撒哈拉最熱的季節,我在沙漠聽了24小時電臺,燒了一艘船

2020-12-01 36kr

一場在撒哈拉沙漠裡舉辦的「電臺復活節」,前後3個月籌備,15個DJ,24小時不間斷直播,並在結束時用充滿儀式感的方式燒掉了一條船。

這是個發生在沙漠裡的真實版的《海盜電臺》。36氪記者鄧痕痕全程參與,並為你帶回了這篇和以往36氪視角不大相似的文章,用體驗式報導的方式為你重現這個沙漠裡的節日。


文 | 鄧痕痕

圖 | 大鯨

燒船

凌晨一點,我站在撒哈拉沙漠的熱風裡,面對一艘船。一艘紅棕色木船,在沙漠的襯託下顯得過分精緻。

有人遞給我火把,我在熱氣面前稍稍遲疑了一下,然後將火把使勁拋在船上。在我周圍還有十幾個人,隨著火把被一支支點燃,空氣開始出現波紋,氣溫更高了。火把飛向船隻,一根、兩根,如同一個個滑翔的驚嘆號,重重地點在甲板上。又像短促的流星,擦破空氣撞擊星球。

船帆著火,接著是甲板。我看著這艘船,火焰是她的新裝飾,她因為火焰變得非常美。

人群興奮起來,開始以火焰為背景合影,四瓶香檳砰然開啟,大家在噴射的香檳中笑著躲閃。

這不是宗教儀式,我也不是加入了什麼神秘組織。和我在一起的這十多個人,是貓王收音機團隊,以及他們請來的十五位電臺 DJ。

貓王團隊和15位電臺DJ

在過去三個月,貓王在撒哈拉沙漠裡搭建了一艘船,一個直播間,以及電臺直播所需要的基站。在過去一周,主播們從中國各地趕到摩洛哥。在過去24小時,15位 DJ 以接力的形式,完成了一場不間斷的電臺直播。

而這場火,是電臺活動的尾聲,一個慶祝,一個末句,一個休止符,又或是下一個旅程的開始。

小王子的沙漠和海盜電臺

時間倒回一天前。

晚上十點半,同屋的女生把我叫醒:」電臺直播要開始了,快起來。「

我掙扎了半天——坐了10小時大巴來撒哈拉,我累得日夜顛倒,在摩洛哥過著北京時間。

最初受邀參加」電臺復活節「,我以為是參加貓王收音機的新品發布會,順便旅遊。沒想到沒有發布會,沒去卡薩布蘭卡,沒去舍夫沙萬,所有人幾乎直奔撒哈拉,去做一場24小時電臺直播。由於活動細節一直保密,到摩洛哥我才發現,貓王邀請了15位 DJ 北京的有待、戴以戎,廣州的黎文、臺灣的馬世芳、萬芳等等,雖然不混電臺圈,但這些名字我也多少聽過。

同行媒體也大多是電臺的,比如和我同屋的巧克力小姐,來自摩登天空投資的摩登音樂臺。每天早上她都在房間裡放林曉培的《心動》。

晚上十一點,我們走出房間。這是個庭院式酒店,大廳在走廊另一側。晚上的撒哈拉仍然很熱,穿過長長的迴廊,像走在巨大的吹風筒下面。一路上我看到亮著燈的電臺復活節標誌、閃著微光的星球裝置。迴廊旁的花壇裡蹲著十幾隻貓,瘦小精幹,眼神如炬,讓人想到古埃及壁畫裡的貓神。

到了酒店大堂,貓王的四位核心成員(人稱「貓王F4」)等在那裡,這是一個神奇的組合,創始人曾德鈞在直播前一天剛過完 61 歲生日,另外三人則是70後的黎文、大表哥和80後的道長。我們得知直播廳的門要到十二點才開啟,現場的五六十人開始跟著當地音樂跳舞。

跳舞時我一直在想,直播廳會被布置成什麼樣。貓王最有名的系列是「小王子」,小王子曾在撒哈拉沙漠遇到一個飛行員,所以裡面很可能是一架飛機。但當午夜十二點,大門打開時,我發現大廳中間是一艘大船。我恍然大悟——小王子和撒哈拉沙漠只是故事的一部分,故事的另一部分是英國的海盜電臺。

