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學教科書中的人口理念亟需清理

2020-11-22 中國網科學頻道

 

  梁建章

過去幾十年來,「中國人口太多」成為社會共識。甚至,中國不久將失去世界第一人口規模的前景,也讓不少人歡欣鼓舞。而各種經濟、社會、環境乃至政治問題更是被歸咎於「中國人口太多」這個萬能理由。雖然大部分人承認強制性計劃生育限制了民眾權利,但卻相信這是迫不得已的選擇。這種觀點不僅流行於高層和精英,也為一般民眾普遍接受。

在人類不同歷史時期及不同國家,對人口的看法有正面也有負面,但像中國社會如此多的人一邊倒地負面看待人口,恨不得減之而後快的情形絕無僅有。何以至此?無所不在的計劃生育宣傳是一個重要原因。這種宣傳包括各種正式文件、新聞報導、文藝和影視作品、遍布城鄉的宣傳標語等不一而足。而比這些方式更基礎且有效的,應該是中小學教育中的計劃生育宣傳。

(1)內容歸類

為了全面了解中小學教育中的有關宣傳,我們查閱了浙江省某縣從小學到高中所有11個年級正在使用的文化知識方面一共119本正式教材,但不含習題、參考資料等輔助材料。其中涉及人口內容的教科書有35本,覆蓋了從小學一年級到高二每個年級語文、數學、英語、品德、歷史、地理、科學等與文化知識有關的所有7個科目。這些教科書的版本年份從2001到2014年不等,出版社包括人民教育出版社、浙江教育出版社、教育科學出版社、北京師範大學(分數線,專業設置)出版社、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湖南教育出版社、浙江科學技術出版社。

這裡,科目是指我們對教科書所做的學科劃分。通常情況下,一本教科書屬於相同名稱的科目,但小學《品德與社會》、《品德與生活》和初中《思想品德》都被歸為品德科目;初一《歷史與社會》教科書根據內容被歸為地理科目,初二《歷史與社會》被歸歷史科目;高二《生物》則被歸為科學科目。

我們把這些教科書中涉及人口的內容歸納成一個表格文件,讀者可從「人口與未來」網站(http://www.cnpop.org/data/textbookpop.xlsx)下載。該文件中每一行對應於教科書中一項意義相對獨立的表述,通常是一片連續的文字、一張或幾張關聯的圖片。如果一片連續文字包含不同的觀點,那這片文字會按各觀點分列成不同項。表格對每項表述列出了年級、科目、原文、注釋、表述方式、立場、述評以及所屬教科書的出版信息和該表述在教科書中的序列、頁碼。

我們根據各項表述對人口的態度,將其分為負面、正面或中性。留給讀者「中國人口太多」、「人口眾多不利」或「限制生育合理」印象的表述,被歸為負面;反之被歸為正面;沒有明顯傾向的則被歸為中性。我們對人口態度的判定,主要依據對表述所造成印象的解讀,而非對動機的猜測。我們傾向於對正面態度採用更寬鬆的標準,對負面態度使用更嚴格的標準,以確保結論不會高估教科書對人口的負面宣傳。

根據上述分類,在涉及人口議題的一共101項表述中,負面有62項,中性24項,正面僅15項。下表顯示,無論是在小學、初中還是高中教科書中,對人口的負面表述均佔壓倒性優勢。

表不同學段教科書對人口的態度  

如下表,對人口的15項正面表述,主要來自歷史和地理。其中來自歷史的6項,都是描述中國古代人口增長帶來繁榮和進步;但到了清末和近現代,教科書對人口的態度就轉為中性或負面。而來自地理的6項正面表述,都是談論人口思想時對不同觀點的引述,或是有關城市化的內容。來自語文的1項正面表述是以採訪形式討論老齡化問題。英語課本中,一位獨生子女的母親說有時候感到孤獨;這句話可能引發對獨生子女政策的疑惑,因而被歸為對人口的正面表述。科學課本有一處讓學生列出自己的親戚,可能讓沒有表兄弟姐妹的學生聯想到自己的困境,因而也被歸為對人口持正面態度。

表不同科目教科書對人口的態度  

在歷史以外的各個科目中,對人口的負面表述都要多於正面表述。負面表述從多到少的科目依次為地理、品德、英語、語文、科學、數學、歷史。其中品德科目無一項正面表述。對人口中性的表述有24項,絕大部分為科學和地理中的概念介紹,以及地理中對中性觀點的引述。

我們把所有101項按表述方式的不同,分成政策宣示、情景描述、數據呈現、概念介紹、狀態陳述、觀點引述、因果聯繫等7大類。下表顯示,對人口的正面表述幾乎都屬於狀態陳述和觀點引述,而中性的大都是概念介紹和數據呈現。

表不同表述方式的內容對人口的態度  

  (2)述評

下面按表述方式逐一分析教科書中有關人口的內容,包括有代表性的示例及述評。

一、政策宣示

直接宣示計劃生育政策,類似於過去遍布城鄉的計劃生育宣傳標語,一共有8項,出現在各年級品德科目和高一地理科目中,全部對人口持負面態度。具體內容包括「開展晚婚晚育」「計劃生育關乎國計民生……」「你知道計劃生育政策的優越性嗎?」「我國政府十分重視計劃生育工作,採取了一系列得力措施控制人口增長」「計劃生育政策有效地控制了我國人口的自然增長率,為提高我國人口素質創造了有利條件」等。這些表述直言結論而不提供理由。高一地理課本在簡述計劃生育概念之後,要求學生分組收集資料,直接討論「可以採取哪些措施來控制人口規模」。

[例]小學六年級品德課本提到:「我國自1971年至1998年期間,因實行「計劃生育」政策而減少出生的大量人口為家庭節省少年兒童撫養費6.4萬億元,為國家節省1萬億元,兩者合計7.4萬億元,接近1997年全國國內生產總值。」

評論:這種表述完全把孩子當成家庭和國家的負擔。按此邏輯,一個孩子都不生,節省的價值會更大。這無異於否定生命意義和人生價值。孩子是未來社會財富的創造者,而且創造的財富通常要遠大於帶來的負擔,否則人口不斷增加的人類社會不可能越來越進步和繁榮。

二、情景描述

使用圖片或文字描繪具體情景,有意或無意地給學生留下對人口議題的某種印象。情景描述一共有19項,對人口負面的有16項,中性1項,正面2項。負面的16項絕大多數為小學的語文、品德、英語科目中的家庭圖片。這些圖片中,中國家庭幾乎無一例外都只有一個孩子;而外國家庭則有兩三個孩子。編者也許只是客觀反映中國城市的現實,但習慣性目睹這些圖片留給學生的潛意識印象可能是,中國家庭就應該只有一個孩子。只有初一英語出現一張有兩個孩子的全家福,這是中小學教科書中唯一一張中國家庭有兩個孩子的圖片;這項被歸為中性。

