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熊貓被IUCN開除出"瀕危"物種名單 下調為"易危"

2021-01-13 和訊網

    本文首發於微信公眾號: 飛天眾智技術服務平臺。文章內容屬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和訊網立場。投資者據此操作,風險請自擔。

  珍惜動物 | 「滾滾」被開除出「瀕危」名單

  IUCN北京時間5日發布報告,在全球瀕危物種名單上,將大熊貓的受威脅等級從「瀕危」下調為「易危」。

  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瀕危物種紅色名錄是一個衡量全球主要物種生存狀況和受威脅情況的清單。根據最新調查結果顯示,中國野生大熊貓數量達到1864隻,相比10年前增加了近17%。IUCN指出,大熊貓數量下滑趨勢得到遏制,中國政府保護該物種的努力富有成效。

  航空航天 | 美太空人太空行走7小時修好國際空間站

  據美國太空網報導,熱控散熱器是重要的裝備,能避免太空站內空間溫度過高,太空站搭載的技術載荷散熱較大,散熱器主要用來把熱量帶到太空實驗室以外。被移除的散熱器被評價為「高度閒置」器件,早在2012年國際空間站人員試圖隔離製冷系統一處洩漏事故時就停止使用了,去年的駐站太空人曾嘗試拆除未果。

  NASA對此次太空行走進行了直播,評論員說,威廉斯使用類似手電鑽的工具,成功將散熱器摺疊到非關鍵位置,雖然有幾次小停頓,但總體來說,拆除以及重新定位的工作比較順利。

  節能減排 | 噴水渦輪增壓技術將用於汽車

  德國最大的汽車配件供應商博世公司最近在一款寶馬車上成功應用了噴水渦輪增壓技術,可以在不影響車輛使用性能的基礎上,有效降低燃油消耗量。博世公司希望將這項技術應用到汽車批量生產中,幫助汽車業節能減排。

  博世試驗的這款寶馬車型是M4 GTS,發動機採用噴水渦輪增壓後,汽車的百公裡加速性能依然能達到少於4秒,對於這款4缸發動機的跑車來說,噴水技術對車輛性能幾乎沒有不良影響。負責這項技術的博世公司執行副總裁斯特凡表示,噴水技術可以使渦輪增壓發動機獲得額外的助力。據測試,帶有噴水裝置的渦輪增壓發動機比常規渦輪增壓發動機平均可節省燃料4%,在高速路上或勻速行駛狀況下,甚至可以節省燃油13%,效果相當明顯。

  深空探測 | 彗星登陸器菲萊「詐屍」

  外媒6日報導,歐洲太空署官員說,科學家找到了曾經被認為已經失去功能的彗星登陸器菲萊。

  歐洲太空署在2004年發射的彗星探測器羅塞塔於2014年向67P/丘留莫夫-格拉西緬科彗星釋放了登陸器菲萊,但是菲萊登陸器在60個小時後電池耗盡,陷入沉寂。

  羅塞塔探測器目前仍然在圍繞67P/丘留莫夫-格拉西緬科彗星飛行,而從羅塞塔下載的最新照片上出現了菲萊的形象。

  歐洲太空署的一位官員說,照片上顯示的菲萊登陸器形象極為清晰,毫無疑問。

  雖然菲萊在向地球傳輸的圖像和數據中報告了自己所在的位置,但是這個登陸器的實際著陸地點一直是一個謎。

  生物製藥 | 抗瘧的不止是青蒿素!屠呦呦團隊青蒿素研究新進展

  屠呦呦團隊成員、中國中醫科學院青蒿素研究中心研究員廖福龍5日透露,近期針對青蒿素的研究取得了新進展。研究發現,青蒿中仍有青蒿素之外的其他抗瘧成分。

  在當天於廣東省惠州市羅浮山舉行的第三屆中醫科學大會上,廖福龍介紹說,屠呦呦及其團隊仍在進行青蒿素的相關科學研究工作,近期成果顯示,青蒿中還存在著青蒿素之外的其他抗瘧成分,有可能為瘧疾治療提供新的方法。同時,屠呦呦團隊加強了對青蒿素藥效的研究,發現青蒿素中無抗瘧活性的天然組分能夠增強青蒿素的實驗抗瘧藥效。青蒿內源多組分可以改變青蒿素的體內過程,提高生物利用度。

