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9日至30日,第一屆植被病蟲害遙感大會成功召開,來自各界的政府部門領導、院士專家、學者同仁、企業代表等近2萬人參加大會,引起社會強烈反響與關注。會上,中國綠髮會秘書長周晉峰博士就《生態文明:生物多樣性與植被病蟲害》作精彩報告,進一步闡述了維護各物種之間的平衡對保障整個生態系統的安全至關重要。遙感技術能及時快速大面積監測生態系統狀況,全面科學地認知生物多樣性在病蟲害防控領域的貢獻,對科學決策保障糧食安全和生態安全十分關鍵,也是重要的技術手段。專家學者對此高度認可。(拓展閱讀:生態文明:生物多樣性與植被病蟲害 | 周道生態文明(第67講))
會後,中國科學院空天信息創新研究院(以下簡稱空天院)、「中國科學院數字地球重點實驗室」主任和國際「中英作物病蟲害測報與防控聯合實驗室」主任黃文江研究員,帶領空天院董瑩瑩副研究員、盧善龍副研究員一行,於9月9日,就進一步推動遙感在生物多樣性保護領域的應用,推動中國遙感數據走向全球等內容,到訪綠會,與周晉峰博士和綠會研究室、國際部一行進行了深入溝通。中國綠髮會GBIF工作組作全球生物多樣性信息服務網絡平臺(GBIF)介紹匯報。
周晉峰博士表示,這是一次十分重要的會談,空天院的遙感大數據,在病蟲害、植被等領域重要研究成果,都是促進我國乃至全球生物多樣性保護的重要基礎,空天院和綠會的強強聯合,將更加有助於我們了解生態環境的變化趨勢,做好技術準備,更好地服務於我國的生態文明建設和全球的可持續發展。周晉峰博士列舉了綠會正在著手準備的幾個重要生物多樣性保護項目,如羅布泊生物多樣性調查監測項目(連結:為期十年的 「羅布泊生物多樣性調查與監測(2020-2030)」正式啟動,面向社會開放參與 | 綠會項目部)、卓乃湖三江源科考、重大生態工程等,並表示希望與空天院一起推動這方面的合作。
中國綠髮會國際部對GBIF平臺的全球運用情況、國際地位、數據需求等方面進行了匯報。GBIF是迄今為止全球最全面的、可開放獲取已知物種數據的、最公正的、最易使用的平臺。有123個國家1200多個機構共享地球生物多樣的證據-其中還包括全球100多萬研究人員和公民科學家的參與。GBIF上已有逾十億種物種數據發生記錄。能隨時隨地為所有人免費提供關於地球上生物相關地點和時間的數據。截止2018年4月,GBIF平臺上涉及1,049,839種物種,佔被最新審查的生命物種目錄清單中的62%;近兩年更是發展迅速。綠會國際部表示,基於空天院已有優勢,充分發揮綠會強項,動員已有志願者網絡,豐富空天院數據來源,同時將發現轉化為遙感數據,上傳GBIF平臺,可以進一步推動生物多樣性數據豐富工作,也有利於我國的生態防治經驗被全球借鑑,進一步發揮我國在全球環境治理中的作用,促進人類命運共同體。
會談進行的十分順暢,雙方表示十分期待就基於會面溝通交流的內容進一步細化落實,優勢互補,形成更長期的合作關係,服務於生態文明建設,促進生物多樣性的保護和環境的有效治理。會後,雙方合影留念。
(圖片來源:綠會)
文/Talina 審/董瑩瑩 編/ange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