瀕危還是易危,聽誰的?

2020-12-04 人民網陝西頻道

原標題:瀕危還是易危,聽誰的?

「我們走過大樹,經過巨石。這寒冬最後的冰雪,企圖拖垮我們攀爬的鬥志,打消我們進山的念頭。雖然肩頭的背囊越發沉重,但我們每個人的心裡灑滿陽光。乾糧給了我們力量,泉水給了我們活力,在一片笑聲中,我們又踏上了徵程。」孟戰歌是一位在太白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工作了20多年的老林業人,他在自己的「貓調日記」中這樣寫道。

1 陝西大熊貓保護區面積十年增長近一倍

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是世界上規模最大、歷史最悠久的全球性環保組織,其於1963年開始編制的瀕危物種紅色名錄被認為是生物多樣性狀況最具權威的指標之一。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瀕危物種紅色名錄將物種的瀕危等級劃分為7個等級,由高到低分別為滅絕、野外滅絕、極危、瀕危、易危、近危和無危。

按照相關規定,國家林業局每十年對大熊貓生存現狀進行一次資源調查,期間通過開展監測工作了解狀況變化。根據2015年公布的中國第四次大熊貓調查結果顯示,大熊貓野外種群數量在2013年已增長到1864隻,較「三調」增長了16.8%;野生大熊貓棲息地面積增長11.8%。

「IUCN的決定是基於學術研究得出的結論,我們對熊貓生存狀況的認識並沒有不同,只是看問題的角度不同,才有了不同的判斷。」國家林業局熊貓保護處副處長張玲解釋說,「國家林業局作為政府主管部門,不僅開展了多次全國性的大熊貓深入調查,搜集了詳細的數據,同時也掌握了多年來的管理工作經驗和基層第一線的工作信息。綜合分析大熊貓保護現狀和其嚴峻的生存形勢,我們認為大熊貓仍然是瀕危物種,仍處於瀕危狀態,這樣的判斷是較為全面的」。

生活在陝西的秦嶺大熊貓亞種是目前大熊貓家族中數量最少,最晚被發現的亞種。根據「四調」結果,陝西秦嶺地區野外生存有大熊貓約345隻,和「三調」相比增加26.4%,為全國最高。秦嶺大熊貓種群總體狀況穩定、富有活力,種群密度為0.096隻每平方公裡,為全國最大。

十年來,陝西省對秦嶺大熊貓保護力度之大史無前例。相比第三次大熊貓調查時,大熊貓保護區的數量增加了11處,保護區面積增加約1692平方公裡,增長了91.75%。自然保護區內大熊貓棲息地面積佔全省大熊貓棲息地總面積的56.14%,所佔比例提高了近28個百分點;自然保護區內大熊貓數量佔全省大熊貓總數的75.94%,提高了7個百分點。8處省級自然保護區晉升為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由於新保護區的建立以及原有保護區保護管理能力的提升,原本數量較多的大熊貓核心種群得到了更有效的保護,核心種群數量進一步增長、棲息範圍也有所擴大,地處秦嶺中部的興隆嶺局域種群和牛尾河局域種群大熊貓數量佔全省野生大熊貓數量的90.7%,它們的個體數量增長也是陝西大熊貓整體數量增長最大的貢獻部分。

陝西省林業廳保護處工作人員表示,「IUCN將大熊貓受威脅等級下調,是基於客觀數據,也是對我國大熊貓保護工作多年來所取得成績的肯定。但作為大熊貓保護的一線工作人員,我們仍認為大熊貓保護工作任重而道遠。」

2 棲息地破碎化等各種潛在風險仍然存在

「現在下調大熊貓的受威脅等級,我覺得有欠考慮。盲目樂觀是要不得的,那會讓很多潛在風險被忽略。」陝西佛坪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管理局保護科研科科長黨高弟說:「根據全國第四次大熊貓調查,大熊貓的棲息地範圍是有所增大,質量也有所提高,但這僅僅是就大熊貓保護的總體情況而言的。在調查中我們發現,大熊貓棲息地破碎化形勢十分嚴重,種群交流狀況也有待改善,加之全球氣候變化對竹林生長的影響和亟待加強的保護管理能力等問題,可以說,我們的大熊貓還面臨著諸多生存挑戰,遠遠未到可以讓我們鬆口氣的程度。」

據介紹,大熊貓種群數量和棲息地面積的增加,並不意味著保護大熊貓的工作從此高枕無憂了。秦嶺大熊貓棲息地的破碎化,小種群的生存風險,大熊貓保護和長期生存仍然面臨嚴峻的挑戰。「四調」結果顯示,仍有43.86%的棲息地、24.06%的種群在自然保護區體系外。陝西境內6個大熊貓局域種群中,有4個小種群面臨較高的生存風險,尤其是有3個數量少於10隻的局域種群。由於自然隔離和人為幹擾,棲息地斑塊較多,部分斑塊質量較差,斑塊之間隔離嚴重,局域種群的聯通和小種群的復壯還面臨很大挑戰。

