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12-05 08:19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湃客
原創 傅小平 文學報
日前,第四屆「詩探索」中國春泥詩歌獎頒獎活動在山東平度舉行。獲獎詩人管清志寫的一首詩裡有這麼一句:「我至今無法/把二十年前發生的事情/稱為往事/依然無法/把一個居住了二十多年的地方/叫做故鄉。」這幾句詩多少代表了有著鄉村生活經驗的當代詩人面對自己曾經生於斯長於斯的故鄉的複雜心情。
近年來,隨著城鎮化發展,打工潮掀起,以及新媒體的普及,中國鄉村發生了前所未見的巨變。相應地,許多有著鄉村生活經驗的當下詩人的文化意識和寫作觀念,也很難只是停留在如「鄉土詩」和「新鄉土詩」的層面上。換言之,這樣的詩歌命名,已不能涵蓋當下詩人書寫中國鄉村題材詩歌的精神內核。所謂「鄉村詩歌」的概念也是在這一背景下提出的。
這一新概念的提出,雖說是提出者注意到當下鄉村詩歌寫作有了新氣象,需要有新的命名,但在更大程度上是因為,他們覺得當下鄉村詩歌,乃至中國新詩寫作存在一些問題,有必要通過討論與藝術批評,提示與警醒一些形成慣性的,追逐表象的寫作者,促使鄉村詩歌寫作水平在整體上有所進步。
林莽
如今一些沒有進入新詩寫作狀態的作者,一寫鄉村就是世外桃源、田園美景,絲毫沒有現實生活的真切的影子,也與詩人自己的體會無關。
作為本次評獎委員會主任,《詩探索》作品卷主編、詩人林莽直言,如今一些沒有進入新詩寫作狀態的作者,一寫鄉村就是世外桃源、田園美景,絲毫沒有現實生活的真切的影子,也與詩人自己的體會無關。而一些有了一定寫作經驗的作者,依舊延續前十年的寫作內容與方式,土地、田頭、父母的窮苦艱辛以及表層化的描寫,誇張、漫畫化的鄉村景物,除了概念化的鄉村,根本沒有新的發現和世界在變化中的感受。還有一些似乎超越前兩者的寫作者,因為自身沒有真切的心靈體驗,只用一些所謂的現代語言技巧,寫一些貌似現代的「鄉村生活」,既不樸實,也和現代藝術無關。
在詩歌評論家曹安娜看來,這些問題的存在,多多少少和詩人們沒能在現代詩歌的多視角探索中發現鄉村有關,缺少發現,就很難有新意。她在次日舉行的第五屆中國鄉村詩歌高峰論壇上發言指出,現在已經沒有純粹的鄉村,也沒有單純的農民了,在如今這變動的時代,有多種可能性,有掙扎也有奮鬥,有墮落也有蛻變,有絕望也有期望。詩歌如何與這樣的時代相適應?「這不是說詩歌寫作得跟上時代的問題,而是你就在時代中,你在體驗此時此刻的存在。鄉村的變化肯定與你有關,書寫鄉村的詩人不能不正視內心的複雜感受,不能不思考如何用詩歌表達自己獨特的觀察與思考。如何表達出現代人的複雜性感受,這是一個很大話題。我認為凡是優秀的作品都有自己獨特的視角。視角是一種局限性,也是獨特性所在。而視角與詩人的生活經驗有關,也與獨特的思考有關,與他們對時代和生活的敏感度有關。」
三位獲獎詩人自左至右為龍少、甫躍成、管清志
的確如此,獲獎詩人龍少的組詩《寂靜》雖然寫的是相對傳統的田園詩歌,卻能讓人眼前一亮,就在於如《青島文學》執行主編高建剛所說,她體現了自己的詩歌修養,也有比較獨特的視角和思想理念,也因此她的獲獎組詩詩意曠遠,呈現出當下村莊別樣的意境。以龍少的理解,寫鄉村詩歌,更多的時候是給自己找到一個「遠方」的過程。「它存在於你的生活,又高於你的生活,和你周圍的環境,生活的認知息息相關。」她進一步認為,寫鄉村詩歌,也是一種讓自己回歸的過程。「自己在那裡度過的美好歲月,回不去了,而故鄉因為開發,也已經不是兒時的故鄉了,但我的文字,我的詩歌時常替我回到那裡,回到自己美好而無憂慮的年代,而回憶本身就是一種安靜和寄託自我的過程。」
