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非《月落荒寺》:我下了一個決心,不再寫鄉村題材

2020-12-01 澎湃新聞

最近,格非出版了新書《月落荒寺》,故事的主人公林宜生是在北京五道口某理工大學任教的老師,以他為中心,大學同學周德坤夫婦、好友李紹基夫婦、趙蓉蓉夫婦等八人形成了一個小型的朋友圈,在貌似平常日常交往背後也暗潮洶湧。「月落荒寺」的書名或許指出了這個故事不落言筌的某種空靈感,每個人都懷抱著秘密,庸常的人際交往填塞著生活,究竟什麼才是真?

早些年格非的《褐色鳥群》等影響了許多人的文學觀,彼時的先鋒小說也試圖描繪現代生活的不確定性和神秘性。這麼多年過去了,在媒介更迭的網際網路時代,格非的創作其實一直在回應最初的問題,小說是否只是語言的事實?

在當代作家中,格非的寫作一直試圖跨越中國南北,說到新書的緣起,他說源於三年前在圓明園正覺寺花家怡園舉辦的一場中秋音樂會,由其好友音樂評論家劉雪峰組織,從晚上七點持續到第二天凌晨。在這八個多小時裡,格非和朋友們欣賞了包括西方古典樂、中國戲曲在內的各種音樂,也正是在這個過程中,他確定了《月落荒寺》的框架。從《江南三部曲》到《望春風》、《隱身衣》,再到《月落荒寺》,格非一直保持著對整個中國社會的思考,主題也有連續。

12月19日,圍繞著小說《月落荒寺》,作家格非和張芬在清華大學鄴架軒閱讀體驗書店做了一場文學對談,格非就自己的新書進行了分享,以下為格非演講與分享內容。

八十年代:短暫的浪漫主義時期

1990年代末,中國社會形態發生劇變,這個時候文學不要說現代主義,整個讀者群體都換一茬人了。

我有一次開會碰到楊慶祥,他說他把1980年代定義為是一個短暫的浪漫主義時期,非常準確。那個時候就是中國非常重要的浪漫主義時期,持續了不到十年。伴隨著這樣一個現代主義探索的終結。當中非常多的人,餘華、蘇童等等很多人都已經轉向,轉向一個新的寫作方式。

我記得沒有怎麼轉的就是北村、孫甘露,還有我,我們幾個反應比較遲鈍,覺得這個東西應該放掉嗎?但是事實證明不放是不行的,我還是掙扎寫了一些作品,明顯感覺到原來支持你的動力不存在了,你寫作的時候不可能獲得在1980年代那種巨大的信心。沒有這種信心,寫作是不可能成立的。所以在那段時間,大家都知道的一個事情是,我幾乎就放棄了寫作,差不多當中停了十幾年的時間,沒有任何文學創作。我就讀了個博士,開始大量讀書,生活過得很悠閒,就那麼過來了。

我寫《人面桃花》的開頭時在法國,雖然我喜歡寂寞,但是在法國過於寂寞,是不能忍受的,我呆了一個多月就回國了。之後很快被派到韓國,在韓國把《人面桃花》寫完,大致是這樣的過程。

我讀作品的興趣開始慢慢往前移,原來是現代主義,後來在現代主義周邊,然後從現代主義周邊慢慢過渡到了現實主義,批判現實主義作品,比如說從原來當年最喜歡讀的福樓拜,回到巴爾扎克,回到拉伯雷,從拉伯雷開始往前到堂吉訶德,再往前可能到中世紀了,最終我們找到了一個共同的源頭就是《荷馬史詩》,會讀《奧德賽》、《伊利亞特》等等作品。

重新回到《奧德賽》以後,開始對西方文化史有了一個大致的了解,這個時候我開始為了更清楚地了解西方文化史的演變,讀了一部分哲學的著作。我覺得,你剛剛把一個東西寫完之後,時代又得往前走了。

在這個過程裡面,我也是慢慢思考一些問題,寫作其實也發生了很大的變化。我自己覺得,我也可以不直接去描寫現實,什麼作品我都能寫,比如我寫三部曲,三部曲當中其實有一些東西並不完全是反映現實的作品,包括《望春風》裡面有一大部分不都是我親身經歷的東西。我有一個意圖,就是說可能跟中國的城市化、跟中國城市化的進程有關。我覺得,中國現在有一個非常大的變化,也可以說是一個鄉村向城市的巨大轉變,這個不光是地理上或者文化上的,甚至是在所有方面,都出現了巨大變化。