隨著穿越秦嶺的公路、鐵路密度越來越大,在方便人們出行的同時,也造成了對野生動物的困擾。陝西佛坪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管理局公眾教育科主任何少文說:「大熊貓是一種很靦腆、很敏感的動物,尤其害怕打擾。除了水電站、道路、高壓輸電線、居住區、礦山及景區等會對大熊貓棲息地造成持久性或永久性影響的大型幹擾,其他如放牧、交通、採藥、耕種、用火以及驢友登山等,也會導致種群分布區縮減和消失,種群隔離程度的進一步加劇。即使是素質很高的人,如果頻密地進入野生動物的家園,也一定會對野生動物造成行為、生理和心理上的影響。」

「秦嶺大熊貓大約3-4年為一個繁殖周期,一隻雌性大熊貓在性成熟達到3歲以後,一生能繁殖四次就不錯了。但是,野外繁殖的確太難了!」何少文感嘆道,「大熊貓的發情期很短,要很好地把握在發情期內順利交配,其困難重重。困難之一,在野外環境中,雄性大熊貓要在很大範圍內去尋找雌性大熊貓留下的氣味。為了爭奪『心上貓』,多隻雄性大熊貓會圍繞一隻雌性大熊貓爭鬥七八天甚至10天,努力打鬥,勝者交配,此為困難之二。且不談勝利的大熊貓體力如何,如果雄性大熊貓的精子成活率不高,雌性大熊貓這一年的交配也就很難完成了。」

3 專家觀點:現在「降級」還為時過早

佛坪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管理局高級工程師曹慶認為,認識一個物種的真實的生存狀態,人們應該更多以野外種群生存繁衍狀態來衡量。

「全國第四次大熊貓綜合調查結果顯示,十年間大熊貓野外種群數量從1596隻增加至1864隻。這是事實,也是表象。」她說,「有賴於人工繁育大熊貓的高科技奇蹟,每年夏秋之交,一群『圓滾滾』藉助人工輔助技術呱呱落地,這樣的情景的確給我們這些野外工作者帶來很多欣慰。這些『人工種群』吸引著世人的眼球,享受著世人的關愛,但也影響了世人對大熊貓野外種群真實的生存狀態的了解。野外大熊貓種群沒有那麼幸運,它們的生存依然威脅眾多,困難重重。佛坪自然保護區是被學術界確認長達30年的野外種群密度、野外偶遇率最高的地區,但在我們的職工中,依然有相當多人直到退休都沒有見過野生大熊貓。野外大熊貓真的太少了!」

「草率降低大熊貓的保護等級,會導致大熊貓種群和棲息地的遭到不可逆的損失和破壞,已取得的保護成果會很快喪失,特別是部分局域小種群隨時可能滅絕。」黨高弟說,「作為一線工作者,我和同事們還是會一如既往地全身心投入保護工作,以前怎麼做,以後還是怎麼做。」

據了解,國家將會採取多種措施,進一步加強大熊貓棲息地保護和管理。加強大熊貓保護的法制建設,制定和完善保護政策。對沒有納入保護體系且面積較大的棲息地通過新建自然保護區或擴建周邊已建自然保護區,將其納入保護區範圍。加強大熊貓棲息地斑塊間的廊道建設,加快棲息地斑塊的連接和融合。對棲息地破碎嚴重的關鍵區域進行更詳細的評估,通過改變和優化道路走向、修建動物通道、人工輔助等措施改善和恢復棲息地。嚴格執行生態和環境評價制度,控制大熊貓重要棲息地內的建設項目,防止大熊貓棲息地進一步破碎化。加強大熊貓基礎種群的保護,促進種群間的交流和擴散,確保大熊貓基礎種群的穩定增長和種群安全。同時加大科研力度,加快人工放歸速度,根據生存風險程度對多個局域小種群實施人工放歸和種群復壯項目;探尋更為科學、有效的大熊貓野化培訓方法和手段,進一步完善「人工繁育-野化訓練-放歸復壯野生種群」的機制,擴大培訓個體數量,為野生大熊貓種群的復壯提供個體、技術和經驗保障。 

(責編:谷妍、王麗)