[例]初二英語課文提到:The small local school in Parkville closed down five years ago, so Jo now has to go to a school in Arnwick with 2,000 pupils。 It takes an hour to get there by bus。 There is a lot of traffic and pollution。 … Do we need more big cities like this? In fact, this is just a story。 But it describes what is happening all over the world。

譯文:Parkville的地方小學校五年前關閉了,所以喬不得不去Arnwick的一所有2000名小學生的學校上學。乘巴士到那裡要一個小時。車流和汙染很多。…我們需要這樣的大城市嗎?… 實際上,這只是一個故事。但它描述了世界各地正在發生的事情。

評論:我們搜索並未找到一個叫Arnwick的城市,這個故事應該是編者杜撰的。實際上,城市人口集聚,提升土地利用和公共服務的效率,更有利於學生就近上學。小學生乘車一小時去上學在各國大城市,就算不是絕無僅有,也極為罕見。把這種杜撰的故事說成世界各地的普遍現象背離事實。

[例] 初三英語一篇課文以一個接受採訪的母親的口氣寫道:「Families have got smaller than they were in the past。 Today most people only have one child。 The role of women has changed too。 My daughter is really lucky。 She has a good education, and she goes to work even after getting married 。I’m happy to see she’s busy working every day, but sometimes I feel lonely because she can’t come to see me often。」

譯文:家庭比原來小了。今天大部分人只有一個孩子。女性的角色也已經改變。我女兒非常幸運。她有良好的教育,在結婚以後還去工作。我很高興看到她工作忙碌,但有時感到孤獨,因為她不能經常來看我。

評論:這段文字前大部分似在推崇獨生子女家庭,被歸為正面表述;最後一句可能引起對獨生子女家庭的疑惑,被歸為負面表述。

三、數據呈現

呈現與人口有關的實際或假想數據,有意或無意地給學生留下某種印象。數據呈現一共有28項。其中,中性表述有8項,都是對中國或世界人口數據的介紹;正面表述僅1項,即高一地理在呈現中國城市化數據時提到:「我國大城市人口增長迅速,在城市化進程中發揮著重要作用。」 對人口負面的數據呈現一共有19項,留給學生的印象是中國人口太多,需要控制。

[例] 小學六年級品德課本問道:「假如中國所有的人,每人用一雙一次性筷子,那麼,中國13億人口,會浪費多少木材?」之後再用「一次性塑膠袋」、「賀卡」重複問道13億人會「造成多少白色汙染」、「耗費多大資源」。

評論:這是一種以偏概全,負面看待人類價值的態度。只要把「用一雙筷子」改成「種一棵樹」,印象就可能完全相反。

[例] 該課本還稱「我國人均森林面積0.145公頃,不足世界人均佔有量的1/4。」

評論:以我國某項人均資源佔用量低於世界人均來暗示中國人口太多,是計劃生育宣傳的常用方式。由於資源分布極不均勻,少數國家拉高世界人均,使得用世界人均為標準來判定資源多寡,具有極大的誤導性。以森林資源為例,全球233個國家和地區中,人均佔有量低於世界人均的就有158個,這些國家和地區的總人口佔世界的79.43%。中國在幾乎每項人均資源的排名上都處於中間甚至靠前位置,人均資源高於中國的國家的總人口大都不到世界的一半,而且人均資源更高的國家並不比更低的國家發達。

[例]該課本還稱:「1971年時,每個婦女平均生育4.5個孩子。如果按照這個趨勢發展,目前中國將會有近20億人。」。

述評:這個假設無視全球各地生育率在經濟發展之後快速下降的現實。就算一貫通過嚴重高估中國人口來進行恐嚇的計劃生育部門之前也只敢聲稱計劃生育少生了4億人,在遭遇不少學者質疑後基本也不再提了。這種高得離譜的推算看起來像是要激發學生由靜態思維衍生出對20億人口的恐懼。這種恐懼可以理解,但實際上並沒有根據。中國1950年的人口是5.5億,在那個時代的想像中,生活在人口翻一倍多的中國多半會吃不飽、穿不暖、住不好。但實際上,在當前13.7億人的中國,人們普遍生活得更好。如果中國人口遠少於當前水平,中國的經濟發展水平更可能不如現在,國力更沒有現在這麼強大。

[例]該課本還提到,「……無止境地掠奪自然資源,最終只能得到大自然的無情懲罰。請從世界人口增長統計表分析人口增長趨勢。」在列出1800年世界人口從10億增長到2000年的60億,並預計在2050年達到100億後問道:「然後想像一下,世界人口到達100億的時候,生活會是什麼樣子的。」

評論:實際上,全球絕大部分學者都相信2050年會比現在更好,就像2000年比1800要好多一樣。但上面的表述在誘導學生把100億人口的世界想像成災難。

[例] 初二語文課文《旅鼠之謎》敘述兩個學生討論旅鼠的繁衍。一個對話者說:「你看看,從3月份的2隻,到8月底9月初就會變成1647086隻的龐大隊伍!就是由於氣候、疾病和天敵的消耗等原因中途死掉一半,也還有82萬隻!天哪,這簡直像是一個天文數字!」另一對話者回覆:「這實在是一個可怕的數字。----不過,人類也許應該從旅鼠身上學到點什麼。例如,如果人類也毫無節制地繁衍下去,也許有一天不得不走旅鼠的道路。」

評論:將人類類比成旅鼠,不僅無視兩者繁殖力的巨大差異,更是對人類自身價值和意義的否定。

[例]在初二英語課本的一段對話為:

Betty: It’s not only Beijing。 Population increase is a big problem in many countries。 Do you know how many babies are born every minute in the world?

Tony: No。 Can you tell me?

Betty: Over 250! That makes over 131.4 million births a year。

Lingling: I can’t believe it!

Bett: The population of China is about 1.37 billion。 That’s almost one fifth of the world’s population, that is about 7 billion。

Tony: Hang on a minute! I』ll write that down too!

Betty: But in the future, China’s population won’t grow so fast, because families are getting smaller。

譯文:

貝蒂:不僅北京如此。人口增長在很多國家都是一個大問題。你知道世界上每分鐘出生多少嬰兒嗎?

託尼: 不知道。你能告訴我嗎?

貝蒂:超過250!這意味著一年1.314億。

玲玲: 我簡直不能相信!

