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6、17、18日,在北京國家圖書館、武漢江灘公園、廈門音樂廳廣場三個地方的朗讀亭,進行了72小時不間斷的慢直播。這是《朗讀者》第三季「一平方米」朗讀亭直播活動,每一位走進朗讀亭的人,都能通過直播分享自己的聲音和故事,並有機會與董卿現場連線。
他們中有得了阿爾茨海默症的古稀老人,有在疫情中接受人生第一次大考的高考生,也有因為在東莞圖書館的一段留言成為「網紅」的那位打工者……在這裡,他們說出了心中的故事,用一段朗讀,呈現心中最想表達的情愫。
一平方米,是朗讀亭的面積,它很小,小到只容得下三兩人站立,它又很大,大到可以傾聽數以萬計的人的心底的聲音。
三城三天的慢直播,讓更多努力生活又熱愛朗讀的普通人,在文字的觸動中找尋自我,釋放內心的聲音。
一個接一個的故事,一段接一段的朗讀,在長達72小時的直播當中,萬千實時圍觀的觀眾在觀看直播、書寫評論中激發情感共鳴,尋求到了一種寧靜順遂的心靈體驗。
聚焦普通人
有家長裡短也有詩與遠方
一人、一文、一話筒,一平方米的朗讀亭。三天來,一個個鮮活真實的「朗讀者」,帶著屬於自己的朗誦,展現了一個個真實動人的故事。
他們中,有人回憶往昔,有人吟誦生命,也有人歌頌理想;這些故事,可以是充滿煙火氣的家長裡短,也可以是承載了文學夢的詩和遠方。
在東莞打工十七年的湖北人吳桂春,來到北京的朗讀亭中,借柯靈《書的抒情》,讀出自己與書的緣分:「書是我的恩師。貧窮剝奪了我童年的幸福,把我關在學校大門的外面,是書本敞開它寬厚的胸脯,接納了我。」
從識字不多到熟讀《紅樓夢》,東莞市圖書館向打工者吳桂春敞開大門,讓他遨遊在廣博的書山文海,豐富自己的精神世界。離開東莞前,吳桂春在圖書館留言簿上寫下:「雖萬般不舍,然生活所迫。餘生永不忘你東莞圖書館……」正是這段話,讓他獲得更好的工作機會,最終留在了這座城市。
「我們從車間走來……藍色的工衣上沾滿汙漬,油汪的雙手散發著鐵鏽味兒。」皮村工友文學小組的4位組員也走進了朗讀亭,朗讀了原創詩歌《我們從車間走來》,該文學小組從2014年成立至今,已有上百位組員加入,他們有不同的身份,家政工、工人等。
「這首詩是我去年為『勞動者的詩與歌』原創作品晚會創作的,當時也是我們四個人讀的,來到朗讀亭朗讀前也沒有太多的彩排,就順著大家的默契讀的。」事後,這首詩的作者小海對南方日報、南方+記者採訪時說。
朗讀完畢,董卿與他們坐在朗讀亭門口閒聊。他們說這個小組是開放的、自由的,在外漂泊很多年,只有這裡有家的溫暖,「可以一邊腳踏實地的工作,一邊可以仰望星空」。
武漢作為英雄的城市,剛從一場大戰中涅槃重生。「朗讀亭」活動特意走進武漢,展示這座城市的生命力和豐富多彩的生活新常態。
4位來自武漢十一中學的「學霸」,朗讀了泰戈爾的《夢想》:「我相信朝著夢想,大步向前。我們可以改變世界,我們可以實現夢想。」這四位同學共同經歷疫情,集體選擇投身醫學。他們說並不是因為關係好所以都選擇醫學,而是「默契」。這場朗誦也感染了演播廳的主持人們,帶來一首《給一個青年詩人的十封信》,鼓勵學生追逐夢想。
三地慢直播
給更多人情感釋放的平臺
「朗讀亭」屬於節目《朗讀者》的線下活動,通過打通線上線下的距離,邀請各行各業的人朗讀名篇片段,用最簡單的方式呈現內心中最想表達的情愫。2017年,第一座「朗讀亭」來到國家圖書館,並陸續走過北京、上海、廣州、深圳等數座城市,掀起「全民朗讀熱」。
這次「朗讀亭」的活動,作為《朗讀者》第三季回歸的前奏,有多種升級之處。尤為值得一提的是三城三天的慢直播。在前兩季,參與朗讀亭活動的普通朗讀者所錄製的內容,只有極少一部分會被剪輯到節目中來,分享給全國觀眾,到了第三季,在直播成為風口的當下,「朗讀亭」活動實現北京、武漢、廈門三城連續72小時的慢直播,讓每一位朗讀者的故事與朗讀,能抵達更多觀眾的心靈深處。
