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物館的英文museum這個單詞詞根來自於古希臘,智慧與知識的女神——繆斯,我追隨著我的女神繆斯,所以說我是智慧女神的追隨者。」不久前,因在益智攻擂節目《一站到底》中的精彩表現,而備受追捧的「網紅」河森堡,開場便這麼介紹自己。
然而,在國家博物館的展廳裡,你很難把眼前制服筆挺、彬彬有禮的年輕人袁碩,同節目中那位個性張揚、「霸道總裁」味兒十足的冠軍選手對上號。
「我的精神偶像是量子力學奠基人、德國物理學家海森堡,如果說他的知識像汪洋大海,那麼我的知識就像涓涓細流。」講解員袁碩這麼解釋自己的網名「河森堡」的由來。
工科生應聘講解員
面試從容背誦古詩
河森堡其實是工科出身,大學專業是軟體工程。「上了大學之後,我才發現我其實並不適合做這個。我是一個特別喜歡與人交往的人,而程式設計師大多數時間對著電腦。所以,畢業前我就暗暗許願,以後一定要做與計算機沒關係的工作。」
大四那年,河森堡偶然在經過學校體育館時,發現了國博的招聘活動。「我覺得這工作跟王家衛電影裡的角色似的,想都沒想,整理了一下衣服就進去初試了。」一進門兒,等著河森堡的是一份文史知識類的考卷,「我還記得考題包括『解放戰爭三大戰役都有什麼』、『唐三彩是哪三種顏色』、『北宋著名的改革家是誰』等等。」河森堡平時就特別喜歡歷史、人文知識,因此輕而易舉完成了考卷,取得了參加下一輪面試的資格。
幾天後,河森堡如約來到國博考試,「剛出地鐵口,就看見國博北門排著長長的候考隊伍。我當時覺得挺渺茫:這麼多人競爭,還有戲嗎?」進入考場,第一道考題:「請背一首你熟悉的古詩。」河森堡心裡一合計,選詩要是選得太簡單了,可體現不出自己對傳統文化的熱愛。於是,他脫口背誦出了一首冷僻的唐詩——《送日本國僧敬龍歸》。
第二題:「請問中國歷史中的豪傑人物,你最喜歡哪一位?」河森堡明白,這是在考查自己的歷史觀「正不正」。「我從小就特別崇拜嶽飛,嶽飛是南宋抗金名將,力保南宋百年河山。乾隆皇帝曾數度造訪嶽飛廟,親自撰寫《嶽武穆論》。」既表達了自己的史觀又展示了知識儲備,考官們對他給出的答案比較滿意。
第三題:「小夥子,你唱首歌吧!」面對這個要求,河森堡有些緊張,「拽著褲子唱了一首《東方之珠》。」後來他了解到,考官們在考查他的音色。
過五關,斬六將,到了最後一道問題:「請將『觀眾朋友們,大家好!』翻譯成英文。」在極度緊張的考試中,河森堡突然頭腦一片空白,「大概停了有10秒吧,就是想不起來怎麼翻譯。我只好抱歉:對不起,我突然想不起來『大家』該怎麼說了。」
考官有幾分失望,河森堡也垂頭喪氣,「感覺自己沒戲了。」誰想到,第二天一早兒,國博的電話來了,「恭喜,過來報到,當講解員吧!」這讓河森堡驚喜若狂,他這麼形容當時的感受:「我覺得,那是我人生中排名前三位的開心時刻。感覺扯開衣服,胸口就能射出一道彩虹來!」
格鬥型博物館男神
路遇歹徒一招制伏
很多人都知道,河森堡是一個「格鬥型男」。事實上,他在12年前就開始了格鬥運動的訓練,「拳擊、空手道、摔跤都拿過名次。」他的業餘生活就是健身和讀書。關於身體訓練對工作的影響,河森堡講起了這樣一件事:
他曾在網絡上做過一個交流講解工作經驗的直播,當時一個在國內某石窟工作的同行給他發來了私信。在講解工作的過程中,曾接待過一對不守規則使用閃光燈為壁畫拍照的遊客夫婦。這個講解員上前阻攔的過程中,被男遊客一個嘴巴掄在臉上。雖然,後來這對遊客受到了處罰,但講解員還是產生了較嚴重的心理陰影,「之前特別熱愛講解工作的一個人,後來都不敢當著人說話,夜夜失眠,特別苦惱。」他向河森堡尋求改變的方法,河森堡只給出了一條建議:「馬上開始健身吧。」河森堡告訴他,強健的體魄不僅關係到別人如何看待你,更關係到自己如何自處,「當你精神面貌特別飽滿的時候,面對別人的自信都不一樣。」
