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森堡 「硬核」北京青年

2020-11-29 中華兒女

▲ 河森堡在國家博物館為觀眾講解文物

本刊記者 李玲

以「愛國、創新、包容、厚德」為內容的北京精神是一代又一代北京人創造、實踐、傳承的價值理想,是北京這座偉大城市在發展進步的過程中逐步積累、不斷深化的文化內核和思想動力,體現了首都歷史文化的特徵,也體現了首都人民的精神追求。

出生於1988年的河森堡是一名北京「土著」青年,身上帶著十足的北京人的精神氣兒。他是中國國家博物館的一名講解員,他愛國、愛歷史、愛自然科學,他敢於突破自我,用創新的講解方式向來自全國各地的人士做文物講解,得到了大眾的喜愛;他是「知乎大神」和擁有數百萬粉絲的微博大V,在青年人聚集的網絡陣地做科普宣教,成為了一名「知識型網紅」。他踐行著北京精神,展示著北京精神,傳播著北京精神。同時,也在提升自己的過程中,感染著他人。

創新講解方式讓歷史「活」起來

作為國家博物館的一名講解員,河森堡將愛國的情感轉化為對中國歷史文物的熱愛,他用創新的故事化講解方式為科普宣教注入了新的活力,同時他吸納和借鑑優秀的人類文明成果積極為大眾傳播中國歷史文化知識。

我們可能都有這樣的體驗,當你走進博物館,由講解員引領,在重要的展品面前停下,聽講解員用教科書一樣的詞彙照本宣科地做介紹,走一圈下來,聽也聽了,但好像什麼也沒記住。

河森堡還記得,自己最初進入國博時第一步就是把詞背熟,然而,很多前來參觀的人聽著這套體系的講解時,並不是很有興趣,甚至只是出於禮貌勉強跟完了全程。「有時候,講解員被叫成導遊,甚至是服務員。」這樣的稱呼令這位「有面兒」的北京人倍感尷尬,他心中的講解員不該是這樣!河森堡立志改變這種「誤解」,希望為博物館講解員正名。

幾年的時間裡,河森堡摒棄壓力,專心致志做好積累和修煉,慢慢地,他開始在講解的過程中注入自己的風格,摸索出了新的講解方式,無論是講解「古代中國」還是「復興之路」,他開始從最小的切口切入,從一個杯子、一件首飾的故事講起,最後折射出背後的大歷史。有故事、有細節,讓人們從他的講解中感受到「歷史的溫度」。他以自創的故事化講解模式開發出了讓人耳目一新的講解課程,讓枯燥的講解知識變得活靈活現,引人入勝。

但這註定和彼時流行的講解方式存在齟齬。2013年,在一場由專家學者組成的評審中,河森堡這種「說故事」的講解方式並不為專業人士所接受,而是被評價為「不專業」,這讓他很長一段時間陷入了困擾。

而近兩年,「脫口秀式」的話語表達方式在中國興起,成為年輕人喜聞樂見的表達方式,這和河森堡的講解風格不謀而合,他逐漸擁有了大批擁躉者。不少人會在聽完他的講解後,在他的微博私信留言:「謝謝你讓我喜歡上歷史。」一位中學生在聽完他的講解後,毅然將高考志願改成人類學,如今已是英國某知名大學人類學系的碩士研究生。

觀眾的喜愛與認可漸漸地讓他重拾了繼續鑽研的信心。如今的河森堡,把自己定位為一個知識的引導者,希望通過自己的講解幫助更多人打開歷史這扇門,讓人們喜歡上中國歷史。

在每年有700多萬參觀量的國家博物館,河森堡的每次講解都會被人群緊緊包圍,參觀者在他的指引和講解下仔細關注著展出文物的細節,不少參觀者表示,河森堡的講解方式十分特別,引人入勝:「本來是一個很立體的文物,通過他的故事讓我們了解了每一個文物之後那個時間的記憶點,讓我們覺得每個文物都活起來了。」