《海盜電臺》是我很愛的一部電影,講的是上世紀60年代的一幫電臺 DJ,為了打破BBC對流行音樂的管控,在海上駕駛一艘叫 Caroline 的船,24小時不間斷地播放搖滾樂。這個故事脫胎於真實事件,現實中的 Radio Caroline 直到今年五月才獲得合法執照,仍然堅持在海上直播。

看到船的一瞬間,我感到心頭一熱。船是紅棕色的,做得很精緻,同時又像是經歷了風浪——後來我知道,這是找當地人拼接並刻意做舊的。船尾有一個隔音玻璃圍繞的直播間。其他人顯然也被觸動了,發出輕輕的驚呼。

走近直播間,更多的驚嘆響起了。這是我見過最酷、最美的直播間。它小巧,透明,有一個完整的操作臺,牆上貼滿代表各種文化標籤的海報:李小龍、鮑勃·迪倫、列儂和洋子夫婦。關鍵是,它不在某廣播電臺的大樓裡,也不在誰的工作室裡,它在一艘船上,而這艘船在沙漠裡。

這是一件很有儀式感的事,在海盜電臺的文化語境下,在撒哈拉這樣的地方,被圍繞在一群 DJ 中間,會讓人不自覺得血壓升高,覺得自己參與了一件了不得的冒險。

貓王 F4 走進直播間,向觀眾介紹這次直播——從北京時間7月30日早上8點,到7月31日早上8點,15位主播將按順序不間斷地在撒哈拉沙漠播放他們挑選的音樂。他們告訴聽眾,這是一次幾乎非商業的活動,活動甚至沒有冠上「貓王」的名字,只是想實現關於電臺的夢想。由他們來說電臺夢想是讓人信服的——曾德鈞從 7 歲開始組裝收音機,後來做膽機、做音響,又創立貓王收音機,一輩子幾乎都在做同一件事。黎文則是荒島電臺的創始人,也是黑膠唱機的狂熱愛好者。

貓王F4 在直播間

「為什麼大眾流行樂聽起來那麼無聊,那麼沒有人味兒?我認為大家應該多一些媒介去了解平時聽不到的音樂。」黎文用廣州普通話說道。

經過最後五秒倒數,直播間上 On Air 的紅燈亮起了,面向遠在 1萬公裡之外的中國。

24小時電臺

很難去完整描述這 24 小時的電臺直播,說實話,也許沒有人從頭到尾聽完。

但這絕對是充滿了情緒的 24 小時,在這 24 小時裡,我們在沙漠邊緣,就像真的在大海中央,所有人進進出出,在這艘船上遊蕩、喝酒、說話、又哭又笑;這 24小時,也是撒哈拉沙漠這麼多年裡第一次可以聽到電臺——工作人員提前從國內運來了信號設備,讓方圓幾公裡能接受電波。酒店的本地員工都不下班了,坐在門廊裡聽廣播。

而直播間裡是交替出現的十五位 DJ,分別值守自己的時間。

第一個直播的是有待,中國公認最有影響力的 DJ 之一。他帶了自己的黑膠做直播(後來我發現,不少 DJ 都是帶著一箱黑膠來的),選擇音樂的主題是在摩洛哥錄製的偉大專輯,比如 U2 的 FEZ-Being Born,The Clash 的 Rock the Casbah。在撒哈拉的黑夜裡,他的聲音非常清澈、和緩。直播兩個半小時後,他從船上跳了下來,就像《海盜電臺》結尾時海盜DJ們跳海那樣。

在後來的聊天中,有待告訴我,他已多年沒做直播了,現在他做的一檔爵士音樂節目,是在家提前錄播製作的。「這種live 的感覺還是無可比擬的,包括拿著唱片做直播也是一種珍貴的傳統,當你手上拿著一張黑膠唱片,你要說的話、你直播的心境是完全不同的。」

