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日報數字報-周氏瞼虎隱含的生物密碼

2020-12-05 海南日報數字報
  文\海南日報記者 周曉夢 孫慧

  這是一場可遇不可求的幸運——於成千上萬年之後,剛好趕上時空的站點,發現物種新紀錄,為之命名,證明其與人類共同存在於此時此刻的地球上。

  80後周潤邦撞上了這份幸運。

  這位非專業科班出身的自然愛好者,在海南島發現了一個瞼虎屬新種——「周氏瞼虎」。這是海南發現的第三種瞼虎屬物種,也是海南島首個由中國人獨立發現的瞼虎屬物種。日前,相關的研究成果已在國際分類學期刊ZOOTAXA上正式發表。

  夜晚裡的偶然「驚喜」

  周潤邦和周氏瞼虎的「偶遇」,是在2015年的一個夜晚。

  「當時是周末,我和朋友一起開車到中部山區市縣,本來是想去轉轉,看有沒有水獺的蹤跡。」周潤邦與其他的野生動物愛好者和保護者沒太多差別,工作之餘喜歡往野外跑,走路時習慣「眼觀四面,耳聽八方」,天上飛的、地上爬的、水裡遊的都是他們愛觀察的對象。

  那趟行程本來有些沮喪,因為在山區河谷等處轉了大半個白天后,一行人並沒有尋覓到水獺的蹤跡。彼時的他們,並不知道,驚喜的「禮物」即將登場。

  天色暗下來後,閒不住的周潤邦拎起手電筒,繼續去刷「野外步數」。月亮和手電的光束,把他帶到了附近一處石堆旁。

  「那裡的雜草落葉和昆蟲都很多,我手電光忽然掃到一隻壁虎樣的小動物,它正在光影下爬行,我手掌『啪』地摁住。」周潤邦回憶道。

  當時的心情,周潤邦後來用文字詳細記錄了下來:「瞬間,血壓飆升,心提到嗓子眼,不會是瞼虎吧?一萬個問號在腦海秒閃而過。借著手電光屏息凝視,真的是瞼虎!天吶!這裡怎麼會有瞼虎?不是說好瞼虎在大山裡頭嗎!不假思索,已一把將它按在手心……心弦緊繃,深怕它瞬間遁去,那一刻,仿佛覺得自己『掌握』了整個世界。」

  捧著手心裡的瞼虎,周潤邦三步並作兩步,趕回住所「細細研究」。這份突如其來的「驚喜」,讓他心中一時之間盈滿期待,喚醒從童年時期就深埋的生態保育夢想,但同時也將諸多疑惑和好奇塞入他的腦海之中。

  解密未知瞼虎

  對於瞼虎,周潤邦是知道的。這一動物隸屬爬行綱、蜥蜴目、壁虎科,四足爪尖,無吸盤,因此不能像壁虎一樣吸附攀援,只能爬行。此前,全球一共發現了17個獨立種瞼虎,海南共有2種,一種是海南瞼虎,1908年被發現並命名;另一種是霸王嶺瞼虎,2002年被發現和命名。

  但那天夜晚闖入手電光下的精靈,對周潤邦而言卻是陌生而未知的。它來自於哪兒?是海南瞼虎或霸王嶺瞼虎家族的一員嗎?

  「經過形態比對之後,我們發現它既不似海南瞼虎的通體黑色,背帶雙槓,也不像霸王嶺瞼虎的通體偏黃,背帶三槓,尾環櫛比。它的身體呈現出一種深沉的淡紫色,雖然也是背帶三槓,但是它的三槓明顯更加寬厚,最重要的是尾環,它的尾環比海南瞼虎多,又比霸王嶺瞼虎少。」周潤邦仔細比對幾種瞼虎之間的形態後,記下了它們之間的差異。

  這些差異所隱含的「密碼」,指向的到底是已知瞼虎屬物種的個體差異,或遺傳變異,還是新種新紀錄?這一串未知的疑問,重重地墜在周潤邦的心裡。

  顯然,只通過形態比對的方式無法找到答案。後來,周潤邦想到了通過分子學鑑定來確定的方法。他通過海南兩爬研究團隊,找來了海南瞼虎和霸王嶺瞼虎的標本,並採了部分組織細胞和血樣,將三份組織細胞和血樣標本第一時間送到專家手裡開始分子鑑定。