相關焦點

  • 雪豹從瀕危降為易危 專家:不應放鬆保護及研究
    雪豹類別從瀕危降為易危 專家:不應放鬆對其保護及研究央廣網北京9月15日消息(記者劉飛)據中國之聲《新聞晚高峰》報導,當地時間9月14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在其官方網站發布的一篇文章中提到,基於新的可用數據,雪豹(Panthera uncia)被從瀕危(EN)類別調整為易危
  • 世界自然保護聯盟將雪豹保護級別由「瀕危」調整為「易危」
    央廣網北京9月16日消息(記者劉飛)據中國之聲《新聞縱橫》報導,近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在其官方網站發布的一篇文章中提到,基於新的可用數據,雪豹被從瀕危(EN)類別,調整為易危(VU)類別。「瀕危」或是「易危」這些類別,是物種在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的瀕危物種紅色名錄中的分類。世界自然保護聯盟1948年成立,目前已有160多個國家和1000多個非政府組織加入。
  • 世界自然保護聯盟:大熊貓不再瀕危 降級至易危
    澎湃資料圖  今天(當地時間9月4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在美國夏威夷宣布將大熊貓的受威脅程度從瀕危變為易危。「中國的保育努力證實了我們可以扭轉瀕危物種的命運。但我們需要做的還很多。」 IUCN生物多樣性保護專家組負責人簡· 斯瑪特說。
  • 大熊貓瀕危等級降低為「易危」 藏羚羊降為「近危」
    鍾欣 攝  大熊貓受威脅程度「降級」追蹤  9月5日(當地時間9月4日),最新版的《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瀕危物種紅色名錄》在夏威夷舉行的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2016世界自然保護大會上公布:雖然依然受威脅,但中國政府的有效保護,使得大熊貓和藏羚羊瀕危級別降低。大熊貓從「瀕危」降為「易危」,藏羚羊從「瀕危」降為「近危」。
  • 雪豹從瀕危「降級」易危 四川野保站表示不會調整保護程度
    日前,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發布消息,該組織已將雪豹從紅色名錄裡的瀕危降為易危。而去年,IUCN也將大熊貓做了同樣的調整。與「大熊貓被降級」一樣,這次調低雪豹的受威脅程度,也受到了多方質疑。全球範圍內一些頂級的專家和最一線的研究者,都表達了不同意見。
  • 從瀕危降為易危,大熊貓憑什麼能夠成為世界自然基金會的logo?
    動物界最能代表中國的是誰?答案必然是大熊貓。相較於中國其他的特有動物,樣貌猙獰的揚子鱷和要求有知識背書的中華鱘、朱䴉似乎更適合內部消化。世界自然基金標誌這些年經過人們悉心守護,2016年大熊貓的受威脅程度已從瀕危變成易危,而他們的襁褓就是成都大熊貓繁育基地
  • 國際保護同盟評估丹頂鶴受脅等級,提出瀕危降到易危,是喜還是憂
    近日,IUCN國際保護同盟正在評估丹頂鶴的受脅等級,有人提出要將丹頂鶴的受脅等級由瀕危(EN)降到易危(VU),一般來說,如果受脅等級下調,說明一個物種的種群數量穩步提升,保護效果顯著,可對於丹頂鶴來說並非如此。
  • 會被自己的長尾巴萌到的生物——雪豹,從瀕危降為易危啦!
    在我們的滾滾被「降級」之後,最近又有一種動物的瀕危身份被「降級」啦沒錯,就是這貨——雪豹!據BBC報導,雪豹不再是瀕危物種經過5位國際專家,為期3年對雪豹種群數量的調查研究,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決定將雪豹從「瀕危」降至「易危」
  • 大熊貓被IUCN開除出"瀕危"物種名單 下調為"易危"
    珍惜動物 | 「滾滾」被開除出「瀕危」名單   IUCN北京時間5日發布報告,在全球瀕危物種名單上,將大熊貓的受威脅等級從「瀕危」下調為「易危」。  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瀕危物種紅色名錄是一個衡量全球主要物種生存狀況和受威脅情況的清單。
  • 瀕危、易危鳥類齊現身 沐川生態攝影基地拍下珍貴照片
    近日,四川省樂山市沐川縣永福鎮張村朱家巖頻繁發現瀕危、易危鳥類,再次驗證了這一理論。樂山市沐川縣永福鎮是四川西南部的一個小鎮,毗鄰沐川有名的生態景區:沐川竹海。區域內植被茂盛,景色宜人,生態十分良好。今年春天以來,不斷有村民和攝友在張村朱家巖發現,有十數隻顏色和外形十分「漂亮」的鳥類經常在此出沒,經專家辯認,這些漂亮的鳥兒名叫白鷳,是國家二級重點保護野生動物。
  • 白頸鴉(易危級別)
    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2018年瀕危物種紅色名錄ver3.1——易危(VU)看見過一篇文章,白頸鴉被列入一級保護!  白頸鴉很少集群,大多看見成對行動,但也有集群的。有次在陝西洋縣看見稻田裡有20隻左右的白頸鴉在覓食。白頸鴉一般繁衍產卵三到四枚居多。  這白頸鴉非常聰明。
