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古時期英國的文學和史學

2020-12-07 掀起波濤

英國文學的源頭是盎格魯一撒克遜文學。當時詩歌和散文使用的語言多是典型的古英語。古英語流行於5—12世紀,分為諾森伯利亞方言、麥西亞方言、西撒克遜方言和肯特方言四種,各種方言均有許多外來詞彙,閱讀起來讓人頗為費解,且因種類不同,輾轉流傳,難免會遺漏散失。

早期詩歌作品是一些箴言詩和英雄史詩的片段,創作於遙遠的多神教時代,詩歌中提到的諸神名字在以後的英語中尚存清晰的印跡。現存盎格魯撒克遜前期的詩歌裡,英雄史詩和宗教題材佔有很大部分,長篇史詩《貝奧武甫》反映了盎格魯一撒克遜時期英語文學的最高成就。《貝奧武甫》最早用歐洲地方語言寫成,見於約公元1000年留存下來的孤本手稿,約有3 000行,用頭韻體寫成,不押韻,語句較長,詞彙豐富,多用不同的形容詞描寫同一事物。史詩講述6世紀初發生的事情,將新的基督教信仰和英雄品德糅合在一起,但是,所描述的社會準則屬於較早的異教時代。盎格魯一撒克遜時期基督教傳統詩歌的作者姓名和身世大都無法考察,有的詩人留下了名字,卻無法了解他們有什麼作品,只有琴塞武甫的幾首詩可以考究出來。佚名作品中的珍品有3首,是關於聖經題材或聖徒傳記的宗教詩,其中《創世紀乙本》對撒旦性格和地獄的描繪具有高超的水準,《十字架之夢》是古英語詩作中最富想像力的作品,《朱迪思》則是盎格魯一撒克遜詩歌中最激動人心的故事,情節和人物性格的描寫均屬當時最高水平。散文的作者留下名字的較多。最早的知名散文作家是舍博恩的主教奧德赫姆(?一709年),他用優美的拉丁文寫過女貞的讚美詩。維尼拉布爾·比德(約公元672年一735年)是最卓越的學者和歷史學家。他一身勤勉,筆耕不輟,著述多達數十種,大部分是對《聖經》的闡述,還有不少歷史、天文、音樂、哲學、文法修辭、算術和醫藥的作品。但是,比德最傑出的成就是歷史研究,代表作品是用拉丁文寫成的《英吉利教會史》。盎格魯一撒克遜時期人數不多的學者隊伍裡,阿爾弗列德大王的地位格外突出,他不僅是一位國王和戰略家,而且具有追求知識的強烈興趣和傳播知識的高超能力。他興辦學校,組織指導學者從事翻譯和研究,還親自翻譯了比德的《宗教史》,編譯了奧羅西斯的《世界史》。

14世紀末15世紀初,基督教會對財富的過度佔有引起了宗教危機。威克利夫和羅拉德派的反教權主義活動,以及他們將拉丁文的《聖經》翻譯成英語的做法,在某種程度上啟發了英國人的民族意識。喬叟的文學創作不僅啟發著英國人的民族意識,還促使中古英語向早期現代英語過渡。因而,喬叟在英國文學史上具有裡程碑的作用,是英國民族文學的奠基人。傑弗裡·喬叟(公元1342年一1400年)的詩歌不僅借鑑了英國詩歌的成就,還深受義大利文藝復興前期著名作家但丁和薄伽丘等人以及法國中世紀文學的影響,擅長描寫宮廷愛情的細膩情調。喬叟的第一部重要作品《悼念公爵夫人》寫成於1369年,全詩1300行,採用第一人稱敘事和抒發感情,有利於在宮廷朗誦。這首詩還展現了他運用中古英語表現日常會話的技巧和在宮廷詩歌的基礎上塑造現實人物形象的功力。14世紀70年代,喬叟的得意之作《聲譽之宮》運用夢幻的形式和8音節雙韻詩體,凸現出輕鬆、愉快和略帶諷刺的筆調,昭示了作者寫作技巧的進步。80年代是喬叟的多產時期,《百鳥會議》《賢淑婦女的傳說》《特羅伊拉斯和克萊西達》等接連而出,其中後者被後世評論家公認為是他的最佳作品。喬叟一生創作的最高成就是晚年未能完成的長詩《坎特伯雷故事集》,在內容上已經超出中世紀文學的範圍.成為英國現實主義的第一部傑作。1476年,威廉·卡克斯頓在威斯敏斯特創辦了第一個印刷所之後,因為傾慕《坎特伯雷故事集》的藝術價值,便把它和喬叟的一些詩歌作為第一批面世的印刷品。

