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森堡:博物館講解員書寫有趣的人類史

2020-11-29 華夏經緯

 

  《進擊的智人》

  河森堡 著 中信出版社

  近日,河森堡出版了他的科普處女作《進擊的智人》,該書簡要描述了人類進化、發展的歷史,並從中拎出了一條「與匱乏戰鬥」的主線。比如說,恰是因為環境變化和食物匱乏,才讓人類開始直立行走和遷徙擴散;人類歷史中的許多社會行為,也往往有著自然科學的底層邏輯:紐幾內亞島的食人習俗就很可能是由於當地蛋白質的匱乏。在作者看來,匱乏這個「幽靈」伴隨著人前行的每一步,在相當大的程度上塑造了人類,融入了我們的基因。

  ■「獻給講解員們」

  也許有人會忍不住要問,河森堡是誰?為什麼起了一個如此「洋氣」的名字?身為一名國家博物館的講解員,袁碩在眾多場合解釋過「河森堡」這一筆名的由來:小時候因為仰慕德國物理學家海森堡,景仰他的知識與才華——相形之下,自己所擁有的知識儲備就像涓涓小「河」面對汪洋大「海」,雖不能至,心嚮往之,於是便給自己取名「河森堡」。從2016年在知乎平臺上回答「人類有哪些細思恐極的事?」開始,河森堡逐漸成為一位科普類的「知乎大V」和「知識型網紅」:參加《一站到底》和《圓桌派》、做知識付費節目……「知識傳播者」的身份加上不錯的外形和聲音條件,喜歡他的粉絲越來越多。本月,在《進擊的智人》新書交流會現場,河森堡剛一現身,觀眾席中頓時爆發出了幾名女粉絲興奮的尖叫聲,頗有幾分明星登場的感覺。

  對所有事物來說,有贊有彈亦是常態。也有不少人批評河森堡,說他「愛抖知識點」、「照本宣科」等。嚴苛的批評或許來自人們對博物領域作者的高期許,卻忽略了河森堡並不是專業的研究型學者這件事。在新書分享會的現場,作家馬伯庸回憶了自己小時候去博物館,一度把能夠面對展品滔滔不絕的博物館講解員「當成了神」。但隨著年齡的增長,他發現原來有些講解員懂的知識只不過是他們每天重複的那一小部分。於是,「神」褪去光環、走下神壇,他感到了失望。

  河森堡從沒把自己當成過「神」,他非常清楚自己身上承擔的並不是研究型學者的任務:「講解員或者說文化宣教人員,他們在整個知識河流的『中遊』,『上遊』是專家和科研人員,『下遊』是知識的受體——大眾。純粹地把學習和沉澱當成一部分的職業相對較少,很巧,博物館講解員就是一份這樣的工作。」提到自己的職業,河森堡簡單地把它分為「輸入」和「輸出」兩部分。要做好「輸出」的工作,講解員平日裡需要有大量的「輸入」:閱讀專業書籍和文獻資料、參加專家講座了解專業的前沿動態等。不過,講解員的工作又有別於研究型學者,他們需要把攝取到的知識養分轉化為有趣的表達,再傳遞給大眾,因此「會講故事」尤其重要。「這份工作看似簡單,好像小學生都可以勝任,但可能不是每一個大學教授都能做好。」影視演員陶虹對河森堡的評價很準確:「也許河森堡並不創造知識,但他能把知識變得更美味,端到眾人面前。」

  可以說,《進擊的智人》是一本河森堡在講解員工作中學習、沉澱的結晶。他像一個遠古的採集者,把學說和知識採集到籮筐中,再用自己的調配方式,將「糧」做成更美味、易消化的「菜」。翻開書,我看到扉頁上只印著「獻給講解員們」幾個字。河森堡開玩笑:「為了這句話,我寫了二十萬字。」玩笑的背後,亦可見他對這份工作的深情——「我當然還是會繼續做講解員的。」

  ■解讀社會行為的底層邏輯

  在國家博物館工作的多年經驗讓河森堡始終相信一個原則:人類歷史中的任何行為,都有其自然科學的底層邏輯。換句話說,人類的種種行為並沒有那麼玄乎,都可以在自然科學中找到解釋;人與動物的鴻溝也並非如我們想像的那麼難以逾越。《進擊的智人》通過解讀人類行為,闡釋人只是自然界中的普通一員,並不比動物高貴,動物也不比人類低賤。因此,我們在觀察和接觸自然的時候,「盡力做到理性和克制或許才是正確的態度」。

