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鋒與古典之間:《月落荒寺》的抒情傳統

2021-01-18 澎湃新聞
先鋒與古典之間:《月落荒寺》的抒情傳統

2021-01-14 18:59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湃客

《月落荒寺》是格非寫作的一次折返。它轉向了古典、抒情的傳統。可以說,他是用浪漫主義風格寫就了現實主義的質感骨力。《月落荒寺》與《江南三部曲》《望春風》形成一種參差對照的美學。這次他並沒有在歷史敘述裡深曲綿亙,而是在當下生活裡,窺測真實和虛無人生的界限。格非自言,從《隱身衣》到《月落荒寺》,兩部作品形成了互文延展的外在關係,人物階層雖不同,卻有一個共通主題,那就是顯與隱,幻象與真實。生活有時不能靠感官來表象,它把真相藏於無形。

 

小說的線索是網狀勾聯的。格非擅於把眾多線頭既收又放,在看似恣意鋪陳的故事河網裡,既有「支流」蔓延,又有「主河道」的聚合。主人公林宜生原本研究哲學,卻在一所理工大學負責兩門政治公共課教學,這就像一切「錯位生存」的開始。他在各種文化培訓講座裡,順風順水,也疲於奔命,大大改善了物質生活,卻陷入妻子出軌、離婚出走、憂鬱失眠的困厄。他長年受到母親檢舉攻擊,又與兒子關係緊張。這種混亂失序的生活本質,讓知識分子的表面光鮮成了浮沫。直到一個奇女子楚雲走進生活,在曖昧迷離的同居時光裡,林宜生開始反思生存的真實性,與自我、他者相處的生存位置。有意味的是,我們可以覺察到楚雲在小說裡的虛幻性。

 

格非賦予這個人物的理想託寓,甚至達到「神話虛構」的程度。小說裡提及「下凡」和「召回」的隱喻,就是一個明證。在我看來,《月落荒寺》和《隱身衣》只是人物形象延展的關聯。真正深層的「潛文本」卻是《紅樓夢》。二者在情節、符號和隱喻的埋設,都構成一種雙關。宜生在午後入迷做夢,不知楚雲是真是幻,與寶玉在可卿臥房夢遊太虛如出一轍;楚云為棄嬰(秦可卿亦是),被道士起名,還有一句判詞:「楚雲易散,覆水難收」。這不也是化用金陵十二支曲的手筆?小說閃現遁去,進行預言的猥瑣道士,又像《紅樓夢》裡跛足道人的變體。

 

楚雲的才美雙絕,與宜生的現實朋友們始終「有隔」。這從她與宜生眾友品茗,始終不碰一口,可見一斑。即使格非在寫宜生與楚雲的肉體關係,也是高度藝術化的:性,源於詩詞俳句的「共情」,來自帕斯卡爾的「概率」。宜生把獲得楚雲的瞬間,視為「天賜幸運」。以至於,作家並沒解釋兩人情感的邏輯,就用一種瞬間永恆的偶然愛情,造出了禪宗境界。讓人驚異的是,格非親手自毀了這種唯美主義,用殘忍的痛感和恥感,充盈一種受虐的烈性刺激。他對楚雲被黑社會復仇劫持後,遭受蹂躪,凌辱毀容的描寫,過於真實,也令人不適。這讓人想起鬱達夫,《迷羊》《她是一個弱女子》,一邊是感物吟懷的詩意,另一面就是痛苦慘烈的恥辱。那種自尊毀滅,無法自視的折磨,就像《春琴抄》裡的幻滅。

 

在我看來,格非延續了古典小說裡才子佳人的美感理想,也有民國以來「名士風流」的小說作派。他用林宜生的朋友圈(四對夫婦)收納「取樣」了政界、商界、藝術圈的人情世相。楚雲的身世之謎又牽引出「輝哥」的「地下江湖」。精於《金瓶梅》研究的格非,顯然借鑑了這種透鏡衍射社會階層的寫法。我們也發現小說揭示「生活方式」「生存狀態」與「精神危機」的所有努力。作品處處充溢精緻品味、精英格調,故事在會所、茶社、別墅、山莊等場所遊移。這個朋友圈討論著音樂、藝術、品茗、書法、佛經和藏品,卻掩不住精神的荒頹、空虛和衰弱。

