元素含量變化、傳世文獻與大量考古資料的研究考察來看,匈奴、鮮卑之所以產生這樣的婚俗,是因其居住地區地處高緯度、乾旱、乾燥的內陸寒冷地帶,土壤微量元素中鋅的含量極低。這就造成了匈奴、鮮卑族育齡婦女在妊娠過程中的大量死亡,嬰兒許多也都有先天性疾病。因此,匈奴與鮮卑族中育齡男女比例產生失調。「一邊是種族滅絕,一邊是打破倫理,人們別無選擇,只能在一定範圍內突破倫理。這種制度也為漢魏時期匈奴、鮮卑與漢族的大融合提供了契機。」

  類似的例子俯拾皆是。在印尼的巴布亞省紐幾內亞島,直到上世紀還有食人的風俗,當地人的解釋是分享亡者的靈魂,但這種說法是文化層面的,無法證偽。「也有分析認為是由於地理條件限制,島嶼環境無法規模飼養牲畜,當地人自然不會白白浪費人體中豐富的蛋白質。所以會有這樣的事:調研人員聘請的當地嚮導突然有一天要請假,理由就是『女婿死了,要回去吃肉』。」

  「從表面看是一種文化現象,但深層次卻是一種物理現象。」袁碩因此而崇拜物理學家海森堡,「他把人類的認知水平推到了量子力學層面,所以在美國學者麥克·哈特所著的《影響人類歷史進程的100名人排行榜》,他名列第43位。」

  「他的知識如大海一般,我只是學者們知識的搬運工,傳遞給大家,比他小得多,所以就把河森堡作為自己的名字。」

  有了這些知識儲備,袁碩申請了國博的課程開發項目,對一些問題進行專題匯總,便於知識傳播。「當我在做這些事情時,我覺得我是在戰鬥,並且不斷地提升戰鬥指數。」

  4.「知識網紅」不避諱現實處境

  當河森堡為他的「秘籍」課程奮戰時,逐漸有人注意到了他。彼時的他,開始在網上以國博講解員的名義開微博、寫文章,並在知乎上舉辦了3場「Live」知識分享。尤其是在知乎網站上做了一些問答,粉絲量已經初見規模,因其知識含量而被網友評為「不可不知的網紅」。但他始終無法證明在現實中的自己會得到什麼評價。

  在實踐中檢驗自己的機會來自於一次偶然的客串。去年9月,博物館裡的一位領導要去給北京十二中的學生講課,但上課時間跟一個重要的會議衝突。於是領導找到袁碩說:「你不是開發過一些專題課程嗎?要不你替我去講吧!」

  就這樣,袁碩帶著他開發的第一期課程——《進擊的智人》走進了北京十二中。面對著200多名初中學生,袁碩用他獨特的方式,將人類的發展和演變層次清晰明了地展現,獲得了學生們的喜愛。下課後,老師同學都問他後面還有沒有別的課程。

  「我覺得要抓住這個機會,於是就答應了後面的課程。」就這樣,他去講了第二節課、第三節課,形成了之後的系列課程——《命運之路》《天啟四騎士》。這些課程內容與學生的反饋也為之後在網際網路及電視媒體上的大眾傳播打下了基礎。

  直到今年3月,袁碩以河森堡的身份出現在知識分享型網站「一席」上,並帶來了他的《進擊的智人》。袁碩作為「一席」的第449位講述者,用一口略帶北京腔的普通話,將人類祖先徵服自然的故事娓娓道來,全程有笑料也有思考,一經傳播立刻刷屏。

  這場講座是去年12月22日錄製的。當天,在位於大望路附近一處小劇場裡,擠了200多名觀眾。這也是當年「一席」的最後一站公開演講,袁碩被安排在最後出場。

  當話筒遞到袁碩手裡時,已將近晚上9點。趁著換場的空當,有現場觀眾悄悄躬身退場,但這並沒有影響到袁碩。他緩步上臺,在紅色圓形地毯中間站定,雙手交疊放在身前,從左到右在觀眾席裡掃視一圈,之後開口:「大家好,我是來自中國國家博物館的袁碩。」