Betty:中國人口大約為13.7億。 這幾乎是世界70億人口的五分之一。

Tony:等一下!我要把這個寫下來。

Betty:但在未來,中國人口不會增長這麼快,因為家庭變小了。

評論:這段對話前後分別談論世界人口和中國人口,因而在列表中被分成兩項表述。前半部分以每分鐘和每年出生人口的數據來暗示世界出生人口太多。但實際上,這種沒有背景比較的數據沒有意義。把問題改成:假設每個嬰兒佔用100平方米土地,你知道每年出生嬰兒佔據地球陸地的多大比例嗎?答案是不到0.01%。這給學生的印象也許完全相反。

後半部分給學生的印象是,中國人口佔世界五分之一就是太多了。但中國不只是一個國家,也是一個文明。在世界主要文明中,中華文明的人口在歷史上長期第一,但已被基督教文明和伊斯蘭文明超過,僅與印度文明持平,並很快將被這幾個文明的人口遠遠超過。中國佔世界人口的比例長期在20%到30%之間,而到2015年僅佔世界18.7%,是數百年來的最低水平。而且中國每年新生兒不到世界12%,在目前的趨勢下一兩代人之後會降到5%以下。教科書忽略這些背景,僅強調中國人口佔世界近五分之一,誤導學生對中國人口乃至中華文明在全球地位的預期和判斷。

[例]更具誤導性的是高一數學課本的一道例題:「截止到1999年底,我國人口約13億。如果今後能將人口年平均增長率控制在1%,那麼經過20年後,我國人口數量最多為多少(精確到億)?在給出解答之後,課本要求學生探究:

1)如果人口年均增長率提高一個百分點,利用計算器分別計算20年,33年後我國的人口數。

2)如果年均增長率保持在2%,利用計算器計算2020~2100年,每隔5年相應的人口數。

3)你看到我國的人口數增長呈現什麼趨勢?

4)你是如何看待我國的計劃生育政策的?

評論:實際上,我國人口自然增長率自2006年就一直低於0.6%,且在十年內會變成負數。這本2007年出版的教科書基於1%甚至2%的自然增長率來估算中國未來人口,就像假設一個厭食症患者每年體重要增加10公斤那樣離奇。還有,上述1)和2)的前提分明是假想情形,但3)卻偷偷把這種嚴重背離現實的假想當成了事實,並據此用4)來誘導學生認同計劃生育。這種偷梁換柱的手法違背了學術規範。

[例]高一地理課本稱「人口爆炸」概念「十分形象地反映出近100多年來世界人口猛增的現象」,接著用圖表顯示人口增長,並斷言「人口如此爆炸式地增長絕不能長期持續下去」。

評論:實際上,近100多年來人口快速增長的主因是死亡率大幅下降。在此之後,幾乎所有國家的生育率都快速下降,目前許多國家面臨人口萎縮的危機。1970年代,西方生育率首次跌到更替水平以下,發展中國家人口快速增長,而地緣衝突又導致能源危機。在這個背景下,人口爆炸的概念曾風行一時。但隨著各種悲觀預測全部破產,人口爆炸的概念至1980年代在國際上就淡出了人們的視野。課本對這些背景隻字未提,卻搬出幾十年前的早被證偽的預言來誤導學生。

[例]該課本還用一段英文描述家庭不同平均孩子數量下的世界人口趨勢,甚至提到「即使年輕一輩女性每人只有兩個孩子,人口依然會繼續增長。」在後續文字中又說,如果每個家庭有兩個孩子,全球人口在下世紀達到110億的頂峰,在此之後保持穩定。

評論:這個表述不準確。由於出生男孩一般多於女孩,且有些女孩不能存活到生育結束,如果每個家庭平均維持在僅生育兩個孩子的水平,長期來看,人口依然會不斷萎縮。

[例]在給出平均每家1.6個或更少孩子、2個孩子、2.5個孩子三種情況下世界人口的變化趨勢後,課本還要求學生回答:

1)人口出生率在下降,但人口為什麼依舊持續增長?

2)你認為聯合國會提倡哪一種生育模式?

評論:其中2)似乎在誘導學生回答聯合國會倡導少生育。這種答案留給學生的印象是,人少要好於人多,以及控制人口是國際社會的共同選擇。但這兩個印象都與目前國際上的普遍認知相去甚遠。

[例]初二科學課本提到「水資源已經產生危機。據專家估計,到2025年,全世界35億人將處於缺水狀態,水資源危機將帶來生態系統惡化和生物多樣性破壞,人類生存也將受到威脅。因此,保護水資源、合理利用和開發水資源已經刻不容緩。儘管地球上可供利用的淡水總量達3.5×10^16(立方米),但由於利用技術等方面的原因,在陸地淡水的各種水體中,冰川、埋藏很深的地下水、土壤水、永凍土底冰等很難為人們所利用。目前,人類比較容易利用的河水、淡水湖泊水,以及埋藏比較淺的地下淡水,約佔淡水總量的0.3%左右。如果考慮人口分布不平衡等因素,有可能得到利用的淡水只有約9×10^12(立方米),而實際可利用的淡水還遠低於這個數量。」

評論:實際上,人類需要的淡水依然只佔自然界淡水很小一部分。即使以美國人均用水量的標準來計算,全球就算有100億人,年總用水量也不到地球可供利用淡水總量的0.05%。況且,淡水本身只是在空間轉移,不會越用越少。得益於循環利用,一些地方的年用水量甚至可以大於淡水總量,更不用說海水淡化成本已降到可大規模利用的水平。教科書只提多大比例的淡水可被利用,卻不提人類的淡水需求要比這個比例還要低一個數量級。

[例]高一地理課本大量篇幅談及資源的枯竭。課本提到:「從土地資源來看,一萬年前,全球人口密度約為0.029人/平方千米,2010年則達到54人/平方千米,而世界人均耕地佔有量1975年為0.31公頃,2010年則減少到0.20公頃,在35年內下降了35.5%。如果再加上土地資源退化,荒漠化所損失的耕地,人均耕地就更少了。」

評論:列舉這些數據似乎在暗示人口增長造成資源枯竭,但正是人口增長帶來的需求上升,才成就了土地資源的價值。而且,無論是從一萬年,一千年,還是幾十年的時間尺度來看,人類現在總體上都比過去吃得更飽,活得更好,這很大程度上得益於伴隨著人口增長的技術和經濟體系的進步。況且,真正反映耕地是否短缺到影響人類糧食供應的,不是人均耕地佔有量,而是糧食支出佔人類消費的比例是否大幅上升。過去幾十年來,這一比例一直在快速下降。