  知識的獲得往往從提出疑問開始,《進擊的智人》裡就羅列了許多有趣的問題,並嘗試給讀者介紹不同的答案,引發思考。

  也許有人想過,為什麼剛出生的人類的嬰兒沒有動物的幼崽那麼「成熟」?角馬的幼崽在出生後,幾乎立刻就可以和父母一起在草原上奔跑了,而人類的嬰孩卻像一個「半成品」,甚至無法自己翻身。為了解答這個問題,河森堡帶領讀者追溯到了三百多萬年前的古猿時代:那時直立行走的雌性古猿「已經有了狹窄的盆骨」,而人類的器官大腦的體積卻變得越來越大。於是,在進化的過程中,人的身體只好採取一種尷尬的方式來化解「大腦袋小盆骨」的困擾,這便是「早產」。河森堡非常認同瑞士生物學家波特曼(Adolf Portmann)提出的「生理性早產」理論,即人類的嬰兒普遍早產,這是嬰兒對母親窄小產道的適應。

  也許有人想過,為什麼現代社會中,大家都喜歡小臉和尖下巴?甚至有不少愛美的女孩會去做整容手術,把左右兩側的下頷骨削薄使臉型看起來更窄。河森堡解釋說,這很可能和人類的「食性」有關。在人的進化史中,小巧的下巴意味著不充分的咀嚼,不充分的咀嚼意味著此人食用的是綿軟精緻的食物,而綿軟精緻的食物在生產力不發達的時代則意味著更高的社會階層和經濟地位——在擇偶階段,這是一個非常有利的條件。長此以往,擇偶的審美慣性沉澱,變成了一種社會上普遍的審美傾向。

  還有的問題更有意思:女性總是抱怨男友和老公不能給她們買到心儀的口紅,為什麼大部分男性甚至都分不清口紅的顏色?《進擊的智人》引用了美國進化心理學學者戴維·巴斯(David M. Buss)的「適應器理論」來解釋:在漫長的舊石器時代,由於男性的主要工作是狩獵,久而久之,他們的注意力就變得狹窄而集中。所以男性在購買東西的過程中通常目標明確,直奔目標、迅速付款,其中多少包含了些「狩獵」的邏輯;與之相反,千萬年以來,女性的主要工作是採集,因此她們的注意力分配得更寬廣,可以看到很多男性難以察覺的細節。在漫長的舊石器時代,女性需要篩選各種各樣的果實,果實顏色上的細微差別可代表其成熟程度,在這種「篩選壓力」下,「女性的眼中演化出了更多有助於分辨顏色的視錐細胞,可以將那些適於食用的成熟果實挑選出來」。而這個時候,忙於狩獵的男性沒有演化出這些視錐細胞,要求今日的他們學會分辨口紅色號,就未免有些強人所難了。

  ■前方的路比身後的路更長遠

  河森堡在大學學的是計算機專業,這或許會令人感到意外。直到臨近畢業,他都沒想過自己將來要做博物館講解員,「不過我一直都喜歡歷史,喜歡和別人分享,我想,是這些原因使我成為了一名講解員」。被問及為什麼對歷史感興趣,河森堡回憶起小的時候,美國加利福尼亞大學的教授賈雷德·戴蒙德所著的《槍炮、病菌與鋼鐵》對他影響甚大,「很少有書可以從自然科學的角度去解釋歷史中的現象,但它做到了,其實《進擊的智人》也受了它的影響,因為我覺得這樣的寫作會更讓讀者信服」。

  如今,雖然市面上有關人類史的著作有很多,但在河森堡看來,這些書大多是由外國作者書寫的,而在外國作者的語境中,中國「只是一個被順便一提的地方」,很少有書籍把中國作為討論的重點。「既然我是國家博物館的宣教人員,我覺得我有職責寫一本書,在討論人類歷史的同時把重點放在華夏文明上。」在《進擊的智人》裡,我們會看到作者對中國歷史的分析佔據了一半的篇幅,河森堡坦言:「其實它們就是我工作的一部分。」

  《進擊的智人》被稱作是一本「有少年感」的《人類簡史》,應該怎麼理解「少年感」?河森堡說,在他的認知中,少年充滿了好奇和力量,「當一個人回憶的東西比他憧憬的東西更多的時候,他就不是少年了。如果《進擊的智人》能讓讀者對這個領域的知識有更多的渴求和憧憬,給他們打開通向另一個世界的窗戶,讓他們發現前方的路比身後的路要長、要遠,我就很滿足了」。(曾子芊)

來源: 北京晚報

 

 