  這招「目光巡視」的動作要領是臉像電風扇一樣慢慢地從左到右,再從右到左,「確保不留死角,這樣會引起注意。」這是袁碩工作6年的習慣。

  接著,他用北京男孩特有不惹人厭煩的貧嘴給出了結論:北京猿人和現代人「半毛錢關係都沒有」,由此展開了他收集的知識匣子。

  有人說袁碩像是在說相聲,袁碩也認為這和生活習慣密不可分。「我是土生土長的北京孩子,又生長在上世紀90年代,讀王朔的小說,看《編輯部的故事》《我愛我家》……這種東西進入血液和你一起生長,並在講解和表達上成為天賦。」

  3月初的幾天,河森堡與《進擊的智人》成為搜索熱詞。此後在保證日常工作的同時,袁碩額外的工作越來越多。有時候連續幾天晚上都要去各個平臺上演講,包括騰訊視頻的《演說家》、第四屆知乎「鹽Club」等。直到此時,一個理想中的河森堡和現實中的袁碩才達成和解。

  「不習慣敗陣」的河森堡有沒有恐懼?

  「有。我害怕匱乏,無論是在知識、體能還是在生活上。」河森堡十分肯定地對我說:「我要掙錢,掙好多錢。」沒有任何難為情或羞澀。「這就是正常的生活,你聽著好像庸俗,但生活就是這麼直接。」

  他用「邪惡」來評價匱乏。「剛果河是非洲最大的生物地理屏障之一,隔離出了黑猩猩和倭黑猩猩。雖然名字很像,但兩者的天性有著巨大的差異。」剛果河以北的黑猩猩性格暴戾殘忍,等級制森嚴,習慣用打鬥來解決衝突;而以南的倭黑猩猩則愛好和平,善於用協調來處理問題。「兩者的生長環境不同,黑猩猩生長的地方食物匱乏,要通過暴力來取得,而倭黑猩猩則不是。長此以往則形成了迥然不同的結果。這都是匱乏這種邪惡的狀態所導致的。」

  河森堡不想陷入匱乏,所以在體能和知識含量上武裝自己:「機會隨時都會出現,但需要在關鍵時刻能一把抓住。」(李祥)

(責編:宋心蕊、趙光霞)

