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雄安新區建設規劃中,延續歷史文脈,讓「千年大計」雄安新區保有更完好的歷史文化積澱,是一項重要的要求。河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從2017年7月起對雄安新區南陽遺址開展考古工作,以求最大程度復原遺址城市功用與原貌,為南陽遺址國家考古遺址公園建設提供實物和數據支撐。
近日,南陽遺址2020年考古發掘工作通過了專家驗收。在河北省文物局組織下,來自中國文化遺產研究院、北京大學、中國人民大學、中國文化遺產研究院等單位的專家對南陽遺址2020年考古發掘工作進行了現場檢查與驗收。
專家:為考古遺址公園建設做好準備
南陽遺址位於雄安新區容城縣晾馬臺鎮南陽村南20米,是第六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通過河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2017年以來細緻的考古勘察和發掘工作,基本確定南陽遺址主要為一大一小兩座戰國城址,文化遺存主體為燕文化。
驗收專家組對南陽遺址考古工作給予充分肯定,一致認為雄安新區南陽遺址2020年考古發掘工作符合《田野考古工作規程》技術規範;發掘工作方案、技術準備充分可行,文物保護等專業技術人員配備合理,考古及科研保障等器材設備基本齊全,相關考古資料收集較全面且歸案管理較規範,出土文物及標本採集較全面、科學保護技術措施得當;發掘現場整潔、規範,地層劃分、層位關係準確,遺蹟現象判斷及清理到位,對城址中城垣、城門和道路等重要節點把握準確,並對遺址性質和文化內涵深入研究,學術目的明確,工作目標清楚。
專家組還為南陽遺址近期考古工作提出了指導性建議,首先是對遺址西河墓地的古代微地貌進行復原,做好墓地體質人類學鑑定和標本採集;其次是摸清遺址重要遺蹟的功能性質,做好重要文化遺存的保護展示,為考古遺址公園建設提供重要科學數據。
遺址對研究燕國都城變遷有重要價值
河北省文研所副研究員雷建紅向北京日報客戶端記者介紹,20世紀50年代以來,南陽遺址區域先後出土了「燕王職」銅戈、「西宮」銅壺、「右徵尹」銅壺蓋和銅鼎、刀幣等一些重要文物。
「這些器物顯示出燕國器物的風格,發現位置也與史書中記載的東周時期燕國城邑『臨易』和『易』接近。史料記載燕國曾五次遷都,琉璃河董家林古城是西周初期召公受封燕國的都城,已被考古、史學界認可。春秋初期,燕國受北部山戎入侵,燕桓侯徙於『臨易』,以及戰國中期燕文公遷『易』,『臨易』『易』位置爭議很大,使燕下都始建年代存在春秋或戰國的爭論。因此,南陽遺址考古工作為燕國都城變遷研究提供重要線索,具有重要的學術研究價值。」雷建紅說。
據了解,2020年,在南陽遺址西部臺地發現了戰國中晚期城址的西城門,這一區域考古發掘廓清了南陽遺址城址的邊界形態。西城門作為城址重要出入口,是城市系統重要組成部分,城門附屬道路的發現,為下一步探索城址道路網格、內部功能區域劃分和城市不同時期平面格局演變提供重要參考坐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