[例] 該課本還提到:「從淡水資源來看,地球淡水儲存量僅為0.35億立方千米,而人類可直接利用的淡水只佔0.27%。隨著人類生產生活水平的提高,全世界用水量正以平均每年4%的速度持續遞增,水資源不足的問題將日趨嚴重。從能源資源來看,在過去的半個多世紀中,世界能源消費量翻了兩番。全球石油探明儲量只有1000多億噸,按目前世界石油生產量計算,大約可供開採40年,天然氣也僅供開採40~50年,「石油枯竭」已為期不遠了。2010年煤炭可開採量為8609億噸,按目前世界煤炭產量計算,還可供開採118年。雖然煤炭可供開採的年限較長,但燃燒煤炭要釋放出大量的二氧化碳、二氧化硫、氮氧化物和顆粒物等,又會造成嚴重的環境問題。」

評論:這段文字為學生描繪了一個極其悲觀的未來,好像人類很快就要因資源枯竭而陷入絕境。真的如此嗎?這種言論在1970年代甚為流行,但在1980年代之後就被證明是無稽之談。比如,按英國石油公司的數據,2015年全球石油探明儲量按目前的產量計算,可開採54年,但這個數字在1980年時只有32年,也就是說石油是越挖越多。這是因為每年的探明儲量通常都要遠遠大於實際開採量。只提可開採年數卻不提這個數字在不斷增加,其誤導性可想而知。

隨著技術的進步,其他資源如天然氣的可開採年數也在不斷增加,這也是近年全球自然資源價格低迷原因之一。況且,如果某種資源真的因稀缺變得昂貴,人們會去尋找替代品;如果找不到替代品,生產和生活方式會發生改變,其影響由全球共同承擔。如果一種資源稀缺到無法普遍使用,它自然也就不再成為資源。過去數十年來,自然資源價值佔人類享用財富的比例越來越低,現在已不到5%。比如,不論是手機、汽車、房屋,還是看病、旅遊、上學,其花費中自然資源所佔價值的比例都微不足道。而且,至少從目前的前景來看,資源本身並不存在物理極限。比如,中國1.02%的荒漠鋪上太陽能光板足以滿足2020年所有的電力需求,只是傳統能源還沒有昂貴到需要這麼做。

[例]初一地理課本提到:「1950年前後,首都裡約熱內盧作為全國的政治經濟和文化中心,雖然面積僅佔全國0.5%,但是卻集中了全國10%以上的人口。城市人口的高度集中,使之染上了嚴重的『城市病』。」

評論:城市的價值就在於人口聚集。這帶來經濟效率的提升和生活的便利,同時也導致擁堵等城市病。因此城市病本質上是效率的代價。在享受人口集聚帶來好處的同時,把各種問題歸咎於人口本身,相當於把人的疾病歸咎於人依然還活著,這種思路對城市問題的有效解決有害無益。緩解城市病的出路是更準確的預測、更好的規劃、更多的投入。

[例]該課本還提到「中國不僅人口眾多,而且分布很不均勻。黑河—騰衝一線以東,人口數量約佔全國總人口數的94%,而面積只佔全國總面積的43%,人口稠密。黑河—騰衝一線以西,人口數量只佔全國總面積的57%。」

評論:其實,幾乎所有國家的人口分布都極不均勻。比如,美國一半以上的人口居住在距離海岸線50英裡以內的地區。俄羅斯歐洲部分佔國土面積1/4,但人口佔80%左右。日本人口密度是中國的2.38倍,而且僅有32.8%的土地適合人類居住,大部分人口都集中在沿海和狹小的平原地區。

四、概念介紹

引入和解釋有關概念。這類表述共有11項,其中9項為純粹技術性定義,被歸為對人口持中性態度,如人口金字塔、年齡結構、性別比、出生率、死亡率、人口遷徙、自然增長率、城市化水平。這些概念主要出現在科學和地理科目中,有些如性別比、出生率、死亡率曾在初三和高二科學課本中以不同形式重複出現。

[例]高二科學課本介紹道:「就人類人口來講,增長型因年輕人口所佔比例太大,預示著人口將有一個很大的發展,目前我國和大多數亞、非、拉國家都屬於這一年齡結構類型;穩定型預示著只要保持替補出生率(即1個家庭生2個孩子),人口就會保持零增長,如多數發達國家;衰退型因老年人口比例過大而預示著未來人口數量的衰減,如少數發達國家。」

評論:這本2005年出版的教材把中國人口歸為增長型。實際上,2000年的人口普查就已顯示,中國的生育率已遠低於更替水平。中國現在的生育率更是低於大部分發達國家。雖然中國人口還會緩慢增長几年,但從年齡結構,特別是孩子數來看,既不是增長型,也不是穩定型,而是嚴重衰退型。考慮到信息的嚴重滯後不利於生育政策調整,這項概念介紹被歸為負面表述。

[例]高一地理的對「人口容量」的定義:「人口容量是指在一定的自然資源和經濟社會條件下,一個國家或地區所能容納的最高人口數量。人口合理容量,則是指在有效和持續地利用資源、環境並獲得最大經濟效益的情況下,一定地區所能容納的人口數量。」課本還提到:「人口容量有三個特點:一是臨界性。如果某地的人口數量與人口合理容量相當,表明人口與其賴以生存的物質資源基本協調。如果實際人口超出人口合理容量,則表明這種協調發展將受到破壞。要麼人民生活水平下降,要麼自然資源會遭受到災難性的破壞。二是相對性。相同面積的土地在不同地區、不同自然條件和科學技術水平下,人口容量是不同的。即使是同一地區,在不同的歷史時期,其人口容量也不相同。三是警戒性。人口容量並不是一個國家或地區需要達到的人口數量,相反,一個國家或地區的人口控制目標應該低於人口容量,並以此作為人口控制的最終警戒線。」

評論:雖然學術界對「人口容量」有所探討,但沒有被其他國家的公共政策所採用。中國學者宋健和田雪原在1980年代初有關中國適度人口研究的假設和推論早已被事實推翻。這些估算高度依賴於背後的假設,而每個假設又存在巨大的隨意性;假設中一個微小的變更,就可能導致容量估算相差幾倍甚至幾十倍,遠大於由這些結論所催生的人口政策對人口規模所能影響的幅度。從1980至2010年,中國年能源消耗增長了500%多,而國家統計局局長馬建堂(2013年)確認自從上世紀70年代末80年代初以來的計劃生育少生人口只有一兩億人,相對幅度不到15%,完全不在一個數量級上。計劃生育部門自己也早已放棄1980年以來少生4億人的說法。

課本中所謂人口容量的臨界性只是臆想的產物。人類近萬年的文明史中,沒有哪個民族因為人口增長而遭遇災難,反而有太多民族因為人口衰減而消亡。在充分發達的市場經濟中,自然資源的現貨和衍生品的價格信號,遠比少數人根據自己的偏好作出的靜態估算,更能夠全面而準確地反映人類社會對各種資源在未來不同時期的消費和供給。