  「經過半年多的等待,我收到來自研究機構的反饋說明,所報送的三份標本隸屬三個不同的瞼虎種類。」周潤邦說,鑑於知識和能力的局限,他邀請海南師範大學、省林科所梁斌博士團隊一起完成論文文稿的撰寫、形態學描述和基因分子序列的檢測。

  數鱗片、點疣突、測尺度、做記錄、測序列……科學鑑定的過程需要耐心和嚴謹,周潤邦等人將時間和精力的痕跡印在電腦的鍵盤和滑鼠上,轉化成為論文上的一個個數據和一行行文字,經「一波三折」後最終被國際分類學期刊ZOOTAXA收稿正式發表。

  隱居進化的古老「土著」

  經過分子學鑑定與比對,周潤邦、梁斌等人有了更驚喜的發現:原來海南島的三種瞼虎在進化上是有關聯的,霸王嶺瞼虎屬於最原始的瞼虎種群,海南瞼虎則是最新的進化種類,周氏瞼虎是介於霸王嶺瞼虎和海南瞼虎之間的過渡物種。

  「在海南島已發現的瞼虎屬和在其他地方發現的瞼虎屬譜系就像一棵樹一樣,霸王嶺瞼虎是最早分出來的一個枝椏,分化時間發生在成千上萬年前。」周潤邦說。

  周氏瞼虎就像是在海南島「隱居」了上萬年的古老新物種,它的發現,填補了霸王嶺瞼虎和海南瞼虎之間銜接的一塊重要「拼圖」。

  這一「古老土著」與已知瞼虎屬家族物種有著相同的習性,一般白晝多藏身於巖縫間,入夜後才外出覓食,屬於夜間活動的巖石特異性棲息的物種。

  然而,它們之間也存在著不同。目前,周潤邦、梁斌等人所收集的周氏瞼虎均來自於一個典型的喀斯特地貌區,但基於觀察和以前的報告,霸王嶺瞼虎棲息於高地森林的花崗巖或石灰巖附近,海南瞼虎喜歡棲息在火山巖或苔蘚山地森林裡。這也意味著,海南島瞼虎屬物種的棲息地跨越了寬廣的地理範圍。

  「因為發現周氏瞼虎的地方屬於非自然保護區,人類活動頻繁,這也引發了我們對保護周氏瞼虎生境及其種群發展的擔心。」周潤邦說,周氏瞼虎被發現棲息於海拔220米至300米的典型喀斯特地貌區,四周環繞著溼潤的熱帶常綠闊葉林。因此,如何保護周氏瞼虎的原始生境?當前生境下還存有多少數量的周氏瞼虎野外種群?如何更好地保護我省類似珍稀特有的野生動植物種質資源等等,這些問題,是周潤邦等人關心的課題。

  「我來海南15年了,對這片土地上的自然生態圖景感恩之餘,更多的是心生敬畏與思考。」周潤邦說。

  延伸閱讀

  周氏瞼虎英文名字「Zhou's Leopard Gecko」,中文名「周氏瞼虎」,其命名是周潤邦為了紀念其曾祖父周海泉先生。周老先生祖籍浙江省杭州市西塢村,是一位執著的動物保護者,他的言傳身教影響著後代參與野生動物的保護活動。

