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業分類】規劃發展 【文章編號】30-2012-0215
時至2012年末,又到了總結過去和展望未來的時刻,蟄伏了好久的我們又開始思潮澎湃,終下決心、打開電腦、為民航寫點兒什麼。也許所言甚是淺薄,請各位關心民航發展的同仁斧正。
要試圖對中國民航2013年發展趨勢進行系統性、科學性的展望,就要首先明晰現階段中國民航所處的發展環境。縱觀2012年,這是中國民航發展環境發生根本性變化的一年,下面筆者運用史蒂芬所著《航空公司市場營銷與管理》(第五版)一書中闡述的PESTE模型,分別從政治、經濟、社會、技術和環境等五個發展環境因素維度,分析現階段中國民航所處的發展環境。
圖:現階段中國民航發展環境分析圖。
1、PESTE模型之政治因素
(1)「十八大」營造積極的政治環境
隨著「十八大」的圓滿閉幕,中共領導順利、平穩交接,為中國經濟發展開啟了嶄新的政治環境。「高舉旗幟、科學發展、改革開放、抓好黨建、建成小康」是胡錦濤同志「十八大」報告的高度概括,其中提出「兩個百年」的發展目標、「五位一體」的總體布局等新觀點、新提法、新論斷為中國民航發展營造了積極的政治環境。如何借好「十八大」的東風,持續推進民航強國戰略的實現,將是中國民航2013年的工作要點。
(2)國務院若干意見指明發展路徑
2012年7月8日,《國務院關於促進民航業發展的若干意見》(以下簡稱「若干意見」)正式出臺,標誌著民航發展正式上升為國家戰略高度。《若干意見》總體要求明確,具有指導性。《若干意見》提出了促進民航業發展必須堅持的五條基本原則:以人為本、安全第一;統籌兼顧、協調發展;主動適應、適度超前;解放思想、改革創新;調整結構、擴容增效。明確提出了民航的發展目標,並從加強立法和規劃、加大空域管理改革力度、完善管理體制機制、強化科教和人才支撐、完善財稅扶持政策、改善金融服務等六個方面提出了中國民航進一步發展的實現路徑。
(3)地緣政治動蕩制約國際客源增長
從北非到中東、從巴以到美伊、從南海問題到釣魚島之爭,2012年全球政治局勢動蕩不止。對中國民航而言,釣魚島問題引起的中日政治關係空前緊張,由此波及到中日經濟交往和文化交流層面,使雙方交流基本停滯。中日航線客貨運輸量顯著下降,各航空公司紛紛大幅削減的該航線運力。由於中日航線在我國國際旅客運輸中佔有相當大的比重,地緣政治的不穩定局面制約了中國民航國際客運市場的持續增長。
2、PESTE模型之經濟因素
(1)世界經濟危機和國內經濟下行未現根本性改變
2012年經濟危機的陰霾仍然持續,美國經濟復甦乏力,歐洲深陷債務危機泥潭,新興經濟體出現明顯滯脹,世界經濟依然在重重危機中艱難前行。我國經濟發展重要支柱之一的對外出口因受到國外需求縮小急速下降,與此同時,我國正通過轉變經濟發展方式來獲取全新的發展動力,方式轉變階段性抑制了國內經濟發展速度。民航是經濟發展的晴雨表,其波幅顯著大於經濟發展的走勢,世界經濟危機和國內經濟下行必將對民航的各項指標帶來大幅壓制。
(2)國際貿易保護主義抬頭趨勢將持續
2012年,發達經濟體持續的財政風險使得其面臨的來自其國內的各方壓力空前巨大,增加就業、發展經濟、促進穩定是各發達經濟體執政當局所要解決的關鍵問題。各項飲鴆止渴的直指我國的貿易保護主義政策和措施紛紛出臺,其後果是造成我國對外貿易額顯著下降,對外經濟交流明顯放緩,對民航國際旅客運輸量的增長帶來的空前壓力。
(3)地方政府需要藉助臨空經濟實現其產業升級
如何促進經濟科學、健康、可持續發展已經成為擺在各地方政府決策者面前的難題。隨著《若干意見》的出臺,地方政府清晰地認識到民航對於其經濟發展的重要戰略和戰術價值。截至2012年11月份,已有31個省、自治區和直轄市與民航局籤署合作協議,全國共建立了近40個依託民航機場的臨空經濟產業區,為地方產業升級發揮的重大作用。
3、PESTE模型之社會因素