五、狀態陳述

指對與人口有關的狀態進行描述,不涉及數據。這類表述共有13項。其中對人口持正面態度的有9項,佔教科書所有15項正面表述的2/3,其中6項是初二歷史課本描述的從秦始皇、隋文帝到宋元等時期,中國古代人口興盛、經濟繁榮的景象,另外3項是初一和高一地理課本對古代和現代區域經濟和城市化的描述。特別是,初一地理提到:「東部地區交通、通信、教育發達,城市眾多。人口資源豐富,為工業的發展提供了重要條件。」 這種把人口當資源的提法在教科書中難能可貴。對人口持中性態度的有2項,都是初二歷史課本涉及民族融合的描述。對人口持負面的狀態陳述也有2項。

[例]初三品德課本提到: 「自然資源總量大、種類多,但人均資源佔有量少、開發難度大,這是我國的又一個重要國情。「

評論:所謂中國人均資源佔有量少是相對於世界人均資源佔有量比較而言,但因為世界資源分布極不均勻,少數國家拉高世界人均佔有量。實際上,就幾乎每一項自然資源來看,中國在世界上的排名都處於中間甚至靠前的地位。」

[例]高一地理課本提到:「大城市中心人口密集,交通擁擠,環境趨於惡化,地價房租昂貴,加之環境質量下降,就業比較困難,社會不太安定。。。」

評論:這些陳述意在解釋城市郊區化現象,但留給學生的印象卻是,人口過多是城市病的主因。實際上,人口聚集既帶來效率提升和生活便利等好處,也產生交通擁堵、環境惡化等後果。在此意義上,城市病其實是效率和方便的的代價。而城市郊區化的前提是技術進步使得人們居住相對寬鬆卻依然能獲得效率的提升和生活的便利。雖然課文也提到現代城市提供了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的享受,但流於表面的解釋容易讓學生把各種問題的片面得歸咎於人口過多,反而不利於問題的有效解決。況且,人口聚集的地方,供給與需求更容易匹配,所以就業可能更容易,這與課文的陳述相反。

六、觀點引述

直接或間接引述他人觀點,而不詳細闡述。這類引述一共有13項。其中對人口持中性態度的有2項,除了對人口容量的中間派觀點外,還有就是初三品德課文引述的觀點:「把人口多的包袱變成為人力資源的優勢,關鍵在於提高人口素質。」對人口持負面態度的觀點引述有8項。

[例]初三品德課本中引述的一個觀點是:「多麼小的問題乘以13億,都會變得很大,多麼大的經濟總量,除以13億,都會變得很小。」

評論:其實,把13億對問題做除法,對成績做乘法,印象就會完全相反。

[例]高一地理課本則引述了馬爾薩斯學說:「人口繁殖力與土地提供給人類生活資料的能力相比,是無限大的。人類將按下列的等比數列增加:1,2,4,8,16,32,64,128,。。。;而生活資料則按1,2,3,4,5,6,7,8,。。。的等差數列增加。在兩個世紀以內,人口對生活資料的比例將會是256:9;在三個世紀以內,將會是4096:13 。。。。。。人口繁殖力與土地生產力這兩個力,顯然是不平衡的,而大自然法則,卻必須使其結果趨於平衡。」

評論:課本要求學生思考反對和部分支持馬爾薩斯學說的兩種觀點。這兩種觀點分別被歸為對人口持正面和負面的立場。

[例]該課本在定義「人口容量」之後,還列出了所謂三派學者:

1)「樂觀派學者認為,地球能夠維持的人口,要比今天在地球上生存的人口要高出很多。個別人甚至斷言,地球能夠養活500億人口。」

2)「悲觀派學者認為,地球上的人口已經過多,如果人口進一步增長,後果將不堪設想。個別學者甚至認為,地球上的人口不應超過10億。」

3)「中間派學者認為,地球的人口容量在100億左右。」

評論:上述三項分別被歸為對人口持正面、負面、中性態度。如前所述,有關人口容量的討論從未在其他國家的政策中發揮作用。課本花大量篇幅闡述這些理論上無法驗證,現實中毫無意義的估算具有誤導性。而且,課本在引述人口容量估算時有壓低的傾向。

比如,課本引用的地球人口容量最高值為500億,最低值「不到10億」。但根據Jeroen、Van Den Bergh、Rietveld (2004)的綜述,在自1679年以來對地球人口容量的94項估算中,有13項超過500億,來自8個不同研究;即使排除3個億億數量級的極端估算,最高值也有1.03萬億。相比之下,低於10億的估算僅有4項,全部來自於一項研究。如果要如實地敘述這些學者有關人口容量的估算,應該說「小部分學者認為地球可以容納500億人,個別人認為地球可以承載1萬億人。」由於使用了統一的標準,而且時間跨度達300多年,這個綜述對人口容量估算的引述非常系統和全面,而課文對人口容量三種觀點的介紹與此相比有較大偏差。

[例]不過,比這種偏差性引述更嚴重的問題是無中生有。比如,高一地理課本提到「第二次世界大戰後,人口、資源、環境問題日益嚴重,許多地方的人地矛盾已尖銳到非解決不可的地步,有些環境問題甚至危及全人類的生存和發展。這樣,「和諧論(Harmony)」應運而生。」

評論:確實,追求人類和環境協調的理論早已有之,但這段陳述在「和諧論」後的括號中畫蛇添足地加上英文Harmony,給人感覺「和諧論」是國際學術界的用語。但就我們所知,除了在音樂領域外,國際學術界從未流行過以「harmony」作為名稱的理論。

[例]更令人驚訝的是,該課本還進一步稱,「當前,世界各國協調人地關係,大多是從控制人口規模這項根本措施著手,將一個國家或地區的人口限定在合理的範圍之內。」

評論:這完全是不負責任的信口開河。全世界只有中國和越南有強制性的人口控制政策,少部分高生育率國家曾倡導過節育,而低生育率國家普遍採取鼓勵生育生育的政策。除中國外,幾乎沒有一個國家會給本國人口設定所謂的合理範圍,更不會採用控制人口規模的措施來協調所謂的人地關係。教科書這種捏造事實的行為不僅嚴重誤導學生對人口問題的認識,還可能對學生世界觀的形成造成不良後果。

[例]小學六年級品德課文還提到,「21世紀中國將進入城市化水平更高的『城市世紀』,這將使本來就已經短缺的資源和脆弱的環境面臨更大的壓力」

評論:但實際上,很多研究表明,得益於集聚效應,城市化不僅提升生活水平,也大幅提高資源使用效率。維持相同的生活水平,城市化生活對環境破壞更小。本段的敘述違背規範性學術結論。

七、因果關聯

指將共同出現的現象進行因果關聯,即把某一現象當成原因來解釋另一現象。有8項表述被歸為因果關聯。其中2項將生育率的改變歸因於文化和觀念的變化,因不含明顯的偏好,被歸為對人口持中性態度。除此之外,其他6項表述都是把人口眾多當成環境、資源、社會等各種問題的重要根源,因此被歸為負面態度,如下例。