所以,在寫完《望春風》以後,我給自己下了一個規矩,下了一個決心,就是堅決不再寫鄉村題材作品。因為那個東西對我來說太迷人了,我們這個年齡,50來歲,特別喜歡懷舊,一旦懷舊起來埋頭在裡面就拔不出來,但是這樣不行,我們必須適應新的時代,必須了解新的時代變化,了解這到底對我們來說意味著什麼。

所以,我開始考慮中國的一個龐大的地理問題。雖然《月落荒寺》寫了北京,但不表示我下一個作品也寫北京。我希望把自己的筆觸更多回到現在這樣一個生活環境中。這是我寫《月落荒寺》的想法。

書封

將事件放在時間長河中抵消焦慮

關於如何克服時代的焦慮,第一,跟上這個時代的步伐。很多人不寫作了,他們做生意去了,或者去寫流行小說去了,或者做電影做什麼,都有很多的變化。

如果對歷史或者一個現實發生的事情,我們覺得它過於快,過於眼花繚亂,一時判斷不清楚這個社會往什麼地方走,這樣的話,可以有一個新的方法。這種方法就是,把我們這個社會時間段放到更長的一個歷史時間裡加以考慮。這樣可以在很大程度抵消你的焦慮,把它放到時間長河當中考慮。

要了解我們這個社會怎麼往前走,你需要把它放到兩個坐標系:一個是中國文化傳統的坐標系,一個放到西方思想。比如19世紀中期,城市化在英國已經確立了,那種所謂的鄉村化的過程早就完結了,中國遠遠沒有開始。這樣一來,你把這個東西(城市化)放到一個西方文化史的脈絡裡面,同時放到中國文化史的脈絡裡面去,這樣的話,比較有助於我們看清一些東西。

我在停止創作的10多年裡,讀的主要是古典的作品。我差不多從30出頭是重新回到中國古典,從《左傳》開始一步步讀下來。這個過程其實我也寫到《人面桃花》中,我讀了大量的經典作品,我讀了很多方志,我們家鄉一帶的方志。非常大的衝動就是,我想了解我們鎮江,揚州,江南、江北,一直到南京,這塊地方的歷史是怎麼回事。

還有更高的、本質性的東西

楚雲這個人物不是我在《月落荒寺》第一次寫到的,她實際上是我的小說《隱身衣》裡面的人物。我在寫《月落荒寺》中的楚雲時,如果把她寫得過於具像、人物性格塑造得非常清晰的話,我擔心會破壞《隱身衣》裡那個人物的氛圍。《隱身衣》裡面有個沒有名字,不過是臉被毀容的女人,有一個不知是她哥哥還是她丈夫的一個男人,住在一個鄉間別墅裡。我後來寫《月落荒寺》,整個敘事的動力是從這個裡面抽取出來的,把楚雲和她哥哥的關係作為一個敘事動力,安插到《月落荒寺》裡面來。

這樣一來,我有一個直覺,我覺得不能把這個人寫成一個普通人,那是不行的,因為這樣一來,它勢必會影響到《隱身衣》的存在。所以我人物設定的時候第一個考慮這個。第二個考慮,我們怎麼來面對這個世界和這個存在?

在我看來,這個世界有兩個:一個是我們日常經驗所能感知到的世界,這個世界之外還有一個世界,這個世界我們平時都看不到。我們讀盧卡奇的著作就知道,這兩個世界曾經是合二為一的,原來那個世界我們在西方通過從理性裡面分化、派成出來的概念,比如上帝,是它來命名的這個世界。在中國,他基本上被認為是天,或者說道,或者說天地這樣的概念,中國有所謂天人之說。

這裡面有一個很簡單的問題,你作為經驗世界的存在者,為什麼會有生有死呢?怎麼會突然會死掉呢?誰在規定你的生死,說明還有更高的本質性東西。

從這個角度,我們做一個比方,小說裡面有兩類人物:第一類人物沒有什麼好奇的,很容易分析的,比如林宜生,及其朋友圈的這些人,這些人有的當官有的做藝術策展人,跟我們大家差不多。唯一出現的異質性的人,就是跟所有人都不一樣,她的世界跟所有人的世界是排斥的,她是異質性的存在,這個人就是楚雲,她具有某種反抗性。從這個角度上來,楚雲暗含著我個人對於我們生存當中的非常難解的,當然我們這個題目叫「重回神秘」,我們也可以稱之為神秘的,這個部分的一種描述。

