帕麗巴克 · 激浪正在為觀眾進行講解。
「大家現在看到的是從吐魯番、塔什庫爾乾等地發現的各類打制石器,它們是用質地較硬的石料打製成的刮削器、砍砸器、尖狀……」5月18日是第四十二個國際博物館日,這一天也是帕麗巴克 · 激浪最忙的時候。
帕麗巴克是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博物館講解員,與眾多講解員一樣,每天只做一件事——講好展品背後的故事,讓「靜止」的文物「活」起來。
博物館講解員不是專家,卻能將文物、歷史娓娓道來;不是導遊,卻經常一站一整天,迎接來自各地的遊客;不是主持人,形象卻更加親和,連接著社會大眾。
誤打誤撞成博物館講解員
今年29歲的帕麗巴克自2012年4月入館,已在講解員這個崗位上幹了6個年頭。
6年裡,帕麗巴克並沒有算過自己為多少遊客進行過講解,但她知道在夏秋季節,也就是博物館「人氣」最旺的時候,她一天最多講解過四場,嘴巴幾乎沒有停過。
即便帕麗巴克有時會感到辛苦,但她依然在堅持,因為在她看來,作為一個新疆姑娘,講好新疆歷史、文化是她的職責。
事實上,帕麗巴克畢業於新疆大學英語專業,本應成為英語老師的她從未沒想到自己會誤打誤撞成為博物館講解員。
「上學時,我的歷史就不好,歷史課中很多年代、年號我也記不住,畢業之後又不想當英語老師,剛好博物館招人,我去試了一下,沒想到這一試就慢慢喜歡上了。」帕麗巴克說。
帕麗巴克說:「我是一個新疆姑娘,從小在新疆出生、長大,成為博物館講解員後,我越發覺得新疆的歷史文化非常豐富,所以我希望通過我的講解,讓各地遊客能了解新疆、愛上新疆。」
周寧在逝者躍千年——新疆古代乾屍陳列館為觀眾進行講解。
重慶妹子講新疆歷史文物
和帕麗巴克一樣,周寧成為講解員也全憑誤打誤撞,但和帕麗巴克不同的是,周寧是一個標準的重慶「妹紙」,對新疆歷史並不了解。自嫁到新疆後,周寧將新疆當成第二故鄉,漸漸愛上新疆,並成為了一名講解員。
今年33歲的周寧畢業於武漢理工大學工商管理專業,作為一名理科學生,周寧也是經歷了從懵懂到喜歡,從喜歡到熱愛的階段。
「當時大學畢業和愛人來新疆,就想先找個工作穩定下來,沒想到一幹就是8年。」周寧說。
周寧還記得她第一次拿到講解詞的樣子,用她的話來形容就是措手不及。
「看著密密麻麻的字眼、專業名詞術語,還有我並不知曉的新疆歷史、文化,我一下慌了。」周寧回憶說。
為了以最快速度熟悉講解詞、熟悉博物館展品,周寧幾乎每天都泡在博物館各個展廳中,一遍遍對著展品反覆練習,並將不懂的地方做好標記,再進行查閱請教。
就這樣,80多頁、幾十萬字的講解詞,周寧用一個星期就「啃」下來了。
「那段時間我壓力很大,後來我給自己定了計劃,再把計劃分解,慢慢掌握的東西就越來越多,而在這過程中,我感受到滿滿的成就感,也發現自己越來越愛新疆。」周寧說。
鄭佳正在為觀眾介紹新疆民俗文化。
讓「靜止」的文物「活」起來
自治區博物館講解員鄭佳從事博物館講解已有五年時間,鄭佳認為,講解員這個崗位是一個越熱愛越焦慮的崗位,而這個焦慮來自於自己所學所知的太少。
鄭佳的講解詞每一頁都有特別標記,有重點也有知識盲點,不僅如此,《新疆史鑑》《中國民族文博》也是鄭佳的必讀書目。
除了講解詞和必讀書目,《國家寶藏》《我在故宮修文物》也是她最喜歡看的節目。
「我覺得自己的知識面還是太窄,如果就講解詞去講解文物和歷史,難免有些生硬,所以我希望能在準確還原歷史的情況下,可以用更通俗、易懂的方式,把這段歷史呈現給觀眾。」鄭佳說。
在鄭佳看來,講解就是要吸引觀眾駐足,讓他們聽明白、聽懂,把「靜止」的文物講「活」是她對自己的要求。
「觀眾的掌聲和認可是我覺得最快樂的事,如果我的講解沒能得到觀眾理解,觀眾的提問我也答不上來,那我就會覺得很尷尬,我希望能通過自己的努力把『靜止』的文物講『活』。」鄭佳說。
(來源:天山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