今年10月7日,這位格鬥高手還曾徒手制伏了一個搶奪他人財物的歹徒。當天晚上9點,河森堡在團結湖地鐵站C口,接愛人下班。迎面一個姑娘拿著手機與他們相向而來。突然,前面一個年輕人一把拽住手機,撒腿就跑。姑娘還沒反應過來,河森堡已經追了出去。在一座石橋上,小偷被河森堡和兩名保安兩頭堵住。小偷選擇了勢單力薄的河森堡一邊,企圖逃命。沒想到,「練過」的河森堡一腿就將他撂倒在地,奪回手機。很快,公安人員趕到現場,將歹徒帶走。
過了幾天,一面「見義勇為 弘揚正氣」的錦旗,被送到了國博的館長辦公室。拿著錦旗,一位領導讚賞地對河森堡說,「小夥子挺勇敢,在哪個部門工作?」河森堡答道:「社會教育宣傳部的,講解員。」領導有些疑惑,「剛參加工作吧?我怎麼不認識你啊?」
簡簡單單幾個回合善意的對話,卻讓河森堡一顆心「從火山之巔,墜入冰川之底」。「我都工作5年了,卻這麼沒有存在感。」河森堡說,自己是一個特別害怕平庸的人,渴望受到別人的關注,而這件事也促成了他後來參加電視節目的決定。
上電視節目連勝強敵
當「網紅」為文博代言
11月18日,河森堡參與錄製的這一期《一站到底》播出了,一開始,他對一道錯一道的「戰績」讓人哭笑不得。後來他解釋說,自己是故意「讓題」,只為「秀」一下,這也讓不少網友大呼「奇葩」。不過,最終河森堡在節目中連勝強敵,讓所有人心服口服。「挾著知識的巨濤,夾雜著智慧的浪花鋪天蓋地將我淹沒。」一位網友這樣表達節目的觀後感受。
「所有綜合類博物館的講解員最大的特點就是知識面特別廣。所謂『術業有專攻』,這種競技中的我們,就像是與人類比遊泳的海豚一樣。」河森堡的解釋,還是帶有幾分年輕人特有的張揚。他告訴記者,做講解員最大的尷尬就是在講解現場,當別人問你問題,你卻回答不上來的時候。展廳裡經常會遇到意想不到的高手,不久前,在給小學生們講古代中國展廳時,河森堡就被小朋友們「驚呆」了。「當我以哄孩子的口吻問他們『北宋之後是什麼朝代』時,他們的回答是『偽楚』、『偽齊』。這傀儡政權屬於冷僻的歷史知識,竟然連小孩子都知道,讓我大吃一驚。」
為避免尷尬發生,他特別注重平時的積累,「除了看書,我還寫作。」從今年6月起,他開始以河森堡的用戶名在知乎網站上發表科普類文章,如今他的粉絲已近9萬。「當你想表達的時候,你要準備的相關知識量要比這篇文章裡用到的10倍還多。」河森堡認為,寫作是非常有效的積累途徑。
如今,講解員河森堡每4天要在「博物館大課堂」給首都的中學生們講3堂課,每堂課3個小時。他為北京的學校開發了專題課程:《進擊的智人》、《命運之路》、《天啟四騎士》等。此外,還要準備各種國博開設的臨時展覽,「國博的展覽是講不完的,隨著『沙特出土文物展』開幕,這不是又得學阿拉伯的歷史嗎?」
「很多人認為博物館只是一個收藏和科研的地方。其實,如今的博物館都在向文化宣教機構轉型,其更重要的職責是向公眾普及知識。」河森堡認為,宣教人員還是一個被誤解的群體,「有人覺得,背背講解詞的工作誰都能幹。其實,當講解員的門檻並不高,想要做好卻非常難。在展廳裡隨便問一個問題就要對答如流,沒有知識儲備行嗎?」
自2011年3月改擴建完畢的新國家博物館開放以來,國博社會教育宣傳部就承擔起講解詞的撰寫工作,五年多來已經撰寫了130萬字的講解詞,涉及56個展覽,從《古代中國》到《復興之路》,從《啟蒙的藝術》到《地中海歷史》。在這個過程中,講解員大量地學習和沉澱有關歷史和藝術的知識,河森堡和其他講解員正是在這5年裡,建立了一個知識信息庫,還建立了一個知識調用的檢索系統,以便更好地服務各類觀眾。
今年,不少博物館工作者都「幕後轉臺前」,成了人們追捧的「網紅」。「國博、故宮的工作者,都是國家文化宣教的一線人員,站出來接觸公眾,傳播正確的價值觀和歷史文物知識,這是我們的職責所在。」河森堡說,時代的背景音已經變了,在網際網路時代,建立與人的連接,體現自己的價值,不僅僅是正確的事,更是必要的事。
「參加了電視節目後,許多同行給我發來了信息,說我『為講解員爭臉了』。」而這也是河森堡上電視想要達到的目的,「我希望扭轉人們對博物館宣教人員的認識:講解員不是一個膚淺的工作,它需要沉澱,甚至需要虔誠。」
本報記者孫樂琪 文並圖 J2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