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場在撒哈拉沙漠裡舉辦的「電臺復活節」,前後3個月籌備,15個DJ,24小時不間斷直播,並在結束時用充滿儀式感的方式燒掉了一條船。
這是個發生在沙漠裡的真實版的《海盜電臺》。36氪記者鄧痕痕全程參與,並為你帶回了這篇和以往36氪視角不大相似的文章,用體驗式報導的方式為你重現這個沙漠裡的節日。
文 | 鄧痕痕
圖 | 大鯨
凌晨一點,我站在撒哈拉沙漠的熱風裡,面對一艘船。一艘紅棕色木船,在沙漠的襯託下顯得過分精緻。
有人遞給我火把,我在熱氣面前稍稍遲疑了一下,然後將火把使勁拋在船上。在我周圍還有十幾個人,隨著火把被一支支點燃,空氣開始出現波紋,氣溫更高了。火把飛向船隻,一根、兩根,如同一個個滑翔的驚嘆號,重重地點在甲板上。又像短促的流星,擦破空氣撞擊星球。
船帆著火,接著是甲板。我看著這艘船,火焰是她的新裝飾,她因為火焰變得非常美。
人群興奮起來,開始以火焰為背景合影,四瓶香檳砰然開啟,大家在噴射的香檳中笑著躲閃。
這不是宗教儀式,我也不是加入了什麼神秘組織。和我在一起的這十多個人,是貓王收音機團隊,以及他們請來的十五位電臺 DJ。
貓王團隊和15位電臺DJ
在過去三個月,貓王在撒哈拉沙漠裡搭建了一艘船,一個直播間,以及電臺直播所需要的基站。在過去一周,主播們從中國各地趕到摩洛哥。在過去24小時,15位 DJ 以接力的形式,完成了一場不間斷的電臺直播。
而這場火,是電臺活動的尾聲,一個慶祝,一個末句,一個休止符,又或是下一個旅程的開始。
時間倒回一天前。
晚上十點半,同屋的女生把我叫醒:」電臺直播要開始了,快起來。「
我掙扎了半天——坐了10小時大巴來撒哈拉,我累得日夜顛倒,在摩洛哥過著北京時間。
最初受邀參加」電臺復活節「,我以為是參加貓王收音機的新品發布會,順便旅遊。沒想到沒有發布會,沒去卡薩布蘭卡,沒去舍夫沙萬,所有人幾乎直奔撒哈拉,去做一場24小時電臺直播。由於活動細節一直保密,到摩洛哥我才發現,貓王邀請了15位 DJ 北京的有待、戴以戎,廣州的黎文、臺灣的馬世芳、萬芳等等,雖然不混電臺圈,但這些名字我也多少聽過。
同行媒體也大多是電臺的,比如和我同屋的巧克力小姐,來自摩登天空投資的摩登音樂臺。每天早上她都在房間裡放林曉培的《心動》。
晚上十一點,我們走出房間。這是個庭院式酒店,大廳在走廊另一側。晚上的撒哈拉仍然很熱,穿過長長的迴廊,像走在巨大的吹風筒下面。一路上我看到亮著燈的電臺復活節標誌、閃著微光的星球裝置。迴廊旁的花壇裡蹲著十幾隻貓,瘦小精幹,眼神如炬,讓人想到古埃及壁畫裡的貓神。
到了酒店大堂,貓王的四位核心成員(人稱「貓王F4」)等在那裡,這是一個神奇的組合,創始人曾德鈞在直播前一天剛過完 61 歲生日,另外三人則是70後的黎文、大表哥和80後的道長。我們得知直播廳的門要到十二點才開啟,現場的五六十人開始跟著當地音樂跳舞。
跳舞時我一直在想,直播廳會被布置成什麼樣。貓王最有名的系列是「小王子」,小王子曾在撒哈拉沙漠遇到一個飛行員,所以裡面很可能是一架飛機。但當午夜十二點,大門打開時,我發現大廳中間是一艘大船。我恍然大悟——小王子和撒哈拉沙漠只是故事的一部分,故事的另一部分是英國的海盜電臺。
《海盜電臺》是我很愛的一部電影,講的是上世紀60年代的一幫電臺 DJ,為了打破BBC對流行音樂的管控,在海上駕駛一艘叫 Caroline 的船,24小時不間斷地播放搖滾樂。這個故事脫胎於真實事件,現實中的 Radio Caroline 直到今年五月才獲得合法執照,仍然堅持在海上直播。
看到船的一瞬間,我感到心頭一熱。船是紅棕色的,做得很精緻,同時又像是經歷了風浪——後來我知道,這是找當地人拼接並刻意做舊的。船尾有一個隔音玻璃圍繞的直播間。其他人顯然也被觸動了,發出輕輕的驚呼。
走近直播間,更多的驚嘆響起了。這是我見過最酷、最美的直播間。它小巧,透明,有一個完整的操作臺,牆上貼滿代表各種文化標籤的海報:李小龍、鮑勃·迪倫、列儂和洋子夫婦。關鍵是,它不在某廣播電臺的大樓裡,也不在誰的工作室裡,它在一艘船上,而這艘船在沙漠裡。