  同時,青蒿素的應用領域也得到了拓展,在抗瘧之外,屠呦呦團隊正在探索青蒿素類化合物對其他疾病的治療。今年,雙氫青蒿素治療紅斑狼瘡的新藥研發已經取得國家食品藥品監督管理總局的臨床研究批件,將為紅斑狼瘡的治療提供新的可能性。

    文章來源:微信公眾號飛天眾智技術服務平臺

(責任編輯:張功成 HN092)

相關焦點

  • 大熊貓瀕危等級降低為「易危」 藏羚羊降為「近危」
    大熊貓從「瀕危」降為「易危」,藏羚羊從「瀕危」降為「近危」。而全球僅存六種大型類人猿中的四種都已被列入「極度瀕危」(CR)物種,距離滅絕僅一步之遙。  華西都市報記者從世界自然保護聯盟(以下簡稱IUCN)中國代表處獲悉,在本次更新的IUCN紅色名錄收錄的82954個物種中,有23928個正遭受滅絕的威脅,佔比28.84%。
  • 雪豹從瀕危降為易危 專家:不應放鬆保護及研究
    「瀕危」或是「易危」這些類別,是物種在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的瀕危物種紅色名錄中的分類。該名錄通常被認為是記錄全球動植物物種保護現狀較為全面的名錄,也是反映生物多樣性狀況的權威指標之一。從等級上來看,從瀕危(EN)到易危(VU)通常被說成是「降級」了。去年大熊貓的瀕危等級曾被從「瀕危」調整為了「易危」,當時引起了我國輿論的關注。
  • 世界自然保護聯盟:大熊貓不再瀕危 降級至易危
    上海動物園裡的大熊貓。 澎湃資料圖  今天(當地時間9月4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在美國夏威夷宣布將大熊貓的受威脅程度從瀕危變為易危。「中國的保育努力證實了我們可以扭轉瀕危物種的命運。
  • 國家林業局:大熊貓仍是瀕危物種 降級保護尚早
    IUCN的瀕危物種紅色名錄自1963年開始編制,每4年進行一次重要更新,被認為是記錄全球動植物物種保護現狀最全面的名錄,也是生物多樣性狀況最具權威指標之一。  該名錄將物種保護級別分為9級,最高為「滅絕」,其次是「野外滅絕」。往下順延的「極危」、「瀕危」和「易危」3個級別統稱「受威脅」,之後是「近危」、「無危」、「數據缺乏」和「未評估」。
  • 最新瀕危物種名錄公布 中國大熊貓保護給力暫時脫險
    由於中國持續不懈的努力,大熊貓的數量在緩慢增加,因此對大熊貓的評級從「瀕危」降為「易危」>該名錄將物種保護級別分為9級,最高為「滅絕」,其次是「野外滅絕」。往下順延的「極危」、「瀕危」和「易危」3個級別統稱「受威脅」,之後是「近危」、「無危」、「數據缺乏」和「未評估」。在美國夏威夷檀香山舉行的全球大會上,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發布了最新紅色名錄。名錄提到,由於中國持續不懈的努力,大熊貓的數量在緩慢增加,因此對大熊貓的評級從「瀕危」降為「易危」。
  • 最新版《IUCN瀕危物種紅色名錄》發布—新聞—科學網
    這份報告顯示,雖然依然受威脅,但中國政府的有效保護使得大熊貓和藏羚羊瀕危級別降低。而全球僅存六種大型類人猿中的四種都已被列入「極度瀕危」物種,距離滅絕僅一步之遙。 瀕危物種紅色名錄是由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領導制定的一份衡量全球物種生存和受威脅狀況的清單,將物種的瀕危級別根據瀕危程度劃分為滅絕、野外滅絕、極危、瀕危、易危、近危和無危等7級。
  • 大熊貓「脫險」黑猩猩「瀕危」
