符建靈在用望遠鏡觀察鳥兒。
海南鸚哥嶺鳥類圖鑑》收錄了符建靈拍的照片。
符建靈蹲在樹下觀察鳥兒。
在鸚哥嶺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深處,樹葉婆娑間,不時傳來幾聲清脆又悅耳的鳥兒鳴叫聲,可當你循聲覓去,鳥兒似乎又沒了蹤影,但「處處聞啼鳥」的意境,恰能給這片熱帶雨林增添更多的神秘感。
「不用看鳥兒長啥樣,光是聽鳴叫聲,我至少能辨別得出七八十種鳥兒。」每每從葉叢中傳來鳥兒的鳴叫聲時,鸚哥嶺自然保護區南開分站的護林員符建靈總能如數家珍,有時他會吹著口哨模仿「回應」幾聲;有時,他又突然蹲下或趴著不動,掏出望遠鏡尋找著,按下錄音筆的錄音鍵,那準是又遇到珍稀鳥兒在鳴叫歌唱了。
紮根深山
巡護鳥兒樂園
一株株參天古樹,撐起了成片的林蔭,藤蔓蜿蜒糾纏著粗壯的樹幹攀附生長,不時傳出一連串清脆的鳥鳴聲,又或是灌木叢裡發出幾聲急促的異響,鸚哥嶺自然保護區熱帶雨林的深邃與神秘總能引人入勝。
7月初的一天,一大早,記者跟隨著符建靈從白沙南開鄉什才村區域走向雨林深處,幾裡路過後,樹梢上、灌木叢旁,不時傳來「咯咯」「咕咕」「唧唧啾啾」的鳥兒鳴叫聲。一開始,只有一隻鳥兒在歡快地獨鳴,不一會兒,就喚來了三五隻同伴,甚至是群鳥一起和鳴歌唱,像是奏響了一曲悅耳的樂曲,伴著山澗泉水叮咚聲蕩漾開去,雨林靜謐的早晨被喚醒了。
「別看我錄下了好幾百段鳥兒鳴叫聲,可它們太機靈了,有些鳥兒的模樣至今我都沒看清呢。」1986年出生的符建靈是白沙南開鄉人,大專畢業後,他曾輾轉於海口、三亞等地務工,直至2013年返鄉當上了護林員,自此紮根深山。一個機緣巧合,他跟隨著鸚哥嶺自然保護區科研人員在鸚哥嶺開展為期一周的鳥類調查,自此,就迷上了熱帶雨林裡的這些「小精靈。」
鸚哥嶺自然保護區面積較大、垂直落差大以及森林質量較好,又得益於歷次科考所積累的數據,以及對科研監測的有效管理,使得鸚哥嶺的鳥類記錄數據不斷刷新。
2019年出版的《海南鸚哥嶺鳥類圖鑑》一書記載,在鸚哥嶺地區已記錄到的250種鳥類中,非雀形目鳥類97種,雀形目鳥類153種,其中,留鳥為146種,候鳥為104種。這些鳥兒,都是符建靈的錄音對象。
「處處聞啼鳥」
識別有訣竅
許多不同的鳥兒,長得卻很形似,鳴叫聲也較為近似,在枝葉搖曳間,想要看清鳥兒的「真容」非常難。為了探清鳴叫鳥兒的種類,更好地做好巡山護鳥工作,自2015年起,每每巡山時,符建靈就會帶上相機與錄音筆「捕捉」不同鳥兒的蹤跡以及鳴叫聲。
「你看,我這些年拍攝的珠頸斑鳩、銀胸絲冠鳥、黑短腳鵯、褐頂雀鶥、白額燕尾等鳥兒的圖片都刊登在科普書刊上了。」符建靈翻閱《海南鸚哥嶺鳥類圖鑑》一書介紹著,臉上滿是自豪的神情。符建靈說,現在他光是從鳥兒的鳴叫聲,就能準確識別七八十種鳥兒的種類。在他熟識的鳥兒裡,國家一級保護物種的海南山鷓鴣,叫聲雖略顯單調,但其鳴叫聲「ju-gu, ju-gu, ju-gu」可謂「名副其實」。此外,黃眉柳鶯「仔兒」鳴叫聲顯得細尖但清脆,而白額燕尾則善於發出響亮又薄尖的雙哨音,相比之下,山皇鳩的鳴叫聲就比較低渾。符建靈說起鳥鳴聲頭頭是道。