戴以戎(Metro Radio 總監)和搭檔 Cory Ashworth

我印象最深的是李啟健 Kent 的直播,他在現場用白話(廣東話)直播。那應該是第二天上午,我獨自坐在大廳最角落的沙發上,陽光被暗紅色的窗簾過濾,整個大廳籠罩在夢一樣微醺的光暈裡。這種氛圍很像電影《東邪西毒》,又很像《滾滾紅塵》。當林憶蓮翻唱的《殘夢》響起時,我開始流淚,不知道是因為歌曲,還是因為 Kent 異常動聽的白話。非常巧,在來摩洛哥的前一天我結束了一段為期四年的戀情,分手對象是廣州人。

Kent李啟健

Kent 又放了一首非常好聽的歌,Shakatak 的《Night Birds》。開頭是一段歡快的電鋼琴旋律,然後是聽起來遙遠、朦朧的和聲主題。在這種懷舊且輕快的旋律裡,我卻哭個沒完。《海盜電臺》裡卡爾為了瑪麗安娜心碎,而我的失戀故事也讓這次電臺之旅完整了,每個浪漫故事總有一個心碎的人。

周楊

周楊是所有 DJ 裡唯一的 90 後,他是一個毒舌、外冷內熱的年輕人,全程站著打碟。他大學時就開始做電臺,後來創辦了自己的網絡電臺,我很好奇一個年輕人會如何運營電臺。他告訴我,他的目標群體是少女,所以他會由淺入深地播放音樂去引導用戶,「而不是簡單粗暴地鄙視用戶品位」,還會適當加一些情感內容。

黎文與Kent

黎文當然也參與了直播,以荒島電臺創始人的身份。他播放了 1969 年 Woodstock 現場觀眾吶喊的黑膠錄音。他跟我說,這個現場錄音非常罕見珍貴,這次在撒哈拉現場雖然沒有多少人聽,但很多重要的事也都是這樣由小擴大。

直播中的萬芳

直播到了後來,我和巧克力小姐乾脆躺在了船的甲板上,仰望著花紋密布的天花板。雖然大部分音樂(對我來說)都是陌生的,但也有一些」俗「而好聽的音樂,比如《卡薩布蘭卡》至少出現了兩次,《The End of the World》也是,還有坂本龍一的《Merry Christmas, Mr. Lawrence》。

每當主播結束一個時段走出來,所有人都會圍過來讓他在 T恤上簽名。曾德鈞不只要了主播的,還要了其他所有人的。

「遲到的」新品發布

直播的收聽人數最終是 500萬。這個數字不算太大,但在前期並未密集宣傳,且本身並不是大眾行為的前提下,算是很不錯了。

我注意到不管是在菲斯古城,還是沙漠的直播,一直有位摩洛哥美女坐在我們中間,從不說話,只是默默跟著。我一開始以為是搭便車的,午飯時道長告訴我,這是摩洛哥派來的官員,類似中國的文化部或者廣電總局官員,要全程看這次活動到底在幹什麼。

道長在活動前期監督當地人搭船

我才感覺到這次活動辦得不太容易。道長說,從產生想法到活動落地,總共只用了三個月的時間。一開始他們覺得很簡單,後來發現沒有一件事是按預期進行的。首先,所有設備都要從國內運過來,過海關非常困難;其次,在當地很難找到落地執行的團隊,而且還要層層向上報批;第三,活動準備到後期,恰逢伊斯蘭教的齋月,摩洛哥人開始不吃不喝了,根本沒心情幹活,回一個郵件要半個月……

從撒哈拉回到北京一周後,貓王舉辦了「遲到的」新品發布會,介紹了貓王新的子品牌 RADIOOO,以及這個品牌下的1系列新產品。據說該系列產品的靈感來自樂高玩具、Zippo火機和潘多拉手鍊,用戶可按自己的喜好任意換殼,收音機裡還添加了藍牙、Wi-Fi、AI交互等功能。