  另外,由於周氏瞼虎是海南島發現的第三種瞼虎,這個命名也是紀念中國歷史上的第三個朝代——周。

  本版圖片均由周潤邦提供

相關焦點

  • 海南日報數字報-這些瞼虎特「海南」
    文\海南日報記者 孫慧  據科學家推測,地球上約有870萬種物種,但很多同屬類物種之間差別極其細微,對科研者而言,發現新物種是可遇不可求的幸運。譬如說,瞼虎。
  • 海南發現瞼虎屬新種 正式命名為周氏瞼虎
    本報8月2日訊(記者龍易強)記者從省林業廳獲悉,近日,海南島喀斯特地區發現生存有一種以前從未被記載過的瞼虎屬新種,這個新的瞼虎屬新種日前經過形態學和分子學分析鑑定確認,在國際權威分類學雜誌《ZOOTAXA》發布,並被正式命名為「周氏瞼虎」,拉丁學名「Goniurosaurus zhoui」。
  • 海南島首個由中國人獨立發現的瞼虎屬物種 被命名周氏瞼虎
    圖為「周氏瞼虎」  2015年11月,這個新的瞼虎屬物種發現棲息於海南島中部地區一處海拔220-300米的典型喀斯特地貌區,四周環繞著溼潤的熱帶常綠闊葉林。通過與海南島之前已知的兩個瞼虎物種海南瞼虎、霸王嶺瞼虎的形態和卵大小的定量比較,以及與所有已知的瞼虎屬物種的形態比較,證實了周氏瞼虎的獨特性。  瞼虎隸屬爬行綱,蜥蜴目,壁虎科,四足爪尖無吸盤,因此不能像壁虎一樣吸附攀援,只能爬行。
  • 壁虎科瞼虎屬再添新種「周氏瞼虎」,中國人獨立在海南島發現
    壁虎科瞼虎屬再添新種「周氏瞼虎」,中國人獨立在海南島發現 江東洲 劉昊/科技日報微信公眾號 2018-08-05 22:04
  • 海南熱帶雨林發現兩棲爬行新物種,定名「中華瞼虎」
    近日,海南省林業工作者在海南省中西部地區發現並採集到1種新的瞼虎,在將其與海南省現有的其他3種瞼虎——周氏瞼虎、海南瞼虎、霸王嶺瞼虎,還有瞼虎屬其他已知物種進行了形態學和分子系統學比對後發現,其差異已達種級,確定為新種。發現此瞼虎新種的是海南省林業局80後年輕幹部周潤邦,同時,他也是發現並研究周氏瞼虎第一人。
  • 海南熱帶雨林發現新物種,取名「中華瞼虎」丨Science 活物誌
    科技日報 王祝華近日,海南省林業工作者在海南省中西部地區發現並採集到1種新的瞼虎,在將其與海南省現有的其他3種瞼虎——周氏瞼虎、海南瞼虎、霸王嶺瞼虎,還有瞼虎屬其他已知物種進行了形態學和分子系統學比對後發現,其差異已達種級,確定為新種。
  • 這裡是海南|《秘境尋蹤雨林》第十集:海南瞼虎
    《秘境尋蹤》第一季以海南自然環境展示為基底,展現海南的物種多樣性生態資源以及科研保護和國家生態文明試驗區建設成果。從宏觀到微觀的視角,帶你探秘雨林中的精靈,尋找更多海島生機。海南瞼虎。秘境尋蹤攝製組/供圖周氏瞼虎。
  • 海南島發現新的瞼虎屬物種
    原標題:海南島發現新的瞼虎屬物種   我國林業工作者在海南島發現了一個瞼虎屬新種——周氏瞼虎。近日,關於這一成果的論文在國際動物分類學期刊《動物分類學》上正式發表。   瞼虎隸屬爬行綱,蜥蜴目,壁虎科,四足爪尖無吸盤,因此不能像壁虎一樣吸附攀援,只能爬行。
  • 海南日報數字報-雨林「上新」
    7月上旬,在海南熱帶雨林國家公園體制試點區內、位於五指山市通什鎮什會村的一口水井中,成群通體晶瑩、像柳絮般柔軟的小傢伙突然現身。  「它是『水中大熊貓』,我在新聞上見到過。」最先發現這群生物的什會村村民小柯,第一時間將情況上報給有關部門。聞訊趕來的專家很快證實了他的猜測:這叫索氏桃花水母,是一種罕見的珍稀水生生物。
  • 海南周刊 海南熱帶雨林:爬行動物棲樂園
    文\海南日報記者 李夢瑤地球上從沒有任何生物能像爬行動物一樣,一度稱霸整個海陸空世界。它們曾統治地球長達數億年之久,不料卻於「白堊紀-古近紀滅絕事件」中慘遭滅頂之災,僅剩一些小型且堅強的爬行動物存活至今——在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瀕危物種紅色名錄上,有三分之一的爬行動物被登記為易危、瀕危,甚至極度瀕危。
  • 海南周刊 | 海南熱帶雨林:爬行動物棲樂園