(1)我國民航乘客群體意識性顯著提升
隨著乘坐民航機出行日漸普及,乘客對航空運輸的意識性顯著增強。特別是2012年頻繁出現一些關於航班延誤賠償、機場惡性事件、旅客霸佔飛機等情況,充分體現了乘客群體維權意識的增強。更多乘客已經熟知航空運輸的細節,對其享受的服務和遭遇的境遇有著更強的意識性。這一改變迫使中國民航應該思考如何更加人性化地提供各項服務,同時還要加強乘客群體意識的引導工作,倡導乘客對民航工作特殊性的理解。
(2)通用航空和通勤航空需求增長明顯
隨著我國人均收入的顯著提升,全社會對航空運輸有了更高層次要求。以公務飛行服務、空中醫療救援、私人飛機飛行、海洋資源開發、偏遠地區通勤等為代表的通用航空和通勤航空需求顯著增加。這也必將成為確保中國民航未來十年快速發展的有力增長引擎。
(3)旅遊品味及潮流的變化提供高端消費群體
航空運輸業和旅遊業具有關聯性極強的特點,民航運輸所提供的大部分產品的消費者往往都是以旅遊為出行目的的乘客。越來越多的乘客普遍受過良好的教育,有著豐富的旅遊經驗,對產品有個性化要求。出境遊、自由行、深度遊等旅遊品味和潮流的新變化必將為中國民航提供更多優質高端消費群體。
4、PESTE模型之技術因素
(1)高新技術助力民航提升航班保障能力
以RNP為代表的新型導航技術在更多機場的應用,全面提升了各民航機場的航班安全保障級別;以衛星通信技術在航空公司運行控制的應用,改善了航空公司的運行效率和安全保障能力;以新一代空管設備為代表的全新空中交通管制程序的應用,增加了飛機在繁忙航路的通過能力,減少了大型機場飛機起降的等待時間。中國民航通過原有技術升級和高新技術引進,全面提升了整個民航系統的航班保障能力,緩解了因軟硬體設施滯後而引起的航班延誤現象。
(2)國內高速鐵路網絡初具規模
高速鐵路運輸已被全球公認為是最環保的運輸方式。最近幾年,由於我國在相關高速鐵路應用技術的重大突破,使得建設高速度、低能耗的新一代鐵路網絡成為可能。隨著全國範圍內四縱四橫高速鐵路網絡的陸續開工並建成,搭建起一張可以同國內航空幹線網絡相媲美的高速旅客運輸網絡即將實現。在鐵路和航空的競爭中,如果從一個城市中心到另一個城市中心乘火車的旅行時間少於3個小時,航空運輸將明顯處於劣勢,被鐵路蠶食的多半為點到點的航程、在1000-1500公裡的中短程旅客市場份額,而那些需要中轉航班和遠程航線的旅客將不會流失。「空鐵聯運」將是未來發揮兩種運輸方式各自優勢,實現共贏的唯一路徑。
5、PESTE模型之環境因素
(1)應對全球氣候變暖和落實碳減排的責任
2012年11月26日-12月7日召開多哈氣候變化大會,讓全世界再一次將視線關注在全球氣候變暖這一人類生存危機上。從京都到哥本哈根、從坎昆到多哈,全球對氣候變化給人類帶來的影響日益顯著並被人們充分認知。人們在出行方式的選擇上除了更加便利因素外,也更多的思考哪種方式碳排放量更少,對環境影響更小,越來越多的消費者開始在可以選擇的情況下選擇了鐵路這種相對碳排放量更少的運輸方式。航空運輸同時被賦予更多的社會責任,需要在更多方面考慮如何實現生態文明建設的目標。
(2)建設環境友好型機場是必然要求
「建設生態文明,是關係人民福祉、關乎民族未來的長遠大計。」在未來民航機場的新建和改擴建過程中,應儘量做到因地制宜,將對原有生態系統的破壞程度降到最低。要將低碳、環保、節能等生態指標列入機場建設的評估體系,通過科學規劃、合理設計以達到將機場運行的碳排放量降到最低,通過碳中和、循環利用、汙水處理等環保措施力爭將機場發展為環境友好型機場。
綜上所述,以上「5個因素13個方面」應該是中國民航發展2013年展望的外在環境,「6方面利多、7方面利空」的局面將是需要我們著重分析和研究的重點。本文還有諸多不全面和分析不到位的地方,還請各位讀者海涵,以此拋磚引玉,期待更多關注中國民航發展的各方人士開展更有建設性的探討和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