貓王收音機一向以外觀精美著稱,這種精美不只體現了設計美學,還體現了品牌對文化附加值的追求。

貓王小王子採用原木手工製作

創始人曾德鈞好幾次跟我說,橫軸的兩端是功能和文化,縱軸的兩端是傳統和科技,貓王追求的是向第一象限(文化、科技)無限靠攏。

這次的新品牌可以說是向這個目標更前進了一步。首先,RADIOOO 這個名字代表的是「Radio+∞(無限)」,首發1系列帶來了可更換外殼的「百變Radio」,也就是說,這系列產品可承載更多美學風格——波普藝術、Mod 風格、復古航空器、經典烤麵包機。隨著貓王與洛客等設計平臺的合作,還能讓更多設計師參與進來,吸納更多設計風格並將其產品化。

其次,RADIOOO 更加智能,新品在產品背面埋藏了可以插接拓展硬體的接口。通過插接一款名為「貓Key」的迷你硬體模塊和即插即用的小話筒,類似 Alexa和echo,實現 「雲端內容、智能連通、語音交互」等功能。

另外,也是非常有趣的一點,貓Key可內置預設節目頻道,通過貓key一方面可以接收來自網際網路的傳統廣播節目,讓跨越地域收聽全國乃至全球的廣播電臺成為現實。另一方面可接入「吳曉波頻道、樊登讀書會、喜馬拉雅FM、荔枝fm、蜻蜓fm」等優秀音頻節目或平臺。在聲音經濟逐漸興起的當下,貓王收音機已在手機之外,成為另一種內容的出口與獲取方式。

 這也意味著,貓王收音機的盈利模式將不只是硬體銷售,還跨越到付費內容的分成,未來或將進入智能家居、物聯網等入口級產品領域。

當然,貓王也順利成章地成立了內容公司,開啟自己的電臺「貓王頻道」。

這個頻道會播放什麼呢?我暫且還不知道,但黎文表示不會有雞湯、八卦、成功學等內容,而是秉承「海盜電臺」精神,打造一個推崇「無用之用」,以音樂為信仰的反主流音樂頻道。

類似微信公眾號,也許電臺會成為下一個內容創業者的陣地,而從硬體入手的貓王,顯然想以小眾文化繼續傳遞獨特的審美。就像這次電臺復活節,暫時可能是小眾的、邊緣的,但誰知道呢?畢竟看似小而美的貓王收音機,    去年銷售額已接近一個億。


* 2017「電臺復活節」15位DJ全名單:(排名不分先後)

• 張有待(最具影響力的中國電臺主持人之一,是國內最早在電臺介紹歐美音樂的傳播者)

• 馬世芳(臺灣樂評人,資深廣播人,有人稱他為「流行音樂的活字典」)

• 萬芳(《新不了情》的原唱者,臺灣資深歌手,從2000年開始主持電臺節目)

• 黎文(「荒島電臺」創始人)

• 劉倩、阿飛(獨立音樂策劃人,《行走的耳朵》主播)

• 李啟健(從業超過15年的資深電臺主播)

• 周楊(QQ音樂電臺主播)

• 李星宇、李馬科(獨立音樂人、聲音工程師)

• 麥子(陝西廣播電臺主播)

• 陳靈偉(電臺DJ、樂評人)

• 詹華(大內密談主播,前太合麥田執行長,資深音樂人)

• 戴以戎(北京廣播電臺Metro Radio創始人及總監)

• Cory Ashworth(加拿大電臺主持人)


