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三醫院出土五代北宋時期城牆及摩訶池西北角

2020-11-30 四川新聞網

發掘現場。圖據成都市考古研究所

  四川新聞網成都7月3日訊(記者 沈杏怡)今日,四川新聞網記者從成都市考古所獲悉,4月13日開始發掘的三醫院綜合樓工地,發現了五代至北宋時期的一段城牆,以及摩訶池的西北角。

  城牆由來:臨時性戰爭防禦

  此次出土的城牆,現在殘破一米高左右,被後代的溝、坑破壞的很嚴重,牆的東邊也破壞嚴重,彎彎窄窄。

  據成都市考古所邱豔推測,本次出土的可能是子城的城牆,「現在來看,(這段城牆)做得比較粗糙,連基槽都沒有,應該是臨時修築的城牆,而且在北宋時期基本上就廢棄了,所以照此推斷,應該是打仗用的,使用的時間很短。」

  據史料記載,五代北宋時期很動蕩,五代亡國,戰爭也比較頻繁,這段出土的城牆,做得不像一般城牆一樣規整,因此成都市考古所工作人員猜測,這是一個臨時性的防禦工事,兩方對壘時修的防禦攻事。

  五代時,成都就是前後蜀時期。成都市考古所工作人員猜測,這段城牆的主要作用是,五代末、北宋初北宋的政權要派人收復成都,就會產生對抗。

  摩訶池的西北角顯現 可推測史上該池佔地上千畝

  另外,此次發掘還挖到了摩訶池的西北角,結合歷史文獻和發掘的現狀,基本可以確定是摩訶池的西北角。歷史記載中,摩訶池很大,因為明代修建蜀王府,填平了一部分。現在看到的西北角,和以前的堆積相比較,可以看到明代回填的堆積物,有瓦、青花瓷等東西。

  考古人員易立說:「這次在三醫院發現的是明代摩訶池的邊界,因為明代雖然填了一部分,但還有池體保留,還在蓄水。這次發現的只是一個邊緣,而隋代摩訶池的邊界目前只找到東華門的那處。」

  因此,考古人員推測,摩訶池在明代修王府前超過一千畝,而修蜀王府之前,在隋唐之前應該更大。

  這次發掘,對於古代成都的城市座標摩訶池進一步還原了位置、範圍、面貌,可以進一步復原如前後蜀宮苑等成都的歷史面貌。

  延伸閱讀

  摩訶池位於四川成都,始於隋朝,隋文帝開皇二年(586年),益州刺史楊秀鎮蜀,展築成都子城,取之坑因以為池。摩訶池得名於一位西域僧人。唐人盧求《成都記》:「隋蜀王秀取土築廣此城,因為池。有胡僧見之,曰:摩訶宮毗羅。胡語謂摩訶為大,宮毗羅為龍。言此池廣大有龍也。」