某種意義上說,龍少的詩之所以獲得好評,就在於她如詩歌評論家桂魚所說有一個確切的指向,不只是簡單停留在對鄉村的表層認知上。「如果沒有指向,無論採用多麼高超的技藝,都無法粉飾詩歌的平庸。或者說,如果沒有一個堅實的精神內核,技藝的過度使用,反而是一個反效果的存在,它用『能指』層層拆解掉了『所指』,但解構之後卻做不到重構,這就是一個令人憂慮的問題了。」
經過
龍少
是傍晚,一隻鳥落在我頭頂的電線桿上
清脆的叫聲,在微風中翻動
遠處是河流和草叢,牧羊人從那裡走過
已經很少見到羊群了,即使是兩三隻
已經很少聽見牧羊人歌唱了,即使是幾句秦腔
此刻,我們在同一平行線上
相互經過,隔著河流,大橋
和一陣一陣的車聲,它們長久的
佔據著我的傍晚,這初秋的傍晚
是流水豎起的琴弦
它帶來了鳥鳴,和山頂上正在翻滾的雲朵
帶來了牧羊人和他的羊群
從我的生活裡,慢慢經過
與此同時,桂魚也從龍少的組詩中看到她受了美國第一任桂冠詩人羅伯特·佩恩·沃倫的影響。「尤其是《經過》和《寂靜》這兩首詩,與沃倫的《世事滄桑話鳴鳥》非常相似,傍晚、水塘、鳥鳴、石頭、平靜,這些意象是美國田園詩裡常見的元素,不僅是沃倫,在瑪麗·奧利弗的詩歌裡也時常可見。」在桂魚看來,如何去有意識地擺脫這種無意識的模仿,應當成為每一個詩人在日常寫作中的內在檢省,或者再嚴格一點,應當成為一種自我要求。「鄉村寫作要走得更遠,也要繞開那些耳熟能詳的經典之作。當你讀過了一首非常優秀的詩歌,你要做的是拋棄它,而不是讓它走在你的前面,繼續成為你的嚮導。」
世事滄桑話鳴鳥
羅伯特·佩恩·沃倫/著 趙毅衡/譯
那只是一隻鳥在夜晚鳴叫,認不出什麼鳥,
當我從泉邊取水回來,走過滿是石頭的牧場,
我站得那麼靜,頭上的天空和水桶裡的天空一樣靜。
多少年過去,多少地方多少臉都淡漠了,有的人已謝世,
而我站在遠方,夜那麼靜,我終於肯定
我最懷念的不是那些終將消逝的事物,而是鳥鳴時的那種寧靜。
而鄉村詩歌寫作的更深層面,或許當指向獲獎詩人甫躍成所說的「寫鄉村,其實是借鄉村的軀殼寫世道人心」。在他看來,鄉村是現象,世道人心是本質。寫鄉村,應當透過現象看本質,透過鄉村的人和事,看到內在的、人性層面的東西。「某次小聚,有位長輩說,他從小接受的教育告訴他,有些東西能入詩,有些東西不能入詩,他不贊同把什麼都寫進詩歌裡去。但是我以為,以能不能『入詩』作為篩子,隔著篩網,選擇性地看見鄉村的一部分,尤其是優美的、抒情的、符合某種文藝規範的部分,那麼看見的,其實並不是真實的鄉村。」
美國第一任桂冠詩人羅伯特·佩恩·沃倫
正因為此,甫躍成主張詩人們寫真實的鄉村,而不是在紙上虛構一個世外桃源。在他看來,出於道德正確或習慣性審美趣味,而對鄉村進行紙上的改造,既是對鄉村的不尊重,也缺乏嚴肅性和批判性,喪失了文學應有的擔當。「每個詩人都生活在一個具體的時代,而不是抽象的虛空之中。即便書寫鄉村,我們也應當在鄉村的框架下直面時代,處理時代。」
新媒體編輯:傅小平
配圖:攝圖網、出版書影
喜歡此內容的人還喜歡
原標題:《詩人應該寫真實的鄉村,而不是虛構一個世外桃源|中國春泥詩歌獎現場》
閱讀原文
關鍵詞 >> 湃客
特別聲明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並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