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頸鴉(易危級別)

2021-01-13 吳作人攝影
​攝影:吳作人

微信:平平千千、相好光明

  白頸鴉(學名:Corvus pectoralis):除頸背和胸有一白圈外,其餘體羽全黑。 成鳥的後頭、翕的上部延伸至上胸白色,這些白羽基部灰色,羽軸亦灰色;其他體羽黑色;喉羽披針狀;頭和喉閃淡紫藍光澤;雌雄同色。

  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2018年瀕危物種紅色名錄ver3.1——易危(VU)

看見過一篇文章,白頸鴉被列入一級保護!

  白頸鴉很少集群,大多看見成對行動,但也有集群的。有次在陝西洋縣看見稻田裡有20隻左右的白頸鴉在覓食。白頸鴉一般繁衍產卵三到四枚居多。

  這白頸鴉非常聰明。有時和白冠長尾雉在一起,白冠長尾雉體型高大,會趕白頸鴉。但白頸鴉不服輸,有時還會戲弄一下白冠長尾雉,主要體現在總會繞道去白冠長尾雉的後面咬它的長尾巴(最後二圖)😀😀見到如此畫面突然想起兒時讀過的課本(烏鴉喝水)。可想而知凡是帶鴉字的烏鴉是多麼聰明啊😀😀


