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學天空》網刊首發原創優秀作品,是文學雙月刊《琴臺文藝》及其他雜誌的選稿基地,主發青春、情懷、鄉土、都市、親情、留守題材的小說、散文和詩歌類作品。
原創聲明:作者授權原創首發文學天空,侵權必究。
#文學天空散文隨筆#
當我們乘坐信息動車在高速路上飛馳時,經過一個個歲月年輪穿過時間的隧道後,迴轉到物是人非的過往歲月中,好多往事被淡忘而所剩無幾了,唯有留下那昔日在鄉村的露天看電影往事仍是歷歷在目,至今沒有忘卻且還記憶猶新。
四十多年前的每個年年歲歲,生在鄉村的人一年四季想要看場電影,可以說是西邊出太陽的稀奇事。那時鄉村中最低級別的行政體制叫生產隊,管生產隊的叫生產大隊,生產大隊所在地辦公的機構叫大隊部,每次放電影就在大隊部的場壩上進行的。凡是放電影有月亮的晚上,人們會在月亮的關照下來回,沒有月亮時是在星星指點下,男男女女、老老少少打著火把從四面八方來到大隊部的露天電影場壩上,忙著找最好地方,佔最佳位置,然後,又去尋找各種能坐的東西,如石頭、木料、場壩上打穀用過的石磙、磙架等,搬來支起座位看電影,居住在大隊部周邊的人會從自家裡的凳子、椅子搬進場壩看電影。找不到座位的小孩子會瞄準場壩邊的大樹,上有枝丫就爬上去騎坐在上面看完電影。
二十世紀七十年代,家鄉大隊所在地有兩座大山叫鯉魚山、薄刀嶺,有一天,忽然來了鄂西地質大隊一個支隊的隊員,他們按照地質學家李四光的勘探與測算,在山嶺上架起好幾部千米以上的鑽井機械日夜鑽探,為的是找到稀有金屬的鉻礦。地質隊員的文化生活是每一個月能看一次電影,這給在附近居住的村民、我們帶來了福音,一年之內可以多謝地質隊看上十幾場電影,真是豐富了我們的精神生活。後來,地質隊全部撤走,我們乏味的精神生活又回歸到原位。
鄉村露天看電影,在還是童年的我心中,那簡直是特神奇的東西,老想著人怎樣爬上那塊大白布上去的,站得穩穩噹噹的,人會說、唱、寫、跑、跳、投、擲,會打槍、種莊稼等等,我在苦苦思索中有種種猜測,仍找不著答案,給童年的我留下了一個個無法知曉的謎底。
父親背著我在露天看的電影名字大多不記得了,唯一還記得8歲時看了一部叫《風雪大別山》的黑白電影。因為那天晚上用了很長時間,才斷斷續續地放完了電影。放電影的發電機是一部老式,笨重到有一百六十多斤,用腳踹啟動的傢伙。放映中它是時好時壞,放映員修它五、六次,才把電影放完。後來,隨著年齡增大,一年內期盼看電影心情似如盼望過年的心情沒有兩樣,心之切切,念念叨叨。每次只要聽說大隊部要放電影的消息後,放學後就不回家,背著書包跑到大隊部的場壩上,打起餓肚等電影開場看到結束。凡是這樣,在生產隊勞動一天的父親在晚上就會帶上幾個煮熟的紅薯,或是燒熟的洋芋到大隊部的場壩上,在場壩中找來找去,在一棵一棵樹的樹丫中盯看,看有沒有我騎在樹丫子上,然後就喊著我那五行上缺水而由算命先生給我取的「海清」小名,說「樹上不安全,快下來吃東西。」我就立即溜下樹來,邊吃東西邊踮起腳看電影,矮小的我看不到電影鏡頭時,父親會騎著我看電影。
由於那特殊年代裡,我們的精神生活枯燥、乏味,即或是一年內只能看幾場電影,那是我精神生活上特別的需求,尤其是年輕人更需要,哪怕只看一次露天電影總覺得不過癮,思想上有看了還想看的念頭。於是,每次只要電影放映隊來到大隊放映電影,我會邀約村裡一幫人,順著電影放映去的大隊跑方圓幾十公裡的山路,攆著、趕著到周圍四、五個大隊露天去看電影。電影《閃閃的紅星》在各大隊露天電影場放映時,每天下午五、六點鐘時,我邀約一夥初中的同學沿著山裡那羊腸小道爬坡上嶺,趟溪過水,追著電影放映的足跡,到一個大隊又一個大隊看了不下十場,一直看到放映隊轉入他鄉的大隊,因路途太遙遠才罷休了。
露天看電影最熱鬧的場面是二十世紀六十年代,1966年的文化大革命開始時,毛主席接見紅衛兵拍攝的電影紀錄片到鄉村放映情境,先由大隊幹部安排各生產隊的男女青年、大隊小學高年級的學生組成長長的接片隊伍,肩扛紅旗,幾班民間樂器隊手持嗩吶、鼓、鑼、鈸等,一路吹吹打打到十幾公裡外的鄰大隊接影片回本大隊放映。晚上放映時,大隊黨支部書記發表重要講話,當銀幕上出現毛主席站在天安門城樓上接見紅衛兵,高呼毛主席萬歲那一刻,場上觀看電影的我們跟著高呼毛主席萬歲!表達我們對偉大領袖的熱愛之情!
