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2小時慢直播,在這一平米的「朗讀亭」,讀我的故事給你聽

2021-01-08 瀟湘晨報

10月16、17、18日,在北京國家圖書館、武漢江灘公園、廈門音樂廳廣場三個地方的朗讀亭,進行了72小時不間斷的慢直播。這是《朗讀者》第三季「一平方米」朗讀亭直播活動,每一位走進朗讀亭的人,都能通過直播分享自己的聲音和故事,並有機會與董卿現場連線。

他們中有得了阿爾茨海默症的古稀老人,有在疫情中接受人生第一次大考的高考生,也有因為在東莞圖書館的一段留言成為「網紅」的那位打工者……在這裡,他們說出了心中的故事,用一段朗讀,呈現心中最想表達的情愫。

一平方米,是朗讀亭的面積,它很小,小到只容得下三兩人站立,它又很大,大到可以傾聽數以萬計的人的心底的聲音。

三城三天的慢直播,讓更多努力生活又熱愛朗讀的普通人,在文字的觸動中找尋自我,釋放內心的聲音。

一個接一個的故事,一段接一段的朗讀,在長達72小時的直播當中,萬千實時圍觀的觀眾在觀看直播、書寫評論中激發情感共鳴,尋求到了一種寧靜順遂的心靈體驗。

聚焦普通人

有家長裡短也有詩與遠方

一人、一文、一話筒,一平方米的朗讀亭。三天來,一個個鮮活真實的「朗讀者」,帶著屬於自己的朗誦,展現了一個個真實動人的故事。

他們中,有人回憶往昔,有人吟誦生命,也有人歌頌理想;這些故事,可以是充滿煙火氣的家長裡短,也可以是承載了文學夢的詩和遠方。

在東莞打工十七年的湖北人吳桂春,來到北京的朗讀亭中,借柯靈《書的抒情》,讀出自己與書的緣分:「書是我的恩師。貧窮剝奪了我童年的幸福,把我關在學校大門的外面,是書本敞開它寬厚的胸脯,接納了我。」

從識字不多到熟讀《紅樓夢》,東莞市圖書館向打工者吳桂春敞開大門,讓他遨遊在廣博的書山文海,豐富自己的精神世界。離開東莞前,吳桂春在圖書館留言簿上寫下:「雖萬般不舍,然生活所迫。餘生永不忘你東莞圖書館……」正是這段話,讓他獲得更好的工作機會,最終留在了這座城市。

「我們從車間走來……藍色的工衣上沾滿汙漬,油汪的雙手散發著鐵鏽味兒。」皮村工友文學小組的4位組員也走進了朗讀亭,朗讀了原創詩歌《我們從車間走來》,該文學小組從2014年成立至今,已有上百位組員加入,他們有不同的身份,家政工、工人等。

「這首詩是我去年為『勞動者的詩與歌』原創作品晚會創作的,當時也是我們四個人讀的,來到朗讀亭朗讀前也沒有太多的彩排,就順著大家的默契讀的。」事後,這首詩的作者小海對南方日報、南方+記者採訪時說。

朗讀完畢,董卿與他們坐在朗讀亭門口閒聊。他們說這個小組是開放的、自由的,在外漂泊很多年,只有這裡有家的溫暖,「可以一邊腳踏實地的工作,一邊可以仰望星空」。

武漢作為英雄的城市,剛從一場大戰中涅槃重生。「朗讀亭」活動特意走進武漢,展示這座城市的生命力和豐富多彩的生活新常態。

4位來自武漢十一中學的「學霸」,朗讀了泰戈爾的《夢想》:「我相信朝著夢想,大步向前。我們可以改變世界,我們可以實現夢想。」這四位同學共同經歷疫情,集體選擇投身醫學。他們說並不是因為關係好所以都選擇醫學,而是「默契」。這場朗誦也感染了演播廳的主持人們,帶來一首《給一個青年詩人的十封信》,鼓勵學生追逐夢想。

