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本文來自微信公眾號「網際網路怪盜團」(ID:TMTphantom),作者:寒冬守夜人,36氪經授權發布。
怪盜團團長註:不久前,中文自媒體出現了一篇關於《三體》電影為何難產的熱門文章。該文章將《三體》電影從2016年拖延至今的原因,歸咎於當時的導演張番番,以及IP改編權的歸屬問題。在看到這篇文章之後,我的一位長年從事科幻電影開發工作的朋友,認為這個理由難以服眾;他認為,《三體》電影的一再推遲,另有深層原因;中國科幻電影要發展,就不能無視這些深層原因。
於是,這位朋友以「寒冬守夜人」的名義,撰寫了本文,並授權怪盜團發表。
《三體》為什麼流浪?
2015年8月23日,劉慈欣的《三體》獲得雨果獎。
那一屆雨果獎在華盛頓州斯波坎會議中心,獲獎者和頒獎者都不在現場。
獲獎者劉慈欣一直對於公開場合露面一直猶豫,他終於沒去現場,據說後來很後悔。
頒獎者太空人Kjell Lindgren是在空間站上直播為劉慈欣頒的獎,這很科幻。
代劉慈欣領獎的是劉宇昆,因為劉慈欣的存在,這個優秀的美籍華人科幻作家被稱為「小劉」,他也是《三體》英文版的翻譯者。
在中國,不是雨果獎捧劉慈欣,而是劉慈欣普及了雨果獎。在此之前,只有科幻圈和深度科幻迷才知道有世界科幻大會這麼個活動,有雨果獎這麼個獎,還是世界科幻最高獎項之一。
雨果這個名字在中國公眾認知裡,是法國大文豪的名字,也是馬丁·斯科塞斯一部電影的片名。劉慈欣的努力,讓這個獎項像奧斯卡、諾貝爾一樣,成為了值得傾一個行業之力去爭取的獎項。
據說《三體》出現之後,劉慈欣同代作家都閉關拼命寫史詩級科幻巨作,想要體驗雨果獎的巔峰榮耀,留給世人一部震鑠古今的科幻史詩。
於是我們看到《天年》《逃出母宇宙》等厚度上努力向三體靠近的作品,橫掃國內科幻獎項,在國際科幻評獎中卻無人問津。據說《三體》獲獎一部分原因是劉宇昆翻譯得好。劉宇昆確實沒有翻譯過《天年》《逃出母宇宙》。
不僅如此,《三體》之後十年來,科幻圈無數明裡暗裡致敬三體、沿著三體的路線或者低級或者拙劣模仿的過程中,乏善可陳,能獲國內諸多獎項,全靠同行襯託。
中國科幻文學在創作的方向上,好像被劉慈欣探到了盡頭。
劉慈欣封神,也封印了他這條科幻的路子:科學至上、理性主義、生存第一,不管多寬廣的時空,文明的第一要義是生存。這種精神軌跡,幾乎來自1949年以來的政治文化語境中,被劉慈欣寫到了極致。
劉慈欣曾認識到中國科幻文學的局限,說中國人缺乏宗教情懷,他巧妙地避開了這個難題,找到了自己的方式,但又被當成了金科玉律。
從《三體》出來那天起,中國科幻有了一座高山,讓人景仰,也被無限拔高,讓大多數科幻創作者的視野看不到山的另一邊。
2015年,恰好是中國電影最理直氣壯的一年,《捉妖記》《港囧》《夏洛特煩惱》等國產片票房大賣,票補瘋狂,資本狂追,中國電影未來市場有3千億的目標,就是那一年喊出來的。
伴隨劉慈欣獲獎,一個口號喊了出來:中國電影科幻元年。這個口號的勇氣,就是劉慈欣《三體》獲獎,伴隨著中國人衝到了世界科幻獎項巔峰的莫名自豪,以及有了小說自然會有電影的莫名自信。
中國科幻站起來了,中國科幻電影也要站起來。美國人能行,中國人為什麼不能行?
