彩雲之南是人們印象裡的動植物大寶庫。近日,雲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雲龍縣林業局漕澗林場技術人員在野外巡護過程中,發現珍稀瀕危植物「威氏綠絨蒿」。這是大理州境內發現的又一個珍稀瀕危植物。豐富多彩的生物世界,如何做到心中有數分類管理?雲南省的經驗是給物種「上戶口」、建健康檔案。
繼去年發布省域物種名錄後,今年5月22日國際生物多樣性日當日,雲南省環保廳又發布了全國首個省級紅色物種名錄。目前雲南物種生存狀況怎樣?物種緣何瀕危又該如何保護?記者就此採訪了有關部門和專家。
雲南物種豐富,同時也很脆弱生物多樣性,雲南冠絕全國。在《國家重點保護野生植物名錄(第一批)》所列的246種保護植物中,雲南有114種,佔全國近半;雲南分布有234種國家重點保護動物,佔全國超過七成,其中亞洲象、印度野牛、綠孔雀等25種野生動物在我國僅分布於雲南。
不過,雲南省國家重點保護物種比例高的背後,既意味著物種的豐富性,同樣反映著物種的脆弱性。
中國科學院昆明植物研究所所長孫航介紹,本次評估主要依據國際公認的方法和標準,確定11個等級(絕滅、野外絕滅、地區絕滅、極危、瀕危、易危、近危、無危、數據缺乏、不宜評估、不予評估),對11個類群的25451個生物物種進行絕滅風險評估。
評估結果顯示,雲南省生物物種中屬於絕滅等級的有18種,佔評估物種總數的0.07%。其中,小葉橐吾、單花百合、雲南刺果蘚、大鱗白魚、異龍鯉、滇池蠑螈等8個物種宣告絕滅;三七、杜仲2個物種野外絕滅;心葉猴耳環、黑兀鷲、藍冠噪鶥、斑嘴鵜鶘、雙角犀等8個物種在雲南地區絕滅。
根據統計,雲南省受威脅物種有2625種,佔評估物種總數的10%;特別是雲南特有物種3432種,受威脅率高達26%,約為全國受威脅率14%的兩倍。在2285種脊椎動物中,屬於絕滅等級的有9種;受威脅的有503種,佔評估物種總數的22%,雲南特有物種344種,受威脅率為48%,也遠高於中國脊椎動物受威脅率31%。
此外,專家首次對雲南省大型真菌和地衣進行了紅色名錄評估,這在全國也屬首次。其中雲南省分布的2759種大型真菌中無絕滅登記;受威脅物種有59種,佔評估物種總數的0.02%;在1067種地衣中,無絕滅等級的種,受威脅物種僅有10種,受威脅率為0.63%。
不過,這並非因為雲南省真菌和地衣保護較好,而是因為雲南省大型真菌和地衣研究較為薄弱,可用於評估的數據信息十分匱乏,大量物種的評估等級定為數據缺乏所致。「目前列為數據缺乏並不意味著這些物種不瀕危,甚至有的物種保護現狀非常嚴峻,由於缺乏野外實地調查,其生存現狀根本不清楚,甚至不知道在原產地是否還存活。」孫航說。
瀕危的是物種,也是種質資源近年來,雲南採取建設自然保護區,通過珍稀、瀕危和極小種群物種的拯救、保護、恢復等措施,一些生態系統功能得到恢復, 部分物種野外種群數量穩中有升。但由於資源過度利用、棲息地破壞、生境破碎化、外來物種入侵、環境汙染、氣候變化等因素,眾多珍稀物種數量減少、種質資源流失、生態系統服務功能退化。
受全球氣候變化和人為開發的影響,湖泊、沼澤和河流等溼地生態系統受到的威脅不斷加劇,其水文調節、水資源供給、水質淨化、氣候調節和生物多樣性保育功能明顯減弱,這也讓物種保護雪上加霜。
實際上,雲南的物種多樣性本身就給保護提出了考驗:同一區域不同生境類型之間差異很大,這雖有利於物種的分化和新種的形成,卻不利於物種種群的增長和擴散,種群小而且數量少,物種容易出現瀕危或滅絕。「某些物種僅分布於某一狹小區域,過分依賴於特殊的生境,抵抗外界幹擾能力低,在遇到自然災害和人為破壞後,極易陷入瀕危狀態甚至滅絕。」中國科學院昆明動物研究所研究員蔣學龍說。