三地慢直播

給更多人情感釋放的平臺

「朗讀亭」屬於節目《朗讀者》的線下活動,通過打通線上線下的距離,邀請各行各業的人朗讀名篇片段,用最簡單的方式呈現內心中最想表達的情愫。2017年,第一座「朗讀亭」來到國家圖書館,並陸續走過北京、上海、廣州、深圳等數座城市,掀起「全民朗讀熱」。

這次「朗讀亭」的活動,作為《朗讀者》第三季回歸的前奏,有多種升級之處。尤為值得一提的是三城三天的慢直播。在前兩季,參與朗讀亭活動的普通朗讀者所錄製的內容,只有極少一部分會被剪輯到節目中來,分享給全國觀眾,到了第三季,在直播成為風口的當下,「朗讀亭」活動實現北京、武漢、廈門三城連續72小時的慢直播,讓每一位朗讀者的故事與朗讀,能抵達更多觀眾的心靈深處。

《朗讀者》節目製作人、總導演、主持人董卿,也在位於北京國家圖書館搭建的演播廳裡,在這三天的直播當中與朗讀者進行實時互動。董卿坦言,雖然之前做過很多次直播,但都是在電視端,演播室內的直播環節相對較好控制,但這次一下在三地做連續三天的不間斷直播,對她個人是很大的挑戰。10月16日上午舉辦的啟動儀式上,白巖松就提到,為了籌備接下來的直播,前一晚董卿就一宿沒睡。直播期間,不少網友也表達了對董卿的心疼。

但董卿說,72小時不眠不休是值得的。《朗讀者》過去兩季錄製的朗讀者素材超過1萬小時,董卿經常被這些素材打動,「我覺得朗讀者們的人生故事太豐富了」。而朗讀者們的閱讀範圍之廣、整體閱讀水準之高,超出了她的想像,她遺憾於沒有一個足夠充分的空間、足夠寬廣的平臺,讓熱愛生活、渴望朗讀的人的情感得以充分釋放。這次試水直播,彌補了董卿當初對觀眾的遺憾。

「本身我們是相對邊緣的人,突然來到這麼大的舞臺,有好多網友留言,挺有意思的!」小海在接受南方日報、南方+記者採訪時難掩興奮,平日他就有寫詩、朗讀的愛好,還出過名為《工廠的嚎叫》的詩集,寫作與朗讀之於他是一種精神寄託,而如此多的人同時圍觀他的朗讀還是第一次,他直言這也是一次「很夢幻」的體驗。

雙向性互動

朗讀亭空間優化為閱讀空間

《朗讀者》第三季,為什麼以朗讀亭的直播為開端?節目組方面對南方日報、南方+記者表示,這緣於本季主打三大關鍵詞:新媒體態、群眾態、雙向互動。

這次尤其注重加強與參與者的互動,突破往期的「單一方面」,放大對普通人群「愛」「友善」的閃光點,在節目組相關負責人看來,這是對所有熱愛生活、熱鬧文學的善良人的回報。同時,讓今年的《朗讀者》更新媒體化、更群眾化,也給大家一個巨大的釋放平臺、最大化傳播平臺。

而製作人和朗讀者互動,以及朗讀者實時在線分享互動,都是雙向互動的體現。除此之外,和以往大家熟悉的朗讀亭不同,在與實體書店進行公益性質的聯合下,朗讀亭在一平方米的朗讀區域外,打造出「城市閱讀空間」,為推廣閱讀盡一份力。

除了「一平方米」的空間,《朗讀者》節目還將跨域「一萬公裡」的距離——據董卿透露,明年下半年,《朗讀者》還要推出一檔半紀錄式戶外大型文化類節目《一萬公裡》,走向更廣袤的大地,去傾聽更多普通人的聲音。

中國作家協會副主席閻晶明表示,《朗讀者》前兩季多是邀請各界名人朗讀古今中外的名篇,獲得觀眾的認可關注,相較而言,第三季打開了更大的舞臺,「讓朗讀走向了大地,將其帶到了全社會,讓人人都能成為朗讀者。」