  • 瑞金:救助一條國家易危物種動物—白頭緬蝰蛇
    瑞金:救助一條國家易危物種動物—白頭緬蝰蛇  中國江西網訊 通訊員葉青報導:4月10日上午,瑞金市森林公安局在九堡鎮救助並放生一隻國家瀕危物種動物白頭緬蝰蛇。到場後,經對照相關圖片得知,該蛇學名為白頭緬蝰(Azemiops kharini),俗名白缺蝰,劇毒,該蛇種已於1998年被《中國瀕危動物紅皮書》列為極危種;後於2004年被《中國物種紅色名錄》列為易危動物。民警從村民手中接過白頭緬蝰蛇後,對村民有這種保護意識進行了表揚,並對他們表示感謝。然後該局民警和市林業局野保部門的工作人員立即將白頭緬蝰蛇放歸大自然。
  • ...屬於瀕危動物,在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瀕危物種紅色名錄中也被列為...
    罕見的粉紅色海豚為印度太平洋駝背豚(Sousa chinensis),又稱中華白海豚,屬於瀕危動物,在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瀕危物種紅色名錄中也被列為「易危」等級。主要分布於西太平洋、印度洋,也常見於中國東海。剛出生時體呈深灰色,年輕的會呈灰色,至於成年的則呈粉紅色。
  • 全球又有24種鳥類入瀕危名錄 四川發現7種瀕危鳥
    棲息地破壞 成鳥類致危因素之首  近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更新了2015年度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瀕危物種紅色名錄(簡稱「IUCN名錄」),共有24種鳥類調升為有滅絕威脅的級別(包括易危、瀕危及極度瀕危),涉及中國鳥種13種,其中包括草原鵰、鳳頭麥雞、紅頭潛鴨在內的7種鳥類,均在四川有過觀測記錄。
  • 最新版《IUCN瀕危物種紅色名錄》發布—新聞—科學網
    這份報告顯示,雖然依然受威脅,但中國政府的有效保護使得大熊貓和藏羚羊瀕危級別降低。而全球僅存六種大型類人猿中的四種都已被列入「極度瀕危」物種,距離滅絕僅一步之遙。 瀕危物種紅色名錄是由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領導制定的一份衡量全球物種生存和受威脅狀況的清單,將物種的瀕危級別根據瀕危程度劃分為滅絕、野外滅絕、極危、瀕危、易危、近危和無危等7級。
  • 這條極度瀕危的魚,卻被土豪標價買走了……
    不管是347萬還是7888元,那位「客戶」本身的法律責任亦應進行必要的甄別和審查。最後,小C想給大家普及一下極度瀕危的概念。極度瀕危:保護現狀分類之一,簡稱極危。保護現狀包括無危(Least Concern)、近危(Near Threatened)、易危(Vulnerable)、瀕危(Endangered)、極危(Critically Endangered)、野外滅絕(Extinct in the Wild)、滅絕(Extinct)等。極度瀕危物種中,較著名的有中華穿山甲、蘇門答臘犀(即中國古代本土出產的犀牛)、遠東豹、華南虎(可能野外滅絕)等。
  • 大熊貓「脫險」黑猩猩「瀕危」
    【據新華社電】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4日發布最新瀕危物種紅色名錄,不再把大熊貓列為「瀕危」物種,原因是由於中國的努力,大熊貓的生存狀況已有改善。與此同時,東非大猩猩類人猿等則徘徊在滅絕邊緣。 目前,將近2.4萬種動植物被紅色名錄評估為「受威脅」,全球保護生物多樣性的努力仍任重而道遠。
  • 最新瀕危物種名錄公布 中國大熊貓保護給力暫時脫險
    2016年9月6日訊,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的瀕危物種紅色名錄自1963年開始編制,每4年進行一次重要更新,被認為是記錄全球動植物物種保護現狀最全面的名錄,也是生物多樣性狀況最具權威的指標之一。由於中國持續不懈的努力,大熊貓的數量在緩慢增加,因此對大熊貓的評級從「瀕危」降為「易危」
  • 「瀕危」等級降低的物種 不只大熊貓 還有藏羚羊
    大熊貓受威脅程度「降級」追蹤  9月5日(當地時間9月4日),最新版的《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瀕危物種紅色名錄》在夏威夷舉行的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2016世界自然保護大會上公布:雖然依然受威脅,但中國政府的有效保護,使得大熊貓和藏羚羊瀕危級別降低。大熊貓從「瀕危」降為「易危」,藏羚羊從「瀕危」降為「近危」。
  • 你知道嗎,在加拉帕戈斯群島上,這些動物已經瀕危了
    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於1964年開始編制《瀕危物種紅色名錄》,對全球瀕危物種的保護情況進行全面評估,並將物種分為9類:未評估、數據不足(DD)、不受關注(LC)、近危(NT)、易危(VU)、瀕危(EN)、極度瀕危(CR)、野外滅絕(EW)、滅絕(E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