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義海:難忘鄉村露天電影|散文

2021-01-09 文學天空

《文學天空》網刊首發原創優秀作品,是文學雙月刊《琴臺文藝》及其他雜誌的選稿基地,主發青春、情懷、鄉土、都市、親情、留守題材的小說、散文和詩歌類作品。

原創聲明:作者授權原創首發文學天空,侵權必究。

#文學天空散文隨筆#

當我們乘坐信息動車在高速路上飛馳時,經過一個個歲月年輪穿過時間的隧道後,迴轉到物是人非的過往歲月中,好多往事被淡忘而所剩無幾了,唯有留下那昔日在鄉村的露天看電影往事仍是歷歷在目,至今沒有忘卻且還記憶猶新。

四十多年前的每個年年歲歲,生在鄉村的人一年四季想要看場電影,可以說是西邊出太陽的稀奇事。那時鄉村中最低級別的行政體制叫生產隊,管生產隊的叫生產大隊,生產大隊所在地辦公的機構叫大隊部,每次放電影就在大隊部的場壩上進行的。凡是放電影有月亮的晚上,人們會在月亮的關照下來回,沒有月亮時是在星星指點下,男男女女、老老少少打著火把從四面八方來到大隊部的露天電影場壩上,忙著找最好地方,佔最佳位置,然後,又去尋找各種能坐的東西,如石頭、木料、場壩上打穀用過的石磙、磙架等,搬來支起座位看電影,居住在大隊部周邊的人會從自家裡的凳子、椅子搬進場壩看電影。找不到座位的小孩子會瞄準場壩邊的大樹,上有枝丫就爬上去騎坐在上面看完電影。

二十世紀七十年代,家鄉大隊所在地有兩座大山叫鯉魚山、薄刀嶺,有一天,忽然來了鄂西地質大隊一個支隊的隊員,他們按照地質學家李四光的勘探與測算,在山嶺上架起好幾部千米以上的鑽井機械日夜鑽探,為的是找到稀有金屬的鉻礦。地質隊員的文化生活是每一個月能看一次電影,這給在附近居住的村民、我們帶來了福音,一年之內可以多謝地質隊看上十幾場電影,真是豐富了我們的精神生活。後來,地質隊全部撤走,我們乏味的精神生活又回歸到原位。

鄉村露天看電影,在還是童年的我心中,那簡直是特神奇的東西,老想著人怎樣爬上那塊大白布上去的,站得穩穩噹噹的,人會說、唱、寫、跑、跳、投、擲,會打槍、種莊稼等等,我在苦苦思索中有種種猜測,仍找不著答案,給童年的我留下了一個個無法知曉的謎底。

父親背著我在露天看的電影名字大多不記得了,唯一還記得8歲時看了一部叫《風雪大別山》的黑白電影。因為那天晚上用了很長時間,才斷斷續續地放完了電影。放電影的發電機是一部老式,笨重到有一百六十多斤,用腳踹啟動的傢伙。放映中它是時好時壞,放映員修它五、六次,才把電影放完。後來,隨著年齡增大,一年內期盼看電影心情似如盼望過年的心情沒有兩樣,心之切切,念念叨叨。每次只要聽說大隊部要放電影的消息後,放學後就不回家,背著書包跑到大隊部的場壩上,打起餓肚等電影開場看到結束。凡是這樣,在生產隊勞動一天的父親在晚上就會帶上幾個煮熟的紅薯,或是燒熟的洋芋到大隊部的場壩上,在場壩中找來找去,在一棵一棵樹的樹丫中盯看,看有沒有我騎在樹丫子上,然後就喊著我那五行上缺水而由算命先生給我取的「海清」小名,說「樹上不安全,快下來吃東西。」我就立即溜下樹來,邊吃東西邊踮起腳看電影,矮小的我看不到電影鏡頭時,父親會騎著我看電影。

由於那特殊年代裡,我們的精神生活枯燥、乏味,即或是一年內只能看幾場電影,那是我精神生活上特別的需求,尤其是年輕人更需要,哪怕只看一次露天電影總覺得不過癮,思想上有看了還想看的念頭。於是,每次只要電影放映隊來到大隊放映電影,我會邀約村裡一幫人,順著電影放映去的大隊跑方圓幾十公裡的山路,攆著、趕著到周圍四、五個大隊露天去看電影。電影《閃閃的紅星》在各大隊露天電影場放映時,每天下午五、六點鐘時,我邀約一夥初中的同學沿著山裡那羊腸小道爬坡上嶺,趟溪過水,追著電影放映的足跡,到一個大隊又一個大隊看了不下十場,一直看到放映隊轉入他鄉的大隊,因路途太遙遠才罷休了。