《朗讀者》節目製作人、總導演、主持人董卿,也在位於北京國家圖書館搭建的演播廳裡,在這三天的直播當中與朗讀者進行實時互動。董卿坦言,雖然之前做過很多次直播,但都是在電視端,演播室內的直播環節相對較好控制,但這次一下在三地做連續三天的不間斷直播,對她個人是很大的挑戰。10月16日上午舉辦的啟動儀式上,白巖松就提到,為了籌備接下來的直播,前一晚董卿就一宿沒睡。直播期間,不少網友也表達了對董卿的心疼。
但董卿說,72小時不眠不休是值得的。《朗讀者》過去兩季錄製的朗讀者素材超過1萬小時,董卿經常被這些素材打動,「我覺得朗讀者們的人生故事太豐富了」。而朗讀者們的閱讀範圍之廣、整體閱讀水準之高,超出了她的想像,她遺憾於沒有一個足夠充分的空間、足夠寬廣的平臺,讓熱愛生活、渴望朗讀的人的情感得以充分釋放。這次試水直播,彌補了董卿當初對觀眾的遺憾。
「本身我們是相對邊緣的人,突然來到這麼大的舞臺,有好多網友留言,挺有意思的!」小海在接受南方日報、南方+記者採訪時難掩興奮,平日他就有寫詩、朗讀的愛好,還出過名為《工廠的嚎叫》的詩集,寫作與朗讀之於他是一種精神寄託,而如此多的人同時圍觀他的朗讀還是第一次,他直言這也是一次「很夢幻」的體驗。
雙向性互動
朗讀亭空間優化為閱讀空間
《朗讀者》第三季,為什麼以朗讀亭的直播為開端?節目組方面對南方日報、南方+記者表示,這緣於本季主打三大關鍵詞:新媒體態、群眾態、雙向互動。
這次尤其注重加強與參與者的互動,突破往期的「單一方面」,放大對普通人群「愛」「友善」的閃光點,在節目組相關負責人看來,這是對所有熱愛生活、熱鬧文學的善良人的回報。同時,讓今年的《朗讀者》更新媒體化、更群眾化,也給大家一個巨大的釋放平臺、最大化傳播平臺。
而製作人和朗讀者互動,以及朗讀者實時在線分享互動,都是雙向互動的體現。除此之外,和以往大家熟悉的朗讀亭不同,在與實體書店進行公益性質的聯合下,朗讀亭在一平方米的朗讀區域外,打造出「城市閱讀空間」,為推廣閱讀盡一份力。
除了「一平方米」的空間,《朗讀者》節目還將跨域「一萬公裡」的距離——據董卿透露,明年下半年,《朗讀者》還要推出一檔半紀錄式戶外大型文化類節目《一萬公裡》,走向更廣袤的大地,去傾聽更多普通人的聲音。
中國作家協會副主席閻晶明表示,《朗讀者》前兩季多是邀請各界名人朗讀古今中外的名篇,獲得觀眾的認可關注,相較而言,第三季打開了更大的舞臺,「讓朗讀走向了大地,將其帶到了全社會,讓人人都能成為朗讀者。」
數據顯示,「朗讀亭」活動於16日早上6:27上線,截至18日0時,平臺直播觀看量近600萬次,相關視頻傳播量超2500萬次,全網相關話題閱讀量累計超2億。
「當我看到迎著晨曦,在武漢、北京、廈門那些朗讀者們一個個打開朗讀亭門的時候,我真的非常非常感動。」董卿說,2020年,我們走過了如此不同尋常的歲月,對未來、對生命,我們又有著怎樣的感悟、思考與期望,「我覺得我們可以朗讀亭找到答案」。
董卿說,每一個走進朗讀亭的人,可能都只是微弱的微光,但是無數星星點點聚集在一起,就可以成為火炬,照亮這個時代,照亮我們的前程。
【採寫】南方日報、南方+駐京記者 劉長欣 實習生 朱嘉祺
【作者】 劉長欣
【來源】 南方報業傳媒集團南方+客戶端
來源:南方+ - 創造更多價值
【來源:南方plus客戶端】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繫,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郵箱地址:newmedia@xxcb.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