劉慈欣獲雨果獎那天,《三體》電影也發布了海報。《三體》電影伴隨著巨大的爭議出現在大眾對於科幻電影元年的期待中——
製片人孔二狗說:《三體》是中國人的科幻,毀也要毀在中國人手裡。
導演張番番在接受採訪時談到拍《三體》最大的難題,是3D技術。
影迷震驚了,三體粉心涼了,紛紛呼喊:不要毀了《三體》。很長一段時間裡,張番番這個拍過兩部驚悚片的導演,成了《三體》失敗的焦點背鍋俠。因為他花10萬塊錢買了這個中國科幻最大IP,他配不上這個IP,他耽誤了《三體》。至少截止目前,包括遊族在內各方面透露的信息都是這種傾向。
張番番買《三體》的時候,電影圈還沒有IP這個詞,中國電影行業的商業片邏輯還沒從古裝動作大片中走出來,最具票房號召力的導演可能還是馮小剛。
而張番番,剛剛拍過兩部驚悚片《密室之不可告人》、《密室之不可靠岸》,主演都是蘇有朋。第一部賣了2400多萬,是當年的票房小黑馬,出品方盛世華銳的老闆是高軍,一度在《中國電影報導》裡點評電影市場,中國前市場化時代轉型到市場化時代最早的票房專家之一,他在節目中不吝對自家出品的《密室之不可告人》給予讚美。
在好萊塢,很多商業片大導演都是從驚悚片恐怖片開始練手,張番番的起點跟彼得·傑克遜好像一個路子,但其實完全不同:
恐怖片是展現導演才華與想像力成本最低的方式。張番番在兩部驚悚片裡,比爛成渣的中國驚悚片普通水平要高一些,但於影片本身,看不出才華,看不出想像力。
所謂票房黑馬,全靠市場需求在,觀眾要求低,同行能襯託。中國電影繁榮階段,吃了太多人口紅利,但是,電影從業者素質低,媒體素質也不高,電影評價沒有標準,最後大家就票房決定論,這都給了張番番很大信心。但必須得說,同樣拍驚悚片,拍得比張番番差、自吹自擂比張番番狠的大有人在,但他們只能為中國驚悚片的粗製濫造背鍋,而張番番則找了一個更大的鍋,《三體》。
最近關於《三體》作為中國科幻第一IP流浪過程的某篇公眾號熱門文章中(註:名字就不點了,相信各位科幻迷都看到過),張番番再次成為耽誤《三體》的罪魁禍首;而遊族,則成了挽救陷入泥潭的《三體》的最大功臣。
真的如此?
張番番的責任,主要是能力不行,但他沒有要毀《三體》的動機,在毀《三體》的動機上,他可能還不如孔二狗。(當然,我相信孔二狗也不想毀《三體》。)
張番番買了《三體》的影視改編權,然後以自己做導演、投資必須過億為條件得到了遊族的投資機會,都是正常的市場操作邏輯。
作為投資方、出品方和製片方的遊族,在張番番拍砸《三體》的過程中,也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所謂50個編劇,並不是張番番去找的,而是遊族作為製片方,每過一段時間,就派一些年輕編劇去參加劇本創作,導演無權拒絕;再過一段時間,又找另一批年輕編劇加入。
在遊族看來,張番番太年輕,太沒有操作大項目的經驗,於是需要更年輕的編劇、更沒有大項目編劇經驗的編劇來參與;可能遊族也意識到了這個問題,及時調整了策略,對外宣稱《三體》電影有50個編劇,以此來顯示創作團隊多麼努力。
而在那篇熱門公眾號文章裡,找50個編劇這事兒,又寫在了張番番頭上。可以想像,如果作為一個導演,認為因為IP太大了就要找超過10個編劇,這種認知能力,都不可能拍出《密室之不可告人》這種片子,甚至連《逐夢演藝圈》都拍不出來。
遊族,作為一個站在遊戲行業風口賺了大錢的公司,自從開始操盤《三體》,著實展現出了非凡的能力。(當然,負責《三體》開發的遊族影業,與上市公司遊族網絡沒有直接關係;也就是說,遊族的電影和遊戲業務,在經營上是分離的。)
以跨行來改變電影行業的,這麼多年來大有人在,他們都用學費證明了自己的年少輕狂。中國電影市場剛剛發展一二十年,亂象叢生,不可避免,但認為有亂象,就覺得自己不用行業經驗項目經驗、憑自己其他行業成功經歷和看過幾部好萊塢大片的閱片量和判斷力就能改變這個行業,都是令人難以理解的。這種故事如果上了脫口秀大會講一講,能拿幾期爆梗王。
遊族不是第一個,也不是最後一個;它佔據了時代大潮的便宜,迫切地想證明自己確實有開發能力。
《三體》拍得到底有多差?看過的人不多,但是否就無可救藥?
