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州市陸生野生動物救護中心坐落於山腳下,受傷的野生動物在此休養生息、恢復健康。
救護中心成立於2014年,設有醫療區和暫養隔離區,已形成一套完整的救護體系,制訂了從登記、接收、處置、移送等一系列工作流程,現有7名工作人員。
張春方是救護中心成立之初的「元老」,既是飼養員,也是獸醫師。上午10點多,一名提前聯繫好的市民開車來到救護中心,帶來一隻野外發現受傷的鴿子,張春方趕緊出來收治。每一隻送來的野生動物都有單獨的「救護檔案」,記錄動物的隔離起止時間、症狀變化、監測數據和已採取的治療措施。
初步檢查後,判斷需要對鴿子的傷口進一步消毒治療。救護中心的野生動物主要來源於市民求助送交、公安查處經司法鑑定後接收和海關走私查獲移交三類。救護中心主任蔣金芳告訴記者,求助救護案例逐年增多,從剛開始一年只有十多起的救護量,到去年的103起,截至今年11月已達156起,其中鳥類佔絕大多數。說明蘇州市民保護野生動物的意識在不斷加強,媒體、網絡、志願者對於動物保護的宣傳功不可沒。
午後,張春方在日常巡視中發現,一隻蓑羽鶴在與同伴「打架」中頭部負傷,腦袋有點耷拉下來,必須馬上治療。「野生動物剛從野外到人工環境有時會不適應,特別在春天繁殖季節,所以日常的巡視尤為重要。」
近年來,市民救護受傷受困野生動物的積極性很高,但由於缺乏救護知識,看到野生動物受傷一心想幫忙,反而對動物造成了驚嚇和二次傷害。「如果在野外看到動物受傷,最好是『不打擾』,緊急情況下向專業人士求助。」張春方提醒道。
每一次救助小動物的背後,都有著一個溫暖的故事。當有需要救治的野生動物,張春方都會和同事在第一時間趕到現場,對其進行仔細檢查和鑑別,對症下藥。「如果被救助野生動物有外傷的,就注射破傷風、消炎等針劑並處理傷口;有腸道疾病的,收容後每天按時投食餵藥。」張春方總結多年來積累的經驗,像照顧嬰兒一樣照顧它們,直到康復。
有時候救助過程中也存在危險,「有些動物的嘴和爪子非常鋒利,救助過程中要十分小心。」張春方說。對於完全康復、解除觀察的野生動物,主管部門會根據動物的救助情況作相應處理,比如放生回歸自然或移送動物園等。「動物通人性,相處久了也會有感情,離開的時候常常捨不得。」聊起加入這一行的原因,他說從小在農村長大,家裡養小鴨小雞,喜歡各種小動物。
隨著生態環境的改善,安家蘇州的野生動物越來越多,經蘇州遷徙或越冬的鳥類更是數量龐大。去年10月發布的蘇州市陸生野生動物資源調查結果顯示,截止到2018年年底,蘇州市分布的陸生野生動物達431種,比2000年調查數據增加了188種,這對野生動物保護提出了更高要求:救護量逐年增加,要救助的種類也越來越多。
野生動物的收容救護工作既髒又累,張春方始終不忘初心,多年如一日。「我喜歡動物,熱愛生命,每次救助都是我的責任。堅持做自己喜歡的事情,再苦再累也是值得的。」對於這份特殊的工作,在他眼裡是如此的平淡、平凡。
《蘇州日報》2020年11月24日 A12版 □賢於 文/攝
編輯:李俊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