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足遙感數據共促全球生物多樣性保護 | 中科院空天院專家到訪

2020-09-16 中國綠髮會

8月29日至30日,第一屆植被病蟲害遙感大會成功召開,來自各界的政府部門領導、院士專家、學者同仁、企業代表等近2萬人參加大會,引起社會強烈反響與關注。會上,中國綠髮會秘書長周晉峰博士就《生態文明:生物多樣性與植被病蟲害》作精彩報告,進一步闡述了維護各物種之間的平衡對保障整個生態系統的安全至關重要。遙感技術能及時快速大面積監測生態系統狀況,全面科學地認知生物多樣性在病蟲害防控領域的貢獻,對科學決策保障糧食安全和生態安全十分關鍵,也是重要的技術手段。專家學者對此高度認可。(拓展閱讀:生態文明:生物多樣性與植被病蟲害 | 周道生態文明(第67講))

會後,中國科學院空天信息創新研究院(以下簡稱空天院)、「中國科學院數字地球重點實驗室」主任和國際「中英作物病蟲害測報與防控聯合實驗室」主任黃文江研究員,帶領空天院董瑩瑩副研究員、盧善龍副研究員一行,於9月9日,就進一步推動遙感在生物多樣性保護領域的應用,推動中國遙感數據走向全球等內容,到訪綠會,與周晉峰博士和綠會研究室、國際部一行進行了深入溝通。中國綠髮會GBIF工作組作全球生物多樣性信息服務網絡平臺(GBIF)介紹匯報。

周晉峰博士表示,這是一次十分重要的會談,空天院的遙感大數據,在病蟲害、植被等領域重要研究成果,都是促進我國乃至全球生物多樣性保護的重要基礎,空天院和綠會的強強聯合,將更加有助於我們了解生態環境的變化趨勢,做好技術準備,更好地服務於我國的生態文明建設和全球的可持續發展。周晉峰博士列舉了綠會正在著手準備的幾個重要生物多樣性保護項目,如羅布泊生物多樣性調查監測項目(連結:為期十年的 「羅布泊生物多樣性調查與監測(2020-2030)」正式啟動,面向社會開放參與 | 綠會項目部)、卓乃湖三江源科考、重大生態工程等,並表示希望與空天院一起推動這方面的合作。

中國綠髮會國際部對GBIF平臺的全球運用情況、國際地位、數據需求等方面進行了匯報。GBIF是迄今為止全球最全面的、可開放獲取已知物種數據的、最公正的、最易使用的平臺。有123個國家1200多個機構共享地球生物多樣的證據-其中還包括全球100多萬研究人員和公民科學家的參與。GBIF上已有逾十億種物種數據發生記錄。能隨時隨地為所有人免費提供關於地球上生物相關地點和時間的數據。截止2018年4月,GBIF平臺上涉及1,049,839種物種,佔被最新審查的生命物種目錄清單中的62%;近兩年更是發展迅速。綠會國際部表示,基於空天院已有優勢,充分發揮綠會強項,動員已有志願者網絡,豐富空天院數據來源,同時將發現轉化為遙感數據,上傳GBIF平臺,可以進一步推動生物多樣性數據豐富工作,也有利於我國的生態防治經驗被全球借鑑,進一步發揮我國在全球環境治理中的作用,促進人類命運共同體。

會談進行的十分順暢,雙方表示十分期待就基於會面溝通交流的內容進一步細化落實,優勢互補,形成更長期的合作關係,服務於生態文明建設,促進生物多樣性的保護和環境的有效治理。會後,雙方合影留念。

(圖片來源:綠會)