數據顯示,「朗讀亭」活動於16日早上6:27上線,截至18日0時,平臺直播觀看量近600萬次,相關視頻傳播量超2500萬次,全網相關話題閱讀量累計超2億。

「當我看到迎著晨曦,在武漢、北京、廈門那些朗讀者們一個個打開朗讀亭門的時候,我真的非常非常感動。」董卿說,2020年,我們走過了如此不同尋常的歲月,對未來、對生命,我們又有著怎樣的感悟、思考與期望,「我覺得我們可以朗讀亭找到答案」。

董卿說,每一個走進朗讀亭的人,可能都只是微弱的微光,但是無數星星點點聚集在一起,就可以成為火炬,照亮這個時代,照亮我們的前程。

【採寫】南方日報、南方+駐京記者 劉長欣 實習生 朱嘉祺

【作者】 劉長欣

【來源】 南方報業傳媒集團南方+客戶端

來源:南方+ - 創造更多價值

【來源:南方plus客戶端】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繫,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郵箱地址:newmedia@xxcb.cn

相關焦點

  • 匠人匠心「朗讀亭」,郎酒工匠平凡故事展魅力
    如今,闊別800多天的朗讀者回歸,董卿在現場動情道:「向光歸來,不負期待」,新一季節目除了一以貫之的文學底色和人文情懷之外,更為側重突出「平凡的故事」。 16-18日,央視新聞直播朗讀者-朗讀亭「一平方米」活動,通過北京國家圖書館、武漢江灘公園、廈門音樂廣場三個地方的朗讀亭,進行了72小時不間斷的直播。
  • 《朗讀者》攜手央視頻打造72小時直播《一平方米》 新媒體技術保駕...
    10月16日至18日,中央廣播電視總臺《朗讀者》節目組攜手國家級5G新媒體旗艦平臺央視頻,以「朗讀亭」為策劃核心,在北京、武漢、廈門同步開啟72小時三地互聯新媒體直播——《一平方米》。央視頻通過先進的網際網路直播技術,在較大的時空跨度上保障了優質直播內容的呈現。
  • 《朗讀者》特別節目「一平方米」溫暖首播獲贊
    許淵衝99歲高齡朗讀《無衣》 董卿首次獻聲為小石榴讀繪本 除了「一平方米」72小時慢直播外,《朗讀者》第三季還同時在微博上發起了#人人都是朗讀者#的特別活動,莫言、麥家、劉慈欣、周冬雨、朱一龍、張梓琳等眾多文化藝術界知名人士紛紛和讀者分享了自己和文字之間的故事。
  • 一平方米探索節目新形態 傳遞平凡者溫暖與微光
    來源:新浪娛樂詩人拜倫有一首流傳很廣的作品《春逝》裡面寫道:「倘若他日相逢,我將何以賀你?以眼淚,以沉默。」設想時隔經年回頭看愛情,心中浮起的恐怕是萬般滋味。2020年已經進入最後的倒計時,回想這一年來的經歷,每個人的心中可能也是五味雜陳。
  • 這場72小時直播呈現別樣坪山
    從區委書記上直播對話大疆創新董事長,到連線全球創新合作夥伴暢談疫情下的創新生態;從周國平、劉曉都同臺帶來不間斷的文化盛宴,到「坪山李佳琦」「坪山李子柒」紛紛上線……5月1日到4日,坪山在嗶哩嗶哩平臺創新推出「五一坪山播不停」活動,三天三夜連播72小時,通過一系列的線上活動為廣大網友送上了一份精美的假期禮物。
  • 《朗讀者》的「一平方米」,小空間裡展現天地人心
    節目全方位呈現了今年10月16日至18日,在北京、武漢、廈門同步開啟的72小時新媒體直播活動的精華內容,一經播出便感動了無數觀眾。「一平方米」指的是朗讀亭的面積,地方雖小,承載卻很大。在節目中,那些走進「一平方米」朗讀亭的普通人,通過朗讀活動講述自己,讓自己成為一個個猶如發光的個體,讓我們看到了善良、希望和愛。在「一平方米」節目中,朗讀的過程分為「走進、走出、走向」。
