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用72小時,穿越了整個鸚哥嶺

2021-01-09 海南衛視

戳上方藍字 更多精彩等你看!

#一段高智商的旅途行動#

#一段高情商的旅途行動#

#一段勇敢者的旅途行動#

一處自然與人文並存的熱帶雨林

揭開了行動派有史以來最嚴峻的危機

一位從業十年的護林員

見證了崎嶇山路上的興衰成敗

在極端的自然條件下

大學生志願者們該如何生存?

《青春,在行動》第五集

《穿越鸚哥嶺》已悄然開啟

瀏覽器版本過低,暫不支持視頻播放

世世代代以來,人類始終與自然同行,尊重並包容著天地萬物。天色剛剛微亮,雨林中就已經是一派忙碌的景象。

海南鸚哥嶺自然保護區,是中國生物物種的天然寶庫,也是目前國內最大的連片熱帶雨林。青春在行動第五站,行動派們很早便來到了這裡。

面對接下來72小時的未知旅程,行動派充滿著擔憂。已是身經百戰的他們,沒過多久,便被顛簸崎嶇的山路來了一個下馬威。

經歷了3個小時的辛苦攀爬,行動派和大學生志願者,終於抵達了鸚哥嶺的叢林深處。在這裡,他們將對樹蛙的棲息地點,進行環境監測與記錄。(密集恐懼慎點)

尊重自然,順應熱帶雨林生態,這是護林員大米哥的最基本原則。而對於行動派來說,本可以用半天就完成的考察旅程,他們卻選擇用一整天來與志願者同行,實際上也是想將旅途放慢,通過這24小時的體驗,了解這些美麗中國名副其實的踐行者,看看平凡中的堅守,讓更多的公眾重拾與自然的連接,創造與自然喜樂相處的可持續生活方式。

鸚哥嶺保護區內,分布著大大小小103個村落,在保護區建立之初,這裡的盜獵盜伐情況嚴重,村民一直過著靠山吃山的原始生活。為了改善這種情況,政府出臺多項舉措,努力幫助當地村民開闢致富途徑。旅途行動第二天,行動派來到了位於五指山市的牙開山村,希望與大學生志願者們一起,對當地益智種植的推廣進行調查回訪。

青春故事,還有哪些驚喜?

9.2日 19:35 ,旅遊衛視

《青春,在行動》第五集《穿越鸚哥嶺》

行動力超強的人

在旅途中等你!

