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文學巨人:郭沫若和胡適,你認為誰的文學成就更高?

2020-12-05 我是小張同學v

郭沫若或胡適有更高的文學成就嗎?很難判斷。因為他們的學習成績不同,很難區分高低。胡適在哲學上的文學成就較高,而郭沫若對甲骨文的研究比較深入。如果要比較他們,我們只能比較他們在各自的學術界有多大影響力。

當時,學術界影響力非常龐大,胡適一直倡導思想自由和個人解放,都在為當時人民的合法權益而戰。所以胡適是中國自由和民主的象徵!有人說「如果錯過了胡適,中國就錯過了」可以看出胡適在中國文學哲學中起著重要的作用。

作為新文化運動的重要成員,他的《爐煤》和鳳凰涅槃等詩歌也在新文化運動中發揮了重要作用,成為郭沫若的代表作。在出版的第一部詩集《女神》中,他充分發展了浪漫主義和新文化主義,成為當時中國新文化運動的一部重要作品,使郭沫若在當時聲名鵲起,在新詩中確立了自己的地位。此外,郭沫若在考古學、歷史學、古文學、藝術等方面也取得了巨大成就,可以說郭沫若在20世紀發展了自己的學派。

讀了以上總結,客觀地說,如果我們簡單地比較一下中國哲學的重要性,胡適可以說是當時中國哲學的巔峰;如果從文學、歷史、考古學和古文學來看,郭沫若的成就仍然高於胡適,你認為呢?

