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瀕危還是易危,聽誰的?
「我們走過大樹,經過巨石。這寒冬最後的冰雪,企圖拖垮我們攀爬的鬥志,打消我們進山的念頭。雖然肩頭的背囊越發沉重,但我們每個人的心裡灑滿陽光。乾糧給了我們力量,泉水給了我們活力,在一片笑聲中,我們又踏上了徵程。」孟戰歌是一位在太白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工作了20多年的老林業人,他在自己的「貓調日記」中這樣寫道。
1 陝西大熊貓保護區面積十年增長近一倍
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是世界上規模最大、歷史最悠久的全球性環保組織,其於1963年開始編制的瀕危物種紅色名錄被認為是生物多樣性狀況最具權威的指標之一。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瀕危物種紅色名錄將物種的瀕危等級劃分為7個等級,由高到低分別為滅絕、野外滅絕、極危、瀕危、易危、近危和無危。
按照相關規定,國家林業局每十年對大熊貓生存現狀進行一次資源調查,期間通過開展監測工作了解狀況變化。根據2015年公布的中國第四次大熊貓調查結果顯示,大熊貓野外種群數量在2013年已增長到1864隻,較「三調」增長了16.8%;野生大熊貓棲息地面積增長11.8%。
「IUCN的決定是基於學術研究得出的結論,我們對熊貓生存狀況的認識並沒有不同,只是看問題的角度不同,才有了不同的判斷。」國家林業局熊貓保護處副處長張玲解釋說,「國家林業局作為政府主管部門,不僅開展了多次全國性的大熊貓深入調查,搜集了詳細的數據,同時也掌握了多年來的管理工作經驗和基層第一線的工作信息。綜合分析大熊貓保護現狀和其嚴峻的生存形勢,我們認為大熊貓仍然是瀕危物種,仍處於瀕危狀態,這樣的判斷是較為全面的」。
生活在陝西的秦嶺大熊貓亞種是目前大熊貓家族中數量最少,最晚被發現的亞種。根據「四調」結果,陝西秦嶺地區野外生存有大熊貓約345隻,和「三調」相比增加26.4%,為全國最高。秦嶺大熊貓種群總體狀況穩定、富有活力,種群密度為0.096隻每平方公裡,為全國最大。
十年來,陝西省對秦嶺大熊貓保護力度之大史無前例。相比第三次大熊貓調查時,大熊貓保護區的數量增加了11處,保護區面積增加約1692平方公裡,增長了91.75%。自然保護區內大熊貓棲息地面積佔全省大熊貓棲息地總面積的56.14%,所佔比例提高了近28個百分點;自然保護區內大熊貓數量佔全省大熊貓總數的75.94%,提高了7個百分點。8處省級自然保護區晉升為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由於新保護區的建立以及原有保護區保護管理能力的提升,原本數量較多的大熊貓核心種群得到了更有效的保護,核心種群數量進一步增長、棲息範圍也有所擴大,地處秦嶺中部的興隆嶺局域種群和牛尾河局域種群大熊貓數量佔全省野生大熊貓數量的90.7%,它們的個體數量增長也是陝西大熊貓整體數量增長最大的貢獻部分。
陝西省林業廳保護處工作人員表示,「IUCN將大熊貓受威脅等級下調,是基於客觀數據,也是對我國大熊貓保護工作多年來所取得成績的肯定。但作為大熊貓保護的一線工作人員,我們仍認為大熊貓保護工作任重而道遠。」
2 棲息地破碎化等各種潛在風險仍然存在
「現在下調大熊貓的受威脅等級,我覺得有欠考慮。盲目樂觀是要不得的,那會讓很多潛在風險被忽略。」陝西佛坪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管理局保護科研科科長黨高弟說:「根據全國第四次大熊貓調查,大熊貓的棲息地範圍是有所增大,質量也有所提高,但這僅僅是就大熊貓保護的總體情況而言的。在調查中我們發現,大熊貓棲息地破碎化形勢十分嚴重,種群交流狀況也有待改善,加之全球氣候變化對竹林生長的影響和亟待加強的保護管理能力等問題,可以說,我們的大熊貓還面臨著諸多生存挑戰,遠遠未到可以讓我們鬆口氣的程度。」