 

周德坤以藝術家,策展人的名頭暴富,玩起收藏。陳渺兒愛狗如命,對狗的關懷遠勝對人的尊重。李紹基官場失意,心灰意懶,玩物喪志。趙蓉蓉投資房產,與周德坤長期偷情。林宜生靠知識販賣,「學術生意」經營生活。格非寫出了知識分子的多情敏感,反面也誘發行為失檢,價值錯亂。那種在優雅設計下的「假裝」生活,耽溺於享樂奢侈中,在懷疑、焦慮,恐懼與虛無裡,不能自拔。從這個層面看,「月落荒寺」就不止是德彪西《意象集2》的曲名,不止是林宜生和趙蓉蓉山中出軌的場景,也不僅是圓明園音樂會裡的一個意象。它有價值淪陷的深層指涉――那「白月光」最後是陷落到「荒頹」中的。

 

當作家把「月落荒寺」的三種功能(情節、場景和意象)統一起來時,一種令人醉心迷惑的神秘主義出現了。它就像音樂裡的主題重現、變奏,多聲部的對話,讓體量輕盈的作品,也有繁複和精微。格非是如何做到這一切的?答案是:混沌的造境、情緒的瀰漫,藉助音樂結構,迴環往復,回章復沓。我們發現了小說裡的斷章與接續,如對第1章開篇「差異化的複寫」,既有「補述」「閃回」又有對懸疑的「釋惑」。格非動用他深厚的音樂和電影修養,就像一個高妙的剪輯師把故事和意義的「浮島」,組成意義藏隱的「島鏈」。

 

看完作品,我們不禁思忖:格非是否完全褪去了「先鋒」,變得一副優雅的老派?這可能是種錯覺,格非完成了關於先鋒的「調試」,這是作品精湛的地方。它是一個近乎中和的藝術品,把先鋒和古典,現代性和敘事性彌合起來,卻渾然無隙,優雅從容,沒有刻意。以至於,我會產生直覺:格非是否有融合各種類型文學,打通雅俗的嘗試?輝哥的故事是江湖的,是知識分子陌生的異託邦,它有懸疑和罪案小說的外殼。兒子伯遠的校園戀情青澀純美,就像青春文學的底色。恰是這種笨拙的少年情感,和宜生的兩性關係形成穿插的「反諷對照」。成人世界缺乏的「慎獨」,反而在伯遠的克制裡,得到彰顯。伯遠的純真世界,是對知識分子啟蒙優越感的一次反撥。換言之,兒子的情感態度,無聲勸誡了父母。

 

更難得的是,格非在故事層,藝術層之外,充滿哲學意識,價值倫理的探尋關切。何為真正的生活,成了核心命題。正如小說裡宜生的解釋:「因為生活從來都有兩種。一種是自動化的、被話語或幻覺所改造的、安全的生活,另一種則是『真正的生活』,而文學所要面對的正是後者。」在小說尾聲的音樂會裡,「月落荒寺」成了一種「藝境」,實現對眾人的「靈魂淨化」。「存在是我們的職責,哪怕只是短短的一瞬。在他看來,這個被音樂提純的瞬間,所呈現的正是存在的奧秘:一種無差別的自由、安寧和歡愉。眼前這些素不相識的人,眉宇之間儼然透著寂然忘世的專注與恬靜,且充滿善意」。

(文章首發於《解放日報》)

作者:俞耕耘,文藝評論人,專欄作者,現居西安。微信公眾號:書語云中君。

關鍵詞 >> 格非,月落荒寺,古典,抒情

特別聲明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並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

相關推薦

評論()