製片人伊簡梅在業內頗有資歷,她的代表作是電影《棒子老虎雞》和電視劇《生死線》。她進入遊族影業時,遊族已經從張番番那裡買出了《三體》改編權,就啟動了《三體》補拍計劃。
據國內科幻電影方面頗有資歷的一位參與者所說,當時制定的補拍計劃是可行的,能把《三體》補拍改進得及格線以上,值得上院線,收回成本問題不大。
同時,遊族還在北京專門成立影視策劃部門,就《三體》的多線IP開發,其中一個重要的產品線就是《三體》劇集。
業界一度認為,遊族要好好做《三體》了。
很長一段時間之後,關於《三體》的改編,紛紛傳出了消息:
遊族投資的科幻品牌未來事物管理局發布「三體宇宙」,劉慈欣還站臺。「三體宇宙」的意思是,你可以寫三體世界觀裡任何故事,想要商業化運作,得經過「三體宇宙」同意,其實是需要遊族同意。就是告訴同人粉們:你們有組織了,你們可以隨便玩,但想得到利益的時候,就必須要跟資本方進行分帳。
這個消息是在2017年,當時三體粉因為張番番已經心灰意冷,於是「三體宇宙」出來的時候,都準備迎鐮而上引頸待割,心甘情願以身飼虎。
B站開始開發《三體》動畫,得到了遊族授權。
白一驄作為製片人、楊文軍作為導演開始開發《三體》電視劇,得到了遊族授權,這個團隊拍過很多古裝劇。後來導演換成了拍過《紅色》的楊磊。
與此同時,遊族停止了公司內部在《三體》方面的內容研發,那位頗有資歷的參與者對此很有看法。遊族說是要自己開發《三體》,說不做就不做了。張番番版《三體》電影的補拍計劃也終止了。
不久,業內微信群裡傳了一張十月文化內部結構調整的公開聲明。光線影業下屬的彩條屋影業創始人易巧,也是《哪吒之魔童降世》的製片人,去了十月文化做總裁,開始進行真人電影的開發,其中一個重要作品,就是真人電影《三體》。十月文化因為田曉鵬導演的《大聖歸來》一舉成名,光線投資入股,然而田曉鵬下一部作品《深海》一做就是5年,等得光線非常焦急。
光線本來就參與了張番番版《三體》投資和發行,光線還投資了十月文化,當遊族把版權從張番番手裡買出來之後,《三體》真人電影就到了十月文化這裡。但田曉鵬要頂著巨大壓力投入所有精力去做《深海》,那麼,誰來做《三體》呢?
遊族為了壓住張番番版《三體》電影的失誤,一直對外宣稱,在找好萊塢一線導演拍國際版《三體》電影;詹姆斯·卡梅隆、史蒂文·史匹柏、雷德利·斯科特等等都在名單上。
2019年3月,就在亞馬遜要投入10億美金拍攝劇版《指環王》的消息不久,媒體報導亞馬遜也要花10億賣《三體》劇集版權。對,買版權,因為這是國際頂級IP。
不久,《三體》美劇版正式消息來了,Netflix要拍,只是沒再提版權費到底是多少。《權力的遊戲》編劇負責改編、布拉德·皮特的公司參與製作。這個消息再次刺激了科幻迷、三體迷,一邊很興奮,一邊很擔憂,Netflix搭配的主創肯定很強,但是,能拍出《三體》的精髓嗎?
其實,即便是Netflix比較重要的項目,類似的項目在Netflix太多了,在其內容布局中也起不到多麼關鍵的作用,何況Netflix進不了中國。你稍微看一下《李屍朝 鮮》就知道,真正把亞洲市場當回事兒應該是個什麼樣的操作。
遊族以此對外釋放的信息是:我們找了北美頂級的團隊來做《三體》的美劇,我們要對得起《三體》。
更有意思的是,遊族旗下品牌「三體宇宙」還發布了一個中文的「《三體》英文列劇集主創名單」,裡面出現最多的職位是監製,各種監製;不僅有各種監製,還赫然出現了一個名稱「監製方」,那個公眾號文章裡的派頭十足的大老闆林奇就是監製方的頭把交椅。恕我少見多怪,這個「監製方」到底是幹嘛的?這是遊族要求的,還是Netflix要求的?
遊族把《三體》美劇版權授權給Netflix,面對的都是中國之外的市場,改編製作權方面,遊族應該擁有與所有IP的改編權一樣的權益,能否對於該劇的內容創作有話語權,這個不得而知。但從遊族在張番番版電影上非常不專業的操作方式來說,沒有話語權,也不是什麼壞事。
絕大多數讀過《三體》的人都會有一個共識:《三體》只有中國人能拍好。這跟愛國和民族主義立場沒有關係,就是背後完全繞開面對終極問題的西方宗教和哲學思維的生存邏輯,是中國人獨有的。「黑暗森林」「猜疑鏈」「降維打擊」充滿了特殊時期的鬥爭哲學和思辨,拋開政治立場,這種科幻世界觀是有文化背景的。
何況,Netflix又不是沒有搞砸過亞洲的IP,這早已經不是迷信凡事到了歐美就先進,就能夠搞定一切的時代了吧。
《三體》帶著科幻電影元年的期待幾度沉浮。開啟中國科幻電影元年的,是劉慈欣本來不甚知名的作品的改編電影:《流浪地球》。
從電影產業和工業的角度來看,郭帆帶領的7000人團隊經驗為中國科幻電影的發展提供了最好的基礎,這7000人帶著《流浪地球》的經驗和教訓到其他科幻電影項目裡,都會起到比較積極的作用。所以,如果遊族想重啟《三體》電影,完全有可能從國內選擇最合適的主創團隊。而且我經常聽業內非常資深從業者表示,非常願意去做《三體》。
我們看到的國內版《三體》電影和劇集的進展,不能直接判斷結果如何,但至少不是這個行業的最優選擇。
我並沒有看懂遊族目前採取的拯救《三體》的邏輯。那篇爆款公眾號文章對林奇寄予厚望、認為他才能拯救中國第一科幻IP,同時將《三體》電影難產完全歸咎於張番番。問題在於,就算張番番的能力有問題,如今遊族對於《三體》的所有操作,真的是走在正確的道路上嗎?