「你當然可以按部就班地照著解說詞去講解,至少比較規範,但是它無法應對所有的情況。我認為,作為一個好的講解員,最重要的是去不斷地挖掘深的內容,給觀眾帶來內容上的驚喜,讓他們因此喜歡上中國歷史和傳統文化,我覺得這才是真正有價值的地方。」河森堡說。

國博工作的同時,河森堡不遺餘力地在社群網絡分享知識,他把知乎、微博等網絡平臺當作自己博物館之外的新戰場。同樣的知識,他用新穎的方式講出來,引起了越來越多網民的關注。2017年,河森堡一段名為《進擊的智人》的演講視頻在網絡上走紅,這段演講中,故事包裹著知識,知識裡還埋著段子,讓更多的網友被河森堡的演講所俘獲,成為了他的「鐵粉」。如今,在「河森堡」的ID下,已擁有知乎389K的關注量、微博近432萬的粉絲量。他出書、做直播、上電視節目,吸粉無數,成為了大家追捧的「知識型網紅」。網友們稱,「河森堡的語言風格真的具有很強的畫面感和感染力,聽他講起來的體驗就像是在看一部製作精良的紀錄片,感覺再枯燥的歷史都能活起來。」

▲ 傳承北京文化,弘揚北京精神

做武藝高強的學者或做知識淵博的武士

河森堡是典型的北京男孩,愛侃大山、愛講段子,話匣子一開一口流利的京片子滔滔不絕,從紐西蘭毛利人頭交易到古人類基因交流,人類歷史他如數家珍。這種「說故事」的講解方式或許來源於小時候的薰陶。他自小在北京東城區長大,爺爺曾是印刷方面的專家,父親是文化部系統的幹部,在文化部大院長大的他身邊聚集著一群知識分子。大家聊天時經常「引經據典」,有時知識分子身上那股勁兒一上來,聊天經常會變成一種「決鬥」,變著法兒要駁倒對方,佔據智識上的制高點。河森堡自小耳濡目染,形成了他日後講解的特色——要有根有據、有料有趣。

「有料又有趣」讓河森堡從2011年初到國家博物館工作的一名平凡的講解員變身「知識型網紅」,如今的他受邀參加各大文化類節目,日常生活也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他深感肩上的責任更重了,壓力也更大了。為了達到更好的知識傳播效果,輸出知識的前期積累是痛苦的,他要查閱大量資料和論文,梳理不同學術流派的觀點,再將平實枯燥的論文語言,轉化為生動有趣的講解詞。

雖然工作繁忙,但不變的是他始終保持著嚴苛的格鬥訓練,戴著一副眼鏡外表文質彬彬的河森堡實際上是個不折不扣的格鬥型男。他有過12年的拳擊、空手道和摔跤經驗,並曾在比賽中獲得過極真空手道重量級全國前三和中國跤北京市75公斤前三。

「我喜歡兩人比肩,貼身肉搏,能一目了然分出勝負的項目。」格鬥讓河森堡獲得了工作之外的另一種成就感。他喜歡這種乾淨利索的運動,不喜歡模稜兩可。

河森堡說:「我之所以喜歡格鬥運動,是因為格鬥不是一個人的事,它是兩個人的事。講解其實也是這樣,是講解員和參觀者之間的互相感受。」河森堡坦言,這一切的動力都來自於懼怕人生平庸的態度。「我特別害怕平庸的過一生,如果這樣的話我不能原諒我自己。」

這兩年,河森堡享受走紅帶給他的「紅利」,但另一方面又活得清醒自知,他一邊與誘惑搏鬥,一邊為夢想前進。在問到人生理想時,他表示不喜歡給自己的人生做預設,因時而動更加重要,這是他從格鬥中學會了一個道理。「你看高手過招,永遠都是根據現場情況作調整,沒有人會死守著招式不放,一有機會,立即把對方撂倒」,「如果非說有一個願望那就是做個武藝高強的學者或是知識淵博的武士。」

