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降級」在我們的現實生活中是一個令人沮喪的事,但是今天所說的事情會使我們感到興奮和充滿希望。
那就是這幾種動物從「瀕危級」被移除,並且做了降級處理。它們走向滅絕邊緣的命運由人類而起,也是通過人類的不懈努力將它們挽救回來。
大熊貓(不再瀕危:2016)
大熊貓,屬於食肉目熊科的一種哺乳動物,體色為黑白兩色。熊貓是中國特有物種,在1961年世界自然基金會成立時就以大熊貓為標誌,大熊貓儼然已成為了瀕危物種保護最重要的象徵。
1958年設立的四川臥龍自然保護區的保護內容的重點就是大熊貓,這個保護區由國家林業局直接管轄。但由於當時較落後的保護觀念和生態學知識的相對匱乏,1980年代期間雖然全中國都在高喊「保護大熊貓」,但真正有利於熊貓的做法卻並不多。許多人都認為最好的保育辦法就是從野外捉來熊貓進行人工飼養,而飼養條件較差和工作人員缺乏飼養相關的一些科學常識,使許多研究基地成為熊貓永久的牢籠。對於竹子開花給熊貓帶來的負面效果,也通常是通過捕捉熊貓的方式解決,沒有研究它的食性進化和評估竹子死亡對它的實際影響。由於棲息地被破壞、環境汙染、與種群隔離等原因,使野外種群的繁衍出現危機。1998年天然林砍伐的全面禁止和禁止個人擁有槍枝的實施,在一定程度上保護了熊貓的生存。1992年以後,向保護區內的移民被禁止,並安排居民陸續遷出,使熊貓的棲息地得到了一定的保證。經過多年的保護工作,有些地方大熊貓的野外種群數量開始上升。
現存的主要棲息地是中國中西部四川盆地周邊的山區和陝西南部的秦嶺地區。全世界野生大熊貓現存大約有2060頭(2016年數據)。2016年末,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將大熊貓的受威脅等級從「瀕危級」降為「易危級」。由於生育率低,大熊貓在中國瀕危動物紅皮書等級中評為瀕危物種,為中國大陸國寶。
查塔姆圓尾鸌(不再瀕危:2015)
查塔姆圓尾鸌,又稱紐西蘭圓尾鸌,它們是紐西蘭查塔姆群島的特有種,現已只限於東南島(South-East Island)218公頃的地方。
紐西蘭圓尾鸌的頭部、背部及上翼都是呈灰色的,肩膀及上翼底的灰色較深,形成一個M字型。前額灰白雜色,上身呈白色。下翼白色,主羽端及邊緣較為深色。下翼基部有一道黑間。
當人類殖民到查塔姆群島後,因受到捕獵、入侵物種的掠食和失去森林棲息地等威脅令它們只限於東南島。另外,它們也要與闊嘴鋸鸌爭奪築巢的地方。
於1980年代末,保育工作才正式展開。最初的焦點是在於確定紐西蘭圓尾鸌的鳥巢及令繁殖率下降的原因。當發現它們的繁殖率是受到闊嘴鋸鸌的影響,便有措施推行以保護它們的鳥巢和雛鳥。
於2005年至2006年,155已知的繁殖對當中,有83%的雛鳥成功換羽。雛鳥也有被移送到沒有掠食者的地方。從2008年4月開始,在查塔姆島南部海岸,200隻雛雞被轉移到一個不受捕食者侵害的保護區。
現在查塔姆圓尾鸌的數量大約2000隻。(2019)
德爾馬瓦半島狐松鼠(不再瀕危:2015年)
德爾馬瓦半島狐松鼠是狐松鼠的一個亞種,分布於美國大西洋沿岸的德爾馬瓦半島。它們是一種大型的松鼠,體長45-60 釐米,尾巴長20-30釐米。喜歡生活在開闊的橡樹、松樹林地,其食譜包括橡果、昆蟲、鳥蛋和真菌,但也會吃玉米、大豆、燕麥、小麥等農作物。