相關焦點

  • 新華雲書房|月落荒寺,在當下對「存在」進行追問和反思
    張光芒:「抒情」「詩意」「純潔」「真實」,這些農業文明、手工時代追求的審美情調與人格構造幻夢,在複製拼貼盛行、荒誕真實接軌、資本藝術聯姻的當下早已春去了無痕。作為抒情精神的藝術載體,古典詩歌、音樂、藝術電影等曾經用以抵達生命最高自由的審美情懷和超越理想,慰藉著人們的靈魂。
  • 格非小說《月落荒寺》:探究知識分子的精神境遇
    格 非著人民文學出版社出版茅盾文學獎得主格非的長篇小說新作《月落荒寺》近日由人民文學出版社出版,這是格非繼《江南三部曲》《望春風》之後,暌違3年推出的長篇力作。同時又不斷以華美的古典詩詞穿插其中,營造出迷離惝恍亦中亦西的間離效果,其情思蘊藉之處,精妙至於不可言說。小說在具有神秘感的故事中蘊含對人生和社會的隱喻,探尋人性內部隱微深邃的複雜性,揭示了當下社會中知識分子的精神困境。從《江南三部曲》到《望春風》《隱身衣》,再到《月落荒寺》,格非一直保持著對中國社會的思考,主題也有連續。
  • 《中國文學的抒情傳統:陳世驤古典文學論集》
    《中國文學的抒情傳統:陳世驤古典文學論集》陳世驤著2015年1月出版45.00元    中國的文學傳統從整體而言是抒情傳統,著名中國文學和比較文學學者陳世驤率先提出的」抒情傳統」論成為中國文學最重要的研究範式之一。
  • 格非《月落荒寺》:我下了一個決心,不再寫鄉村題材
    最近,格非出版了新書《月落荒寺》,故事的主人公林宜生是在北京五道口某理工大學任教的老師,以他為中心,大學同學周德坤夫婦、好友李紹基夫婦、趙蓉蓉夫婦等八人形成了一個小型的朋友圈,在貌似平常日常交往背後也暗潮洶湧。「月落荒寺」的書名或許指出了這個故事不落言筌的某種空靈感,每個人都懷抱著秘密,庸常的人際交往填塞著生活,究竟什麼才是真?
  • 月落荒寺:將優雅與荒唐熔於一爐
    原標題:月落荒寺:將優雅與荒唐熔於一爐 讀格非的《月落荒寺》,有種滿紙荒唐言的感覺。小說結構設計精巧,帶著荒誕氣息的開篇,隱隱指向並不美妙的結局。但其實這裡並不是故事的開端,在書行半部之時,這個場景會再次回放,它如同一個折點,將小說引向更幽深的幕布,那裡有著更多的謎團。
  • 論陳世驤「抒情傳統說」「反傳統」的啟蒙底色及其現代性
    古典文學的載道傳統、淑世情懷,也因之被賦予新的內涵,獲得新的拓展。抒情傳統說所代表的抒情美學,在與左翼現實主義文藝思潮的碰撞中,不斷調整強化著自身,而以陳氏抒情傳統為對照,左翼文藝的不足也能得到更深刻的認識。左翼文藝在革命與救亡中產生,特定歷史情勢下,從啟蒙到革命,是時代發展的必然。
  • 格非談長篇新作《月落荒寺》與真正的生活
    2019年,作家格非推出長篇小說新作《月落荒寺》。(ICphoto/圖)(本文首發於2019年11月21日《南方周末》)「日常生活在今天,已經在某種意義上變得不可能了。跟我們對時間的體驗有關,生命的意義就在於體驗時間。今天時間都變成均質性的,可以切分、計算,你無法逃遁。」《望春風》出版三年之後,作家格非推出了長篇小說新作《月落荒寺》。
  • 《月落荒寺》|我們的存在即使如彩雲易散琉璃易脆,也要時刻熠熠生輝
    >暌違三年最新長篇力作《月落荒寺》小說以一段充滿遺憾的男女情事為主線,以典雅的學院派筆觸,細密勾勒出都市知識分子與時代同構又游離於外的種種眾生相。同時又不斷以華美的古典詩詞穿插其中,營造出迷離惝恍亦中亦西的間離效果,其情思蘊藉之處,精妙至於不可言說,是近年來長篇小說中難得的藝術佳構,也是作家躬身向內重新書寫這個浮躁時代的再出發。內容簡介經目之事,猶恐未真。天邊高懸的圓月,也許不過是隔壁投影儀打在牆上的一個幻影。
  • 講述「有故事的」古典音樂