此外,專家認為,部分物種瀕危程度仍在加劇,與人類過度採集、不合理利用有關係。實際上,除了野外滅絕的三七,極度瀕危的虎、林麝,瀕危的紅豆杉,易危的蟲草、松茸,都和人類過度向自然索取有關。
外來物種威脅也在加劇。以中國本土種群數量僅數百隻的綠孔雀為例,原本在不少動物園圈養的綠孔雀,由於和藍孔雀混養,導致嚴重的基因汙染,目前已經幾乎沒有人工圈養的純種綠孔雀。雲南已查明紫莖澤蘭、飛機草、桔小實蠅等外來入侵物種209種,其中植物158種、無脊椎動物22種、病原微生物13種和脊椎動物16種,外來入侵有害物種對生態環境和生物多樣性構成嚴重威脅。
特別需要警惕的是,伴隨物種瀕危的還有遺傳種質資源的流失。目前在雲南熱帶、亞熱帶地區分布的3種野生稻種中,普通野生稻26個分布點已經消失24個,藥用野生稻13個分布點已消失11個,疣粒野生稻105個分布點已消失70多個;172個地方畜禽品種中有92個品種個體數量下降,其中大普吉豬、草海鵝、文山鵝、思茅鵝、曲靖兔5個品種消失,怒江獨龍牛、西雙版納馬等11個品種瀕危。
依據「紅色名錄」,分類管理物種家底清,心裡有數,才能有對策。「紅色名錄的出臺將為雲南省各級各部門制定相關政策規劃、編制物種保護計劃、開展生物多樣性研究、修訂重點保護野生物種名錄、提高公眾保護意識以及促進生物資源的合理利用等提供科學依據。」雲南省環保廳副廳長高正文表示,評估物種的受威脅狀況,編制紅色名錄,充分掌握物種瀕危現狀,將對提高生物多樣性保護成效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本次評估不僅確定了每個物種的等級,還評估分析了物種的地理分布、種群現狀以及威脅因素。《紅色名錄》不僅豐富和完善了《中國生物多樣性紅色名錄》,填補了我國大型真菌和地衣紅色名錄空白,還糾正了一些現有相關名錄的錯誤。
據介紹,未來,雲南省將依據《紅色名錄》劃分的11個等級,對物種實行分類管理。對於被評估為「野外絕滅」「地區絕滅」的物種,要採取人工繁育、離體保護等搶救性措施,逐步恢復其種群數量和規模;對於被評估為「極危」「瀕危」和「易危」的物種,要加強各類保護區的建設和管理、建立新的保護區或保護小區,實行就地保護;就地保護難以奏效的,要實行遷地保護和離體保護;對於被評估為「近危」「無危」等受到威脅較小的物種,要堅持預防為主、保護優先,嚴格管理,防患於未然。
但是,當前雲南省生物多樣性下降的總體趨勢尚未得到有效遏制,保護形勢依然嚴峻。高正文認為,對諸多物種受威脅狀況缺乏全面的了解,對物種的瀕危現狀不清楚,導致生物多樣性保護缺乏科學性、針對性和可操作性。
針對不少物種由於數據缺乏無法評估,高正文表示,未來將加強科學考察和基礎研究,開展物種資源本底調查,進一步摸清物種資源的數量、分布和受威脅狀況,不斷補充完善《物種名錄》和《紅色名錄》。「物種調查和評估是一項漸進性、長期性的基礎工作,不論是去年發布的《物種名錄》,還是今天的《紅色名錄》都只是一個階段性的工作成果,隨著調查研究的不斷深入和認識的不斷深化,還需要持續更新、不斷完善。」高正文說。(原題為《雲南發布全國首個省級紅色物種名錄:保護物種,先要查清「家底」》)
(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