文/Talina 審/董瑩瑩 編/angel

相關焦點

  • 中科院臨近空間數據上線共享 服務全球用戶
    中新網北京12月7日電 (記者 孫自法)中國科學院空天信息創新研究院(中科院空天院)7日發布消息說,由該院牽頭承擔的中科院A類戰略性先導科技專項「臨近空間科學實驗系統」(又稱「鴻鵠專項」),其科學數據共享服務門戶網站——臨近空間數據共享服務系統近日已正式上線,為全球用戶提供多學科領域臨近空間科學數據的多模式檢索、信息在線瀏覽與下載服務。
  • 聯合國糧農組織首次發布中國科學家對地觀測應對蝗災數據集
    中新網北京11月3日電 (記者 孫自法)記者3日從中國科學院空天信息創新研究院(中科院空天院)獲悉,該院科研團隊研究完成的《亞非沙漠蝗蟲災情監測與評估》系列報告和數據,近日獲聯合國糧食及農業組織(FAO)和全球生物多樣性信息網絡(GBIF)採用並發布,推動中國科學家科研成果服務全球重大病蟲害的科學防控。
  • 中科院空天院院長:中國已進入遙感大數據時代
    中新網北京10月30日電 (記者 孫自法)中國科學院院士、中科院空天信息創新研究院(空天院)院長吳一戎30日說,隨著對地觀測技術的進步,中國已進入遙感大數據時代,數據具有多傳感器、多時相、多解析度、多要素等「四多」特性,迫切需要面向多元化應用。
  • 經濟視角解讀:我們為什麼要保護生物多樣性—新聞—科學網
    然而,對全球生物多樣性保護而言,知之不詳顯然是不行的。 這已經不是單純依靠對物種保護、棲息地保護就能有效遏制生物多樣性喪失的年代了,而是要從根本上讓那些從事生產的、發展的、開發利用自然資源的政府、企業和個人實實在在參與到自然保護中。這幾乎是人類與自然可能贏得未來的唯一的辦法。
  • 中科院和環保部聯合發布《中國生物物種名錄》和《中國生物多樣性...
    環保部部長陳吉寧、中國科學院副院長施爾畏、《生物多樣性公約》執行秘書迪亞斯、中國生物多樣性保護與綠色發展基金會理事長胡德平出席大會並致辭。會上,施爾畏宣布,環保部和中科院聯合發布《中國生物物種名錄2015版》和《中國生物多樣性紅色名錄》。
  • ...地治理與生物多樣性保護,周晉峰會中科院地理科學與資源研究所...
    11月10日下午,中科院地理科學與資源研究所康躍虎研究員攜團隊成員萬書勤副研究員、李曉彬副研究員到訪,與周晉峰先生就鹽鹼地治理、鹽鹼地農業和生物多樣性保護等進行學術交流。此前,周晉峰先生於香山科學會議上作「生物多樣性保護與綠色發展視野下的鹽鹼地」報告,其中提到的「生態修復四原則、汙染治理三公理」和卓乃湖風沙治理等內容引起康躍虎研究員關注,並進行初步溝通。
  • 「「生物多樣性保護宣傳周」採訪活動走進西雙版納」中國科學院西雙版納熱帶植物園:生物多樣性的「仙境」
    美麗的致命吸引蘭花螳螂、將螞蟻屍體背在背上獵蝽、雌雄雙態的絡新婦、和蜘蛛長得一樣的蟻蛛、喜歡埋藏種子的姬鼠……12月5日,「萬物生長 萬物和諧——雲南生物多樣性保護宣傳周」集中採訪活動走進中國科學院西雙版納熱帶植物園,在熱帶雨林感受生物多樣性的神秘和獨特。
  • 共建地球生命共同體 推動全球生物多樣性保護
    締約方大會則是《公約》的最高議事和決策機制,每兩年舉行一次,大會成果將主導《公約》進程的發展走向,為全球生物多樣性保護指明方向。2020年舉辦的COP15將審議「2020年後全球生物多樣性框架」,確定2030年全球生物多樣性新目標。昆明市委副書記、市長王喜良在主持採訪時表示,COP15在昆舉辦是讓昆明走向世界、讓世界了解昆明的一次十分難得的機遇。
  • 專家談|全球生物多樣性保護中的中國智慧
    基於生物多樣性與生態系統服務政府間科學-政策平臺(IPBES)於2019年發布的《生物多樣性和生態系統服務全球評估報告》,並基於對全球範圍內實際取得的成功進展和面臨的挑戰的實際評估,《生物多樣性公約》秘書處於2020年9月發布了第五版《全球生物多樣性展望》,對《戰略計劃》的執行進度做出了客觀評估。
  • 五湖四海皆「戰友」-公民科學家與生物多樣性保護的故事|分論壇②...
    2020年11月17日下午3時,「公民科學家與生物多樣性保護主流化」(Citizen Scientists and Mainstreaming of Biodiversity Conservation)分論壇在中國綠髮會公眾科學素質與生態文明建設專題論壇籌備組的主持下,於線上順利召開。