身未動,心已遠

旅遊衛視帶你看世界

相關焦點

  • 鸚哥嶺識鳥人
    符建靈在用望遠鏡觀察鳥兒。海南鸚哥嶺鳥類圖鑑》收錄了符建靈拍的照片。符建靈蹲在樹下觀察鳥兒。在鸚哥嶺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深處,樹葉婆娑間,不時傳來幾聲清脆又悅耳的鳥兒鳴叫聲,可當你循聲覓去,鳥兒似乎又沒了蹤影,但「處處聞啼鳥」的意境,恰能給這片熱帶雨林增添更多的神秘感。
  • 走進鸚哥嶺,夜探熱帶雨林中的「深夜食堂」
    鸚哥嶺綿延的山巒草木蒼翠,唯美壯觀。  經過4個小時的跋涉,採訪團終於來到鸚哥嶺自然保護區腹地——莫南溝。符惠全介紹,這裡曾經是莫南老村的舊址,但隨著時間的流逝,熱帶雨林植物的生長已經完全覆蓋了往日的生活痕跡,長滿了不同的果樹,遍地是掉落的野果,成了野生動物不可多得的「深夜食堂」。
  • 海南日報數字報-鸚哥嶺「自然大課堂」開課啦
    今天,在鸚哥嶺國家自然保護區山腳下的一片林子裡,10多個孩子正圍著一株益智邊觀察,邊聽隨行老師和護林員的講解。近年來,鸚哥嶺國家自然保護區(以下簡稱鸚哥嶺保護區)依託豐富的自然資源,和學校、當地社區共同打造特色自然生態教育課程,把自然當做大課堂,引導青少年到自然中探索體驗,培育、傳播生態文明觀念。
  • 走進國家公園 探訪熱帶雨林|夜探「物種寶庫」鸚哥嶺 走進熱帶雨林...
    從海南鸚哥嶺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的護林站出發,這裡是熱帶雨林腹地的邊緣,沿著南渡江支流溯溪而上,要經過4個小時的跋涉,途中要踏過溪流、走過石子路,才能到達鸚哥嶺自然保護區腹地——莫南溝。有時候,護林員需要帶上帳篷和乾糧,在山裡住上幾天才能完成巡護工作。
  • 72小時後 我們依然相信奇蹟
    當大地無情地掀翻了一座又一座樓房,當沉重的牆體肆虐地壓在一個又一個柔弱的身體上,我們依然固執地擦亮婆娑的淚眼,用真誠的祝福呢喃:相信奇蹟!當死神在72小時後露出猙獰的冷笑,當72小時後還聽不到無數兄弟姐妹的呼喚,我們依然固執地拋灑鮮血和淚水,用鑽頭在希望的隧道中刻下:相信奇蹟!
  • 光明日報:鸚哥嶺動物引世界自然保護聯盟重視
    從上世紀90年代至今,海南鸚哥嶺陸續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紅色名錄的12種兩棲動物,其中4種為瀕危種,即海南疣螈、鱗皮小蟾、海南湍蛙和眼斑水樹蛙;8種為易危種,即海南擬髭蟾、小湍蛙、鸚哥嶺樹蛙等。  報導中稱,鸚哥嶺地區至今共記錄到的兩棲動物佔海南兩棲動物總物種數的88.6%;海南特有種共13種,鸚哥嶺已經記錄到其中的11種,即海南疣螈、海南擬髭蟾、鱗皮小蟾、海南水樹蛙及鸚哥嶺樹蛙等。
  • 海南日報數字報-鸚哥嶺經驗播灑四方
    負責主管全省林業保護區工作的省野生動植物保護局局長方林介紹說,隨著鸚哥嶺青年團隊的名氣越來越大,除了邀請他們去做事跡報告的單位越來越多,各地林業系統邀請他們去做工作經驗推廣的也越來越多。鸚哥嶺在護林社區建設、護林員管理、保護區科研考察等方面的良好經驗,正在全省各保護區、林場和市縣林業系統逐步得到推廣,甚至有些省外保護區也開始學習借鑑鸚哥嶺的好做法。
  • 「HIV暴露後72小時,我完成自救。」
    「HIV暴露後72小時,我完成自救。」4.HIV暴露後預防的一般時間線是:72小時內開始服用PEP(越早服用效果越好,儘量在24小時內),連續服用28天,並在一個月和三個月後分別檢測HIV抗體。5.PEP並不能100%阻斷HIV(阻斷率約為95%),所以不能次次依靠「後悔藥」來救急,更重要的是安全意識的時刻在線。
  • 「在最美自貿港 尋找最美護林員」之二|鸚哥嶺符建靈:能聽出百餘種...
    「我一天不上山就渾身難受」,常年行走在廣袤的鸚哥嶺熱帶雨林中,符建靈與諸多同事們是最接地氣的「行走派」專家。巡護途中,符建靈(左一)與隊員們做短暫休整。受訪者供圖一、守護家鄉山水與鳥結緣即便在盛夏,行走在鸚哥嶺濃蔭蔽日的熱帶雨林間,總有難得的清涼。古樹參天,藤蔓蜿蜒間鳥鳴清脆。符建靈所在的工作小班共9個人,每人管護著2325畝公益林。
  • 「在最美自貿港 尋找最美護林員」之二 | 鸚哥嶺符建靈:能聽出百餘...
    巡護途中,符建靈(左一)與隊員們做短暫休整。  「2013年2月19日,我來鸚哥嶺上班,成了一名公益林護林員。」符建靈對自己入職時間記得相當準確,1986年出生的他是白沙南開鄉什才村人,黎族。大專畢業後,他曾在三亞跟人學習養蘭花,成為護林員後,單位領導自然將他的工作方向劃入蘭花觀察。  「我與同事們都很慶幸能進入鸚哥嶺這個集體,單位從成立之初就著力培養護林員,依每個人的興趣愛好,為大家劃定巡護業務方向。
  • 鸚哥嶺自然保護區青年團隊:新發現12種珍稀兩棲動物