露天看電影最有意識的是每次放映前,大隊幹部必須講話,內容無外乎講各生產隊農業生產情況,安排精壯強幹的勞動力背送電影放映機器到另一個大隊,通常要安排四、五人,一次安排了一、二、三、四生產隊的強壯勞動力,下一次就安排五、六、七、八生產隊的強壯勞動力。那時農村沒有公路,背送機放映機器全靠人工用背架子和打杵,背著機器在山裡爬坡下坎,翻山越嶺走幾十公裡羊腸小道,由生產隊計工分作為報酬。背送放映機器的苦差事是一般勞動力難以勝任的。
露天看電影最有意義的事是二十世紀八十年代初,1981年,我師範畢業後分配到鄉村中學教書時,學校周圍四個大隊放映電影《南海風雲》,我觀看幾次後很有些感觸,於是動筆寫了一篇觀後的文章寄給湖北日報,竟然被採用、發表了。
鄉村露天看電影最忌的事是談情說愛,在那政治壓倒一切的歲月裡,在露天看電影的場合中若有情有義的情侶牽個手,講幾句悄悄話,非常敏感,一旦被人知曉後就會眾口指責。儘管如此,人的感情是難以壓抑而止,一個大隊下幾個生產隊,青年人中總會有男女暗暗戀上好上的人,大姑娘、小媳婦在家裡梳妝、打扮一番,來到露天電影的場壩上四處窺視、尋找到自己心儀的人後就會不失時機的坐在一起,乘著電影放映時燈光暗下來的時機牽個手,講自己的悄悄話,在電影放映中做。否則被人發現後報告到大隊幹部那裡,會受到重罰,寫檢討書到處張貼,讓你鑽地縫仍感到無地自容。
露天看電影散場的景色最壯觀。那時用手電筒照明的極少,多是打著火把回家,點燃的條條竹子篾黃火把,沿著各自回家的山路不斷變形,時而是火把成為長長的「一」字,時而是火把變成大大的「之」字,時而是火把成為鬥折蛇形的火龍,在彎彎繞繞的山路上揮舞著,成為茫茫夜色裡一道別致的風景!
本文由朱義海原創,歡迎關注,帶你一起長知識!
作者簡介:
朱義海,湖北省宜昌市夷陵區太平溪鎮九四初中退休教師,先後在《光明日報》《湖北日報》《中國教育報》《中國教師報》《三峽日報》《三峽晚報》《三峽商報》《教師報》《中國教育》《現代教育報》《教育文摘周報》《湖北教育報》《班主任之友》《當代班主任》《成才》《作文》《少年作家》《白銀文學》《西江文藝》《作文評點報》《老同志之友》《快樂老人報》《語文學習報·教師版》等各類報刊上發表文章400餘篇,獲獎20餘次,有6篇文章被選編入書。2018年5月,參加中國兒童文學研究會、中國青年出版社、中國人民大學家書博物館主辦的《全國青少年家書寫作暨家書徵集》中,撰寫的家書《家訓育人笑開顏》榮獲成人組三等獎。
關注文學天空,閱讀更多精彩作品:
夏仁傑:難忘布票的年代|散文
任宇:陽雀花|散文
張學文:看電影|散文
李保田:跪下|小小說
柏青:城市裡沒有炊煙|散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