當年孔二狗說的「三體毀也要毀在中國人手裡」,指的,恐怕不僅僅是張番番吧?
《三體》獲得雨果獎,給了中國電影市場對於中國科幻電影非常不切實際的幻想,這本質上是一個非常初級的電影產業因為人口和市場紅利盲目自大的後果。這種盲目自大,不僅僅是電影從業者,更是指跨行到電影行業的人帶著雄厚的資本和商業經驗蠻橫粗暴地想改變這個行業。這麼多年來,一陣又一陣的概念炒作,什麼網際網路基因、什麼大IP、什麼流量什麼小鮮肉,都跟資本的助推有關係,跟所謂產業媒體的不懂裝懂有關係,跟從業職素質低下願意被任何資本用概念輕易騙上邪路有干係。大家都在歪門邪道了絞盡腦汁,就是不願意尊重電影創作規律本身。
科幻電影,這個中國最稀缺的領域,果然在《三體》獲得文學獎之後上演了最為離奇的空城計。每個人都很聰明,都很著急,搶盡了《三體》之後所有的科幻IP,後來發現絕大多數都沒有改編價值,原因我在本文開頭都已經說明了,中國科幻文學的文本創作能力目前處於非常驚悚的枯竭狀態。
科幻電影,需要你尊重這個文本的特殊性、這個類型電影的規律,然後用最笨拙的方式一點點去學去做,但中國人都太聰明了,只有郭帆比較笨,所以他做成了。
中國電影科幻元年開啟了,但元年之後呢?一定會有下一個重要的作品出現,但真的不一定是《三體》。
以中國電影行業的初級,和資本的狂熱,越是大IP越容易落入資本迷局,劉慈欣另一個IP《球狀閃電》也流浪多年,一樣經歷了複雜而坎坷的資本遊戲,剛剛被陳思誠撈了出來。這種資本遊戲邏輯很簡單,圈定優質資源坐地要價,買定離手,買入的人再加價,幾輪下來,價格飆升再飆升,直到作為IP無人接盤,但如果拍成電影,就完全是另一種邏輯了;在被做成死局之前,《球狀閃電》脫身了。
但遊族肯定不希望讓這樣的情況發生,他們要緊握住《三體》IP的操盤權力,從某種意義上來說,這不是壞事。避免掉入資本遊戲,遊族構築了足夠高的門檻——至少,其他更沒有經驗、缺乏耐心的玩家,不會再有機會進場攪局了。但是,這樣會不會同時擋住那些真心熱愛《三體》、有能力把《三體》做好的玩家呢?
作為一位科幻電影愛好者、參與者,我真誠地希望:遊族作為《三體》IP的操盤方,能夠扮演好「操盤」的角色,用現代化、專業化、工業化的方法去操盤,用更有耐心、更富遠見的方法把盤子做大。我對遊族沒有意見,不過它過去幾年體現的睿智實在讓我百思不得其解、甘拜下風、無法學習。
我只希望看到一部偉大的《三體》電影,以及中國科幻電影的真正曙光。如果遊族真能做好《三體》,我將是第一個去電影院買單的。問題在於,能嗎?什麼時候呢?
怪盜團團長後記:
根據「寒冬守夜人」的說法,撰寫這篇文章的目的,不是為了追究誰的責任,而是希望通過《三體》的案例,指出中國科幻電影乃至整個中國電影行業的一些問題和缺陷。只有承認問題才能解決問題,只有注意到缺陷才能避免缺陷。無論是站在製作方、資本方還是粉絲立場上,大家都希望中國科幻電影好,也希望《三體》成為科幻電影的一個大標杆。大家也都希望以後少走彎路。
此前,「寒冬守夜人」問本團長,發布這樣一篇文章會不會引發太多爭議、會不會惹麻煩。我的觀點是:只要事實沒有錯誤,只要我們是站在建設性立場提出批判,那就是一篇好文章,值得讓大家看到。親愛的讀者(尤其是跟我一樣的科幻迷、電影迷),您覺得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