這是一件很有儀式感的事,在海盜電臺的文化語境下,在撒哈拉這樣的地方,被圍繞在一群 DJ 中間,會讓人不自覺得血壓升高,覺得自己參與了一件了不得的冒險。
貓王 F4 走進直播間,向觀眾介紹這次直播——從北京時間7月30日早上8點,到7月31日早上8點,15位主播將按順序不間斷地在撒哈拉沙漠播放他們挑選的音樂。他們告訴聽眾,這是一次幾乎非商業的活動,活動甚至沒有冠上「貓王」的名字,只是想實現關於電臺的夢想。由他們來說電臺夢想是讓人信服的——曾德鈞從 7 歲開始組裝收音機,後來做膽機、做音響,又創立貓王收音機,一輩子幾乎都在做同一件事。黎文則是荒島電臺的創始人,也是黑膠唱機的狂熱愛好者。
貓王F4 在直播間
「為什麼大眾流行樂聽起來那麼無聊,那麼沒有人味兒?我認為大家應該多一些媒介去了解平時聽不到的音樂。」黎文用廣州普通話說道。
經過最後五秒倒數,直播間上 On Air 的紅燈亮起了,面向遠在 1萬公裡之外的中國。
很難去完整描述這 24 小時的電臺直播,說實話,也許沒有人從頭到尾聽完。
但這絕對是充滿了情緒的 24 小時,在這 24 小時裡,我們在沙漠邊緣,就像真的在大海中央,所有人進進出出,在這艘船上遊蕩、喝酒、說話、又哭又笑;這 24小時,也是撒哈拉沙漠這麼多年裡第一次可以聽到電臺——工作人員提前從國內運來了信號設備,讓方圓幾公裡能接受電波。酒店的本地員工都不下班了,坐在門廊裡聽廣播。
而直播間裡是交替出現的十五位 DJ,分別值守自己的時間。
第一個直播的是有待,中國公認最有影響力的 DJ 之一。他帶了自己的黑膠做直播(後來我發現,不少 DJ 都是帶著一箱黑膠來的),選擇音樂的主題是在摩洛哥錄製的偉大專輯,比如 U2 的 FEZ-Being Born,The Clash 的 Rock the Casbah。在撒哈拉的黑夜裡,他的聲音非常清澈、和緩。直播兩個半小時後,他從船上跳了下來,就像《海盜電臺》結尾時海盜DJ們跳海那樣。
在後來的聊天中,有待告訴我,他已多年沒做直播了,現在他做的一檔爵士音樂節目,是在家提前錄播製作的。「這種live 的感覺還是無可比擬的,包括拿著唱片做直播也是一種珍貴的傳統,當你手上拿著一張黑膠唱片,你要說的話、你直播的心境是完全不同的。」
戴以戎(Metro Radio 總監)和搭檔 Cory Ashworth
我印象最深的是李啟健 Kent 的直播,他在現場用白話(廣東話)直播。那應該是第二天上午,我獨自坐在大廳最角落的沙發上,陽光被暗紅色的窗簾過濾,整個大廳籠罩在夢一樣微醺的光暈裡。這種氛圍很像電影《東邪西毒》,又很像《滾滾紅塵》。當林憶蓮翻唱的《殘夢》響起時,我開始流淚,不知道是因為歌曲,還是因為 Kent 異常動聽的白話。非常巧,在來摩洛哥的前一天我結束了一段為期四年的戀情,分手對象是廣州人。
Kent李啟健
Kent 又放了一首非常好聽的歌,Shakatak 的《Night Birds》。開頭是一段歡快的電鋼琴旋律,然後是聽起來遙遠、朦朧的和聲主題。在這種懷舊且輕快的旋律裡,我卻哭個沒完。《海盜電臺》裡卡爾為了瑪麗安娜心碎,而我的失戀故事也讓這次電臺之旅完整了,每個浪漫故事總有一個心碎的人。
周楊
周楊是所有 DJ 裡唯一的 90 後,他是一個毒舌、外冷內熱的年輕人,全程站著打碟。他大學時就開始做電臺,後來創辦了自己的網絡電臺,我很好奇一個年輕人會如何運營電臺。他告訴我,他的目標群體是少女,所以他會由淺入深地播放音樂去引導用戶,「而不是簡單粗暴地鄙視用戶品位」,還會適當加一些情感內容。
黎文與Kent
黎文當然也參與了直播,以荒島電臺創始人的身份。他播放了 1969 年 Woodstock 現場觀眾吶喊的黑膠錄音。他跟我說,這個現場錄音非常罕見珍貴,這次在撒哈拉現場雖然沒有多少人聽,但很多重要的事也都是這樣由小擴大。
直播中的萬芳
直播到了後來,我和巧克力小姐乾脆躺在了船的甲板上,仰望著花紋密布的天花板。雖然大部分音樂(對我來說)都是陌生的,但也有一些」俗「而好聽的音樂,比如《卡薩布蘭卡》至少出現了兩次,《The End of the World》也是,還有坂本龍一的《Merry Christmas, Mr. Lawrence》。
每當主播結束一個時段走出來,所有人都會圍過來讓他在 T恤上簽名。曾德鈞不只要了主播的,還要了其他所有人的。