    本網(平臺)所刊載內容之智慧財產權為四川新聞網傳媒(集團)股份有限公司及/或相關權利人專屬所有或持有。未經許可,禁止進行轉載、摘編、複製及建立鏡像等任何使用。

相關焦點

  • 成都考古發掘:唐代「中央公園」摩訶池找到西北角
    四川在線消息 (四川日報記者 吳曉鈴)唐代「中央公園」摩訶池,是杜甫、高駢、陸遊、花蕊夫人等文人墨客吟誦過的著名景點。7月3日,成都文物考古研究所宣布在如今的成都市第三人民醫院一帶,發現了極可能是明代摩訶池的回填堆積,大致可以推測為摩訶池西北角。據介紹,這是今年4月13日開始的三醫院綜合樓考古發掘最重要的發現。
  • 成都公布重大考古成果 琉璃廠瓷窯出土大量五代至宋元瓷器
    近期,成都川劇藝術中心改擴建項目考古工地、地鐵TOD川師段、西御河段等10個重點文物發掘項目復工。今天(3月11日)上午,成都文物考古研究院公布了近期剛發掘完畢的一項重大考古成果——琉璃廠五代至宋元時期瓷窯遺址。↑窯址發掘區全景影像琉璃廠窯始燒於五代,延續至明代,歷時700餘年。
  • 成都公布琉璃廠五代至宋元時期瓷窯遺址考古發掘成果
    )為了鞏固防疫成果,同時滿足廣大市民的精神文化需求,居家就能看古蜀文明,聽考古故事,3月11日上午,成都文物考古研究院向社會公布近期剛發掘完畢的一項重大考古成果——琉璃廠五代至宋元時期瓷窯遺址。 作坊建築區  琉璃廠窯,又稱「琉璃場窯」「華陽窯」,始燒於五代,延續至明代,歷時700
  • 成都體育中心考古區摩訶池遺址旁 挖出蜀王府城壕
    7月8日,摩訶池遺址發掘出了兩段分別為70米、45米的城壕(圈中)。  「摩訶池杜甫陸遊在這兒泛舟吟詩」後續  @華西都市報:今年5月,成都體育中心南側考古區發掘出摩訶池遺址。7月8日,摩訶池遺址旁又發掘出了兩段分別為70米、45米的紅砂石牆壁,初步推測為蜀王府內河道旁的城壕,年代大約在明初。城壕內出土了景德鎮官窯燒制的青花瓷器,上有龍紋和鳳紋,應為蜀王府之物。隨著考古發掘的深入,該遺址的保護方案也在擬訂中。待考古發掘完成後,各方專家將評估該考古遺址是否具有保留價值,並以此決定原計劃修建的綜合停車場是否需要修改方案。
  • 成都考古發掘一段古城牆,可分為唐五代、清代兩個時期
    最新考古成果:成都發現唐代城牆!5月20日,成都文物考古研究院宣布最新考古成果:在通錦橋附近發現唐及五代,清代兩個時期的城牆,為研究成都古城牆不同時期的變遷過程、位置和修建方式等進一步補充了資料,對研究成都城市與社會面貌提供了不可多得的實物資料。
  • 六年考古發掘:東華門遺址佐證成都2300多年建城史
    據悉,截至2019年7月,成都東華門遺址共發現秦漢六朝大城生活區、隋唐至兩宋「摩訶池」池苑園林區、明代蜀王府宮城建築群等重要遺址。其中,蜀王府遺址出土瓷器殘片超過10000件,包括杯、盤、盞、瓶等類型,是目前中國明代藩王府遺址中出土瓷器最多、品類最豐富的遺址,為成都作為歷史文化名城提供重要文物支撐。
  • 考古重塑古代成都
    史苑  揭開先秦成都平原的神秘面紗  上世紀30年代,白馬寺出土的青銅器似乎是成都考古的最初記憶。此後,儘管有羊子山土臺遺址、彭縣竹瓦街窖藏等系列重要考古發現,學術界多數人仍認為成都平原古代文明的崛起是在「秦並巴蜀」以後。先秦時期的成都,究竟為哪番模樣?
  • 四川成都:東華門遺址將建「國家考古遺址公園」
    據了解,東華門遺址的考古發掘共出土重要文物上萬件,時代從漢代至明清時期,有水井、道路、河道、建築、溝渠等豐富的遺蹟,以及漢代蜀郡官署、隋唐至宋代摩訶池、五代宣華苑、明代蜀王府、清代貢院等重要歷史遺址,既展現了成都古代城市市井生活面貌,又體現了成都城市兩千多年「城址不改、城名不變、中心未移」的歷史特徵。
  • 古代女性纏足起源五代時期,形成與宋代時期
    「這也從另一個角度證明纏足正式形成於五代的這一說法的成立。因此持纏足形成於五代說的人最多,影響力也最大。主要依據就是五代南唐李後主嬪妃育娘用布帛纏足的史實。值得注意的是儘管育娘的纏足與宋代以後的纏足風俗,並不是一脈相承,纏足的方式方法、目的意義上也都不盡相同,但是五代的布帛纏足起舞對當時的社會風俗卻帶來了潛移默化的影響,對纏足風俗在後代特別是纏足之風在宋代的發展起到了重要的鋪塾作用。
  • 成都東華門遺址古為兵家必爭地 曾淪為乞丐聚集地