相關焦點

  • 全球最熱的撒哈拉沙漠下雪了,你那裡呢?
    當南方還在苦苦求雪的時候全球最熱的撒哈拉沙漠下雪了…雪了…了…當赤道留住雪花還要什麼是不可能的呢
  • 在空中瞭望撒哈拉沙漠
    駐外之家 | 海外華人第一平臺 數十萬駐外人都在關注 01 2006年9月,我從非洲的赤道幾內亞馬拉博機場起飛,終點到巴黎,全程5個多小時,途經西北非的茅利塔尼亞及西屬撒哈拉,讓我從空中俯瞰了撒哈拉一回
  • 「全球最熱」的撒哈拉沙漠下雪了
    (圖片來源:東方IC)中國日報網1月19日電 7日,撒哈拉北部「門戶」、阿爾及利小鎮艾因塞弗拉凌晨降下近40年來第三場雪,漫漫黃沙仿佛披上了白色的外衣,白雪與黃沙交相輝映十分壯美。據當地政府說,積雪深度不足1英寸(2.54釐米)。另據一些媒體報導稱,當地部分區域積雪深度將近15英寸(38.1釐米)。艾因塞弗拉堪稱世界上最熱的地方之一。
  • 世界上第二大沙漠,世界上最炎熱沙漠,非洲撒哈拉沙漠
    撒哈拉沙漠、阿爾及利亞說到沙漠,我們往往會聯想到烈日下那一望無際的沙漠。這並不完全正確:世界上最大的沙漠是一個被雪覆蓋的非常寒冷的地方。我們說的是覆蓋1400萬平方公裡的南極沙漠。世界上第二大沙漠是非洲的撒哈拉沙漠,它是世界上最炎熱的沙漠。它佔地900萬平方公裡,佔非洲領土總面積的30%,被許多國家瓜分。這是一種驚人的美:這個地區乍一看似乎單調乏味,但實際上風景如畫,一點也不沉悶。
  • 撒哈拉沙漠下雪了?怕是個假的撒哈拉
    說到世界上最不可能下雪的地方,大概就是撒哈拉沙漠了,作為世界上最大的沙質荒漠,也是全球最熱的沙漠,撒哈拉居然下雪了,真是不可思議。雖然下雪對於很多人來說早已經見怪不怪了,但是對於住在沙漠附近的人來說簡直就是奇蹟。
  • 撒哈拉沙漠下大雪,最厚達到40釐米!世界第五極被嚴酷氣候襲擊
    作為世界上最大的沙漠,同時,也是全球平均氣溫最高的地區——撒哈拉沙漠,在這次全球寒流襲擊下,並沒有能夠倖免。從上周末(1月7日)開始,撒哈拉被一場冬季風暴襲擊,沙漠上的小鎮艾因塞弗拉(Ain Sefra)被白雪覆蓋。
  • 撒哈拉沙漠也下雪啦~
    對,你沒看錯,就是全世界最熱的地方——撒哈拉沙漠。撒哈拉沙漠地區利比亞的阿濟濟耶(Al-Aziziyah)最高氣溫曾達到創紀錄的58℃。時隔37年,不可思議的事情發生了撒哈拉沙漠竟然下雪了撒哈拉沙漠第一次下雪的時候小編表示自己還不存在
  • 撒哈拉沙漠竟會下雪 驚呆了駱駝!
    一般人對於沙漠的認知,無非是一片黃沙無邊無際,還有熾熱的不行的氣候。  雪,似乎跟沙漠沒什麼關聯,一個是冷,一個是熱,兩個極端的氣候,會有什麼交集呢?  撒哈拉沙漠,位於非洲北部一望無垠的沙漠,面積與美國國土相當,是全世界最熱的沙漠,在極度炎熱的地方,卻發生了不可思議的神奇事件。
  • 撒哈拉沙漠,世界上最大的沙漠竟然也能下雪,你信嗎?
    大家都知道沙漠是指地面完全被沙所覆蓋,植物非常稀少、雨水稀少、空氣乾燥的荒蕪地區,沙漠也是乾旱缺水,植物稀少的地區。這個平均氣溫高達三十度的地方是世界上最熱最乾燥之地,看起來確實和雪無緣,今天小編就要跟大家說一件不可思議的事情。
  • 沙漠中心發現一艘500年前沉船,載著6300萬金幣,咋去的至今成謎
    對於沙漠,人們了解最多的就是撒哈拉,作為世界最大的沙漠,也是舉世聞名,雖然撒哈拉氣候條件惡劣,但三毛筆下的撒哈拉卻是浪漫的,不過有一座沙漠沒有撒哈拉的浪漫