責任編輯:虞鷹

相關焦點

  • 跟「網紅講解員」河森堡「打卡」全球博物館
    最賺錢的古根海姆博物館,有著怎樣的傳奇經歷?……這些答案,你都可以在《了不起的博物館》這本書中找到!《了不起的博物館》由特別會講故事的科普作家、國博明星講解員、暢銷書《進擊的智人》作者河森堡,聯手鼴鼠世界製作組共同推出。
  • 進擊的「網紅」河森堡:知識,也可以很有趣
    「知識就是力量」,河森堡對這句話應該深有體會。就是靠著豐富的知識儲備,河森堡成功應聘為國家博物館講解員,又在短短兩年的時間裡,他通過在網上進行科普成為坐擁300多萬微博粉絲的大V。而最近,河森堡的首部著作《進擊的智人》剛剛出版,讓他的知識輸出又多了新的途徑。
  • 河森堡處女作似「有少年感」的《人類簡史》,陶虹對之評價很準確
    身為一名國家博物館的講解員,袁碩在眾多場合解釋過「河森堡」這一筆名的由來:小時候因為仰慕德國物理學家海森堡,景仰他的知識與才華——相形之下,自己所擁有的知識儲備就像涓涓小「河」面對汪洋大「海」,雖不能至,心嚮往之,於是便給自己取名「河森堡」。從2016年在知乎平臺上回答「人類有哪些細思恐極的事?」
  • 跟隨河森堡「漫遊」全球博物館
    又一個「5·18國際博物館日」到來,特別會講故事的科普作家、國博明星講解員、暢銷書《進擊的智人》作者河森堡聯手鼴鼠世界製作組,再推新作《了不起的博物館》。在這本新書中,河森堡將成為你的私人講解員,帶你逛遍全球頗為知名、頗具特色的27家特色博物館。
  • 國博講解員變身"網紅"河森堡:有效有趣地講解歷史
    在網絡空間,他是致敬量子力學家海森堡的「河森堡」。這是他的理想狀態。河森堡在微博、知乎等平臺上圈粉的法寶是他龐大的閱讀量,不論是學術論文還是典章古籍,只要和他的好奇相關,他都會仔細閱讀甄別,最終呈現給讀者、參觀者、觀眾一份知識大餐。所以在知識類節目《一站到底》上,他借用海森堡測不準原理的名稱告訴對手:你不知道我什麼時候會打敗你,這是河森堡測不準原理。
  • 河森堡 「硬核」北京青年
    我們可能都有這樣的體驗,當你走進博物館,由講解員引領,在重要的展品面前停下,聽講解員用教科書一樣的詞彙照本宣科地做介紹,走一圈下來,聽也聽了,但好像什麼也沒記住。河森堡還記得,自己最初進入國博時第一步就是把詞背熟,然而,很多前來參觀的人聽著這套體系的講解時,並不是很有興趣,甚至只是出於禮貌勉強跟完了全程。
  • 河森堡:我不喜歡擺出那種清高的樣子
    《名人面對面》專訪 | 河森堡說這句話的是近兩年最火的博物館講解員,他在國家博物館的編號是1997,更多人會叫他的網名河森堡。河森堡不是那種喜歡照本宣科的講解員,他說講解員小學便能當,但是可能大學教授也當不好。他是那種特別會為講解「加戲」的講解員,擅長設置懸念,懂得烘託氣氛,在適當的位置幽默一把。在很多觀眾眼中,河森堡的故事有趣易懂,河森堡說這些是小時候習得的本領。
  • 「最紅國博講解員」河森堡:我見的大流量博主,沒有心情好的
    在網際網路中,河森堡感覺自己的人格「又發育了一次」。在微博粉絲數比現在少五個零的時候,河森堡什麼都敢說。遇到不喜歡的學者寫的書,他會說那是個白痴,書寫得可以扯下來擤鼻涕用。現在,作為「最紅國博講解員」,他會說:「這是一個令人尊敬的學者,他的部分觀點給了我新的角度。」
  • 國博講解員河森堡做客《讀書人》 自嘲是狼狽青年
    ­  近日,國博講解員河森堡以年輕一代的文化人代表受邀做客優酷文化類讀書節目《讀書人》,與俞敏洪、Selina、江一燕等各界大咖嘉賓通過讀書分享個人故事,讓觀眾深入了解自己的心路歷程。國博講解員河森堡­  推薦書籍《當幸福來敲門》 調侃自己是狼狽青年­  本期節目中,河森堡選擇了 美國著名黑人投資專家克裡斯·加德納生平的 真實寫照 《當幸福來敲門》。
  • 國博講解員河森堡揭秘最八卦的人類野史
    很多朋友在逛博物館時覺得枯燥無聊並高冷,只看見一件件文物安靜地擺放,這個是炊具,那個祭祀用,何年何月何地出土,除了自娛自樂玩玩自己的腦洞,並Get不到其中的精髓,辛苦一趟,收穫不了任何談資,和身臨其境了解中華五千年的璀璨文明歷程的機會擦肩而過~其實博物館是一個神奇又偉大的地方,她蘊藏著人類最精華的智慧和最絢爛的藝術。