喬叟

喬叟之後暫時沒有文壇高手出現,但不意味著新生的英國民族文學的倒退,世俗化戲劇等的發展為英國文學的再發展創造了必要條件。11世紀以後,英國教士常在諸如復活節之類的節日中上演情節簡單的宗教劇,內容大多取材於某些聖者經受磨難的事跡。 13世紀,教會在這種演出上投入了頗大的精力。14世紀中期,城市基爾特成員也開始模仿教士們的做派,公開登臺演出戲劇。他們用英語臺詞取代了拉丁語唱白,長篇的聖經故事或通俗的雜劇代替了短小的宗教說教劇。宗教假日期間,尤其在「基督戲劇節」,約克、劍橋和倫敦等地的基爾特在各地上演成套的聖經故事劇。1382年,出現了宗教故事劇的變體——道德劇。這樣.英國戲劇邁出了世俗化的步伐。

相關焦點

  • 古英語與中古英語文學通論
    散文作品主要有比德的《英吉利教會史》、阿弗萊德的《盎格魯-撒克遜編年史》以及艾爾夫裡克和烏夫斯坦的著作。  中古英語文學是指諾曼徵服(1066)至十五世紀的文學創作。韻文羅曼史是這一時期的文學主流。中古英語後期的朗格蘭、高厄、《高文爵士》的作者和喬叟,是中古英語文人文學的傑出代表。尤其是喬叟,他的創作代表了中古英語文學的最高成就。中古英語戲劇主要是一些演繹《聖經》或聖徒故事的神跡劇、奇蹟劇和道德劇。這個時期的散文大致可分布道文、遊記、神秘文和散文羅曼史等數種。馬羅禮的《亞瑟王之死》集羅曼史之大成,是中古英語文學中最重要的散文作品。  該成果考察的就是上述一些文學品種。
  • 《古英語與中古英語文學通論》項目最終成果簡介
    《古英語與中古英語文學通論》是一部系統論述英國早期文學的著作。它的研究意義在於為後來者更深入、更精到的研究提供一份有用的資料,同時也為這一時段的外國文學史教學提供一份有益的參考。散文作品主要有比德的《英吉利教會史》、阿弗萊德的《盎格魯-撒克遜編年史》以及艾爾夫裡克和烏夫斯坦的著作。  中古英語文學是指諾曼徵服(1066)至十五世紀的文學創作。韻文羅曼史是這一時期的文學主流。
  • 英語的發展史第二階段:中古英語時期
    中古英語時期(12世紀─16世紀)   英語成為正式語言   • 從13世紀開始,用英語創作的民族文學作品在各方言地區陸續出現。雖然拉丁語和法語仍被用作文學語言,但是具有創造性的重要作品都是用英語寫的。從13世紀後半期開始,英語逐漸代替了法語和拉丁語,成為英國全國政治生活和社會生活的正式語言,而且也成為正式的文學語言。1258年10月18日的「亨利三世的公告」是徵服英國的諾曼國王威廉一世(William I) 之後用英語發表的公告,雖然這個公告同時也用拉丁語和法語發表。
  • 中古亞非文學的發展:非洲,中亞和小亞細亞地區文化
    今天我來給大家講一講中古亞非文學的發展。中亞和小亞細亞地區歷史上文化影響和政治版圖變動都比較複雜。古代曾先後受波斯、希臘和羅馬的控制;中古時期先後有突厥民族、阿拉伯民族、塞爾柱民族、蒙古民族和奧斯曼民族興起;18世紀後又成為俄國的勢力範圍。
  • 英倫文學:浪漫主義時期的英國文學
    五、浪漫主義時期文學(1798—1832)  18世紀末、19世紀初,英國詩風大變。蘇格蘭農民詩人羅伯特•彭斯(Robert Burns, 1759-1796)給英國詩壇帶來一股新鮮的氣息。他的抒情詩自然生動、感情真摯,諷刺詩尖銳鋒利、妙趣橫生。
  • 大西洋史學研究新趨勢