直播的收聽人數最終是 500萬。這個數字不算太大,但在前期並未密集宣傳,且本身並不是大眾行為的前提下,算是很不錯了。
我注意到不管是在菲斯古城,還是沙漠的直播,一直有位摩洛哥美女坐在我們中間,從不說話,只是默默跟著。我一開始以為是搭便車的,午飯時道長告訴我,這是摩洛哥派來的官員,類似中國的文化部或者廣電總局官員,要全程看這次活動到底在幹什麼。
道長在活動前期監督當地人搭船
我才感覺到這次活動辦得不太容易。道長說,從產生想法到活動落地,總共只用了三個月的時間。一開始他們覺得很簡單,後來發現沒有一件事是按預期進行的。首先,所有設備都要從國內運過來,過海關非常困難;其次,在當地很難找到落地執行的團隊,而且還要層層向上報批;第三,活動準備到後期,恰逢伊斯蘭教的齋月,摩洛哥人開始不吃不喝了,根本沒心情幹活,回一個郵件要半個月……
從撒哈拉回到北京一周後,貓王舉辦了「遲到的」新品發布會,介紹了貓王新的子品牌 RADIOOO,以及這個品牌下的1系列新產品。據說該系列產品的靈感來自樂高玩具、Zippo火機和潘多拉手鍊,用戶可按自己的喜好任意換殼,收音機裡還添加了藍牙、Wi-Fi、AI交互等功能。
貓王收音機一向以外觀精美著稱,這種精美不只體現了設計美學,還體現了品牌對文化附加值的追求。
貓王小王子採用原木手工製作
創始人曾德鈞好幾次跟我說,橫軸的兩端是功能和文化,縱軸的兩端是傳統和科技,貓王追求的是向第一象限(文化、科技)無限靠攏。
這次的新品牌可以說是向這個目標更前進了一步。首先,RADIOOO 這個名字代表的是「Radio+∞(無限)」,首發1系列帶來了可更換外殼的「百變Radio」,也就是說,這系列產品可承載更多美學風格——波普藝術、Mod 風格、復古航空器、經典烤麵包機。隨著貓王與洛客等設計平臺的合作,還能讓更多設計師參與進來,吸納更多設計風格並將其產品化。
其次,RADIOOO 更加智能,新品在產品背面埋藏了可以插接拓展硬體的接口。通過插接一款名為「貓Key」的迷你硬體模塊和即插即用的小話筒,類似 Alexa和echo,實現 「雲端內容、智能連通、語音交互」等功能。
另外,也是非常有趣的一點,貓Key可內置預設節目頻道,通過貓key一方面可以接收來自網際網路的傳統廣播節目,讓跨越地域收聽全國乃至全球的廣播電臺成為現實。另一方面可接入「吳曉波頻道、樊登讀書會、喜馬拉雅FM、荔枝fm、蜻蜓fm」等優秀音頻節目或平臺。在聲音經濟逐漸興起的當下,貓王收音機已在手機之外,成為另一種內容的出口與獲取方式。
這也意味著,貓王收音機的盈利模式將不只是硬體銷售,還跨越到付費內容的分成,未來或將進入智能家居、物聯網等入口級產品領域。
當然,貓王也順利成章地成立了內容公司,開啟自己的電臺「貓王頻道」。
這個頻道會播放什麼呢?我暫且還不知道,但黎文表示不會有雞湯、八卦、成功學等內容,而是秉承「海盜電臺」精神,打造一個推崇「無用之用」,以音樂為信仰的反主流音樂頻道。
類似微信公眾號,也許電臺會成為下一個內容創業者的陣地,而從硬體入手的貓王,顯然想以小眾文化繼續傳遞獨特的審美。就像這次電臺復活節,暫時可能是小眾的、邊緣的,但誰知道呢?畢竟看似小而美的貓王收音機, 去年銷售額已接近一個億。
* 2017「電臺復活節」15位DJ全名單:(排名不分先後)
• 張有待(最具影響力的中國電臺主持人之一,是國內最早在電臺介紹歐美音樂的傳播者)
• 馬世芳(臺灣樂評人,資深廣播人,有人稱他為「流行音樂的活字典」)
• 萬芳(《新不了情》的原唱者,臺灣資深歌手,從2000年開始主持電臺節目)
• 黎文(「荒島電臺」創始人)
• 劉倩、阿飛(獨立音樂策劃人,《行走的耳朵》主播)
• 李啟健(從業超過15年的資深電臺主播)
• 周楊(QQ音樂電臺主播)
• 李星宇、李馬科(獨立音樂人、聲音工程師)
• 麥子(陝西廣播電臺主播)
• 陳靈偉(電臺DJ、樂評人)
• 詹華(大內密談主播,前太合麥田執行長,資深音樂人)
• 戴以戎(北京廣播電臺Metro Radio創始人及總監)
• Cory Ashworth(加拿大電臺主持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