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說】國博講解員、知識型網紅、科普自媒體、搏擊愛好者……30歲的北京青年袁碩身上,被貼上了各種不同的標籤。2017年,一段名為《進擊的智人》的人類學演講,讓袁碩一夜之間成為了網絡紅人。近日,中新社記者在北京對這位與眾不同的國博講解員進行了專訪。
為了致敬自己的偶像德國物理學家海森堡,袁碩給自己取了網名河森堡,並從2016年開始在網絡上發表科普類文章,得到很多人的好評。提起「一夜成名」的感覺,袁碩說,這讓自己的生活在極短的時間內發生了特別大的變化,有一種恍惚感。
【同期】國家博物館講解員 袁碩
比如說突然我就去做節目了,蔡康永就坐我斜對面,後來我就奇怪,那不是蔡康永嗎,原來我在康熙來了裡見過他,怎麼現在他坐那了,他還跟我聊天說話,我就覺得特恍惚,感覺好像下一瞬間你就會雙眼睜開,發現自己躺在床上,剛才就是睡覺做夢一樣。
【解說】隨著社交媒體的不斷發展,越來越多的人喜歡在微博、知乎等網站上獲取知識,在袁碩看來,社交媒體上的科普可以塑造人的價值觀,但其本身並不是一個讓人嚴肅的獲取知識的地方。
【同期】國家博物館講解員 袁碩
社交媒體上的科普,它會塑造人的價值觀。如果你的科普文章寫得很好的話,你會影響一些人,會讓人覺得原來去學習知識去表達觀點是一件很好的事。社交媒體的一個好處在於,它非常淺顯直觀的跟你說,這世界上有這麼一件事,但這件事具體是怎麼樣,你要感興趣可以自己去查資料。
【解說】已經在國博做了八年講解員的袁碩認為,很多人對博物館講解員這個崗位了解的並不多,甚至會充斥著一些輕視,認為講解員就是由蛋白質構成的背詞喇叭,但其實講解員這個崗位是一個非常有意思的工作。
【同期】國家博物館講解員 袁碩
它總是迫使你去思考一些特別宏大的命題,或者離生活特別遠的事。至少它可以緩解你的焦慮,假如說你平時又是房租、水電、晉升現實生活中一個個具體問題(所困擾),你會覺得焦慮、抑鬱。但如果你去看一些宏大的命題,比方說你去天文館,聽一個天文學家講很多光年以外的事,聽一個地質學家講幾十億年前或者將近百億年前的事,你就會覺得人類社會這些小事跟他們討論的事比起來根本就不叫事,你就會覺得心裡遼闊很多。
【解說】2018年12月袁碩所著《進擊的智人》一書出版發行,他說,希望通過這本書讓大家改變對於博物館講解員的固有看法,更好的了解歷史。
馬俊瑋 北京報導
責任編輯:【陶光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