    作為當代西方史學的重要分支,大西洋史學主張把大西洋內部及其周邊的島嶼、國家和區域等作為一個整體來進行研究。在大西洋史學家看來,傳統的以國家為中心的歷史敘事有著明顯的局限性,且難以解釋跨國界或跨大西洋層面的各類歷史現象。因而部分歷史學家提出,應從大西洋視角來研究南美洲、北美洲、非洲和歐洲在各領域的互動,以彌補過往研究中的一些不足。
  • 於溯| 行走的書簏:中古時期的文獻記憶與文獻傳播
    這些記載唯一的共性是出現在中古時期,而清代大型類書《古今圖書集成》在「博文強記部」抄錄了清以前106個文獻記憶故事,其中中古時期的就佔到了71個。同樣產生於這一時期的《抱樸子》中出現誦書仙方,絕非偶然。可以說,中國文化之格外強調文獻記憶,這個特點正是在中古時期形成的。
  • 我國中古時期伎樂藝術具有哪些特點?
    從秦漢到隋唐五代這一時期的歷史將近1200年,屬於中國古代樂舞史上三大歷史分期的第二個階段,以歌舞大曲為主的中古伎樂時期。筆者認為整個中古時期的伎樂,從風格上可分為前後兩個階段:前一階段包括秦、兩漢、魏、晉其特點是漢族音樂仍佔伎樂的主體地位,比如相和大曲、清商大曲以及樂隊演奏中所使用的中原樂器笙、琴、瑟、笛等;後一時期為南北朝、隋、唐、五代 ,其特點是外族伎樂和中原伎樂相互融合,伎樂的成分是來自多民族的,比如燕樂歌舞大曲以及琵琶、篳篥、箜篌等少數民族樂器的廣泛使用。
  • 文藝復興時期以「人」為中心的人文主義文學
    2實質是反對封建觀念、擺脫中世紀宗教教義和封建思想的桎梏,建立適應資本主義生產關係和資產階級需要的新思想新文化。是西方近代文化的開端。3它的指導思想是以「人」為中心的人文主義。人文主義:1文藝復興時期新興資產階級反封建反教會鬥爭中形成的思想體系、世界觀或思想武器,也是這一時期資產階級進步文學的中心思想。
  • 經濟學東漸與中國經濟史學的成長
    經濟學東漸推動中國經濟史學由傳統向現代轉型,經濟學的理論工具與分析方法逐漸嵌入中國經濟史學研究。經濟學東漸改良了現代中國經濟史學形成與發展的內生基因,改變了以往作為專門史的學科成長格局,拓展並豐富了學科成長路徑。自此,中國經濟史學開始由敘述走向分析,經濟學東漸與中國經濟史學的成長結下不解之緣,經濟學的經濟史破繭而出。
  • 臺灣五十年來「史學理論」的變遷與發展:1950-2000
    與上述論點不同,王晴佳的「臺灣史學」是指臺灣歷史研究的總體,王文大致將臺灣史學的變遷與發展分成:一、初創時期: 1 9 4 9-1 9 6 0 ,二、發展時期: 1 9 6 0-1 9 8 0 ,三、解嚴: 1 9 9 0-1 9 9 9 。王文除持續強調臺灣史學與中國近代史學傳統(史料學派)的歷史淵源之外,更強調冷戰政治環境,促使臺灣與中華文化更形緊密,及美國基金會的支助。
  • 中西比較視域中的宋代史學近世化:基於歷史觀與史學方法的考察
    宋代史學出現了大致類似的趨向且時間早於歐洲,堪稱史學近代化的前導,絕非西方史家曾認為的那樣缺少變化。(15)從近代以來的史學觀念來看,中國古代史學應包括史部、經部和子部、集部中的若干部分。因此對宋代史學近世化的討論,不應局限於「史部」。  二、歷史觀的近世化  歐洲文藝復興時期和中國宋代都在歷史觀方面出現了重要的近代化要素。
  • 英文詞彙在不同歷史時期分別被哪些語言如何影響