[例]初一地理課本寫道:「據科學家研究,黃河發生變化有兩方面的原因。一是自秦朝以後,黃土高原氣溫轉寒,暴雨集中。加上黃土本身結構鬆散,很容易受侵蝕和崩塌,助長了水土流失,使大量泥沙進入黃河。二是人口迅速增長,無限制地開墾放牧,使森林毀滅,草原破壞,綠色的植被遭到嚴重破壞,黃土高原失去天然的保護層,引起了嚴重的水土流失。」

評論:第二點把黃土高原植被的破壞歸因於人口迅速增長。但學術界對此並沒有定論。根據孢粉分析,過去4萬多年中,黃土高原就經歷過草原、森林草原、針葉林、荒漠化草原和荒漠之間來回交替的多次轉換(唐領餘等,2007),其中大部分時間裡,當地人口極為稀少,對環境的影響幾乎可以忽略不計。此外,環境的改變對人類生活的影響有好有壞。比如,黃土高原的水土流失也是華北平原的形成的重要原因,直到今天依然在入海口每年造陸地約2萬畝。課文只提危害是以偏概全。

[例]高一地理課本寫道:「20世紀60年代以來,日趨嚴重的人口增長、資源危機和環境汙染等問題,使人們更加深刻地認識到,地球提供自然資源的能力和環境的自淨能力都是有限的。如果人類不有效地控制人口增長,繼續肆意開發、破壞有限的自然資源,仍然維持以犧牲環境為代價的傳統生產生活方式,那麼,人類最終將因資源枯竭、生態失調、環境惡化而陷入絕境。」

評論:世界各國大都認識到環境問題的嚴重性,但除中國和越南外,極少有國家把控制人口增長作為解決資源和環境問題的出路。人口是最寶貴的資源,不僅是自然資源的使用者和環境的影響者,更是自然資源的發現者和使用效率的提升者,還可以是環境的保護者和改善者。把環境問題歸咎於人口增長的思維有害無益。

[例]高一地理課本還寫道:「當前,世界總人口已經超過70億。根據世界銀行的預測,到2025年,全球人口將達到82億。如果不進行有效的人口控制,到2050年,世界人口將超過100億。屆時,地球將人滿為患,資源更加缺乏,環境汙染更為嚴重,生態系統更不穩定,人類的生存發展將面臨更為嚴峻的挑戰。因此,控制人口增長,尤其是把各個地區的人口控制在合理的範圍之內,減輕人口對生態環境的壓力,協調人口、資源、環境與發展的關係,是我們所面臨的緊迫任務。」

評論:這種把人類各種問題歸因於人口太多是計劃生育宣傳的常用做法。如前所述,所謂合理的人口規模是一個理論上無法驗證,現實中毫無意義的概念。實際上,人類只要生存就一定會伴隨各式各樣的問題,正是因為遭遇各種問題,人類才有動力尋求解決辦法,推動社會進步。況且,就算把人口降到目前的十分之一,各種問題依然存在,而且會面臨更大的不確定性,甚至出現更嚴重的經濟社會危機。

(3)總結

在中小學教科書有關人口的101項表述中,對人口持負面態度的有15項。除了語文、英語、數學各佔1項正面表述外,只有歷史科目在描述古代中國時,地理科目在引述觀點或談論城市化時,才有少數表述對人口持正面態度。對人口持中性態度的表述有24項;大部分為科學和數學中的概念介紹和地理中的觀點引述。而對人口持負面態度的表述達62項,在歷史、科學、數學以外的科目中都佔壓倒性多數。這些負面內容嚴重誤判中國人口趨勢,曲解人口與資源環境和社會經濟發展的關係,給學生留下中國人口太多,需要控制的印象。具體表現為以下幾個方面:

一是直接宣示計劃生育政策的必要性,而不給出解釋和理由。在這些宣示的長期影響下,學生很容易潛意識就接受人口控制的觀念。有的課文甚至把孩子完全視為家庭和國家的負擔,宣稱政策減少出生人口為家庭和國家節省天量撫養費。按此邏輯,孩子的價值不只是零,而是負數,如果中國一個孩子不生,那節省就更多了。

二是通過圖片或文字描述特定情景,給學生留下中國家庭常態只有一個孩子的印象。相比之下,教科書中的外國家庭則有多個孩子。編者也許只是客觀反映中國城市的現實,但習慣性接觸這些信息留給學生的心理暗示可能是,中國家庭就應該只有一個孩子。一個人自小從不同信息源了解到的家庭都只有一個孩子,很容易把這當成家庭的默認狀態。

三是誤導性地描述或預測人口趨勢,只提世界人口增長,不提其原因是死亡率下降,也不提各國生育率普遍下降將導致未來人口萎縮;只提中國人口增長,不提中國佔世界人口比例不斷下降,更不提中國早已進入超低生育率狀態,面臨人口急劇萎縮。中國在10年之內就將面臨人口萎縮,有的課本卻讓學生假設每年自然增長率為1%甚至超高的2%來推算中國未來百年人口,甚至以旅鼠來類比人類的繁衍。這些內容讓學生誤以為中國還處在人口爆炸之中,渾然不知中國早已陷入嚴重的低生育率危機。

四是將資源環境與人對立,只提資源開採年限,卻不提探明量增長快於開採量使得開採年限不斷延長;只提資源消耗的增加,不提資源價值佔經濟比例的下降;只提人對資源的消耗和環境的破壞,不提人類發現和利用資源所創造的價值以及對環境的改善;只提中國人均資源佔有量低於世界人均,不提世界大部分國家的人均資源都要低於世界人均,而中國其實是排在中間甚至靠前的位置;只提控制人口名義上減少資源消耗,不提減少幅度相對於生產和生活方式及技術改變微不足道,更不提這種假想中的節省完全無法改變全球資源利用格局,而人口控制所加劇的人口老化和萎縮反而會降低中國在未來資源市場上的地位。

五是把人當成發展的負面因素,除了在陳述中國古代歷史時提到人口增長促進經濟社會發展,在近現代背景下一面倒地強調人口增長的危害,完全無視人口眾多帶來的規模效應和集聚效應對科學技術、經濟社會發展的巨大正面作用。在涉及城市化的討論中,對人口聚集帶來的擁堵和環境惡化等問題的著墨要遠多於對效率和便利性的提升。中國長期超低生育率的後果是人口的極度老化和急劇萎縮,而教科書對老齡化困境只是輕描淡寫,對人口萎縮將帶來的嚴重負面影響更是隻字不提。