相關焦點

  • 國博"網紅講解員""河森堡":才29萬粉絲 離紅差遠了
    國家博物館講解員「河森堡」12萬知乎關注者、29萬微博粉絲,國家博物館講解員「河森堡」仍認為,自己離「紅」還差遠了。「Papi醬在網上2千萬粉絲,我100萬粉絲都沒有。這怎麼叫走紅呢?」他在電話那頭對澎湃新聞(www.thepaper.cn)說。
  • 跟「網紅講解員」河森堡「打卡」全球博物館
    《了不起的博物館》由特別會講故事的科普作家、國博明星講解員、暢銷書《進擊的智人》作者河森堡,聯手鼴鼠世界製作組共同推出。河森堡是國家博物館的「明星講解員」,因在知乎開闢專欄「我在國博講故事」而被人熟知,之後在多個媒體平臺開設個人專欄,用獨特而生動的方式講述科普知識,極富感染力的演講深受讀者歡迎。
  • 國博講解員河森堡:我害怕平庸 29萬粉絲不算網紅
    國家博物館講解員「河森堡」  12萬知乎關注者、29萬微博粉絲,國家博物館講解員「河森堡」仍認為,自己離「紅」還差遠了。  「Papi醬在網上2千萬粉絲,我100萬粉絲都沒有。這怎麼叫走紅呢?」  河森堡是28歲的男青年袁碩給自己起的網名,為了向偶像——德國物理學家海森堡致敬。  因為一段37分鐘的人類學演講視頻《進擊的智人》,國家博物館講解員袁碩被媒體形容為「一夜之間,成了 『10萬+』知識型網紅。」
  • 進擊的「網紅」河森堡:知識,也可以很有趣
    從講解員到網紅再到作家,河森堡在進擊之路上始終秉持著一個信念——將知識用有趣的方式普及給大家。用地理學、氣候學、生物學、天文學等科學知識來講解歷史,這在中文寫作者裡還十分罕見。而合起書來一看作者名字:河森堡,好像還真是一個挺眼熟的外國名字。而事實上,河森堡是一個1988年出生於北京的地道中國小夥,這是他為自己起的網名,以此致敬自己的偶像大物理學家海森堡。
  • 國博講解員河森堡揭秘最八卦的人類野史
    很多朋友在逛博物館時覺得枯燥無聊並高冷,只看見一件件文物安靜地擺放,這個是炊具,那個祭祀用,何年何月何地出土,除了自娛自樂玩玩自己的腦洞,並Get不到其中的精髓,辛苦一趟,收穫不了任何談資,和身臨其境了解中華五千年的璀璨文明歷程的機會擦肩而過~其實博物館是一個神奇又偉大的地方,她蘊藏著人類最精華的智慧和最絢爛的藝術。
  • 河森堡 「硬核」北京青年
    出生於1988年的河森堡是一名北京「土著」青年,身上帶著十足的北京人的精神氣兒。他是中國國家博物館的一名講解員,他愛國、愛歷史、愛自然科學,他敢於突破自我,用創新的講解方式向來自全國各地的人士做文物講解,得到了大眾的喜愛;他是「知乎大神」和擁有數百萬粉絲的微博大V,在青年人聚集的網絡陣地做科普宣教,成為了一名「知識型網紅」。
  • 國博講解員河森堡做客《讀書人》 自嘲是狼狽青年
    ­  近日,國博講解員河森堡以年輕一代的文化人代表受邀做客優酷文化類讀書節目《讀書人》,與俞敏洪、Selina、江一燕等各界大咖嘉賓通過讀書分享個人故事,讓觀眾深入了解自己的心路歷程。國博講解員河森堡­  推薦書籍《當幸福來敲門》 調侃自己是狼狽青年­  本期節目中,河森堡選擇了 美國著名黑人投資專家克裡斯·加德納生平的 真實寫照 《當幸福來敲門》。
  • 河森堡:博物館講解員書寫有趣的人類史
    身為一名國家博物館的講解員,袁碩在眾多場合解釋過「河森堡」這一筆名的由來:小時候因為仰慕德國物理學家海森堡,景仰他的知識與才華——相形之下,自己所擁有的知識儲備就像涓涓小「河」面對汪洋大「海」,雖不能至,心嚮往之,於是便給自己取名「河森堡」。從2016年在知乎平臺上回答「人類有哪些細思恐極的事?」
  • 「最紅國博講解員」河森堡:我見的大流量博主,沒有心情好的
    在網際網路中,河森堡感覺自己的人格「又發育了一次」。在微博粉絲數比現在少五個零的時候,河森堡什麼都敢說。遇到不喜歡的學者寫的書,他會說那是個白痴,書寫得可以扯下來擤鼻涕用。現在,作為「最紅國博講解員」,他會說:「這是一個令人尊敬的學者,他的部分觀點給了我新的角度。」
  • 講解員上節目連勝強敵 當「網紅」為文博代言
    姑娘還沒反應過來,河森堡已經追了出去。在一座石橋上,小偷被河森堡和兩名保安兩頭堵住。小偷選擇了勢單力薄的河森堡一邊,企圖逃命。沒想到,「練過」的河森堡一腿就將他撂倒在地,奪回手機。很快,公安人員趕到現場,將歹徒帶走。  過了幾天,一面「見義勇為 弘揚正氣」的錦旗,被送到了國博的館長辦公室。拿著錦旗,一位領導讚賞地對河森堡說,「小夥子挺勇敢,在哪個部門工作?」