傳播「硬核」歷史觀

「如果聰明的大腦和健壯的身體只能選擇一個,你會選擇哪一個?」

「這沒法選一個,因為這兩件事往往就是一件事,一個人在鍛鍊之後,他的海馬體才會活躍,海馬體活躍的話才能更好的記住知識。這是有嚴肅的學術論文作支撐的科學論斷。」

對於每一個問題都要追根溯源,有跡可循,有所佐證,他的大腦很忙,表情卻很單一,「認真臉」回答,偶爾「尷尬卻不失禮貌的微笑」。

國博講解員頗為精神氣兒的形象氣質以及多年格鬥訓練的加持,讓河森堡整個人看起來狀態很不錯。「天秤座的人比較注重外型吧!」

「我覺得很難用一個客觀標準去看這個人到底是否注重外形,要看你去理解方式是什麼,比如說大禹登基的那天夜裡,你會看到和今天不同的星辰,那時候的北極星和今天還不同,當時北極星還屬于天龍座。勾陳一和右樞這兩個北極星曾經在4000多年的歷史中切換,這是因為地球的進動效應決定的。所以你會發現同樣是星座,大家對星座理解不一樣,很難籠統去說。」

採訪中,記者試圖挖掘這個天秤座男青年的感性世界,卻始終未果。或許這就是一個國博宣講人、科普工作者極為理性和科學地看待事物的態度。

2011年河森堡畢業於首都師範大學,所學專業為計算機,理科生出身的河森堡,思維方式頗為嚴謹。「物理和數學這樣非常基礎的理論、科學,它就像登山,一步一重天,但是歷史是另外一種狀態,歷史更像一片原野。它沒有明顯的門檻,誰都可以討論歷史,但是歷史非常的廣,而且無數個方向總有你沒去過的地方,沒見過風景。」

河森堡喜歡歷史,但他更喜歡用科學去解釋歷史,「理科是底層邏輯,文科是表現形式,我從小就是這種思維方式。這可能跟我從小練格鬥有關,格鬥是個特別實在的東西,一點虛的假的都不允許有,因為那些真動起手來根本沒用,你必須得找實實在在的東西才可以讓自己強大起來。」

這種價值觀潛移默化地影響了他對歷史的態度,河森堡不喜歡那些玄而又虛的說法,他把重點放在感興趣的科學領域,「我特別喜歡科學的、『硬核』的解釋人類歷史,像《裸猿》《槍炮、病菌與鋼鐵》等書,我發現他們真的是把理性注射到人文裡面。與此同時,我也慢慢摸索出來現在這種講解方式。」

「如果你想把實質性的問題說清楚,那麼從科學的角度出發是一個非常好的選擇。」在介紹歷史知識的時候他也是從科學的角度出發,考古學、氣象學、地理學以及科技方面的東西他都會提到,「我相信一切文化背後都是以自然科學為底色的。」

「我覺得歷史本身就應該是『硬核』的,不應該有那麼多虛無縹緲的東西。」河森堡最喜歡研究的是石器時代的歷史,「那段歷史在文獻的記載之前,只能藉助自然科學的力量去學習,我覺得這是一種非常『硬核』的認識歷史的方式,以傳統的方式來研究歷史時更多的是看文獻或者去了解一些民間傳說,亦或是看到一些具體的文物後從文化的層面去解讀它,但是石器時代這些還都沒有,也沒有文字,甚至人們連成熟的語言都未必有,我們就只能藉助自然科學,例如藉助同位素,藉助DNA等去進行解讀,這樣你就會發現,得出的結論是科學的結論,而不僅僅是文化層面。我喜歡這種感覺,我們雖然在討論歷史,但在用自然科學去討論歷史。」