露天看電影最熱鬧的場面是二十世紀六十年代,1966年的文化大革命開始時,毛主席接見紅衛兵拍攝的電影紀錄片到鄉村放映情境,先由大隊幹部安排各生產隊的男女青年、大隊小學高年級的學生組成長長的接片隊伍,肩扛紅旗,幾班民間樂器隊手持嗩吶、鼓、鑼、鈸等,一路吹吹打打到十幾公裡外的鄰大隊接影片回本大隊放映。晚上放映時,大隊黨支部書記發表重要講話,當銀幕上出現毛主席站在天安門城樓上接見紅衛兵,高呼毛主席萬歲那一刻,場上觀看電影的我們跟著高呼毛主席萬歲!表達我們對偉大領袖的熱愛之情!

露天看電影最有意識的是每次放映前,大隊幹部必須講話,內容無外乎講各生產隊農業生產情況,安排精壯強幹的勞動力背送電影放映機器到另一個大隊,通常要安排四、五人,一次安排了一、二、三、四生產隊的強壯勞動力,下一次就安排五、六、七、八生產隊的強壯勞動力。那時農村沒有公路,背送機放映機器全靠人工用背架子和打杵,背著機器在山裡爬坡下坎,翻山越嶺走幾十公裡羊腸小道,由生產隊計工分作為報酬。背送放映機器的苦差事是一般勞動力難以勝任的。

露天看電影最有意義的事是二十世紀八十年代初,1981年,我師範畢業後分配到鄉村中學教書時,學校周圍四個大隊放映電影《南海風雲》,我觀看幾次後很有些感觸,於是動筆寫了一篇觀後的文章寄給湖北日報,竟然被採用、發表了。

鄉村露天看電影最忌的事是談情說愛,在那政治壓倒一切的歲月裡,在露天看電影的場合中若有情有義的情侶牽個手,講幾句悄悄話,非常敏感,一旦被人知曉後就會眾口指責。儘管如此,人的感情是難以壓抑而止,一個大隊下幾個生產隊,青年人中總會有男女暗暗戀上好上的人,大姑娘、小媳婦在家裡梳妝、打扮一番,來到露天電影的場壩上四處窺視、尋找到自己心儀的人後就會不失時機的坐在一起,乘著電影放映時燈光暗下來的時機牽個手,講自己的悄悄話,在電影放映中做。否則被人發現後報告到大隊幹部那裡,會受到重罰,寫檢討書到處張貼,讓你鑽地縫仍感到無地自容。

露天看電影散場的景色最壯觀。那時用手電筒照明的極少,多是打著火把回家,點燃的條條竹子篾黃火把,沿著各自回家的山路不斷變形,時而是火把成為長長的「一」字,時而是火把變成大大的「之」字,時而是火把成為鬥折蛇形的火龍,在彎彎繞繞的山路上揮舞著,成為茫茫夜色裡一道別致的風景!

本文由朱義海原創,歡迎關注,帶你一起長知識!

作者簡介:

朱義海,湖北省宜昌市夷陵區太平溪鎮九四初中退休教師,先後在《光明日報》《湖北日報》《中國教育報》《中國教師報》《三峽日報》《三峽晚報》《三峽商報》《教師報》《中國教育》《現代教育報》《教育文摘周報》《湖北教育報》《班主任之友》《當代班主任》《成才》《作文》《少年作家》《白銀文學》《西江文藝》《作文評點報》《老同志之友》《快樂老人報》《語文學習報·教師版》等各類報刊上發表文章400餘篇,獲獎20餘次,有6篇文章被選編入書。2018年5月,參加中國兒童文學研究會、中國青年出版社、中國人民大學家書博物館主辦的《全國青少年家書寫作暨家書徵集》中,撰寫的家書《家訓育人笑開顏》榮獲成人組三等獎。

關注文學天空,閱讀更多精彩作品:

夏仁傑:難忘布票的年代|散文

任宇:陽雀花|散文

張學文:看電影|散文

李保田:跪下|小小說

柏青:城市裡沒有炊煙|散文

相關焦點

  • 露天電影放映員:像星星一樣點亮鄉村夜空,是80後兒時的回憶!
    小編的爺爺曾經就是個電影放映員,但不只是守在城市之中的電影放映廳中,而且經常還要來回穿梭城市與鄉村之間,為的是幫村民免費放映電影,他的從業經歷見證了黑白電影到如今投影的變遷。小時候夏天的夜晚我就隨著爺爺在鄉村的空地上搬著一把小板凳隨鄉親們一起津津有味地看著露天電影,身邊拂過微風,天上有淡淡的銀河以及滿天星鬥,那種滋味可不是城市之中在影院之中可以享受得到的。
  • 【方志四川•散文】劉強 ‖ 鄉村剃頭匠
    【方志四川•散文】劉強 ‖ 鄉村剃頭匠 2020-04-08 07:00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父親寫的散文詩 一念初心一念辛
    東遼調查隊的同志們,將對「初心」和「使命」的感悟入腦入心,通過詩歌寫作、拍攝微電影、編寫彈唱的形式,把老一代統計調查人的故事在新時代用新方式傳唱,寫就一首讚美時代、讚美奮鬥、讚美老一代調查人的《父親寫的散文詩
  • 從電影《一秒鐘》想到上世紀80年代初農村的露天電影
    我最初的電影印象是關於露天電影的。那是上世紀80年代初。那時候其實沒有露天電影這樣一個稱謂。因為在我們村人的意識裡,電影都是要在場院上放的,不管是哪個隊放電影,都是天黑了在場院上放。那時候哪裡知道城裡人看電影都要到電影院,坐在那麼舒服的椅子上觀看呢。
  • 李祖青:露天電影
    年過半百的我,時常想起兒時在鄉村看電影的一幕幕。 小時候,能讓我們感到好奇的,帶有科技的東西,電影應該算是排在第一位。上學時,除了語文、數學課本之外,幾乎沒有課外讀物。所以,一兩個月能看上一場電影,那種心情甭提多激動。 看一場電影,至少兩個星期內,劇中的情節會不停地被我們模仿。
  • 「你和寶寶說英語」每日一詞:「露天電影」英文怎麼說?
    「你和寶寶說英語」每日一詞:「露天電影」英文怎麼說?Let's go watch a movie at the drive-in theater. 咱們去露天電影院看場電影吧。咱們去看一場露天電影吧。
  • 露天泡湯池 觀星賞月樂逍遙
    趣遊亮點 1.獨享露天泡湯池,觀日影、樹影、雲影、花影; 2.與國家二級保護動物短尾猴親密互動。 趣遊攻略: 《飲食男女在福州》是鬱達夫筆下一篇膾炙人口的散文,他寫道:「此外則福建特有的溫泉浴場,如湯門外的百合、福龍泉,飛機場的樂天泉等,也備有飲饌供客;浴客往往在這些浴場裡可以呆上一天,不必外出買酒買食,卻也便利。」
  • 【遺珠·散文】黎眉:上玄月
    前些天,又看了一遍電影《挪威的森林》,在電影裡感受村上重現的六十年代年輕人的情感與精神的苦痛與困惑,患精神之疾的直子與蓬勃率真的綠,是「我」徘徊在過去與現實中的難以割捨的情結,遼遠而朦朧的島國冬季的寒冷與青春心緒的澎湃,生機勃勃與突然的寥落,如音樂一般的節奏,像是用文字無法表達出的詩句。
  • 要了解真實的蕭紅,應當多讀讀她的散文
    電影《黃金時代》劇照:蕭紅01 深深地執著於現實的社會生活  蕭紅的散文大都是敘事性的,其中尤以自傳性和追憶性的作品為多。在她的散文中,我們看到的不是由想像構造出來的幻景世界,也沒有渺遠難及的古人古事,而常常是真切可感的現實生活。  當時社會的黑暗與醜惡,使得許多追求光明而又尋覓不到出路的作家,往往喜愛在散文創作中建造出一個美好的想像世界,以表現自己的理想、追求以及對現實的厭棄、批判或逃避。蕭紅的散文創作則深深地執著於現實的社會生活。
  • 雙牌縣召開禁止露天焚燒專項整治工作會議
    紅網時刻11月20日訊(雙牌融媒記者 羅偉)11月19日上午,雙牌縣召開禁止露天焚燒專項整治工作會議,通報有關情況,全面動員全縣上下,知恥後勇,舉一反三,再次掀起城鄉人居環境和禁止露天焚燒專項整治工作高潮。