六是通過選擇性甚至子虛烏有的引述向學生傳播有偏差的觀點甚至虛假的信息。比如,大篇幅引述早已破產的馬爾薩斯學說,以及早就淡出學術界的人口爆炸理論,但卻隻字不提視人口增長為動力的經濟增長理論。最為荒謬的是,有的課本甚至罔顧基本事實宣稱,「世界各國協調人地關係,大多是從控制人口規模這項根本措施著手,將一個國家或地區的人口限定在合理的範圍之內。」這種虛假信息嚴重誤導學生對世界的認知。

中小學生處於學習和成長階段,缺乏對複雜宏觀問題的理解和分析能力。中小學教材在人口觀念方面系統性地對學生進行一面倒的宣傳和灌輸,極大地誤導了學生對人口問題的認識,讓中國社會形成了極端負面看待人口的觀念。這種觀念容易滋生對生育和繁衍的負面態度,甚至對生命本身的漠視。雖然二孩政策已經實施,但中國城市年輕夫妻現在普遍把生育一個孩子當成默認選擇,這種現象在人類歷史上絕無僅有。

將各種問題歸咎於人口太多的傾向也掩蓋了真正的癥結,不利於這些問題的有效解決。而且,教科書在宣傳人口觀念中所使用的各種以偏概全、偷梁換柱、混淆是非甚至無中生有的手法給學生做出了不良示範,對訓練和培養學生思考和分析能力有害無益。

人類本身是目的,不是手段。把人當成問題並用嚴厲的手段來消減,不僅是在抑制促進人類進步的根本動力,也是對人類自身價值的否定。特別是,中國早已經陷入低生育率陷阱,中國人口在可預見的將來面臨加速坍縮。在這種情況下,教科書不去如實陳述中國的人口形勢,不去全面深入地分析人口與資源環境和發展的真正關係,而是脫離中國的現實去渲染人口爆炸危機,就像對一個雖然個頭很大,但因為長期節食而嚴重營養不良的病人去宣揚肥胖的危害。這種現象不改變,中國未來將在人口坍縮的陷阱中將越陷越深,無心、無力、無法從中自拔。

全國政協委員祝連慶等40餘名委員在2016年全國政協會議上聯名提交的《關於清理全國範圍內不合時宜的計生宣傳的建議》認為:雖然全面二孩政策已經從2016年1月1日開始實施,但從單獨二孩政策的實施效果來看,目前城市農村的年輕育齡夫婦生育二孩的意願並不高。要讓更多的年輕育齡夫婦生育二孩,不但需要在經濟上減輕育齡夫婦撫養孩子的負擔,還需要扭轉長期的「只生一個孩子好」之類的計劃生育宣傳。我國各地仍然存在過去「一胎化」時代抑制生育的宣傳內容,包括計生標語、中小學課本、人口主題公園以及居委會的宣傳欄等等。為此,這項提案建議由衛計委負責清理各地的不合時宜的計生宣傳標語;由教育部負責清理中小學課本含有的不合時宜的計生宣傳內容;同時,城市建設部門應負責清理各地人口主題公園內的不合時宜的計生宣傳內容。通過共同努力,在全社會形成鼓勵生育、生育有益於社會的新觀念。(專欄作家黃文政 梁建章 特約作者 敘黎)

備註:作者梁建章為「攜程旅行網」CEO兼董事會主席;黃文政為「人口與未來」網站聯合創始人;敘黎為浙江省縣中學教師,也是人口與未來網的志願者。本文基於敘黎和她所教授的11班和12班學生、她的同事、她的學生家長以及她女兒同學的家長對該縣中小學教科書的收集、審閱、摘錄和整理