「比如光緒是怎麼死的?檔案清帝國政府記載,光緒生病身體不適而死,但若有公安部法醫鑑定,頭髮裡三氧化二砷的比例過高,那一定是砒霜毒死的。自然科學是化學得出來的結論,而文檔記載則可以造偽,化學元素卻沒法造偽,因為自然科學它不會說謊,一就是一,二就是二。」河森堡堅信,從自然科學的角度出發,歷史才更加真實。

在國家博物館這個中國最高文博機關做文化宣教工作的河森堡,自稱為文化和輿論陣地上立場堅定的作戰人員。「我們展廳裡那些文物,就是關於中國的傳統、歷史、民族的偉大和輝煌,只有真心的熱愛這些中國的歷史文化,認同你所講的這些東西,才能讓觀眾信服,我覺得在國家博物館成為一名優秀的講解員,前提是要做到像錢穆先生所說的那樣,『對這片土地的過往要有一種溫存的敬意』。」河森堡說。

越是了解歷史,越能感受到力量。河森堡開拓創新、銳意進取,他在國家博物館這個社會文化服務機構中、在網際網路這個廣闊的輿論陣地上積極踐行「愛國、創新、包容、厚德」之北京精神,成為了北京新青年當中不可或缺的「硬核」力量。

中華兒女

家國天下,民族脊梁

相關焦點

  • 國博講解員河森堡做客《讀書人》 自嘲是狼狽青年
    ­  近日,國博講解員河森堡以年輕一代的文化人代表受邀做客優酷文化類讀書節目《讀書人》,與俞敏洪、Selina、江一燕等各界大咖嘉賓通過讀書分享個人故事,讓觀眾深入了解自己的心路歷程。國博講解員河森堡­  推薦書籍《當幸福來敲門》 調侃自己是狼狽青年­  本期節目中,河森堡選擇了 美國著名黑人投資專家克裡斯·加德納生平的 真實寫照 《當幸福來敲門》。
  • 訪談︱國博講解員河森堡:我要傳播的是「硬核」歷史觀
    【編者按】新書《進擊的智人:匱乏如何塑造世界與文明》出版,讓「特別會講故事的博物學者」、「科學大V」、知識網紅河森堡又多了一個作家的身份。在眾多身份中,河森堡覺得「國家博物館講解員還是我最重要的身份」,他要堅守在講解員崗位上,鼓勵更多的文博工作者。
  • 進擊的「網紅」河森堡:知識,也可以很有趣
    「知識就是力量」,河森堡對這句話應該深有體會。就是靠著豐富的知識儲備,河森堡成功應聘為國家博物館講解員,又在短短兩年的時間裡,他通過在網上進行科普成為坐擁300多萬微博粉絲的大V。而最近,河森堡的首部著作《進擊的智人》剛剛出版,讓他的知識輸出又多了新的途徑。
  • 河森堡做客文化節目 與馬未都竇文濤暢聊火鍋
    作為明星講解員,河森堡有著強大的知識儲備量,善於思考的他對於任何事物總有新鮮的見解,並以鮮明的人格魅力吸引到了不少粉絲。主持人竇文濤就透露,陳曉卿的兒子微博上只關注了兩個人,其中一個就是河森堡。在節目中,聊到吃火鍋的話題時,河森堡就從科普的角度表達了自己的觀點。
  • 河森堡:我不喜歡擺出那種清高的樣子
    河森堡不是那種喜歡照本宣科的講解員,他說講解員小學便能當,但是可能大學教授也當不好。他是那種特別會為講解「加戲」的講解員,擅長設置懸念,懂得烘託氣氛,在適當的位置幽默一把。在很多觀眾眼中,河森堡的故事有趣易懂,河森堡說這些是小時候習得的本領。
  • 天天向上河森堡資料微博照片家庭背景 河森堡有女友嗎