    南海網海口12月30日消息(南海網記者孫令正 實習生 顏賢惠)鸚哥嶺自然保護區位於我省中部山區,是我國原始熱帶雨林保存最完好的自然保護區,為海南兩大水系南渡江和昌化江的發源地,是海南陸地保護區的中心樞紐,是海南島的生態核心。鸚哥嶺省級自然保護區於2004年7月經省政府批准成立。
  • 海南鸚哥嶺12種動物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紅色名錄
    海南鸚哥嶺12種動物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紅色名錄   中新社白沙8月27日電(記者 張茜翼)記者27日從海南鸚哥嶺省級自然保護區獲悉,迄今該保護區已有12種珍稀兩棲動物被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紅色名錄。
  • 海南日報數字報-鸚哥嶺保護區發現兩個植物新種
    本報海口9月3日訊 (記者周曉夢)近日,中國科學院植物研究所北京植物園和香港嘉道理中國保育的研究人員在國際植物分類學刊物《PHYTOTAXA》(在線版)上聯合撰文,描述了在海南鸚哥嶺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發現的兩個川苔草科植物新種
  • 海南鸚哥嶺「盤家底兒」時隔15年啟動全面科考
    南海網、南海網客戶端、南國都市報海口3月12日消息時隔15年,海南鸚哥嶺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啟動新一輪的全面生物多樣性調查工作,其中第一輪鳥類科考已於日前結束。海口畓榃溼地研究所供圖海口畓榃(音:多潭)溼地研究所組織10位專家及保護區10位業務骨幹共同組成鸚哥嶺鳥類調查隊,第一輪調查於2020年3月2日開始,3月9日結束,此次為冬季鳥類調查,5月上旬將開展繁殖鳥類調查。隊員們正在觀察、記錄鳥類。
  • 長沙市氣象臺副臺長丁玄:用72小時的堅守詮釋擔當
    中國氣象報通訊員 王金華  面對暴雨襲擊,他主動給自己安排了應急班,連續工作72小時在崗蹲點守候,緊盯各種業務數據,生怕錯過任何一個信息。  「上班6年了,我還是第一次遇到這樣的強降水。」  從7月1日下午開始,湖南省長沙市遭遇特大暴雨過程。暴雨來臨前,長沙市氣象臺28歲的副臺長丁玄主動將應急值班排給自己,72小時在氣象臺「蹲點」堅守,從分析各種模式資料、會商定奪結論、製作服務材料到通知相關單位,每一個過程甚至細節處理,他都參與始終。
  • 海南日報數字報-鸚哥嶺團隊榮獲生態英雄獎
    同時,還揭曉了三個生態英雄團體獎:海南鸚哥嶺自然保護區管理站青年團隊、河北塞罕壩機械林場、中國保護大熊貓研究中心。  據介紹,在歷時七個多月的尋找和發現過程中,各地各部門層層推薦,網友積極投票,專家認真評議,確定了30名入圍者,並對入圍候選人的感人事跡予以公示。最後,又經過組委會的進一步評議最終產生這些生態英雄。
  • 海南鸚哥嶺自然保護區有種樹,刷新了海南新記錄,成海南第一棵
    伯樂樹樹葉而在海南鸚哥嶺自然保護區發現的伯樂樹,則是海南省第一例,也因為這一例刷新了海南新記錄,從此鸚哥嶺便開始有個海南省第一棵伯樂樹發現地之稱,甚至有專家特地為在海南鸚哥嶺自然保護區的伯樂樹而來,就想著一探究竟,為科學做貢獻。
  • 我的世界如果講質量 一個草方塊72億噸 史蒂夫就是整個宇宙的質量
    在我的世界中探索物理規則,這不是在和你開玩笑。我的世界雖然都是由風塊組成,如果按照現實中的物理規則來比較的話。將一切內容都可視化,在我的世界中會顯得非常直觀。難道你不想知道一個草方塊在我的世界中究竟有多大的質量嗎?所以跟著我一起來探索。
  • 《靈異72小時》:著名的鬼屋竟然挖出骨頭
    不知道大家信不信鬼神說,反正我是信的,最近比較感興趣的一部關於美國探秘的紀錄片《靈異72小時》,裡面含有很多超自然現象的事,調查人員尼克和卡特裡娜在美國熱門鬼屋中呆上72小時,探索靈異證據。現在尼克和卡崔娜要冒生命危險,在惡名昭彰的門羅鬼屋閉關72小時,在這期間發生任何恐怖事情都讓人不得而知。白天,兩個人一來到房子外面就感覺很不祥,是印第安納州鬧鬼最嚴重的房子。見到了艾迪,據說每個房間都有靈異活動,燈會一開一關,還有人影在房子裡走,並聽到聲音。尼克深吸氣感覺不能呼吸,斷斷續續的窒息感讓他無比難受。鬼魂攻擊人類的情況很少,除非是非常邪惡的惡靈。
  • 72小時慢直播,在這一平米的「朗讀亭」,讀我的故事給你聽
    10月16、17、18日,在北京國家圖書館、武漢江灘公園、廈門音樂廳廣場三個地方的朗讀亭,進行了72小時不間斷的慢直播。這是《朗讀者》第三季「一平方米」朗讀亭直播活動,每一位走進朗讀亭的人,都能通過直播分享自己的聲音和故事,並有機會與董卿現場連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