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國文學的源頭是盎格魯一撒克遜文學。當時詩歌和散文使用的語言多是典型的古英語。古英語流行於5—12世紀,分為諾森伯利亞方言、麥西亞方言、西撒克遜方言和肯特方言四種,各種方言均有許多外來詞彙,閱讀起來讓人頗為費解,且因種類不同,輾轉流傳,難免會遺漏散失。
早期詩歌作品是一些箴言詩和英雄史詩的片段,創作於遙遠的多神教時代,詩歌中提到的諸神名字在以後的英語中尚存清晰的印跡。現存盎格魯撒克遜前期的詩歌裡,英雄史詩和宗教題材佔有很大部分,長篇史詩《貝奧武甫》反映了盎格魯一撒克遜時期英語文學的最高成就。《貝奧武甫》最早用歐洲地方語言寫成,見於約公元1000年留存下來的孤本手稿,約有3 000行,用頭韻體寫成,不押韻,語句較長,詞彙豐富,多用不同的形容詞描寫同一事物。史詩講述6世紀初發生的事情,將新的基督教信仰和英雄品德糅合在一起,但是,所描述的社會準則屬於較早的異教時代。盎格魯一撒克遜時期基督教傳統詩歌的作者姓名和身世大都無法考察,有的詩人留下了名字,卻無法了解他們有什麼作品,只有琴塞武甫的幾首詩可以考究出來。佚名作品中的珍品有3首,是關於聖經題材或聖徒傳記的宗教詩,其中《創世紀乙本》對撒旦性格和地獄的描繪具有高超的水準,《十字架之夢》是古英語詩作中最富想像力的作品,《朱迪思》則是盎格魯一撒克遜詩歌中最激動人心的故事,情節和人物性格的描寫均屬當時最高水平。散文的作者留下名字的較多。最早的知名散文作家是舍博恩的主教奧德赫姆(?一709年),他用優美的拉丁文寫過女貞的讚美詩。維尼拉布爾·比德(約公元672年一735年)是最卓越的學者和歷史學家。他一身勤勉,筆耕不輟,著述多達數十種,大部分是對《聖經》的闡述,還有不少歷史、天文、音樂、哲學、文法修辭、算術和醫藥的作品。但是,比德最傑出的成就是歷史研究,代表作品是用拉丁文寫成的《英吉利教會史》。盎格魯一撒克遜時期人數不多的學者隊伍裡,阿爾弗列德大王的地位格外突出,他不僅是一位國王和戰略家,而且具有追求知識的強烈興趣和傳播知識的高超能力。他興辦學校,組織指導學者從事翻譯和研究,還親自翻譯了比德的《宗教史》,編譯了奧羅西斯的《世界史》。

14世紀末15世紀初,基督教會對財富的過度佔有引起了宗教危機。威克利夫和羅拉德派的反教權主義活動,以及他們將拉丁文的《聖經》翻譯成英語的做法,在某種程度上啟發了英國人的民族意識。喬叟的文學創作不僅啟發著英國人的民族意識,還促使中古英語向早期現代英語過渡。因而,喬叟在英國文學史上具有裡程碑的作用,是英國民族文學的奠基人。傑弗裡·喬叟(公元1342年一1400年)的詩歌不僅借鑑了英國詩歌的成就,還深受義大利文藝復興前期著名作家但丁和薄伽丘等人以及法國中世紀文學的影響,擅長描寫宮廷愛情的細膩情調。喬叟的第一部重要作品《悼念公爵夫人》寫成於1369年,全詩1300行,採用第一人稱敘事和抒發感情,有利於在宮廷朗誦。這首詩還展現了他運用中古英語表現日常會話的技巧和在宮廷詩歌的基礎上塑造現實人物形象的功力。14世紀70年代,喬叟的得意之作《聲譽之宮》運用夢幻的形式和8音節雙韻詩體,凸現出輕鬆、愉快和略帶諷刺的筆調,昭示了作者寫作技巧的進步。80年代是喬叟的多產時期,《百鳥會議》《賢淑婦女的傳說》《特羅伊拉斯和克萊西達》等接連而出,其中後者被後世評論家公認為是他的最佳作品。喬叟一生創作的最高成就是晚年未能完成的長詩《坎特伯雷故事集》,在內容上已經超出中世紀文學的範圍.成為英國現實主義的第一部傑作。1476年,威廉·卡克斯頓在威斯敏斯特創辦了第一個印刷所之後,因為傾慕《坎特伯雷故事集》的藝術價值,便把它和喬叟的一些詩歌作為第一批面世的印刷品。

喬叟之後暫時沒有文壇高手出現,但不意味著新生的英國民族文學的倒退,世俗化戲劇等的發展為英國文學的再發展創造了必要條件。11世紀以後,英國教士常在諸如復活節之類的節日中上演情節簡單的宗教劇,內容大多取材於某些聖者經受磨難的事跡。 13世紀,教會在這種演出上投入了頗大的精力。14世紀中期,城市基爾特成員也開始模仿教士們的做派,公開登臺演出戲劇。他們用英語臺詞取代了拉丁語唱白,長篇的聖經故事或通俗的雜劇代替了短小的宗教說教劇。宗教假日期間,尤其在「基督戲劇節」,約克、劍橋和倫敦等地的基爾特在各地上演成套的聖經故事劇。1382年,出現了宗教故事劇的變體——道德劇。這樣.英國戲劇邁出了世俗化的步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