    3年後,他的長篇小說新作《月落荒寺》完成。「月落荒寺」的場景也在小說結尾處出現:「林宜生知道,在張逸聰演奏德彪西《月光》的同時,一輪明月恰好越過正覺寺的廢殿,準時升至四合院的樹冠和屋脊之上,絕非巧合。為了這片刻的賞心樂事,楊慶堂想必事先對時令、節候、曲目安排,乃至建築高度,進行過一番仔細的推算。」請格非去聽這場音樂會的,正是他的好友、音樂評論家、唱片收藏鑑賞家劉雪楓。
  • 探尋古典詩詞的意義闡釋空間
    中國古典詩詞自產生那天起,就以詩性特徵詮釋著中國文學的意義。自然的抒情意境、詩性的審美境界、意象化的思維,為中國文學提供了從歷史到未來的豐富的闡釋空間。第一,回歸自然的抒情意境。古典詩詞裡的自然、田園等,是抒情意境的關鍵詞,它們包含作者之「意」和世界之「境」。作者的感知與外部世界相遇,碰撞出思維的火花,形成文本,構建出心中的理想世界。
  • 「抒情傳統論」以前 陳世驤與中國現代文學及政治
    本文是筆者對港臺地區以至海外漢學界的「抒情傳統」論述的全面研究計劃的一部分,以陳世驤的學術歷程為研究對象,希望通過這個研究,一方面可以進一步理解「抒情傳統」這個現代的中國文學研究論述傳統的緣何而生,其論釋能力與其生成過程有無關係,其未來發展的前途如何;另一方面,試圖透過一位經歷大時代變化的華裔學人的學術心路,了解中國文學研究的文化政治
  • 第七屆白鹿·法國古典音樂藝術季啟幕
    四川新聞網成都9月25日訊(記者 漆奇 攝影報導)9月25日晚,在充滿人文氣息和浪漫風情的白鹿上書院,第七屆白鹿·法國古典音樂藝術季開幕式暨開幕式音樂會啟幕。音樂、建築、燈光,營造出一場震撼人心的視聽盛宴。
  • 方凱成評《後古典主義》︱正統與異端:中西之間的古典學建制
    近年來,西方世界的平權運動風起雲湧,在西方大學裡也颳起了一股進步主義的旋風,不斷地衝擊著傳統人文學科和經典作家。現在,終於吹到了人文學科的老祖宗古典學(Classics)上來。剛剛過去的2020年似乎是西方古典學系的動蕩之年。
  • 海厄特《古典傳統》中譯本面世,闡明古希臘羅馬文化對西方文學的影響
    海厄特《古典傳統》中譯本面世,闡明古希臘羅馬文化對西方文學的影響 2015年10月02日 14:23 來源:中國社會科學網 作者:孫妙凝 字號 內容摘要:中國社會科學網訊(記者孫妙凝
  • 《造物法則2:先鋒英雄》新版本12月19日開啟
    《造物法則2:先鋒英雄》新版本12月19日開啟 新聞 178整編 ▪ 2019
  • 《造物法則2先鋒英雄》12月19日更新了什麼 12月19日更新內容一覽
    《造物法則2先鋒英雄》12月19日更新了什麼 12月19日更新內容一覽 作者:網際網路 來源:九遊 發布時間:2019-12-19 16:21:00手機訂閱
  • 中國先鋒詩歌的再出發
    1959年6月,荒誕派戲劇大師尤奈斯庫在赫爾辛基「先鋒派戲劇討論會」開幕式上,說得非常透闢:「先鋒派就應當是藝術和文化的一種先驅現象,從這個詞的字面上來講是說得通的。它應當是一種超前風格,是先知,是一種變化的方向……這種變化終將被接受。」
  • 藝術家伊萬諾維奇:作品中描繪的古典音樂
    大自然是音樂的舞臺| 塞爾維亞藝術家米勒娜·伊萬諾維奇(MILENA IVANOVIC)作品中描繪的古典音樂《德彪西-月光》Debussy-Clair de lune, 125 x 92cm這些作品源於聆聽。
  • 碟訊|程璧,首次譜曲吟唱英文經典抒情短詩
    2009年,在北大讀書的程璧因一次去朋友家玩,而愛上了古典吉他,之後程璧加入了學校的吉他協會,並進入民謠班 。2012年,程璧推出了首張個人音樂專輯《晴日共剪窗》,收錄了包括《我還不能確定》、《給貓夏的你》等在內的9首歌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