  • 訪談︱國博講解員河森堡:我要傳播的是「硬核」歷史觀
    與此同時,河森堡也更加明白作為一名「文化宣教人員」,他有義務「把艱深的學術用相對通俗、唯美、令人感到溫暖的方式傳遞給大家」,這本新作就是傳遞「硬核」歷史觀的一次嘗試。近日,澎湃新聞記者對河森堡進行了專訪,談及他做國博講解員的經歷和如何理解歷史等問題。以下為訪談正文。
  • 河森堡:我不喜歡擺出那種清高的樣子
    2017年,他在一席上《進擊的智人》的演講,短時間內點擊量突破千萬,他用37分鐘的時間讓觀眾重新認識智人歷史。河森堡不是那種喜歡照本宣科的講解員,他說講解員小學便能當,但是可能大學教授也當不好。他是那種特別會為講解「加戲」的講解員,擅長設置懸念,懂得烘託氣氛,在適當的位置幽默一把。在很多觀眾眼中,河森堡的故事有趣易懂,河森堡說這些是小時候習得的本領。
  • 河森堡《中華好故事》講述中國歷史"百年興衰"
    近日,知名講解員河森堡做客浙江衛視《中華好故事》節目。與「局座」張召忠、中央民族大學歷史文化學院副教授蒙曼等人,以「分享故事」的形式像觀眾娓娓道來中華歷史,講述百年中國的滄桑巨變。   舞臺上的河森堡儀容整潔帥氣,侃侃而談。作為講述嘉賓,河森堡引用了光緒初年山西地區的一段災荒歷史——「丁戊奇荒」這一血淋淋的歷史性案例,闡述了自己對中國近百年文化發展的獨特見解。
  • 上節目給講解員"爭臉" 「網紅」講解員是怎樣煉成的
    不久前,因在益智攻擂節目《一站到底》中的精彩表現,而備受追捧的「網紅」河森堡,開場便這麼介紹自己。  然而,在國家博物館的展廳裡,你很難把眼前制服筆挺、彬彬有禮的年輕人袁碩,同節目中那位個性張揚、「霸道總裁」味兒十足的冠軍選手對上號。  「我的精神偶像是量子力學奠基人、德國物理學家海森堡,如果說他的知識像汪洋大海,那麼我的知識就像涓涓細流。」
  • 河森堡告訴你
    最會講故事的國博講解員「匱乏」塑造了黑猩猩,也塑造了人類歷史  河森堡,本名袁碩,1988年生人,首都師範大學計算機專業畢業,卻因為從小熱愛歷史,在畢業那年毅然應聘了國家博物館的講解員,如今已經做了8年。2017年,河森堡的一段《進擊的智人》人類學演講視頻走紅,從此開啟了他的「知識網紅」之路,參加過《一站到底》和《圓桌派》,也做自己的知識付費節目。
  • 上節目給博物館講解員「爭臉」 「網紅」講解員是怎樣煉成
    格鬥型博物館男神­  路遇歹徒一招制伏­  很多人都知道,河森堡是一個「格鬥型男」。事實上,他在12年前就開始了格鬥運動的訓練,「拳擊、空手道、摔跤都拿過名次。」他的業餘生活就是健身和讀書。關於身體訓練對工作的影響,河森堡講起了這樣一件事:­  他曾在網絡上做過一個交流講解工作經驗的直播,當時一個在國內某石窟工作的同行給他發來了私信。在講解工作的過程中,曾接待過一對不守規則使用閃光燈為壁畫拍照的遊客夫婦。這個講解員上前阻攔的過程中,被男遊客一個嘴巴掄在臉上。
  • 跟隨河森堡「漫遊」全球博物館
    又一個「5·18國際博物館日」到來,特別會講故事的科普作家、國博明星講解員、暢銷書《進擊的智人》作者河森堡聯手鼴鼠世界製作組,再推新作《了不起的博物館》。在這本新書中,河森堡將成為你的私人講解員,帶你逛遍全球頗為知名、頗具特色的27家特色博物館。
  • 河森堡做客《天天向上》 現場講解獲汪涵稱讚
    ­  上周五晚,知名講解員河森堡做客人氣王牌綜藝《天天向上》,與京劇大師王佩瑜、人民日報編輯等分享各行業領域中的奇妙故事。­  河森堡­  此次來到節目中的四組嘉賓都有一個共同的特點——在看似枯燥的工作中找到自己的興趣點。節目中,主持人汪涵親切的表示自己跟博物館有著十幾年的淵源,並稱自己也是湖南博物館的義務講解員。
  • 國博講解員袁碩(河森堡)上《一站到底》成網紅(視頻)
    【國博講解員講歷史說段子,哄老婆手段無人能敵】袁碩,網名河森堡,國家博物館講解員。從紐西蘭毛利人頭交易到古人類基因交流,人類歷史他如數家珍。近期,他憑藉在綜藝節目和「人類學演講」的表現火了。他哄老婆的手段更是浪漫到炸,底下觀眾的表情說明了一切。
  • 國博講解員袁碩:一夜成名有種恍惚感 講解員工作其實很有趣
    【解說】國博講解員、知識型網紅、科普自媒體、搏擊愛好者……30歲的北京青年袁碩身上,被貼上了各種不同的標籤。2017年,一段名為《進擊的智人》的人類學演講,讓袁碩一夜之間成為了網絡紅人。近日,中新社記者在北京對這位與眾不同的國博講解員進行了專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