相關焦點

  • 首屆全國中小學智慧圖書館:新時代 · 新理念 · 新生態
    在《新時期中小學智慧圖書館建設的任務與目標》的主旨報告中,李玉先主任從中小學圖書館(室)規程為切入點進行專業講解,將2003年版「修訂」版與2018年正式版進行了框架對比,清晰展示增加的主要內容和實際作用,闡明了中小學圖書館圖書審查清理標準,認為在政策的支持和指引下,中小學智慧圖書館建設必將迎來一個新的快速發展階段。
  • 外星人主張預謀清理人口?
    有類打著外星人旗號以及主張清理人口的文篇說:人類繁衍生息就是痛苦循環,所以要做人口限制的擁護者,節育不生,祝願世界和平。.這難道不是一種預謀清理人口的宣傳嗎!如果人類優生優育,加上用合理地方式方法來教育子孫後代,子孫後代自然就會懂得感恩,懂得孝道,道德就會回升,大家也都能和睦相處,這樣,哪裡又會有那麼痛苦呢!
  • 今秋中小學教材部分調整
    本報訊(記者孫剛)從市教委了解到,為配合今秋本市中小學教材調整,本市出臺了《天津市中小學2005年秋季教學用書徵訂說明》。  進入課改實驗教學用書  本市義務教育學段進入課改實驗教學用書,依據《天津市九年義務教育課改實驗課程安排(試用)》,並按照《天津市2005年秋季中小學教學用書徵訂目錄》選用相應學科的課程標準實驗教材、教學參考書及其配套教材。
  • 教科書造假?《博物館奇妙夜》探尋真假地動儀
    教科書裡的張衡地動儀  張衡地動儀,長期以來都是令國人驕傲的發明。很多介紹張衡地動儀的場合,都把它描述為「世界地震監測儀器的鼻祖,一直被視為中國人的驕傲」。張衡地動儀同樣出現在中學歷史教科書中,伴隨著一代代歷史教學,張衡地動儀和它的歷史地位已經深入人心。  然而,幾十年來張衡地動儀遭到了強烈的質疑和否定,有網友指出教科書的張衡地動儀為復原模型應予以刪除。  原來,張衡於132年製作的地動儀早已失傳。
  • 天津中小學免費電子版教材來了!
    根據教育部統一部署,為保證中小學生「停課不停學」,人民教育出版社昨天(2月9日)起將2020年春季開學即將使用的義務教育教科書、義務教育教科書(五·四學制)、普通高中教科書、普通高中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等出版物的電子版公布在網上,供廣大教師在家備課、網絡教學和學生自主學習等使用。
  • 中國近代中學物理教科書中的量子理論
    2010年12月,人教社申請的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中國百年教科書整理與研究」終獲批准(課題批准號:10&ZD095),數百名編輯人員與國內相關高校、科研院所的學者共預其事。廓清百年教科書發展之軌跡,探尋近代以來吾國中小學課程、教材演變之規律,功在當下,利澤久遠。    20世紀初是世界物理學發展史上最激動人心的時代,相對論和量子理論的建立打開了一扇嶄新的物理學大門。
  • 世界人口已達75.8億,地球快承受不住了,人類亟需解決五個問題
    人類,是地球上上百萬種生物中的一種,也是最特殊的一種。多年以來,世界人口數量一直呈現出只增不降的趨勢。聯合國設有一個專門負責統計世界人口的機構,其給出的最新數據顯示,全球人口數量已於2020年2月7日達到了75.8億之多。
  • 安徽連續八年人口出生率、自然增長率低於全國平均水平
    新華網合肥3月30日電 記者從正在召開的安徽省計劃生育工作會議上獲悉,「九五」期間,安徽省人口增幅繼續減緩,年均出生率為千分之十五點三,自然增長率為千分之九點一,分別比「八五」期間下降二點七和二點四八個千分點。期末全省總人口為6276萬人,比計劃指標少124萬人。
  • 民國生物教科書中「基因」概念的演變
    2010年12月,人教社申請的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中國百年教科書整理與研究」終獲批准(課題批號:10&ZD095),數百名編輯人員與國內相關高校、科研院所的學者共預其事。廓清百年教科書發展之軌跡,探尋近代以來吾國中小學課程、教材演變之規律,功在當下,利澤久遠。    今天,「基因」是中學生物教科書中的核心名詞,也是大眾媒體上的科技熱詞,甚至已經有進入日常用語的趨勢。
  • 中小學"人教版"等教材被取消 科學課成必修
    日前,全國中小學陸續迎來開學季。據了解,9月新學年開學,全國將從小學一年級起開設科學課,並修訂課程目標。此外,中小學起始年級將採用重新制定的新版本語文教科書。中小學語文教材結束「一綱多本」 實現全國通用9月1日起,全國就讀於起始年級的小學生和初中生將開始使用「教育部編義務教育語文教科書」,現行的「人教版」「粵教版」「蘇教版」等版本教材將逐步被取代,中小學語文教材「一綱多本」的時代正式結束。
  • 臺灣中小學語文教學方式
    習近平總書記最近在北師大與師生交流時說,不贊成把古典詩詞和散文從課本中去掉,「去中國化」是很悲哀的。應該把這些經典嵌在學生腦子裡,成為中華民族文化的基因。這一番話引發大陸文化教育界的深思,使在當代語文教學中弘揚傳統文化成為公眾關注的焦點。
  • 東漢張衡發明的地動儀的圖片,為什麼被中小學教材「除名」了?
    東漢張衡發明的地動儀的圖片,為什麼被中小學教材「除名」了?張衡和地動儀但是小編發現,在現在最新的教材裡面,張衡所發明的「地動儀」的圖片卻被中小學教材除去了答案當然不是,在現在的中小學教材當中,仍然有關於張衡和他發明的地動儀的介紹,其中所去掉的,只是「地動儀」的圖片,在現在和以後的小學生當中,仍然可以從書本當中了解和認識到這位偉大的東漢時期的科學家。
  • 中國人口發展經驗有助解決全球人口問題
    今年7月11日是第三十個聯合國「世界人口日」。聯合國秘書長古特雷斯表示,「每年這一天,都再次提醒我們人口問題與實現可持續發展目標緊密相關」。那麼,當前全球人口整體面臨哪些問題?各國人口發展合作進展如何?對人類可持續發展又有何影響?
  • 教科書沒有著作權!這些教輔圖書抄襲教材,栽了!
    一家出版社在製作教輔圖書時因為複製了教科書中的大量內容,結果被判侵權賠償。事實上,教科書這一大家印象中的公共產品同樣享有著作權,照搬複製教科書同樣是侵權行為。在世界智慧財產權日來臨之際,西城法院24日通報了一些教輔書侵權的典型案例,作為學生學習重要輔助資料的教輔書,侵權問題也十分突出。
  • 關於在中小學教材中增加「海洋」板塊 提升青少年海洋意識的建議
    2014年4月,中宣部在《中共中央宣傳部印發<關於提升全民海洋意識宣傳教育方案>的通知》中提出要加快推進海洋知識「進學校、進教材、進課堂」。2016年2月,國家海洋局會同教育部等四部門聯合印發了《提升海洋強國軟實力——全民海洋意識宣傳教育和文化建設「十三五」規劃》,明確指出「國家海洋戰略必須紮根在其國民對海洋的認識中」。
  • 中小學教材大小不一 教材尺寸新標準6月將啟用
    因此,家長們呼籲能否規範教科書尺寸。  調查:新學期課本大小各異  記者昨天在一所小學看到,部分新課本的「身材」的確發生了變化。三年級上學期還是16開的教材,這學期卻變成A4紙的尺寸,即大16開。小學四年級的教材也有大有小,四年級學生林霖邊說邊翻出她的數學和語文書。記者把兩本書疊在一起,發現語文書比數學書長了約3釐米,寬了約2釐米。
  • 張衡地動儀為何從教科書刪除?中科院院士:還不如房梁上吊塊肉
    全國的中小學教科書上也很快把這個地動儀編入到了教科書之中。 儘管後來張衡地動儀從教科書中刪除了,但這也只能證明是後人的復原模型存在錯誤,並不能因此就否定了張衡地動儀的真正價值
  • 我區作品在省中小學優秀自製教具評選活動中獲佳績
    我區作品在省中小學優秀自製教具評選活動中獲佳績2018年11月23日 17:49:41來源:洞頭新聞網核心提示:日前,記者從區教育局獲悉,我區3件作品在2018年度浙江省中小學優秀自製教具終評活動中獲獎。
  • 張衡地動儀移出教科書,為何說房梁下吊一塊肉都比它強?
    張衡地動儀移出教科書,為何說房梁下吊一塊肉都比它強?其實我們在中小學的課本上可能都學過一篇文章,就是關於張衡和地動儀的故事,這讓無數的中小學生了解到了在我國東漢時期就有了已經可以預測地震的儀器。但是近年來,張衡和他所發明的地動儀卻受到了很多人的質疑,後來也證實了在中小學教材上出現的地動儀的模型並不是真正的地動儀,而是一個名叫王振鐸的考古學家根據史書等相關資料復原出來的,這一消息顛覆了很多人的常識。在課本中我們了解到地動儀的工作原理就是在哪個方向上發生了地震,這個方向上的龍頭裡含的小球就會掉落在下方對應的蛤蟆嘴裡。
  • 第31個世界人口日 公交車廂倡導健康生活理念
    半島記者 劉玉凡 通訊員 趙延平為迎接第31個世界人口日,319路駕駛員王德利將車廂打造成宣傳陣地,為乘客普及優生優育知識,倡導健康生活理念。7月10日,319路駕駛員王德利在車廂內張貼世界人口日宣傳海報,為乘客介紹世界人口日的由來及意義,王德利介紹,7月11日是世界人口日,呼籲大眾重視人口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