    文\海南日報記者 李夢瑤  地球上從沒有任何生物能像爬行動物一樣,一度稱霸整個海陸空世界。它們曾統治地球長達數億年之久,不料卻於「白堊紀-古近紀滅絕事件」中慘遭滅頂之災,僅剩一些小型且堅強的爬行動物存活至今——在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瀕危物種紅色名錄上,有三分之一的爬行動物被登記為易危、瀕危,甚至極度瀕危。
  • 海南熱帶雨林:爬行動物棲樂園
    海南日報記者 李夢瑤  地球上從沒有任何生物能像爬行動物一樣,一度稱霸整個海陸空世界。它們曾統治地球長達數億年之久,不料卻於「白堊紀-古近紀滅絕事件」中慘遭滅頂之災,僅剩一些小型且堅強的爬行動物存活至今——在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瀕危物種紅色名錄上,有三分之一的爬行動物被登記為易危、瀕危,甚至極度瀕危。
  • 海南已連續5年發現新物種~
    新物種:周氏瞼虎 2018年8月,海南島喀斯特地區發現生存有一種以前從未被記載過的瞼虎屬新種,這個瞼虎屬新種被正式命名為「周氏瞼虎」。周氏瞼虎最早被發現棲息於海南島中部地區一處海拔220-300米的典型喀斯特地貌區,四周環繞著溼潤的熱帶常 今天,海南物種界又有新發現了!
  • 這周周報還介紹了海南第三種瞼虎 |...
    海南島的第三種瞼虎 — 周氏瞼虎消息來源:東方日報在國內,原產兩種非常有名的瞼虎,一種是海南瞼虎,另一種是霸王嶺瞼虎。兩種都來自海南島。周氏瞼虎同樣來自海南。發現者是周潤邦,這個物種是在 2015 年 11 月被發現,這個物種其實在喀斯特地貌區,四周環繞著溼潤的熱帶常綠闊葉林中。
  • 海南日報數字報-解密益智的「致富密碼」
    本報海口12月8日訊 (記者陳蔚林 實習生陳卓斌)12月9日晚上8點,第七期海南省脫貧致富電視夜校(下稱「電視夜校」)將在海南廣播電視總臺綜合頻道播出
  • 時隔111年壁虎近親裡氏瞼虎種組新物種在海南發現
    新華社海口12月9日電(記者陳凱姿)近日,壁虎的近親,新的瞼虎科物種在海南熱帶雨林國家公園被科研人員發現,取名中華瞼虎,屬裡氏瞼虎種組。這也是時隔111年後,該種組家族首次發現的新成員。包括此次發現的中華瞼虎在內,全球已知20種。此前,海南已發現海南瞼虎、霸王嶺瞼虎和周氏瞼虎3種,均為當地特有物種。中華瞼虎的吻肛長度大約98.64~105.7毫米,環鼻孔有8枚鱗片,爪為4枚鱗片包裹,卵比起海南瞼虎更大更重。
  • 海南日報數字報-神奇的「旺根技術」
    文\圖 海南日報記者 曾毓慧  在海南生活多年、今年56歲的福建人陳新,自年輕時就偏愛琢磨如何加快植物的生長速度,苦心研究30多年努力破譯植物的生長密碼,研發了植物的「旺根技術」(也稱「三旺技術」,即旺根、旺杆、旺果),讓苗木生長加速度
  • 海南日報數字報-尊重自然規律呵護海南溼地
    (2月3日《海南日報》)  2月2日是「世界溼地日」,溼地與森林、海洋並稱全球三大生態系統,有「地球之腎」之稱。溼地具有多種獨特功能,它不僅為人類提供大量食物、原料和水資源,而且在維持生態平衡、保持生物多樣性、保護珍稀物種資源以及涵養水源、降解汙染、調節氣候等方面均起到重要作用。
  • 海南日報數字報
    食蟹猴又名長尾猴或爪哇猴,在動物分類學上屬於靈長目、類人猿亞目、猴科、獼猴屬,食蟹猴種,因為它的遺傳物質與人具有高達98.5%的同源性,其組織結構、生理和代謝功能等方面與人類相似,因而在人類生命科學以及其他相關科學研究中佔有其他實驗動物無法替代的重要位置,被譽為活的最精密的實驗儀器。  但是,並不是說只要能養出來,就可以做實驗。
  • 海南日報數字報-謝華安
    近50年來,謝華安多次赴海南從事水稻育種工作。他領銜研製的「汕優63」,從1986年起,連續16年創下了雜交水稻推廣速度、年種植面積、累計種植面積、增產稻穀總量四個全國之最。  回放  「我年輕時經常吃了上頓缺下頓,現在好了,水稻等農作物穩產高產,中國人不會餓肚子了!」今年8月,謝華安接受海南日報記者採訪時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