(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

相關焦點

  • 格非小說《月落荒寺》:探究知識分子的精神境遇
    格 非著人民文學出版社出版茅盾文學獎得主格非的長篇小說新作《月落荒寺》近日由人民文學出版社出版,這是格非繼《江南三部曲》《望春風》之後,暌違3年推出的長篇力作。從《江南三部曲》到《望春風》《隱身衣》,再到《月落荒寺》,格非一直保持著對中國社會的思考,主題也有連續。格非的寫作一直試圖跨越中國南北,被看作是最具智識的中國作家之一,作品常如協奏曲般壯闊深遠。出生於江蘇丹徒,求學滬上,常年定居北京的經歷,使他對現實有獨特的感知。
  • 新華雲書房|月落荒寺,在當下對「存在」進行追問和反思
    在我看來,林宜生雖然像很多知識分子題材小說描寫的那樣,在身份上似乎仍然可視為比較典型的當代知識分子形象,但在這部作品中,他更多地表現為一位有些體面的中產階級,「知識分子」更多地呈顯出的是符號化的和身份化的標籤功能。  人們習慣從個體與環境的矛盾、理想與現實的矛盾等方面來分析知識分子的性格特徵及其典型意義。但在《月落荒寺》中,這兩個方面的矛盾的發生形式及其內在邏輯有了新的審美變化。
  • 格非談長篇新作《月落荒寺》與真正的生活
    (ICphoto/圖)(本文首發於2019年11月21日《南方周末》)「日常生活在今天,已經在某種意義上變得不可能了。跟我們對時間的體驗有關,生命的意義就在於體驗時間。今天時間都變成均質性的,可以切分、計算,你無法逃遁。」《望春風》出版三年之後,作家格非推出了長篇小說新作《月落荒寺》。
  • 先鋒與古典之間:《月落荒寺》的抒情傳統
    《月落荒寺》是格非寫作的一次折返。它轉向了古典、抒情的傳統。可以說,他是用浪漫主義風格寫就了現實主義的質感骨力。《月落荒寺》與《江南三部曲》《望春風》形成一種參差對照的美學。格非自言,從《隱身衣》到《月落荒寺》,兩部作品形成了互文延展的外在關係,人物階層雖不同,卻有一個共通主題,那就是顯與隱,幻象與真實。生活有時不能靠感官來表象,它把真相藏於無形。 小說的線索是網狀勾聯的。格非擅於把眾多線頭既收又放,在看似恣意鋪陳的故事河網裡,既有「支流」蔓延,又有「主河道」的聚合。
  • 月落荒寺:將優雅與荒唐熔於一爐
    原標題:月落荒寺:將優雅與荒唐熔於一爐 讀格非的《月落荒寺》,有種滿紙荒唐言的感覺。小說結構設計精巧,帶著荒誕氣息的開篇,隱隱指向並不美妙的結局。但其實這裡並不是故事的開端,在書行半部之時,這個場景會再次回放,它如同一個折點,將小說引向更幽深的幕布,那裡有著更多的謎團。
  • 格非:鄉村的消失意味著什麼?
    在過去幾千年中,鄉村一直是中華文明的基礎,如今卻在如火如荼的城市化進程中遭到衝擊。鄉村會在中國消失嗎?5月9日,在山西汾陽賈家莊舉辦的首屆呂梁文學季,著名作家、清華大學教授格非分享了他對這一問題的看法。撰文 | 瀋河西 劉雨晴從上帝創造的鄉村到人創造的城市格非首先對「鄉村的消失」這一概念作出界定。
  • 《月落荒寺》|我們的存在即使如彩雲易散琉璃易脆,也要時刻熠熠生輝
    >暌違三年最新長篇力作《月落荒寺》小說以一段充滿遺憾的男女情事為主線,以典雅的學院派筆觸,細密勾勒出都市知識分子與時代同構又游離於外的種種眾生相。看上去,這棵老樹就像一個渾身插滿了管子、處於彌留之際的病人,正將體內殘存的最後一絲活氣逼出來,抽出柔嫩的新枝, 隨風飄搖,在小院的一角灑下一片可疑的陰翳。「瀕死的枯樹也能打點滴,我還是第一次見到。」楚雲笑道,「只是不知道它心裡是怎麼想的。是這麼強撐著活下去,還是情願早一點死掉。
  • 詩人應該寫真實的鄉村,而不是虛構一個世外桃源
    獲獎詩人管清志寫的一首詩裡有這麼一句:「我至今無法/把二十年前發生的事情/稱為往事/依然無法/把一個居住了二十多年的地方/叫做故鄉。」這幾句詩多少代表了有著鄉村生活經驗的當代詩人面對自己曾經生於斯長於斯的故鄉的複雜心情。近年來,隨著城鎮化發展,打工潮掀起,以及新媒體的普及,中國鄉村發生了前所未見的巨變。