  • 《一平方米》探索全新節目形態 多元化融合傳遞平凡者的溫暖與微光
    國際在線消息:詩人拜倫有一首流傳很廣的作品《春逝》裡面寫道:「倘若他日相逢,我將何以賀你?以眼淚,以沉默。」設想時隔經年回頭看愛情,心中浮起的恐怕是萬般滋味。2020年已經進入最後的倒計時,回想這一年來的經歷,每個人的心中可能也是五味雜陳。
  • 《朗讀者》絕美情書讀哭董卿:你我之間,只有死別,再無生離
    從前車馬慢,一生只愛一個人。作者:洞見Echo這兩天,一名74歲的老人,刷屏了我的朋友圈。有人說,這是2020年最感人的愛情。關於一個再也回不來的人。關於一份無處寄託的思念。01「我的雙眼逐漸模糊,彷佛墜入黑洞。就這樣眼睜睜,看著你慢慢閉上了眼睛。」
  • 從小聽讀這類型故事,孩子未來創造性思維更出色,你錯過沒?
    【幼兒說】原創,轉載請標出處你經常有給孩子讀故事嗎?孩子有閱讀故事的習慣嗎?經常閱讀的是哪類型的?兒童心理學者Zhe Chen,Lei Mo以及Ryan Homomichl對中美兩國兒童與文化方面頗有研究。他們有過一項兩國兒童解決問題靈活性方面的研究。
  • 《朗讀者》"一平方米"特別節目:公眾教育與自我教育的廣闊平臺
    節目全方位呈現了今年10月16日至18日,在北京、武漢、廈門同步開啟的72小時新媒體直播活動的精華內容,一經播出便感動了無數觀眾,獲得了人們的喜愛,更由於其自覺從演播室走向城市街角亭,從傳統電視屏幕轉身新媒體,因此,也便自然引發社會廣泛關注和熱議。
  • 央視頻億萬網友化身「雲守望」:慢直播的魅力何在?
    無論是《慢直播|與疫情賽跑的中國速度》還是《慢直播|雲守望:見證此刻期待春暖花開》,這一個個 24 小時的直播現場,也是全國網友與湖北、與武漢同頻共振的主流輿論場。而這類視頻慢直播,起源於哪裡?它經歷著怎樣的發展歷程?對融媒領域又會帶來什麼啟發?慢直播是指以一種馬拉松式全程直播某種普通事件的電視節目類型。
  • 撒哈拉最熱的季節,我在沙漠聽了24小時電臺,燒了一艘船
    我認為大家應該多一些媒介去了解平時聽不到的音樂。」黎文用廣州普通話說道。 經過最後五秒倒數,直播間上 On Air 的紅燈亮起了,面向遠在 1萬公裡之外的中國。 24小時電臺 很難去完整描述這 24 小時的電臺直播,說實話,也許沒有人從頭到尾聽完。
  • 2020年讀了156本書,這種方法解決我讀書慢、讀不深的困擾
    自己都被這個數字嚇了一跳,一共讀了156 本。仔細算了一下,今年真正看書的時間大概 8 個月左右,3月到 6 月,9 月到 12 月,相當於 8 個月讀了這些書,還寫了 20 多篇書評、影評。很多人可能都會有疑問,為啥我讀書那麼慢?一年連 10 本書都讀不了,你怎麼就能讀這麼多?你這不是讀書就是翻著玩兒吧?其實不是我讀書快,而是找到了讀書的方法。
  • 喜歡直播類網絡小說嗎?這4本直播類網文,應該能引起你的興趣
    直播類小說怎麼說呢?應該是最近才興起的小說類型,因為幾年前,在直播本身都不怎麼發達的情況下,不用說寫此類的網文了。但是這幾年出現了很多以直播為主線的網文。有的寫得相當平淡,有的卻可以找到比較好的切入點。我是刀刀,下面推薦的4本網文,屬於直播類網文!有喜歡直播的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