  • 地球一小時開啟生物多樣性保護全球行動年
    3月28日晚, WWF地球一小時開啟前所未有線上互動儀式,以線上直播的形式聯結知名企業家、藝人、音樂人等,帶來禮讚自然和生物多樣性的互動一小時;也為當晚在家中通過關上不必要的電燈及耗電產品的環保公眾,帶來了解和思考生物多樣性保護 「與自然共生」的一小時。
  • 外交部:中方願同各方一道共商全球生物多樣性保護大計
    國際在線消息(記者 李晉):中國外交部發言人趙立堅在12日表示,國務院副總理韓正11日在北京以視頻方式出席了「一個星球」峰會並發表講話,講話呼籲各方走合作共贏之路、雄心與務實兼備之路、共同提升之路,對推動《生物多樣性公約》第十五次締約方大會進程具有現實指導意義。
  • 外交部:中方願同各方一道,共商全球生物多樣性保護大計
    趙立堅表示,1月11日,國務院副總理韓正在北京以視頻方式出席「一個星球」峰會並發表題為「攜手邁向昆明,共啟生物多樣性治理新進程」的講話。講話提出三點倡議,呼籲各方走合作共贏之路、雄心與務實兼備之路、共同提升之路,對推動《生物多樣性公約》第十五次締約方大會進程具有現實指導意義。中國始終是全球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參與者、貢獻者和引領者。
  • 招賢納士:中科院遙感與數字地球所與綠會聯合招聘客座研究生
    招賢納士:中科院遙感與數字地球所與綠會聯合招聘客座研究生 2018-11-01 18:04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科學網—提出大尺度生物多樣性監測方法
    本報訊(記者郭爽) 近日,中科院昆明動物研究所Douglas Yu課題組提出了大尺度生物多樣性監測方法,為環境保護政策的制定提供了全面的科學依據
  • 植物大數據對生物多樣性保護、環境變化監測等具有重要意義——
    截至2016年底,共完成680萬份植物標本標準化整理與數位化表達,創製或數位化了植物志書、野外生境照片、植物名詞術語、電子檢索表、專家人名錄以及各類植物名錄等30餘個專題資料庫,這些信息都通過「中國數字植物標本館」網站提供在線查詢和線下服務,實現了信息共享。 在資訊時代的大背景下,將植物等生物資源的標本數位化,是世界各國相關科學領域發展的基礎性工作。「數位化獲得之後就是大數據。
  • 專家:全球疫情進入反覆期,與生物多樣性喪失存在明確關聯
    而在近日,生物多樣性和生態系統服務政府間科學與政策平臺(IPBES)發布了一份專家報告尤其在聯合國這樣的國際組織帶領下,全球都在努力的保護生物多樣性,保護地球生態。拿近期生多保護的事件來說:10月14日,聯合國開發計劃署(UNDP)就與北京植物醫生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植物醫生)於北京聯合國大樓共同籤署了《生物多樣性保護合作備忘錄暨贈款協議》。
  • 生態環境亮紅燈,看中荷生物多樣性保護答卷
    該報告指出,全球野生動物種群數量在1970年至2016年間平均減少了68%,這一數據意味著,50年裡全球物種銳減了2/3。向地球母親上交的生物多樣性保護作業裡,沒有哪個國家是合格的。早在今年五月底,《荷蘭忠誠報》就指出:自1990年來荷蘭政府已花費110億歐巨款,卻仍未能阻止荷蘭生物多樣性的喪失。30年間,荷蘭已經有近一半的生物消失。
  • 環境變了,生物多樣性咋保護?十多個國家的專家學者齊聚河大商對策
    ,怎樣跨界保護生物多樣性?7月29日,在河南大學主辦的全球變化背景下亞洲生物多樣性跨界保護與合作國際會議上,來自越南、馬來西亞等十多個亞洲國家的近百位專家學者進行了深入探討,提出了生物多樣性保護新思路,並達成了科研合作意向。
  • 綠會獲邀出席GBIF網站發布暨報告會|與中科院節點合作翻譯的簡體...
    關注中國綠髮會,訂閱綠色未來2019年金秋九月,秋分過後的一天,一場紅火的發布會——全球生物多樣性信息網絡(GBIF)簡體中文版官方網站正式上線暨報告會,如約在香山植物園旁的中科院植物研究所召開。GBIF新任執行秘書Joe Miller博士在秋分之時到訪了中國綠髮會辦公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