  • 溫躍淵:我寫日記
    蘇聯的高爾基沒念多少書,世界文豪;國內的高玉寶更未讀過多少書,戰士作家(我在無吃無穿的1955年3月17日讀小學時公然花6分錢買了他的《我要讀書》並保存至今);身邊的合肥城裡也有一位陳登科未讀過什麼書,遊擊戰士,而今也是享譽全國的工農作家。我讀的書比他們多了去了!他們能行,我為什麼就不行!但是怎樣才能「行」呢?我的唯一的辦法,就是寫日記。
  • 世界文學維度下,青年作家寫什麼
    「我之前在詩歌節碰到一個智利年輕詩人,85年的,比我還小。他送我一本詩集,詩集名就叫Paf,用了擬聲詞。」範曄說,「我覺得他們這一代詩人有一個特點,我稱之為無焦慮寫作,或者叫無護照寫作。」「我們知道拉美作家一直以來,特別是馬爾克斯這些人在寫作中有非常明顯的身份焦慮。『我們的美洲』、『我是拉美人』這些東西很明顯地在他們的作品中沉浮、不斷閃現。
  • 劉慈欣談科幻小說:末日題材是一個永恆的主題
    日電 北京時間8月23日,被稱為科幻文學諾貝爾的「雨果獎」在美國頒出,中國科幻作家劉慈欣作品《三體》獲獎,創造了中國科幻文學的一個記錄。  寫好科幻小說的關鍵是有科幻思維方式  劉慈欣在訪談中表示,之所以走上科幻寫作的道路,因為自己本身就是一個科幻閱讀愛好者。在他看來,科幻小說是一個類型很豐富的文學題材,很難一概而論。而他本人最喜歡看的科幻小說是比較傳統、基於科學技術為核心的,如美國科幻的三巨頭(克拉克、阿西莫夫等)的作品。
  • 馬莊 鄉村振興戰略的一個樣本
    編者按:立政之本存乎農,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必須振興鄉村。2017年12月,習近平總書記來到徐州,視察了多個地方。徐州市東北郊,一個從煤窯廢墟上摸爬滾打起來的小鄉村,聚焦著來自全國的炙熱目光。2018年江蘇省將徐州馬莊經驗寫進政府工作報告,希望藉此探索鄉村善治之路,開創江蘇的「新鄉土時代」。
  • 小說不能這麼寫(下)
    寫小說不是賭博,不要看勝算大就把籌碼一次下。像放射線般多點爆炸的劇情,會炸死你的讀者。你該要做的是慢慢地引誘他們,一個、一個地放餌。由A的劇情分裂到B、C,由D這個角色介紹另外兩個跟他有關的E、F。慢慢地養肥你的讀者,不要硬塞、不要丟功課一樣,要溫水煮青蛙。如果覺得這點很難做到,你能做的就是多看看你感興趣又優秀的小說怎麼寫,以及多讓旁人評價你的作品。
  • 我想在鄉村也搞一個畢爾巴洛古根漢姆博物館
    相比快題來說,我感覺作品集的自由度就很大,也更適合我一些。(為我的機智點讚(๑•̀ㅂ•́)و✧我覺得建築設計最理想的狀態就是,空間組織、內部結構、外形設計... 是渾然天成的,就好像生長在一起一樣。所以我很喜歡到處去旅遊,去觀察不同地方的建築特色。每次去到一個地方我都會覺得自己好像突然開竅了一些。而且就我自己而言的話,我比較喜歡去鄉村旅遊,每次去,都會給我很深的感觸。
  • 朱義海:難忘鄉村露天電影|散文
    二十世紀七十年代,家鄉大隊所在地有兩座大山叫鯉魚山、薄刀嶺,有一天,忽然來了鄂西地質大隊一個支隊的隊員,他們按照地質學家李四光的勘探與測算,在山嶺上架起好幾部千米以上的鑽井機械日夜鑽探,為的是找到稀有金屬的鉻礦。地質隊員的文化生活是每一個月能看一次電影,這給在附近居住的村民、我們帶來了福音,一年之內可以多謝地質隊看上十幾場電影,真是豐富了我們的精神生活。
  • 熬夜看了兩集《山海情》,我燃起鬥志早上七點就寫了劇評
    我熬夜看了兩集《山海情》,就燃起了鬥志,凌晨四點在豆瓣和黑子戰鬥,七點起來寫劇評!朋友們!這是什麼魔力!我也不怕打臉,先把話撂在這:《山海情》,預定本年度最強扶貧劇!《山海情》海報先給大家簡單介紹下電視劇《山海情》的情況,正午陽光出品,孔笙執導,黃軒、張嘉益、閆妮等主演。該劇以福建對口扶貧寧夏的真實歷史為背景,講述戈壁上吊莊的移民脫貧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