據介紹,大熊貓種群數量和棲息地面積的增加,並不意味著保護大熊貓的工作從此高枕無憂了。秦嶺大熊貓棲息地的破碎化,小種群的生存風險,大熊貓保護和長期生存仍然面臨嚴峻的挑戰。「四調」結果顯示,仍有43.86%的棲息地、24.06%的種群在自然保護區體系外。陝西境內6個大熊貓局域種群中,有4個小種群面臨較高的生存風險,尤其是有3個數量少於10隻的局域種群。由於自然隔離和人為幹擾,棲息地斑塊較多,部分斑塊質量較差,斑塊之間隔離嚴重,局域種群的聯通和小種群的復壯還面臨很大挑戰。
隨著穿越秦嶺的公路、鐵路密度越來越大,在方便人們出行的同時,也造成了對野生動物的困擾。陝西佛坪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管理局公眾教育科主任何少文說:「大熊貓是一種很靦腆、很敏感的動物,尤其害怕打擾。除了水電站、道路、高壓輸電線、居住區、礦山及景區等會對大熊貓棲息地造成持久性或永久性影響的大型幹擾,其他如放牧、交通、採藥、耕種、用火以及驢友登山等,也會導致種群分布區縮減和消失,種群隔離程度的進一步加劇。即使是素質很高的人,如果頻密地進入野生動物的家園,也一定會對野生動物造成行為、生理和心理上的影響。」
「秦嶺大熊貓大約3-4年為一個繁殖周期,一隻雌性大熊貓在性成熟達到3歲以後,一生能繁殖四次就不錯了。但是,野外繁殖的確太難了!」何少文感嘆道,「大熊貓的發情期很短,要很好地把握在發情期內順利交配,其困難重重。困難之一,在野外環境中,雄性大熊貓要在很大範圍內去尋找雌性大熊貓留下的氣味。為了爭奪『心上貓』,多隻雄性大熊貓會圍繞一隻雌性大熊貓爭鬥七八天甚至10天,努力打鬥,勝者交配,此為困難之二。且不談勝利的大熊貓體力如何,如果雄性大熊貓的精子成活率不高,雌性大熊貓這一年的交配也就很難完成了。」
3 專家觀點:現在「降級」還為時過早
佛坪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管理局高級工程師曹慶認為,認識一個物種的真實的生存狀態,人們應該更多以野外種群生存繁衍狀態來衡量。
「全國第四次大熊貓綜合調查結果顯示,十年間大熊貓野外種群數量從1596隻增加至1864隻。這是事實,也是表象。」她說,「有賴於人工繁育大熊貓的高科技奇蹟,每年夏秋之交,一群『圓滾滾』藉助人工輔助技術呱呱落地,這樣的情景的確給我們這些野外工作者帶來很多欣慰。這些『人工種群』吸引著世人的眼球,享受著世人的關愛,但也影響了世人對大熊貓野外種群真實的生存狀態的了解。野外大熊貓種群沒有那麼幸運,它們的生存依然威脅眾多,困難重重。佛坪自然保護區是被學術界確認長達30年的野外種群密度、野外偶遇率最高的地區,但在我們的職工中,依然有相當多人直到退休都沒有見過野生大熊貓。野外大熊貓真的太少了!」
「草率降低大熊貓的保護等級,會導致大熊貓種群和棲息地的遭到不可逆的損失和破壞,已取得的保護成果會很快喪失,特別是部分局域小種群隨時可能滅絕。」黨高弟說,「作為一線工作者,我和同事們還是會一如既往地全身心投入保護工作,以前怎麼做,以後還是怎麼做。」
據了解,國家將會採取多種措施,進一步加強大熊貓棲息地保護和管理。加強大熊貓保護的法制建設,制定和完善保護政策。對沒有納入保護體系且面積較大的棲息地通過新建自然保護區或擴建周邊已建自然保護區,將其納入保護區範圍。加強大熊貓棲息地斑塊間的廊道建設,加快棲息地斑塊的連接和融合。對棲息地破碎嚴重的關鍵區域進行更詳細的評估,通過改變和優化道路走向、修建動物通道、人工輔助等措施改善和恢復棲息地。嚴格執行生態和環境評價制度,控制大熊貓重要棲息地內的建設項目,防止大熊貓棲息地進一步破碎化。加強大熊貓基礎種群的保護,促進種群間的交流和擴散,確保大熊貓基礎種群的穩定增長和種群安全。同時加大科研力度,加快人工放歸速度,根據生存風險程度對多個局域小種群實施人工放歸和種群復壯項目;探尋更為科學、有效的大熊貓野化培訓方法和手段,進一步完善「人工繁育-野化訓練-放歸復壯野生種群」的機制,擴大培訓個體數量,為野生大熊貓種群的復壯提供個體、技術和經驗保障。
(責編:谷妍、王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