由於過度伐木、捕獵和棲息地喪失,德爾馬瓦半島狐松鼠的數量下降到原有的10%(1967年)。1967年,聯邦政府通過了《瀕危物種保護法》。該法案是美國同類立法中的第一部,要求各州列出有瀕臨滅絕危險的動物,並做出某種努力來拯救它們。經過近五十年的共同努力,德爾馬瓦半島狐松鼠的數量已激增至20,000多。它們現在生活在半島的28%的區域內,並且一直在擴大。
北海獅(不再瀕危:2013年)
北海獅主要分布在北太平洋沿岸。它們體型巨大,長度2.5-3.3米,雄性較大。成熟的北海獅比其他種的海獅顏色淺,一般是淡黃到淡棕色,偶爾有些紅色。雌北海獅比雄的稍淺一點。剛出生的北海獅幾乎是純黑色,幾個月之後才退色。雄性額頭較寬高,嘴部較平,頸部周圍有一圈較黑較松的毛,看起來有一點像一圈鬃毛。
北海獅種群遭受了數個世紀的狩獵,多起環境災難的沉重打擊,到1979年,僅剩18,000隻。然而,直到1990年,美國國家海洋和大氣管理局(NOAA)才認識到北海獅面臨即將滅絕的危險。通過多項的保護方案以及近20年的努力,到2010年,種群已超過70,000隻。隨著每年以超過4%的速度增長,北海獅現在已經免於滅絕。
阿拉伯大羚羊(不再瀕危:2011年)
阿拉伯大羚羊,又名阿拉伯羚,棲息在阿拉伯半島的沙漠及草原。阿拉伯大羚羊主要吃草,及多種不同的植物部分,包括樹、芽、草、果實、塊莖及根。它們的群族會跟隨雨水去吃新長出來的植物。它們可以幾個星期不喝水。研究發現它們主要吃針禾屬的植物,其花朵有高含量的蛋白質及水分。
阿拉伯大羚羊肩高約1米,重70公斤。它們的毛色接近雪白色,腹部及腳都是褐色的,在頭部及頸部之間、前額、鼻子及由角經眼睛至口部都有黑色斑紋。雌雄都有直立的環角,長達半米。
阿拉伯大羚羊於1972年前就差不多被獵殺至滅絕。於1982年初期在阿曼就開始了重新引入的計劃,但數量仍然由1996年的450頭下降至2003年的106頭,這是因非法的捕獵及在沙烏地阿拉伯群族的壯大所致。在沙烏地阿拉伯的數量就由1997年的400頭增加至2003年的700頭,連帶以色列的群族也有所增加。於2007年,阿拉伯聯合大公國就在阿布達比放生了100頭阿拉伯大羚羊,目標是於2012年引入達500頭。
鳳凰城動物園也在保護阿拉伯大羚羊的保育工作上出一份力。於1962年,她們開展了第一個飼養阿拉伯大羚羊的計劃。最初開始時只有9頭,至今已有超過200頭。這些飼養的阿拉伯大羚羊被送往其他動物園開展新的群族。到了1990年,它們的數量就有超過1300頭,包括112頭飼養的被重新送到野外。
於2007年6月28日,阿曼的阿拉伯羚羊保護區成為第一個被聯合國教育、科學及文化組織除名的世界遺產。理由是因阿曼政府大幅減少其九成的面積,用來開採石油。
印度犀(不再瀕危:2008年)
印度犀又稱獨角犀、大獨角犀,重達4000磅,鼻上只有一隻角,是世上體型最大的大單角犀牛。印度犀的皮厚且十分大片,有數層的皺摺,但它們的皮膚相當敏感,因此會定時去泥潭來驅除皮膚上的寄生蟲。
印度犀在歷史上曾經居住於巴基斯坦到緬甸的廣大地區,甚至在中國境內廣泛分布。但由於人類居住地的擴大,分布範圍大大收縮,目前只在印度東北部和尼泊爾境內少量存在。約一個世紀前,印度犀剩不到200頭存活於阿薩姆邦。經過保育後,2010年,約有2700餘頭,其中四分之一被限制在印度北部和鄰近尼泊爾的十個小型保留區內,其餘約2000頭幾乎生活在布拉馬普得拉河上的加濟蘭加國家公園內。
保護區內的印度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