    【據新華社電】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4日發布最新瀕危物種紅色名錄,不再把大熊貓列為「瀕危」物種,原因是由於中國的努力,大熊貓的生存狀況已有改善。與此同時,東非大猩猩類人猿等則徘徊在滅絕邊緣。 目前,將近2.4萬種動植物被紅色名錄評估為「受威脅」,全球保護生物多樣性的努力仍任重而道遠。
  • 瀕危還是易危,聽誰的?
    原標題:瀕危還是易危,聽誰的? 「我們走過大樹,經過巨石。這寒冬最後的冰雪,企圖拖垮我們攀爬的鬥志,打消我們進山的念頭。雖然肩頭的背囊越發沉重,但我們每個人的心裡灑滿陽光。乾糧給了我們力量,泉水給了我們活力,在一片笑聲中,我們又踏上了徵程。」孟戰歌是一位在太白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工作了20多年的老林業人,他在自己的「貓調日記」中這樣寫道。
  • 「瀕危」等級降低的物種 不只大熊貓 還有藏羚羊
    大熊貓受威脅程度「降級」追蹤  9月5日(當地時間9月4日),最新版的《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瀕危物種紅色名錄》在夏威夷舉行的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2016世界自然保護大會上公布:雖然依然受威脅,但中國政府的有效保護,使得大熊貓和藏羚羊瀕危級別降低。大熊貓從「瀕危」降為「易危」,藏羚羊從「瀕危」降為「近危」。
  • 從瀕危降為易危,大熊貓憑什麼能夠成為世界自然基金會的logo?
    答案必然是大熊貓。相較於中國其他的特有動物,樣貌猙獰的揚子鱷和要求有知識背書的中華鱘、朱䴉似乎更適合內部消化。而大熊貓,不用投入任何學習成本、不需要跨越任何審美階級,動則圓滾生趣,靜則定格出一張天然黑白照片,憑藉老天賞飯的天然萌,「胖達」成為老少皆宜、通吃全世界的硬通貨,甚至一躍成為世界自然基金會的封面人物。
  • 世界自然保護聯盟將雪豹保護級別由「瀕危」調整為「易危」
    央廣網北京9月16日消息(記者劉飛)據中國之聲《新聞縱橫》報導,近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在其官方網站發布的一篇文章中提到,基於新的可用數據,雪豹被從瀕危(EN)類別,調整為易危(VU)類別。「瀕危」或是「易危」這些類別,是物種在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的瀕危物種紅色名錄中的分類。世界自然保護聯盟1948年成立,目前已有160多個國家和1000多個非政府組織加入。
  • 大熊貓作為動物界的頭號明星,是怎樣從瀕危物種變成易危物種的?
    2016年9月,國際自然保護聯盟(IUCN)在《瀕危物種紅色名錄》中調整了大熊貓的瀕危等級,從「瀕危級(EN)」調整成了「易危級(VU)」,也就是說,大熊貓這一物種已經不是狹義上的瀕危動物了,但是這條新聞一出,很多網上的媒體給搞錯了,他們缺乏相關的專業知識和探索欲望,於是大張旗鼓地散播大熊貓已經不再是稀有動物了,然後再誇讚一番保護工作的成效。
  • 雪豹從瀕危「降級」易危 四川野保站表示不會調整保護程度
    日前,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發布消息,該組織已將雪豹從紅色名錄裡的瀕危降為易危。而去年,IUCN也將大熊貓做了同樣的調整。與「大熊貓被降級」一樣,這次調低雪豹的受威脅程度,也受到了多方質疑。全球範圍內一些頂級的專家和最一線的研究者,都表達了不同意見。
  • 瀕危物種名單上不再有動物,大熊貓終於脫離了瀕臨滅絕