  • 訪談︱國博講解員河森堡:我要傳播的是「硬核」歷史觀
    【編者按】新書《進擊的智人:匱乏如何塑造世界與文明》出版,讓「特別會講故事的博物學者」、「科學大V」、知識網紅河森堡又多了一個作家的身份。在眾多身份中,河森堡覺得「國家博物館講解員還是我最重要的身份」,他要堅守在講解員崗位上,鼓勵更多的文博工作者。
  • 河森堡做客《天天向上》 現場講解獲汪涵稱讚
    ­  上周五晚,知名講解員河森堡做客人氣王牌綜藝《天天向上》,與京劇大師王佩瑜、人民日報編輯等分享各行業領域中的奇妙故事。­  河森堡­  此次來到節目中的四組嘉賓都有一個共同的特點——在看似枯燥的工作中找到自己的興趣點。節目中,主持人汪涵親切的表示自己跟博物館有著十幾年的淵源,並稱自己也是湖南博物館的義務講解員。
  • 國博講解員河森堡:我害怕平庸 29萬粉絲不算網紅
    國家博物館講解員「河森堡」  12萬知乎關注者、29萬微博粉絲,國家博物館講解員「河森堡」仍認為,自己離「紅」還差遠了。  「Papi醬在網上2千萬粉絲,我100萬粉絲都沒有。這怎麼叫走紅呢?」  河森堡是28歲的男青年袁碩給自己起的網名,為了向偶像——德國物理學家海森堡致敬。  因為一段37分鐘的人類學演講視頻《進擊的智人》,國家博物館講解員袁碩被媒體形容為「一夜之間,成了 『10萬+』知識型網紅。」
  • 國博"網紅講解員""河森堡":才29萬粉絲 離紅差遠了
    國家博物館講解員「河森堡」12萬知乎關注者、29萬微博粉絲,國家博物館講解員「河森堡」仍認為,自己離「紅」還差遠了。「Papi醬在網上2千萬粉絲,我100萬粉絲都沒有。這怎麼叫走紅呢?」他在電話那頭對澎湃新聞(www.thepaper.cn)說。
  • 河森堡做客《文化十分》:歷史教會我拒絕平庸
    網易娛樂10月23日報導 近日,知名講解員河森堡做客中央電視臺綜藝頻道節目在每年有700多萬參觀量的國家博物館,河森堡的每次講解都會被人群緊緊包圍,參觀者在他的指引和講解下仔細關注著展出文物的細節,不少參觀者表示,河森堡的講解方式十分特別,引人入勝:「本來是一個很立體的文物,通過他的故事讓我們了解了每一個文物之後那個時間的記憶點,讓我們覺得每個文物都活起來了。」
  • 知識網紅河森堡: 「我害怕平庸」
    「知識網紅」河森堡不再僅僅是國家博物館的講解員。他在微博上有180萬粉絲,他接商業廣告,在品牌商贊助下去非洲,有了自己的網絡視頻節目。  「一年前,我不會想到生活能變成這個樣子。」河森堡說。  進擊的講解員  轉折發生在今年3月。河森堡在「一席」上一段37分鐘的人類學演講視頻,成了網絡「爆款」。
  • 「科普網紅」河森堡分享走紅秘訣:少理論說教,多陳述事實
    「大海之下為江河,他是海森堡,我就是河森堡了。」河森堡河森堡,本名袁碩,北京一位85後青年。已經在國家博物館當了8年的講解員。在網際網路時代,他從默默無聞的博物館講解員變成擁有300多萬微博粉絲的科普大V、知識網紅。
  • 河森堡告訴你
    「匱乏」塑造了黑猩猩,也塑造了人類歷史  河森堡,本名袁碩,1988年生人,首都師範大學計算機專業畢業,卻因為從小熱愛歷史,在畢業那年毅然應聘了國家博物館的講解員,如今已經做了8年。2017年,河森堡的一段《進擊的智人》人類學演講視頻走紅,從此開啟了他的「知識網紅」之路,參加過《一站到底》和《圓桌派》,也做自己的知識付費節目。
  • 一站到底河森堡微博資料揭秘 格鬥男神自信爆棚還要出書
    《一站到底》本周迎來一位自信爆棚的格鬥男神,河森堡!雖然帶著一副眼鏡,看起來斯斯文文的,但現實生活中河森堡是一位名副其實的格鬥男神,他練習格鬥有十二年了!在答題過程中,河森堡一邊答題一邊拳擊的場景也令人看呆!
  • 河森堡、梁邊妖,拒絕「知識偶像」標籤
    河森堡雖然有許多粉絲,但他仍然最看重國博講解員這項工作。  什麼越來越值錢?知識。前有「知識付費」的浪潮,各種付費閱讀和付費問答層出不窮,就算有人折戟沉沙也阻擋不了後來者的熱情高漲。近有「直播競答」的全民狂歡,各種商業大佬紛紛撒幣,原本流量堪憂的直播平臺意外迎來了第二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