    (Norman Conquest)法語入侵漸形成中古英語產生深遠影響 6.——1489A.D.英國議會停止使用法語,走向早期現代英語規範化 7.——19世紀產業革命、科技發展、美國崛起、世界貿易產生當代世界英語
  • 《埃及、希臘與羅馬》:地中海文明的誕生史,西方史學的工具書!
    這本書是來自英國的作家查爾斯·弗裡曼的作品,他是一個既具備專業歷史文化知識的學者,同時又是一個擁有獨特教育方式的教師,根據他的教育經驗,他懂得如何將原本枯燥乏味的歷史知識與史學理論,通過用講故事的方式灌輸給學生,在學生讀故事的時候,就能夠被一點一滴影響著學習歷史。我就是抱著這種學習的態度,來讀這本書。
  • 《英國文學1》傑弗裡·喬叟、莎士比亞、約翰·彌爾頓
    英國文學英國文學或不列顛文學(British literature)是指英國的文學作品。歷史上,英國在不同時期包括了英格蘭、蘇格蘭、威爾斯、北愛爾蘭、曼島和海峽群島等地,所以英國文學除英語作品之外,也涵蓋了多種語言的文學。
  • 民國時期的科學文化
    五四時期西方各種哲學流派被大量介紹,其中影響最大的是馬克思主義哲學。 早期宣傳馬克思主義的有李大釗、陳獨秀等。1924年1月印行的瞿秋白的《社會哲學概論》,比較系統地介紹了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這是最早比較全面地闡述馬克思主義哲學的一本書。
  • 【新聞】包慧怡老師談「中世紀地圖與中古英語抒情詩中的異域想像」
    包慧怡老師贈圖包老師接著展示和分析了十三、十四世紀之交繪製於英國的赫爾福德地圖(Hereford Mappa Mundi)。如狗頭人(Cynocephali):《東方奇譚》的記載是「他們長著馬鬃、野豬的獠牙和狗頭,呼出的氣如狂暴的烈焰」,還有無頭人「不萊梅」(Blemmeys),或曰「刑天」:《東方奇譚》中的描述是「不列顛以南還有另一個島嶼,上面的人生來沒有頭,他們的眼睛和嘴長在胸前。他們身高八尺,寬亦有八尺」。
  • 簡議中國邊疆史學學科體系
    研究對象包括三方面毫無疑問,中國邊疆史學的研究時段包括中國第一個早期國家——夏朝的出現時間至20世紀中期的漫長歷史時期,約略四千多年間。在這段歷史長河中,歷代王朝的疆域及其邊疆發生過一定的變化。中國邊疆史學就是探索歷史時期不同王朝邊疆地帶的形成、發展與演變進程。這些歷史問題是相當錯綜複雜的,需要耐心地予以探索。具體來說,中國邊疆史學的研究對象應包括三個方面。
  • 中古漢譯佛典詞彙研究
    但如果我們想建立完整的漢語歷史詞彙學,例如分析上古漢語詞彙的發展和走向,或追溯近代漢語詞彙的源頭,就必須認真研究中古時期的漢語詞彙。近年來,不少學者致力於中古漢語詞彙的研究,並且取得了不小的成績,例如對《三國志》、《世說新語》中詞彙的研究。
  • 顯微鏡下放大歷史:微觀史學
    其後,微觀史學的影響逐漸擴大,衍伸到歐美各國,成為一股強勁的國際性的史學新趨勢,它是「針對關於大的社會群體和長期的、漸進的社會轉型研究的一次反抗。最初的微觀史家尤其不滿於佔統治地位的社會史方法,即集中於特別長時期的寬泛題材,也就是著名的長時段理論。微觀史家們還反對受法國年鑑學派歷史學家、劍橋人口史小組和美國克麗奧學派等影響而日益盛行的計量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