    來自國內頂尖的考古學界學者認為,「東華門遺址」唐代摩訶池、建築遺蹟和明代蜀王府水道遺蹟等,為認識古代成都提供了地理坐標,是研究古代成都中心區的歷史依據,也是成都作為歷史文化名城的重要文物支撐。(本報8月19日報導)  繼金沙遺址、船棺遺址、永陵之後,成都古遺址名單將錦上添花,成都市已初步決定原址保護東華門遺址。
  • 大遺址保護「成都模式」在全國領先:完整保護城市文脈
    年)長江上遊古代文明中心——古蜀王國的都邑2013年10月-2014年7月成都文物考古研究所在市中心東華門附近發現城牆、道路、房屋院落、水井、水溝、灰坑、灰溝、池塘等漢代、六朝、隋唐五代、宋、元、明各時期文化遺存、遺蹟,大量陶器、瓷器、鐵器、銅器、錢幣等接連湧現。
  • 四川發現丨成都琉璃場:興盛於唐宋的古陶窯址
    成都琉璃場,正是傳承700年的器韻之地。《華陽縣誌》載:「琉璃古窯始於唐,盛於宋,衰於明末」。從五代至明朝的700多年間,琉璃古窯燒制過大量的青瓷和五彩繽紛的琉璃釉陶器。上世紀,琉璃場附近出土了不少精美的陶器,陶器碎片散布的面積為340畝,堆積層厚1~3米。在現針織廠、印染廠及宿舍和勝利糧站後的建築物的下面,都還可以見到陶器碎片。
  • 成都再發布考古重大發現:琉璃場燒造琉璃的古窯址找到了!
    來源標題:成都再發布考古重大發現:琉璃場燒造琉璃的古窯址找到了!成都東郊琉璃場,很多老成都耳熟能詳的一個地名。然而此處為何命名琉璃場,並沒有多少人深究。事實上,根據相關史料記載,這裡曾有一處從五代至宋元明時期、延續700多年的古瓷窯場。
  • 太陽神鳥、網紅石犀、經穴漆人、摩訶池、蜀王府…… 成都考古20年...
    這些文物,都是近20年裡,由成都文物考古研究院在考古工作中發掘出土的。從2001年開始出版的考古院年度考古報告集《成都考古發現》(1999~2018)不難發現,這套叢書已發表考古調查、發掘與分析報告425篇,總字數近2000萬字,開創了國內考古報告集年度出版的先河。。時代涉及先秦至明清各個時期,內容包括遺址、墓葬、窯址、摩崖石刻等,並有相當數量的科技考古和文物保護成果。報告涉及區域涵蓋成都平原、川西北高原山地、川西南山地、川東北地區、三峽地區等地域。
  • 太陽神鳥、網紅石犀、經穴漆人、摩訶池、蜀王府……成都考古20年...
    靳小沛 四川在線記者 吳曉鈴提到成都考古,人們往往會第一時間想到被作為成都城市標誌的太陽神鳥,以及成都博物館的網紅石犀。這些文物,都是近20年裡,由成都文物考古研究院在考古工作中發掘出土的。從2001年開始出版的考古院年度考古報告集《成都考古發現》(1999~2018)不難發現,這套叢書已發表考古調查、發掘與分析報告425篇,總字數近2000萬字,開創了國內考古報告集年度出版的先河。。時代涉及先秦至明清各個時期,內容包括遺址、墓葬、窯址、摩崖石刻等,並有相當數量的科技考古和文物保護成果。
  • 周六上午,這裡有一條「時空隧道」,相約1000年前成都最美的地方!
    四川在線記者 吳曉鈴成都,2300年建城史,中國歷史文化名城, 建城之日起便「城名不變,城址不移」。2013年8月,位於成都體育中心南側一歷史遺蹟出土,6年發掘,發現了從漢代到清代,穿越2000多年時光的文化遺存,被命名為「東華門遺址」。其中此前存在於文人騷客詩詞中的摩訶池,在東華門遺址首現真身。
  • 成都天府廣場新現古建築遺址!
    2019年,經過6年的考古發掘,杜甫詩句「莫須驚白鷺,為伴宿青溪」所指的摩訶池,被確定在天府廣場的西北側。 此外,天府廣場北側、成都市體育中心附近還挖掘出土了大量的先秦、戰國、西漢、東漢、蜀漢、西晉、東晉、南朝、隋、唐、五代、宋、元、明、清等各個時期的文物古蹟。
  • 歷史上成都也曾叫南京,與揚州並列全國最富庶城市
    成都在唐宋時期是中國西南部最大的一個城市,由於成都平原得天獨厚的地理條件,物產豐富,當時全國最富庶的城市除了揚州就是成都,「成都是自唐代號為繁庶… …甲於西南」,同時位居全國四大名城第二位。其餘三座城市分別是:長安、揚州、敦煌。成都為什麼會在一段時間裡被叫做南京呢?
  • 成都發現北宋第一畫家墓,挖出一件女性用品,考古專家卻難以啟齒
    2021-01-01 06:40:02 來源: 太傅侃歷史 舉報   考古中真的是會出土各種各樣類型的文物