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熬夜看了兩集《山海情》,就燃起了鬥志,凌晨四點在豆瓣和黑子戰鬥,七點起來寫劇評!朋友們!這是什麼魔力!
我也不怕打臉,先把話撂在這:《山海情》,預定本年度最強扶貧劇!
《山海情》海報先給大家簡單介紹下電視劇《山海情》的情況,正午陽光出品,孔笙執導,黃軒、張嘉益、閆妮等主演。該劇以福建對口扶貧寧夏的真實歷史為背景,講述戈壁上吊莊的移民脫貧故事。該劇是今年的重大題材,重到什麼程度?你看看這多個衛視和愛優騰一起開播的陣仗就知道有多重。上一個有這待遇的電視劇,是抗疫題材的《在一起》。
目前《山海情》在豆瓣尚未開分,從評論留言來看多數質疑集中在配音上。該劇是全方言演出(提一句,孔笙導演之前接受採訪有說過,為了保證讓觀眾聽懂,該劇口音上不是正統寧夏方言,應該算是種「泛西北話」),因此後期做了兩個版本,配音版和方言版,估計是因為時間問題(據說開播前一天導演還在後期機房調細節),該劇的普通話配音做得倉促。在這裡先提醒一下大家:一,定,要,看,方,言,版!
好了,現在我正經跟各位推薦下《山海情》好在哪裡。
先說劇情,上來就是大事件:本來已經移民到吊莊的湧泉村人,受不了在戈壁灘上開荒建村從無到有的苦,集體跑回了家。主人公新手小幹部馬得福(黃軒飾演),奉命回老家湧泉村帶人回吊莊。吊莊這地方有多苦?先用很簡單的一場戲立起來:從吊莊回來復命的張主任,因為吊莊不通車,是扒送煤的火車回來的,見領導時,一身黢黑。
胡明飾演張樹成而湧泉村有多窮?
兄弟三人,總共一條褲子,誰出門誰穿,另外兩兄弟只能在家裡炕上躺著。父親為了一頭驢,就能把女兒給賣了。這裡要順嘴誇一句熱依扎,演技真好,靈秀倔強的農村姑娘,被父親賣了的委屈勁兒,全演得明明白白。
熱依扎飾演李水花村裡懶漢不想奮鬥,就等著救濟糧,發下來的扶貧雞,吃得只剩下一隻。
用來養殖的珍珠雞被當作口糧村裡人真的是寧願一直窮著賴活著嗎?不是,是害怕背井離鄉從頭開始,卻得不到一個好結果,國家就能保證戈壁灘上真能建出個塞上江南?若是三五年建不出來還好,十年呢?二十年呢?蹉跎了一代人,能不能看到個日月換新天的氣象?正如鄉親們說的:天天談未來,「未來」可不就是還沒來嘛!最後站出來的是老支書,一句「沒有奔頭才是真的苦」擲地有聲,軟硬兼施,甘作表率,帶著鄉親們去了吊莊。
「沒有奔頭才是真的苦」一個危機過去了,第二個接上:吊莊金灘村必須滿60戶人家才能通電,新來的人家遇到沙塵暴,當即跑回原村,金灘村戶數卡在了59戶。
遷徙村裡缺水,有水的鄰村坐地起價,金灘村著急長勢正喜人的莊稼沒水澆。一個接一個的難關,需要幹部和群眾一起克服。這個關關難過關關過的過程,竟然讓我看出了點男頻爽文的意思,「逆襲闖關」的元素用在扶貧劇裡,一樣熱血好看。好看,是勾住觀眾不棄劇看下去的第一步,只有讓觀眾看得下去,一部作品才有跟觀眾們談表達談價值的可能性!
黃軒飾演馬得福然後是人物塑造,黃軒、張嘉益、閆妮、熱依扎,個個能看出,演這部戲是扎紮實實地吃了苦,個個那灰頭土臉一臉曬傷的樣子,全無一點包袱。
張嘉益飾演馬喊水張嘉益演個農家老漢,賊兮兮的精明,粗嗓門暴脾氣,比《白鹿原》裡的表演還要接地氣。祖峰演的白老師,窮困小知識分子,溫柔懦弱,但有一腔教書育人的壯志。
尤勇智飾演李大有尤勇智演的李大有,村裡老油子,從吊莊跑回湧泉村就是他帶頭,腦子靈光,牙尖嘴利,挨鞋底揍都要嘲自己老爹幾句,但真做起事來,也是有擔當的漢子。
講少年間的初生愛情,一個縣城裡帶回來的油餅,一句「看你吃比我自己吃都香」,就建立起來了。連村裡孩子們做夢都想脫離貧困,走出大山的熱血倔強,也做得有血有肉。十幾個農村人民的生動形象和人物關係,短短兩集,已經悉數立了個大概。編劇和導演的戲劇功底,演員們的用心演繹,可見一斑。作為一個國劇都得看一看的劇評人,主旋律劇我看得多了,這兩年趕上脫貧政策的時間節點,扶貧劇在這兩年大量湧現,我看了一些,這些劇從背景到敘事都比較類似。
一般都是以近些年的精準扶貧為題材,講述農村基層扶貧幹部和群眾打成一片,身先士卒,為鄉親們找出路,智鬥村裡懶漢。一般這些出路呢,網感也比較強——網上直播賣農產品,搞鄉村旅遊,發展高品質有機農業等等。沒有說這些劇做得敷衍或者不真實的意思,但同質化程度高是真的。
而且對於人物的塑造,扶貧幹部們就是高風亮節,一顆紅心,但他們的前史和成長,基本欠交代;鄉親們的角色類型,也基本趨於套路化。
本來,沒有農村生活經驗的城市觀眾就很難代入扶貧劇這樣的農村題材,人物再一扁平套路,觀眾就更難產生共情,更難產生追劇的熱情。再加上劇情內容上的高度同質化,看一部等於看十部,就讓觀眾對「扶貧劇」這個類型產生質疑:是不是為了完成任務電視劇創作就可以不顧可看性和創新性?有些劇方是不是為了跟熱潮搞投機才做扶貧劇?
《山海情》劇照而《山海情》,首先從題材上就不一樣。二十世紀九十年代以來,在國家扶貧政策的引導下,在福建的對口幫扶下,西海固的人民群眾移民搬遷,不斷克服各種困難,探索脫貧發展辦法,將風沙走石的「幹沙灘」建設成寸土寸金的「金沙灘」,這是一段真實歷史,對於電視劇改編來說,自帶史詩加成。1996年以來,11批180餘名福建掛職幹部接力攀登,2000餘名支教支醫支農工作隊員、專家院士、西部計劃志願者,將單向扶貧拓展到兩省(區)經濟社會建設全方位多層次、全領域廣覆蓋的深度協作。
截至2020年7月,閩寧兩省區20多個省級部門、80多個縣級部門互學互助,101對鄉鎮、110對村建立了結對幫扶關係,建設160個閩寧示範村,新(擴)建學校236所,資助貧困學生9萬多名,援建婦幼保健院、醫護培訓中心等衛生項目323個,幫助寧夏培訓教師近萬名。
讀一讀真實資料,你就能感受到,「扶貧」兩個字,不是簡簡單單地一個幹部、一個村莊、幾個鄉村旅遊和有機農業項目,而是幾十年、幾代人、無數幹部和群眾持之以恆的艱辛努力。其中的故事,如果能拍好,便是一曲個人與時代的壯闊樂章。
目前看來,《山海情》做到了尊重人物,尊重真實歷史,尊重戲劇創作規律。帶著對歷史和人的敬意做作品,總歸不會差。
(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