  • 沉沒的文明和失落-撒哈拉沙漠
    很多人可能認為撒哈拉沙漠是世界上最大的沙漠,它的面積超過900萬平方公裡,只比中國的陸地面積小一點,但它其實只是世界上最熱的沙漠。如果論大小,撒哈拉沙漠只能排第三,最大的兩個沙漠是南極和北極,這多少有點違背直覺。
  • 撒哈拉大沙漠 ( Sahara and Echo )
    我看沙漠真嫵媚,沙漠看我卻不是一回事。
  • 非洲地區是否有冬天,哪些非洲國家會下雪,撒哈拉沙漠會下雪嗎?
    非洲真正熱的地方也就是撒哈拉沙漠的周邊地區,其他大部分非洲地區溫度還是比較適宜的。從地理結構上看非洲是一個高原大陸,它很多地方的海拔都超過了1500米以上,海拔越高,氣溫自然也就越低,海拔每上升100米,氣溫就要下降0.6攝氏度。
  • 撒哈拉沙漠一下雪,各個圈子就開始騷動起來
    是不是過幾天就會有人出首新歌,叫撒哈拉沙漠的雪。網友們還你一嘴我一句的編起了歌詞。「撒哈拉沙漠的第一床雪,比以往時候來得更晚一些,莫斯科的眼淚沒有沙哈拉的雪貴,別說撒哈拉的雪你無所謂。」果然,群眾的腦洞是極大的。
  • 只知道撒哈拉沙漠,卻從未聽說它還有「眼睛」
    一曲大氣磅礴的《出埃及記》——馬克西姆,伴您邊聽邊看「撒哈拉之眼」Maksim Mrvica - 出埃及記.mp303:10來自簡法不錯撒哈拉之眼位置圖示撒哈拉之眼位於世界上最大的沙漠——非洲撒哈拉沙漠的西南部茅利塔尼亞境內,是全球十大最壯觀的地質奇蹟之一。
  • 關於撒哈拉沙漠,你了解多少?
    由於撒哈拉沙漠幾乎佔非洲大陸的10% ,因此撒哈拉沙漠通常被認為是世界上最大的沙漠。 然而,這並不完全正確,因為它只是世界上最大的熱帶沙漠。 根據沙漠的定義,即每年降水量少於10英寸(250毫米)的地區,用這個衡量標準,世界上最大的沙漠實際上是南極洲大陸。
  • 據說撒哈拉沙漠下雪了,你見過沙漠裡的雪景嗎?
    據英國《每日郵報》報導,號稱"全球最熱"的撒哈拉沙漠地區在7日迎來了一場降雪。厚度達近半米的白雪覆蓋在撒哈拉沙漠上,非常壯觀。這場雪是在被稱為撒哈拉「沙漠之門」的阿爾及利亞艾因塞夫拉小鎮飄落的,這已是這一地區38年來連續第三次下雪。
  • 撒哈拉沙漠下雪了!快點一起組團去沙漠看雪景啊!
    據英國《每日郵報》1月9日報導,號稱"全球最熱"的撒哈拉沙漠地區,7日又迎來一場降雪,厚度達近半米的白雪覆蓋在撒哈拉沙漠上,非常壯觀。雖然撒哈拉沙漠我沒去過,也沒見過。但是沒吃過豬肉,也見過豬跑。沙漠我見過,下雪我也見過。
  • 撒哈拉沙漠歐洲人質案始末
    】【我要「揪」錯】【推薦】【字體:大 中 小】【列印】 【關閉】     長達5個多月的撒哈拉歐洲人質案終於畫上了句號,14名被阿爾及利亞「薩拉夫宣教與戰鬥組織」綁架的歐洲探險旅遊者,輾轉千餘公裡,終於8月18日在馬裡北部邊境地區重獲自由,他們中的9人來自德國,4人來自瑞士,1人來自荷蘭,最大的64歲,最小的19歲。
  • 德國5名遊客在撒哈拉沙漠失蹤
    新華網阿爾及爾11月20日電(記者施建國)阿爾及利亞媒體20日報導,德國5名遊客3天前在阿爾及利亞南部撒哈拉沙漠失蹤,至今下落不明。  報導說,這5名德國遊客是17日在阿爾及爾東南約1700公裡的賈奈特地區參觀古蹟時與導遊失去聯繫的。隨後,阿有關部門立即展開了搜尋行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