  • 【金榜題名】全國報紙副刊散文一覽無餘
    ★河南日報中原風副刊發表作者鄭彥英散文《蘭考,一個引人向善的地方》 ★大河報河南副刊發表作者汪葆夫散文《嫂子,你還好嗎?》★新民晚報夜光杯副刊發表作者馬尚龍散文《四季分明即分寸》 ★亳州晚報渦河副刊發表作者王秋芝散文《為這場雨駐足》 ★邢臺日報百泉副刊發表作者劉秀清散文《草木知本心》 ★天津日報聚焦西青·副刊發表作者周童散文《歸來的溫馨》 ★重慶日報農村版副刊發表作者趙呈榮散文
  • 《鄉村愛情14》拍攝多艱苦?演員露天吃餃子,王老七親自做大鍋飯
    如果在一些小地方拍攝,尤其是像農村條件是比較艱苦的,而作為國內最長壽的農村題材電視劇《鄉村愛情14》曝光了一些現場的片花,不得不感嘆看上去輕鬆又歡樂的《鄉村愛情》原來拍攝也是如此的辛苦。喜歡看《鄉村愛情》這部電視劇的朋友對於演員服裝肯定不陌生,通常每集是在55集到60集。前2/3,基本上都是穿著短袖或者是比較單薄的衣服。到了最後1/3的時候,這些演員們就會穿上厚厚的衣服。
  • 柿子紅了,陽光下的鄉村果實掛滿枝頭,記憶中難忘的老家風光
    柿子紅了,陽光下的鄉村果實掛滿枝頭,記憶中難忘的老家風光。拍植物、拍農村、拍老屋、拍古建築古村鎮這些我們身邊親切的存在,生活中的風景無需華麗只需熟悉。 歡迎關注、收藏、轉發、留下你的隻言片語。
  • 一起去株洲各大廣場看露天電影
    一起去株洲各大廣場看露天電影 城市廣場公益電影放映安排 8月18日晚7:30
  • 散文點點看|行走中的生命感悟
    至於散文,我則很少看到,因此,當她在新冠肺炎疫情緩解後,把散文集《且行且吟》列印稿送到我辦公室時,我對她的遊記散文依然如看戴著口罩的人的臉,熟悉而陌生。 50歲之前,我是喜靜而不善動之人,說好聽點是相信靜是養生之道,不好聽點就是懶。直到近年,「三高」出現後,出於身體原因,才開始走出去鍛鍊、動起來觀景。
  • 中國散文發展史
    先秦散文是我國古典散文的一個重要發展時期,指的是後殷商到戰國末年這一段時期的散文。以目前的文獻資料看來,我國最早的「書面文學」應該起於商朝的甲骨卜辭及銅器銘文,它們包括了韻文和散文的記載,這就是散文的起源。接著在春秋戰國時代,由於社會文化變遷,提供給散文一個很好的孕育、發展環境,使散文邁向中國古典散文的第一個黃金時代。
  • 《鄉村教師》如何改編成為一部《流浪地球》式的硬科幻電影?
    但是,《瘋狂的外星人》顯然不是硬科幻電影,儘管影片的背景音樂多處致敬了經典硬科幻電影《2001太空漫遊》。   作為書迷+硬科幻影迷,非常期待有朝一日,《鄉村教師》可以被改編為硬科幻電影。事實上,在我來看,《鄉村教師》無論是在世界觀的設定上,還是劇情的延展性上,一點也不輸於《流浪地球》,實為拍攝硬科幻電影的佳作。
  • 印象古城 | 泉州難忘洛陽橋
    泉州難忘洛陽橋文/曾劍青在泉州的洛陽古橋上行走,邁開的雙腳必須以虔誠的姿勢。曾在《人民日報》《散文選刊》《福建文學》《世界日報》(菲)等各級各類報刊雜誌上發表散文、小說、詩歌等。作品多次榮獲省、市獎勵。
  • 下雪了,特別的露天婚禮,特別的白頭偕老
    冬季結婚特別考驗人,尤其是露天婚禮。「你確定我們還是露天婚禮嗎?」看著窗外的雪,我依偎著老公說。「嗯,那一天一定會特別漂亮吧。」他沒有看我,望著窗外飄著的雪笑著說。我和老公剛領了結婚證,馬上也要辦婚禮,婚禮的一應事宜都是他操辦的,這樣的情況很少吧。
  • 那些優秀詩文為什麼讓人永志難忘
    教師節前夕,習近平在北師大表示:「我很不贊成把古代經典詩詞和散文從課本中去掉。」在一些語文老師心中,有很多不錯的作品揮之不去。網友們也在網絡上曬出了自己記憶深處的詩文片段,這些都出自小時候學過的課本。(相關報導見A07版)    這些詩文為什麼能夠讓人永志難忘?籠統地說,當然是因為它們足夠優秀,但是一個「優秀」的評語仍然不足以概括全部緣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