    河森堡:錯誤率驚人 自信感爆棚  然而在真正的答題環節,河森堡的錯誤率卻出奇的高!「我知道正確答案,就是想給大家秀一下而已。」在節目中河森堡這樣為自己解釋,他表示自己故意答錯題目,只是為了秀一下格鬥武藝。
  • 河森堡與蘇寧拼購「開講啦」
    河森堡與觀復博物館  知識網紅河森堡於《一站到底》舞臺成名後,就以淵博的學識贏得了一票粉絲。  同樣是10名幸運的拼友獲得了這次與河森堡一起參觀觀復博物館的機會  河森堡的講解不僅僅局限在展品本身的價值上
  • 河森堡、梁邊妖,拒絕「知識偶像」標籤
    新京報記者分別專訪了阿里大文娛優酷泛文化中心總經理何冀兵、《你說的都對》的嘉賓梁邊妖與河森堡、華東師範大學傳播學院新聞系副教授吳暢暢,聊一聊知識偶像和聊天節目的定位和未來。  河森堡:「有知識炫出來是好事」  相比於跳脫的梁邊妖,另一位嘉賓河森堡顯得很板正。河森堡是中國國家博物館的講解員,2016年因為在網上發表各種科普類文章如《從北京郊區的食人魔說起》《我們為什麼要放棄永生》等走紅,目前已經在微博上擁有250多萬粉絲。
  • 河森堡:博物館講解員書寫有趣的人類史
    ■「獻給講解員們」  也許有人會忍不住要問,河森堡是誰?為什麼起了一個如此「洋氣」的名字?身為一名國家博物館的講解員,袁碩在眾多場合解釋過「河森堡」這一筆名的由來:小時候因為仰慕德國物理學家海森堡,景仰他的知識與才華——相形之下,自己所擁有的知識儲備就像涓涓小「河」面對汪洋大「海」,雖不能至,心嚮往之,於是便給自己取名「河森堡」。
  • 「科普網紅」河森堡分享走紅秘訣:少理論說教,多陳述事實
    瀏覽器版本過低,暫不支持視頻播放封面新聞記者 張杰 攝影報導「河森堡」小時候非常仰慕德國的物理學家海森堡,但是他知道自己這一生都不可能取得他那水平的成就,所以就把自己降了一格。「大海之下為江河,他是海森堡,我就是河森堡了。」河森堡河森堡,本名袁碩,北京一位85後青年。已經在國家博物館當了8年的講解員。在網際網路時代,他從默默無聞的博物館講解員變成擁有300多萬微博粉絲的科普大V、知識網紅。
  • 河森堡:人類歷史表象之下的真相
    隨著河森堡的聲音響起,我們仿佛回到了70萬年前,跟著偵探河森堡,從一個個線索之中解決被忽略的歷史問題。在我們對結果感到驚愕害怕的同時,也不由得發自內心地佩服偵探,同時自問,為何他能如此順利的解決「頭骨數量偏多」的問題呢。原來他是憑藉一個個細節的發現,根據常識與邏輯做判斷,一步步做出自己的推斷。這便是我們應該向他學習的東西。
  • 河森堡告訴你
    最會講故事的國博講解員、知乎高人氣科普專欄作者、坐擁300多萬粉絲的微博十大影響力大V、擁有性感大腦的知識型男……16日,頭上頂著諸多「標籤」的河森堡,帶著他的新書做客濟南,在泉城路新華書店與大家一起分享關於人類的故事,一起探討那些「硬核
  • 跟隨河森堡「漫遊」全球博物館
    又一個「5·18國際博物館日」到來,特別會講故事的科普作家、國博明星講解員、暢銷書《進擊的智人》作者河森堡聯手鼴鼠世界製作組,再推新作《了不起的博物館》。在這本新書中,河森堡將成為你的私人講解員,帶你逛遍全球頗為知名、頗具特色的27家特色博物館。
  • 一站到底河森堡微博資料揭秘 格鬥男神自信爆棚還要出書