    大熊貓(不再瀕危:2016年)1961年,當世界自然基金會第一次選擇大熊貓作為他們的標誌時,大熊貓幾乎已經滅絕。當時大熊貓就是瀕危動物的代表,截至2016年9月,大熊貓已經扭轉趨勢,不再面臨瀕臨滅絕。雖然大熊貓仍在「脆弱」名單上,但幸運的是,它不再瀕臨滅絕的邊緣。斯特勒海獅(不再瀕危:2013年)斯特勒海獅是一種巨大的野獸,生活在在阿拉斯加西部寒冷多巖石的海岸上,是美國土生土長的動物之一。由於幾個世紀以來捕獵,環境惡化,漁船撞擊等事故導致海獅的數量急劇下降。
  • 中國動物保護上最大的成就之一:大熊貓瀕危等級降級,瀕危變易危
    導語:中國動物保護上最大的成就之一,大熊貓瀕危等級降級,瀕危變易危。緊跟大腳丫,世界在腳下,歡迎點閱本期內容。隨著近現代以來科技的不斷發展,人類探索自然的能力相比過去有了質的飛躍。科技的進步給我們帶來了更好的生活,卻也對自然環境造成了極大的破壞,很多野生動物在人為因素的影響下失去家園和食物,已經滅絕或瀕臨滅絕,最典型的例子就是大熊貓。一直以來我國在動物保護,尤其是大熊貓身上花費了巨量的精力,如今付出有了回報,我們達成了中國動物保護上最大的成就之一:大熊貓瀕危等級降級,瀕危變易危。
  • 上野動物園除了中國的大熊貓以外,還有哪些瀕危的動物
    提到瀕危物種大家都有一個印象,那就是快要滅絕的物種,我們都知道有一個瀕危物種的名單,這個名單是出自一個叫國際自然保護協會的團體中一個叫「物種保存委員會」,英文是IUCN(International Union for Conservation of Nature)。該委員會集合世界上7500人的會員,有民間和政府的團體,共同調查數據。
  • 瀕危野生動物名單越來越長
    報告顯示,2014年評估的174個物種中,保護狀況總體改善的只有26種,維持現狀32種,變差的116種。而當名錄擴充至1085個物種後,「總體改善的只有102種、245種維持現狀、738種變差」,情況顯然更糟了。  去年,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CUN)將大熊貓從「瀕危級」物種降為「易危級」曾引發高度關注。大熊貓保護的成功,並不意味著我國野生動物保護已完全向好。
  • IUCN啟動新網站發布《瀕危物種紅色名錄》
    本報訊 據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消息,世界自然保護聯盟將於12月底啟用新網站https://newredlist.iucnredlist.org/發布《IUCN瀕危物種紅色名錄》。新網站用戶的界面更為優化,搜索功能更加強大,並利用更有吸引力的彩色格式顯示相關物種受威脅狀態的信息。
  • IUCN瀕危物種紅色名錄更新,冬蟲夏草首上名錄
    7月9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發布了一年更新一次的瀕危物種紅色名錄。根據此次更新,馬達加斯加近三分之一(31%)的狐猴物種現在處於極度瀕危狀態——距離滅絕僅一步之遙,其中98%的狐猴生存受到威脅。而我國的冬蟲夏草出現在了易危物種之列。
  • 世界自然保護聯盟:大熊貓不再瀕危 國家林業局:還早著呢
    據澎湃新聞9月5日報導,今天(當地時間9月4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在美國夏威夷宣布將大熊貓的受威脅程度從瀕危變為易危。「中國的保育努力證實了我們可以扭轉瀕危物種的命運。但我們需要做的還很多。」 IUCN生物多樣性保護專家組負責人簡•斯瑪特說。9月5日下午,國家林業局向澎湃新聞發來回應聲明,其認為,大熊貓仍是瀕危物種,將大熊貓保護等級降低還為時過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