「只聞其聲,不見其蹤,這也是聽聲辨鳥的樂趣吧。」符建靈再舉例說,同屬於鵑形目杜鵑科,四聲杜鵑、中杜鵑、大杜鵑,這三種鳥兒長相十分神似,但聲音是區別它們的最好方法,當你聽到一串「咕、咕、咕、咕」的四聲連叫時,那就是四聲杜鵑在歡迎你了;而中杜鵑發出的「咕咕咕」鳴叫聲有點低緩,有時給人一種催眠的感覺;大杜鵑很多時候發出兩個音節的「布穀」鳴叫聲,顯得有點單調但不失粗狂。
「鳥兒中,還有一些很優秀的模仿唱將呢,機靈得很!」符建靈笑呵呵地介紹,紅喉歌鴝在繁殖期的鳴叫聲多韻而婉轉,且還能模仿不同小昆蟲的鳴叫聲,而棕背伯勞也不甘示弱,雖說平時它一般只會發出類似『zhiga-zhiga-zhiga-zhiga』重複的哨音聲調,不過,它善於模仿紅嘴相思鳥、黃鸝等其他鳥類的鳴叫聲,且聲音婉轉悠揚,其「迷惑性」可不小。符建靈說,即便是同種鳥兒,在覓食、求偶、呼救、受驚嚇時發出的鳴叫聲,也不盡相同。
聽鳥兒歌唱
錄下珍貴音頻
拍攝鳥兒不易,記錄下鳥兒的鳴叫聲更是需要耐心與細心。有時,為了錄下一段沒有雜音的鳥兒鳴叫聲,符建靈可以一動不動地趴在灌木叢裡或樹根底下,好幾次還遭遇了險況。
有一次,符建靈巡山至海拔大約400米時,靜謐的山林間突然傳來了一連串紅翅鶥的鳴叫聲,他驚喜得趴在隱蔽的灌木叢旁,掏出望遠鏡循聲四處搜尋,但只能隱約見到三五隻鳥兒在樹梢上跳動的蹤影。不時有風吹過,枝葉搖曳間發出的聲響,混淆著鳥兒鳴叫聲,無可奈何的他就這麼一動不動地趴著,約莫20多分鐘後,風停的瞬間,他終於抓住機會錄下了一段30秒的鳥兒鳴叫音頻。正當他準備收工時,才發現一條竹葉青毒蛇不知何時已盤曲在他腳跟旁,險些一腳踩到。還有一回,為了錄下海南山鷓鴣的鳴叫聲,他差點就撞上了一個籃球般大小的馬蜂窩。
「鳥兒在鳴叫,就像是在歌唱!」這些年來,符建靈也記不清自己曾經錄下多少鳥兒的鳴叫聲了,但經過篩選後,現今他保留著40餘種鳥兒鳴叫聲的錄音。在符建靈看來,在略顯枯燥的巡山工作中,用心尋覓與聆聽不同鳥兒悅耳的鳴叫聲,然後再請教保護區的鳥類保護專家辨別,既增長了學問,也能給這份工作增添不一樣的樂趣與活力。年近五旬的陳政清自從加入護林員隊伍後,從砍林變為護林,從獵鳥變為護鳥,他與符建靈也成為觀鳥、聽聲辨鳥的知己。「在搜集、甄別鸚哥嶺鳥兒種類方面,符建靈為咱們保護站做了不少工作,我們也非常支持他這個愛好。」南開分站站長符燕明認為,巡護山林,就是要在不人為幹擾物種棲居的前提下,想方設法去了解生態環境更詳實的信息,以便今後更好地做好科考、科普工作。
據《海南鸚哥嶺鳥類圖鑑》一書介紹,位於鸚哥嶺片區的鳥兒不僅品種多,且不乏珍稀品種,目前已有51種鳥類被列入不同鳥類保護或紅色名錄,佔海南受保護鳥類的61.45%,其中,國家重點保護鳥類為40種,一級保護的物種有海南山鷓鴣和海南孔雀雉,二級有38種,包括各類綠鳩、皇鳩和猛禽等。
符建靈盼著,「人來鳥不驚」的意境,能讓更多的人關注與呵護鸚哥嶺這片熱帶雨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