    《一站到底》本周迎來一位自信爆棚的格鬥男神,河森堡!雖然帶著一副眼鏡,看起來斯斯文文的,但現實生活中河森堡是一位名副其實的格鬥男神,他練習格鬥有十二年了!在答題過程中,河森堡一邊答題一邊拳擊的場景也令人看呆!
  • 河森堡做客《天天向上》 現場講解獲汪涵稱讚
    ­  上周五晚,知名講解員河森堡做客人氣王牌綜藝《天天向上》,與京劇大師王佩瑜、人民日報編輯等分享各行業領域中的奇妙故事。­  河森堡­  此次來到節目中的四組嘉賓都有一個共同的特點——在看似枯燥的工作中找到自己的興趣點。節目中,主持人汪涵親切的表示自己跟博物館有著十幾年的淵源,並稱自己也是湖南博物館的義務講解員。
  • 河森堡《中華好故事》講述中國歷史"百年興衰"
    近日,知名講解員河森堡做客浙江衛視《中華好故事》節目。  舞臺上的河森堡儀容整潔帥氣,侃侃而談。作為講述嘉賓,河森堡引用了光緒初年山西地區的一段災荒歷史——「丁戊奇荒」這一血淋淋的歷史性案例,闡述了自己對中國近百年文化發展的獨特見解。河森堡表示:「這場饑荒,無論是從波及範圍還是人口損失來看,都可以說的上是中國歷史中最恐怖的災荒之一,一些災荒親歷者的回憶讀起來更是讓人毛骨悚然。」
  • 河森堡做客《文化十分》:歷史教會我拒絕平庸
    網易娛樂10月23日報導 近日,知名講解員河森堡做客中央電視臺綜藝頻道節目在每年有700多萬參觀量的國家博物館,河森堡的每次講解都會被人群緊緊包圍,參觀者在他的指引和講解下仔細關注著展出文物的細節,不少參觀者表示,河森堡的講解方式十分特別,引人入勝:「本來是一個很立體的文物,通過他的故事讓我們了解了每一個文物之後那個時間的記憶點,讓我們覺得每個文物都活起來了。」
  • 知識網紅河森堡: 「我害怕平庸」
    講解員河森堡有更多時間處理自己的事情。  下午出發接受採訪前,他在家睡覺。當天上午,河森堡給某live平臺錄製視頻節目,一口氣錄了七集。  他說話輕言細語,禮貌地給你倒水。謝絕你給他點飲料的提議,雙手交叉放在桌上,沒有太多寒暄,示意你,可以開始了。  他有問必答,又難掩疲憊。  「知識網紅」河森堡不再僅僅是國家博物館的講解員。
  • 跟「網紅講解員」河森堡「打卡」全球博物館
    《了不起的博物館》由特別會講故事的科普作家、國博明星講解員、暢銷書《進擊的智人》作者河森堡,聯手鼴鼠世界製作組共同推出。河森堡是國家博物館的「明星講解員」,因在知乎開闢專欄「我在國博講故事」而被人熟知,之後在多個媒體平臺開設個人專欄,用獨特而生動的方式講述科普知識,極富感染力的演講深受讀者歡迎。
  • 河森堡處女作似「有少年感」的《人類簡史》,陶虹對之評價很準確
    《進擊的智人》 河森堡 著 中信出版社「獻給講解員們」也許有人會忍不住要問,河森堡是誰?為什麼起了一個如此「洋氣」的名字?身為一名國家博物館的講解員,袁碩在眾多場合解釋過「河森堡」這一筆名的由來:小時候因為仰慕德國物理學家海森堡,景仰他的知識與才華——相形之下,自己所擁有的知識儲備就像涓涓小「河」面對汪洋大「海」,雖不能至,心嚮往之,於是便給自己取名「河森堡」。從2016年在知乎平臺上回答「人類有哪些細思恐極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