相關焦點

  • 譚好哲:「文學革命」與中國現代「人生論」文藝觀的確立
    胡適後來在評價《人的文學》時說:「這是一篇最平實偉大的宣言。周先生把我們那個時代所要提倡的種種文學內容,都包括在一個中心觀念裡,這個觀念他叫作『人的文學』。」胡適的話並非溢美之辭,「人的文學」或曰「人生論」的文學觀,的確是中國現代新文學先驅者們普遍追求的一種具有時代主旋律性質的文學觀念。
  • 莫言獲得諾貝爾文學獎後將成為我國文學的新代表,網友:魯迅呢
    在世界文學的舞臺上,莫言成了代表中國的文學者,於國內,更是無數的人認為莫言獲得諾貝爾文學獎,一舉彌補了中國文學在世界範圍的漏洞。讀者在恭賀的同時,也將莫言搬到了中國文壇的頂尖位置。成為我國文學的新代表,當然網友們也發出了疑問;莫言是中國文學的代表,那麼魯迅先生呢?
  • 從《人民文學》看「十七年」文學政治圖譜
    作者李紅強對本刊記者表示,希望藉此「了解當代中國文學是怎麼被炮製出來的,又如何形成了今天的狀況。」  與重要政治時事亦步亦趨  《人民文學》於1949年10月創刊,是新中國文學第一刊。它的權威性在以下事實中可見一斑:創刊時毛澤東親筆題詞「希望有更多好作品出世」,時任文聯主席郭沫若題寫刊名。
  • 王佐良《今日中國文學之趨向》與抗戰英文宣傳冊(下)
    最重要的代表是魯迅、周作人的作品以及胡適的新詩創作。在第二階段,《趨向》著重介紹了「新月派」詩歌的領軍人物徐志摩和聞一多。同期的更持久的文學派別是日本歸國的學人發起的「創造社」,他們提出了「革命文學」的口號。文中特別對「第一個真正的偉大的新詩人」郭沫若做了重點介紹。「文學研究會」及其《小說月報》倡導的現實主義文學主張也發展起來了。
  • 《中國現代文學文庫》(英文版)出版始末
    外國文學在中國的譯介百花齊放、空前繁榮離不開翻譯界、出版界、學術界和民間力量的共同努力,我們應該把引進外國文學的成功經驗應用到推動中國文學「走出去」的偉大事業中去……近日,整理辦公室雜物,竟然找出當年我親擬的一份《〈中國現代文學文庫〉(英文版)選題設計方案》。
  • 解密被提名諾獎的中國作家:胡適、林語堂、魯迅、老舍和沈從文
    首先,讓我引用新京報特派記者吳永熹2012年11月03日發自上海的報導: 記者:外界有很多傳聞說中國作家魯迅、老舍和沈從文都差一點就獲得了諾貝爾文學獎,你能和我們具體說說背後的故事嗎?埃斯普馬克:是的。
  • 魯迅和郭沫若交惡,「遠看是條狗近看郭沫若」,這句話是誰說的?
    他對中國近代文壇的貢獻是巨大的,也是不可磨滅的。因為發現學醫救不了中國,救不了人民,所以毅然「棄醫從文」,把自己的筆當作武器,想要喚醒那些麻木不仁的中國人。而他也確實做到了。當時的魯迅先生,用自己的筆,開創了一個時代,給中國社會思想文化帶來了巨大的影響,也讓自己蜚聲世界文壇。魯迅因為自己獨特的文風和筆觸在中國文壇名聲大噪,文章風格辛辣幽默,直擊人心,可以讓讀者引起共鳴。
  • 郭沫若的《天狗》引爭議,這是咋回事?
    這首詩便是咱們今天要說的郭沫若的《天狗》。這首詩是引起大家爭議比較多的一首,也是大家對郭沫若先生的文學水平分歧的一點。因為很多人看了這首詩後就開始懷疑人生,這樣的也能叫詩嗎?很多人就覺得欣賞不來,但是同時又有很多的專家誇讚這首詩。這到底是什麼情況呢?
  • 中國現當代文學基礎試題(文秘專業)及答案
    一、填空題(每空1分,共15分)   1、胡適1917年1月在《新青年》上發表了(    )一文,具體地提出了他的文學主張,在反對文言文,提倡白話文方面起了積極的作用。
  • 中外文化與二十世紀中國文學
    一、在世界文化中創造中國現代先進的民族文化。  從二十世紀初始至二十世紀末,中國文化和中國文學都處在現代化的轉型過程中,伴隨著歷史進程,不乏理論思潮的論爭和實踐的探索。總結一個世紀的歷史經驗和教訓,中國共產黨提出了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實現中國文化現代化的歷史任務。
  • 郭沫若風骨不如魯迅聞一多,其書法卻拍出上千萬,他留下八字要訣
    如果他就這麼一路走下去,恐怕也會和魯迅一樣,用筆來成就自己「俯首甘為孺子牛」的名聲。但郭沫若顯然不甘心此生只學文學,他慢慢開拓眼界,從文學開始拓寬自己的研究方向,從戲劇開始自己掌握的文學形式越來越多。之後郭沫若更是在中國古代社會研究方面付出了很大的精力,頗有些跨界歷史學家的意味。
  • 文學專業考研文學理論名詞解釋
    文藝學:研究文學的科學統稱,包括文學發展史、文學批評、文學理論。文學理論:以社會歷史現實為研究對象,以哲學方法論為總指導,研究和闡明文學性質、特點和一般規律的科學。文學觀念:對文學的看法,「什麼是文學」,變化中的,因民族、時代、群體、人而不同。
  • 我的本科畢業論文——中國文學中佛的印跡
    佛教還認為記憶與時間也是一場夢,既然我們都是輪迴轉世的,前世今生有多少失去的記憶?我們又有多少次拿別人的記憶來當自己的記憶?前世今生誰是我,今生來世我是誰?既然沒記憶,那就沒我,夢都不是自己的,何來我?這就是佛教的「無我」。可以說,《枕中記》受了佛教思想的極大影響,從中可以看出佛教的盛衰無常感,這說明,佛教思想對於唐傳奇有很大的影響。
  • 作家劉廣元:文學是世界的語言 人性是文學的氣質
    在朋友們的眼中,劉廣元便是這樣一位集政治、經濟、文學三方面成就於一體,又頗具氣質和情懷的成功人士。  劉廣元將自己的成就淡然歸因於勤於思考生活所衍生出的立意和格局:「我覺得還是要找出自己對生活的感受,寫出自己的觀察角度。」
  • 胡適對蔣介石的承諾
    他說只要胡適不走,就讓他做北京圖書館館長。對此,胡適沒有理會,他乘坐蔣介石派來的飛機,和陳寅恪一起,離開了北平。胡適為何離開?對這一問題,學界的一個解釋是「胡適擔心大陸沒有學術自由與思想自由」。對這一解釋,我很贊同。不過,我以為胡適離開北平,似乎還與他對蔣介石的承諾有關。一胡適對蔣介石有什麼承諾呢?這還得從胡適給傅斯年的一封被刪節的信說起。
  • 現代文學名詞解釋匯總
    因其早而開風氣,對世界小說的大量輸入,而引發讀者對中國小說正宗地位的首肯。中國現代小說家先通過「林譯小說」來了解世界,為20世紀中國小說的創造準備了作家,準備了讀者,功不可沒。 2、「八事」 1917年1月,胡適在《新青年》上發表《文學改良芻議》。他倡導語體革新,廢文言而倡白話。
  • 「臺語」、閩南語、「臺語文學」
    客語、閩南語是古語,但是閩南語經過常年的語言和文字的分離,許多語句的正確漢字已失傳。它們原來都是有音有字,將之恢復,是一項艱巨但極有價值的學術工作。根據羅教授的研究,中國自古就容納了許多不同的民族,「客」是彝緬語「哈」(ha)同音字,意指「山坡陀」,「閩」是侗傣語「阪」同音字(ba:n),指「子」。綠色政客望文生義,泛政治化,說自己的祖先和福建人家門中有蟲?故意製造政治對立和不安。
  • 文學專業考研入:文學理論名詞解釋
    文藝學:研究文學的科學統稱,包括文學發展史、文學批評、文學理論。  文學理論:以社會歷史現實為研究對象,以哲學方法論為總指導,研究和闡明文學性質、特點和一般規律的科學。  文學觀念:對文學的看法,「什麼是文學」,變化中的,因民族、時代、群體、人而不同。
  • 郭沫若為何能當中國科學院院長,那是你不知道他在當時的地位
    當時的中國科學院和現在不太一樣,不僅有自然科學也有社會科學,中國科學院裡有歷史所、考古所。郭沫若是人文社會科學的領軍人物,他是有資格做院長的。郭沫若是二十世紀少有的全才人物,在歷史學、考古學、古文字學、古器物學、文學、藝術等方面都有很高的造詣。1948年,郭沫若憑藉在甲骨文和考古學研究上的出色成績,當選第一屆中央研究院院士。郭沫若的學術水平是公認的大家。
  • 林語堂:獲得諾貝爾文學獎提名最多的中國作家
    那麼在我們中國作家中,誰是獲得諾貝爾獎提名次數最多的中國作家呢?他就是林語堂。他獲得過兩次諾貝爾文學獎提名。諾貝爾文學獎的提名名單是保密的,期限是五十年。目前可以查到的,都是五十年前的名單。目前能夠查到的確切名單,中國作家只有兩位獲得提名:胡適與林語堂。胡適一次,林語堂兩次。網傳的老舍、沈從文等上過提名,因為50年保密期限的原因,目前都沒有看到過確切資料,我們只能等待時間來公布答案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