白冠長尾雉想趕走白頸鴉

白頸鴉就是不走,和白冠長尾雉捉迷藏。繞到後面咬尾巴,逗白冠長尾雉玩😀😀

相關焦點

  • 淺析白頸鴉數量減少之謎
    鴉科鳥(Corvidae)包括23屬一百多種,不過,我們國人所說的烏鴉,主要指的是鴉科鴉屬、寒鴉屬以及山鴉屬的鳥,只包括有限的幾種,如大嘴烏鴉、小嘴烏鴉、禿鼻烏鴉、達烏裡寒鴉以及白頸鴉等,山鴉、渡鴉中原地區沒有分布這裡就不討論了。其中,達烏裡寒鴉和白頸鴉身體局部都是有白色羽毛的。達烏裡寒鴉(Coloeus dauuricus)是寒鴉屬的鳥類,體長約32釐米。
  • 世界自然保護聯盟將雪豹保護級別由「瀕危」調整為「易危」
    央廣網北京9月16日消息(記者劉飛)據中國之聲《新聞縱橫》報導,近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在其官方網站發布的一篇文章中提到,基於新的可用數據,雪豹被從瀕危(EN)類別,調整為易危(VU)類別。「瀕危」或是「易危」這些類別,是物種在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的瀕危物種紅色名錄中的分類。世界自然保護聯盟1948年成立,目前已有160多個國家和1000多個非政府組織加入。
  • 珍稀白頸鴉5年後又現身
    白頸鴉。 鳥友「maidong」攝(見報請取稿費)「枯藤老樹昏鴉」的景象許多市民都沒見過,主要是因為現在烏鴉的數量屈指可數。很多人都認為,烏鴉都是黑的,其實並非如此。天下烏鴉有36種,有黑的,也有褐色的、灰色的,在新疆有的烏鴉是白色的。還有一種烏鴉是半黑半白的,它叫「白頸鴉」,羽毛是黑的,頭頸卻是白的,這種烏鴉實在比較稀少。
  • 靖江發現國家一級保護動物白頸鴉
    經專家鑑定,這隻鳥竟然是白頸鴉,屬於國家一級保護動物,已被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瀕危物種紅色名錄。陳先生說,當時他正在家中休息,看到一隻鳥因體力不支落了下來。這隻鳥長得像烏鴉,身體大部分是黑色,但頸部一圈卻是白色,十分少見。他找來一個籠子,將鳥裝了進去,並放置了食物和水,然後撥打了報警電話。民警到場後,通過110聯動聯繫到靖江市農業農村局專家前去辨認。
  • 誰說「天下烏鴉一般黑」 松桃境內發現珍稀白頸鴉
    專家確認,這種半黑半白的怪鳥,是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2012年瀕危物種紅色名錄的白頸鴉。  目擊村民稱,3月10日,當地正下著雪,他突然聽到不遠處的田間傳來了「哇哇」的叫聲。他循聲望去,只見雪地上有一隻半黑半白的大怪鳥,令他感到非常稀奇。  據當地老人介紹,發出「哇哇」叫聲的鳥,一般是烏鴉,在當地人聽來,是很不吉祥的。
  • 雪豹從瀕危降為易危 專家:不應放鬆保護及研究
    雪豹類別從瀕危降為易危 專家:不應放鬆對其保護及研究央廣網北京9月15日消息(記者劉飛)據中國之聲《新聞晚高峰》報導,當地時間9月14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在其官方網站發布的一篇文章中提到,基於新的可用數據,雪豹(Panthera uncia)被從瀕危(EN)類別調整為易危
  • 大熊貓瀕危等級降低為「易危」 藏羚羊降為「近危」
    鍾欣 攝  大熊貓受威脅程度「降級」追蹤  9月5日(當地時間9月4日),最新版的《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瀕危物種紅色名錄》在夏威夷舉行的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2016世界自然保護大會上公布:雖然依然受威脅,但中國政府的有效保護,使得大熊貓和藏羚羊瀕危級別降低。大熊貓從「瀕危」降為「易危」,藏羚羊從「瀕危」降為「近危」。
  • 冬蟲夏草列為易危品種 過度挖掘致使資源萎縮
    就在5月,生態環境部和中國科學院聯合印發了《中國生物多樣性紅色名錄—大型真菌卷》(下稱《紅色名錄》),冬蟲夏草已被列入易危級別(Vulnerable,VU)。   6月19日,多位青海西寧、西藏那曲、成都等批發商在接受21世紀經濟報導記者採訪時表示,新草價格較去年同期高,行情看漲,貨源走銷較快。
  • 教室裡飛進來的「不速之客」——白頸鴉
    生活習性白頸鴉清晨飛到田野覓食,晚上很晚才飛回村旁或林緣的樹上過夜。在地上覓食時常一步一步地向前移動,不時扭頭向四處張望。性機警,比其他鴉類更難接近,見人走近,離很遠就飛走。鳴聲較其他鴉類宏亮,常邊飛邊叫,似「kaar-kaar」聲。棲止時,多伸頸鳴叫。
  • 雪豹從瀕危「降級」易危 四川野保站表示不會調整保護程度
    日前,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發布消息,該組織已將雪豹從紅色名錄裡的瀕危降為易危。而去年,IUCN也將大熊貓做了同樣的調整。與「大熊貓被降級」一樣,這次調低雪豹的受威脅程度,也受到了多方質疑。全球範圍內一些頂級的專家和最一線的研究者,都表達了不同意見。
  • 腳上有熊貓「紋身」,動物界的吃蟻狂魔,可戰獅豹,卻被吃到易危
    curid=30287945而我們今天要講的,就是大食蟻獸屬的大食蟻獸,食蟻獸家族中現存的唯一一個保護級別亮起了易危紅燈的成員(其他食蟻獸都為無危)。看似青銅,實則王者;看似王者……被吃到易危除了被獵殺,棲息地的不斷消失、穿過馬路時被汽車碾撞……這些導致了大食蟻獸數量銳減,現在保護級別是易危,亮起了紅色警告。人類啊,可長點心吧。
  • 瑞金:救助一條國家易危物種動物—白頭緬蝰蛇
    瑞金:救助一條國家易危物種動物—白頭緬蝰蛇  中國江西網訊 通訊員葉青報導:4月10日上午,瑞金市森林公安局在九堡鎮救助並放生一隻國家瀕危物種動物白頭緬蝰蛇。到場後,經對照相關圖片得知,該蛇學名為白頭緬蝰(Azemiops kharini),俗名白缺蝰,劇毒,該蛇種已於1998年被《中國瀕危動物紅皮書》列為極危種;後於2004年被《中國物種紅色名錄》列為易危動物。民警從村民手中接過白頭緬蝰蛇後,對村民有這種保護意識進行了表揚,並對他們表示感謝。然後該局民警和市林業局野保部門的工作人員立即將白頭緬蝰蛇放歸大自然。
  • 世界自然保護聯盟:大熊貓不再瀕危 降級至易危
    澎湃資料圖  今天(當地時間9月4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在美國夏威夷宣布將大熊貓的受威脅程度從瀕危變為易危。「中國的保育努力證實了我們可以扭轉瀕危物種的命運。但我們需要做的還很多。」 IUCN生物多樣性保護專家組負責人簡· 斯瑪特說。
  • 瀕危還是易危,聽誰的?
    原標題:瀕危還是易危,聽誰的? 「我們走過大樹,經過巨石。這寒冬最後的冰雪,企圖拖垮我們攀爬的鬥志,打消我們進山的念頭。雖然肩頭的背囊越發沉重,但我們每個人的心裡灑滿陽光。乾糧給了我們力量,泉水給了我們活力,在一片笑聲中,我們又踏上了徵程。」孟戰歌是一位在太白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工作了20多年的老林業人,他在自己的「貓調日記」中這樣寫道。
  • 中國動物保護上最大成就之一:大熊貓瀕危級別下降,從瀕危變易危
    中國動物保護上最大成就之一:大熊貓瀕危級別下降,從瀕危變易危這些年來,我國一直致力於對瀕危動物的保護,而目前中國動物保護上取得的最大成就之一,就是使大熊貓的瀕危等級下降了,目前大熊貓已經從瀕危變成了易危物種了。
  • 易危物種舌喙蘭屬植物美葉舌喙蘭在雲南德宏被首次發現
    據介紹,舌喙蘭屬有13種,產自喜馬拉雅地區至中國南部,中國產9種,均被IUCN(世界自然保護聯盟)評估為易危物種。舌喙蘭屬在之前數次野外調查中均未發現,為雲南省德宏州新記錄屬。 (原題為《美呆!蘭科舌喙蘭屬植物在雲南德宏被首次發現》)
  • 從瀕危降為易危,大熊貓憑什麼能夠成為世界自然基金會的logo?
    世界自然基金標誌這些年經過人們悉心守護,2016年大熊貓的受威脅程度已從瀕危變成易危,而他們的襁褓就是成都大熊貓繁育基地基地出口的介紹上有這樣一組數據,目前全球圈養大熊貓數量已達到600隻,2016年9月,世界自然保護聯盟宣布降級,將大熊貓的受威脅程度從瀕危變成易危。看著這樣的保護成果,我由衷的感覺到大熊貓這個物種既是不幸的又是幸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